文言文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价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741a9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7.png)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价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它在形式上注重韵律和平仄,而在内容上注重含蓄和意境的表达。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及其艺术效果进行研究与评价。
一、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式的运用文言文运用的句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并列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这些句式的运用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韵味,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蕴含之美。
2.字词的选择文言文中的字词通常比较古老,富有文化底蕴。
作者往往通过选择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文言文中还存在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夸张、借代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还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艺术效果1.内涵丰富文言文往往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它能够通过寥寥数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启迪人们的智慧,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
2.意境深远文言文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通过形容词语、景物描写等手法,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进而产生共鸣。
3.感染力强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直接而纯粹,让人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态度。
读者在阅读时会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感染,产生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文言文的研究与评价在文言文的研究与评价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掌握其表达方式和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2.评价文言文的内涵和意境,从中发现文言文的美学价值,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现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3.探讨文言文的传承和创新,了解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与评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表达方式,将其应用于现代文学创作中,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析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daa4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c.png)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效果研究与评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艺术效果。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及其艺术效果进行研究与评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价值与魅力。
一、文言文的表达方式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言文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使用正式、规范的文法结构,遵循特定的句式和词汇用法;其次,文言文偏向于使用古文词汇,如“儿女”代表子女,“夫君”代表丈夫等,这些古词汇使得文言文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感;再次,文言文使用大量的文言虚词,如“之”、“其”、“乎”等,这些虚词的使用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最后,文言文有着严谨的修辞要求,追求形象的表达与深层次的意境韵味。
2. 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以达到精练、深远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例子:比喻: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通过对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类似之处的描绘来增强表达的力度与形象感。
比如《红楼梦》中“脂批一抹,就跑下壁来了”一句,借用“脂批一抹”比喻女子化妆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的美丽与妖娆。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的句式结构来增强语言的力度与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段语言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人性善良的观点,使得表达更为鲜明有力。
夸张与对比:文言文中常常以夸张手法来强调或凸显某种情感或观点,同时通过对比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例如“精忠报国,忠臣不死!”中的夸张以及“《离骚》之豪放,然《九歌》之含蓄”中的对比,都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明。
二、文言文的艺术效果1. 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文言文以其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美感。
文言文的音韵美在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平仄与押韵的运用,使得文言文在音调上更加和谐。
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与语言风格
![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与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e5eb27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1.png)
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与语言风格文言文是经典的汉字书写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历史记载以及政治文件,具有独特的句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通过研究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语言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一、句式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并列表达:文言文常常采用并列句式,以表达多个事物或观点的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即早上学到一些道理就算值得死了)通过使用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信仰。
2. 照应重复:文言文中的照应重复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强调句子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给林黛玉的情书:“黛玉。
”“宝玉。
”这种照应重复的方式使得情感更加平实真挚。
3. 倒装句:文言文常常使用倒装句式,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从而突出了句子中重要的信息。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不学诗,无以言。
”通过倒装句的使用,强调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4. 描写性状句:文言文的描写性状句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动作等特征。
例如《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的描写:“他的头顶插了一把火眼金睛,肩胛上背了一条金箍棒。
”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5. 对仗句:文言文中的对仗句是指语句中的字音、辞藻、意义等形成对称或相似关系的句子结构。
例如《诗经》中的诗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对仗句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语言风格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朴素而古雅: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多为古代汉语,朴素而富于古雅的味道。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使用了简洁的词汇,表达了人们对于学习的认可和乐趣。
2. 正式严肃:文言文是古代公文书信的书写形式,在语言风格上要求正式严肃。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对话:“既然神教开天辟地,造化人类,顺天无敌,德灵显达,为何连天火都未曾见过?”这种严肃的语言风格与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相吻合。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b1fcb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2.png)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摘要:一、文言文句式的特点1.整句与散句的结合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整散结合的效果1.增强表达力2.丰富语言风格3.体现文化内涵正文: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在汉语文学中独具特色,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深入到内容的表达。
通过整散结合,文言文句式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
整句是指结构完整、意义独立的句子,而散句则是结构不完整、需要与其他句子结合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整句与散句的有机结合,使得句子在形式上既有独立性,又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增强了表达力。
整散结合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增强表达力上。
通过整散结合,文言文句式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诗经》中的“昔仲山甫被之,以翊武王”就是一个典型的整散结合的例子。
在这个句子中,“昔仲山甫被之”是一个整句,表达了仲山甫被任命的事实,而“以翊武王”是一个散句,补充说明了仲山甫被任命的原因。
整散结合使得这个句子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具有内容上的深刻。
其次,整散结合丰富了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整句的庄重、严肃与散句的灵活、多变相结合,使得文言文在表达上既有典雅庄重的气质,又有生动活泼的韵味。
如《庐山谣》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通过整散结合,使得句子在形式上错落有致,内容上富有诗意,展现了丰富的语言风格。
最后,整散结合体现了文言文的深厚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整散结合的句式,既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如《左传》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整散结合,表达了儒家学者的价值观,彰显了文言文的独特文化魅力。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4bc7c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a.png)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独特的句式结构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对文言文句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典型的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但句法结构相较于现代汉语较为复杂,包括了许多特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使用“而”、“且”、“以”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
这种句式常用于交代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件或描述。
例如:天生万物,养育人类;地覆生命,孕育万物。
2. 递进句递进句是通过使用“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词语表达一种递进的关系。
这种句式用于强调后一个分句的内容是对前一个分句的进一步扩展或修饰。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句式,通过使用“以...”、“若...”、“如...”等引导词引出一个对主句进行补充说明的从句。
这种句式常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方式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来强调某种语气或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表达强调、反问等语意。
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影响文言文句式的因素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如夸张、比喻、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会改变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使其具有鲜明的特点。
2. 上古汉语的影响文言文的句式受到了上古汉语的影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如句子的衔接要求更加严格,修辞成份更为突出。
3. 韵律的要求文言文句式的形成也是为了满足韵律的要求,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句子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音律和节奏。
三、文言文句式的优点和应用文言文句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法结构,这使文言文能够表达更加准确、精练和生动的含义。
文言文的句式变化与表达效果
![文言文的句式变化与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d9be8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d.png)
文言文的句式变化与表达效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其独特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对于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句式变化与表达效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文学形式。
一、文言文的句式变化在文言文中,句子结构相对固定,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和主谓状结构等。
然而,文言文中还存在着一些句式变化,通过变化句式可以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并列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句式来表达平行的思想或事件。
比如,“飞禽走兽”、“山高水长”等,这种句式变化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现象状结构: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现象状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描述。
比如,“寒来暑往”、“花开花谢”等,通过这种句式变化,可以生动地描绘自然现象,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
3.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倒装句式来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者突出句子的重要成分。
比如,“不闻不问,人意难感”,通过这种句式变化,可以使文字更加犀利有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文言文句式变化的表达效果文言文句式变化不仅使文章更加多样化,更能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哲理的抒发:文言文句式变化可以使哲理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倒装句式的使用,表达了追求不断进取的哲理,使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
2.感情的凸显:文言文句式变化可以更好地凸显文中的情感。
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通过与平常用语不同的倒装结构,表达了未完成行程的困难,突出了主人公的顽强毅力。
3.气势的烘托:文言文句式变化可以烘托文章的气势和场景。
比如,“来如春梦,去如朝云”,通过使用现象状结构,生动地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三、文言文的表达效果对现代文学的启示文言文的句式变化与表达效果虽然针对古代文学,但对于现代文学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多样化的表达:不拘泥于固定的句式,可以使现代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007e8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6.png)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
其句法结构精确、详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见句式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运用。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础、常见的句式结构。
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通常表达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和动作。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等。
例如:1. 吾闻明主知贤士。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相对于主谓结构而言,它增加了一个宾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所进行的动作和内容。
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状中结构状中结构是文言文中表达状态和情感的一种句式结构。
它由一个状语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情、场景的特点等。
例如:1.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皆苦厄之。
四、插入语结构插入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感叹、补充说明等,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
它常常独立于句子之外,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例如: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平行的内容,具有对等关系。
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常用于叙述、对比和并列修辞等方面。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六、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改变主谓宾的语序,达到强调、修辞等效果。
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和变化性。
例如:1. 春风又绿江南岸。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七、比拟结构比拟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修辞、形象生动的目的。
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37e33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9.png)
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书写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尚书》、《诗经》到《史记》、《唐诗》、《宋词》,文言文不仅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思想,而且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揭示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文言文的艺术特色1. 语言简练、凝练:文言文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语言简练。
这种简练不仅体现在词汇的精炼上,还体现在句式的高度压缩。
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七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道德观念。
文言文通过删减冗余、避免重复,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精炼而有力。
这种特质使文言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压缩性,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丰富的内涵。
2.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相同或相似结构的对仗句式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如《离骚》中的“既替余而蕙纕兮,纫秋兰于纤手”。
排比则通过连续的结构强化表达效果,如《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充分展示了地理和历史的对比。
反问和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并自答的方式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3.意境的营造:文言文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精妙的语言和描绘,形成深远的情感和景象。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文言文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意境更具深度和广度,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层次和情感。
4.结构的严谨性:文言文的结构严谨,尤其是在古文和辞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史记》中的传记部分,结构通常包括序言、正文和结尾,层次分明且逻辑严谨。
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文言文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条理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展现出规范和优美的特点。
二、文言文的表现手法1. 词汇的精炼与选择:文言文中的词汇选择具有高度的精炼性和针对性。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486ee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c.png)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清晰: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清晰,整句通常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散句则可以用来补充细节或者强调某个点。
通过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的意思更加明确,读者更容易理解。
2. 节奏鲜明: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可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
整句通常比较长,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感觉;而散句则短小精悍,读起来有一种跳跃的感觉。
通过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的节奏更加鲜明,增加文章的韵律感。
3. 表现力强: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整句通常用来表达重要的观点或者情感,而散句则可以用来描绘细节或者表达微妙的情感。
通过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强,更能打动读者。
4. 结构严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整句通常用来构建文章的主体部分,而散句则可以用来连接各个部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通过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更有逻辑性。
总的来说,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是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清晰,节奏更加鲜明,表现力更强,结构更加严谨。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解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545f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c.png)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句式结构是其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应用。
一、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加谓语加宾语。
例如,“吾爱尔”、“人民忍辱负重”。
二、并列句和分句结构文言文善于使用并列句和分句结构,通过连接词或者标点符号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在一起,以使句子表达更加丰富。
例如,“春秋之后,少有闻之者也”,“孔子曰:赐也何敢望回?”。
并列句和分句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于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突出句子的重点。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假设句假设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用来表示假设、推理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若非公国之言,请命驾马。
”五、递进句和转折句递进句和转折句是用来表达递进和转折关系的句式结构,在文言文中运用广泛。
递进句用来表达两个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前者有疾,后者有戚”。
转折句则用来表达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例如,“虽有其位,不得其情”。
六、比喻句和排比句比喻句和排比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比喻句用来进行类比和比喻,以增强表达的力度,例如,“人谓太山深,可筑也;我独狂乎?”。
排比句则用来列举并对比一系列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以表达强烈的效果,例如,“仁者爱人,智者服人,勇者胜人”。
总之,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运用恰当可以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准确、优美。
熟悉并理解这些句式结构,对于研读和写作文言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使其对文言文句式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913b9f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b.png)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以及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介绍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一、词汇方面文言文词汇丰富,并注重雄浑、古朴的韵味。
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词汇,如“兹”、“斯”等。
此外,文言文也常使用多音字,形成丰富的修辞效果。
例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他用了多音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二、语法方面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注重平衡和谐。
一般而言,文言文使用句式完整、修辞优美的长句,以展现辞章之美。
此外,文言文注重对仗和平行结构的运用,使文章更加流畅、凝练。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种对仗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具有感染力。
三、文章结构方面文言文的文章结构一般采用“平起平坐”的方式,即正文与序言齐平。
正文部分一般分为“言前”、“言中”、“言后”三个部分,且各部分之间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使整篇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总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多样,注重雄浑古朴的韵味;语法结构复杂,注重平衡和谐的句式以及平行对仗的运用;文章结构严谨,采用平起平坐的方式展示文章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欣赏文言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妙和韵味,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于我们来说,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dabb89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a.png)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084bf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0.png)
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摘要:一、引言二、文言文句式的特点1.整句2.散句三、整散结合的效果1.语言优美2.表达丰富四、整散结合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1.文学作品2.日常交流五、总结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句式整散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本篇文章将探讨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文言文句式的特点】文言文的句式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整句】整句是指在句子结构上呈现出完整、均衡、和谐的特点。
文言文中,整句通常以四字、五字、六字等为基本单位,通过音韵、平仄、对仗等手法,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散句】散句是指在句子结构上呈现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特点。
文言文中的散句通常不受字数限制,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自由组合,从而使句子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整散结合的效果】文言文句式整散结合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语言优美】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使文章在表达上既有严谨的结构,又有灵活的变化。
这样的语言形式,使得文言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达丰富】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可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这种表达丰富性,使得文言文在传达思想、描绘事物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散结合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被广泛运用。
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作品,都是运用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的典范。
这些作品通过整散结合的句式,展现了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思想。
【日常交流】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语言,但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如成语、格言、对联等,都是整散结合的文言文句式的体现。
这些文言文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句子句式有哪些特点
![文言文句子句式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48021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4.png)
文言文句子句式有哪些特点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不少的优势的,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写作和口语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们。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式的四个特点。
第一,文言文大量运用平行句式。
平行句就是在语法结构上部分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置在一起,使之达到联贯、平衡、重叠的效果。
例如:前人之述备矣,而文章之成一贯者寥寥。
在这个例句里,“前人之述备矣”和“文章之成一贯者寥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都是说已有不少文章介绍了这个话题,但能够做到真正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的却不多。
两个句子平行照应,揭示出文章的难度和成就。
第二,文言文遵循末工写法。
所谓末工,就是在底句之后加上承接、续写原文句子的方法。
这种写法可以让人很好地理解底句,并将不同观念、不同情感、不同时空联系在一起。
例如:公元九年,至四月望,是仲春之节。
仲春之节,凉风习习,百花争妍。
在这个例句里,“仲春之节”是底句,后面的“凉风习习,百花争妍”句是末工。
作者借末工来写出仲春的气象和动态,使句子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三,文言文常常采用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子,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
正常语序的主谓宾为主语+谓语+宾语,而倒装句为谓语+主语+宾语。
例如:束缊请火,杖策迎兵,趋丸赴会,皆切切顺志也。
这个句子的倒装句是“皆切切顺志也”,正常语序应该是“他们都是出于顺从心意”。
倒装语序能够强调某一特定方面,使句子充满动感、色彩和神韵。
第四,文言文还有定状补结构。
定状补句常常由定语、状语和补语三个要素构成。
例如:申公豹,好说辞而无行,苟利则辞,耳目惑,举止阖视,颇有一假人之风。
在这个句子里,申公豹被描写为好说却不行,爱财如命,意气用事,就算是他的言辞能够迷惑耳目,但举止、神态、眼神也能表现出其虚伪性质。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2bcd8db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a.png)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及特殊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严谨,表达效果丰富,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其所遵循的语法规则。
一、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1. 辞章古韵:文言文句式借用了大量的古汉语,使文言文具有辞章古韵的特点。
例如:“吾之难也,不在天寒地冻,人躁于心。
”这种用词的古朴典雅赋予了文言文一种独特的韵味,使文章更具魅力。
2. 表达严谨:文言文句式讲究语言的精确和准确,因此表达方式更为严谨。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种句型的使用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深思熟虑,表达更为确切。
3. 表达含蓄:文言文注重意思的含蓄和委婉,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
例如:“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才也;力有余而心不足者,智也。
”这种句式的使用不直接点出事物,而是通过暗示和借喻来表达,给人以更深入的思考空间。
二、文言文句式的语法规则1. 重视对仗:文言文句式中的对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由平仄、反对、照应等方式形成。
例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平行结构的句式让整篇文章更加有层次感。
2. 重视倒装: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并且多样化。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种倒装句式在句子结构上打破常规,给人一种别样的奇妙感受。
3. 重视典故:文言文句式中经常使用典故,以增加文章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句式通过引用古诗词、典故来衬托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具有辞章古韵、表达严谨以及表达含蓄等特点。
遵循的语法规则包括重视对仗、重视倒装以及重视典故等。
通过运用这些句式和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感受古人智慧和思想的传承。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fd186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f.png)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字,具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方式。
一、语言特点1. 音节简练:文言文以音节简练为特点,词汇多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辞藻简洁,语言精练。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古代经典文献中的专有名词、成语和俗语等。
同时,文言文的词汇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
3. 重视平仄:文言文中注重平仄的配合,平仄对文言文的韵律影响很大。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平仄的正确运用,以使句子具备诗意和韵律感。
4. 使用典故: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借用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底蕴。
二、表达方式1. 使用比喻和象征:文言文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抽象或具体的意义。
通过明喻和暗喻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效果。
2. 借古讽今:文言文借古喻今的手法常用于议论文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引用,来点明当前的问题,以表达批评和反思。
3. 排比句:排比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相似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加强表达的力度,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4. 反问句:反问句常用于强调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反驳的意见。
通过反问的方式,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争议性。
5. 句式简练:文言文的句式多为简练的主谓宾结构,语言简明扼要。
同时,在句式中经常运用对仗和照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诗意和韵律感。
总之,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在传承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庄重的表达方式。
通过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经典文献,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运用文言文来进行思考和表达。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发扬光大。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d6716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a.png)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古代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一、主谓宾结构的严谨性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之一是主谓宾结构的严谨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这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而谓语则紧随其后。
这种结构的严谨性使得古代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清晰、意思明确。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病了”这个句子,主语是“贾宝玉”,谓语是“病了”,宾语是空缺的,但可以通过前文或上下文推断得知。
二、典型的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定状补结构,即在句子中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补充和修饰句子的意思。
这种修饰手法使得句子更加丰富、生动,并强调句子的修辞和修饰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德者,郁郁乎文哉。
率意执欲,无忌惮焉,无畏惧焉,安所畏忌?”这个句子中的“郁郁乎文哉”修饰了德的特点,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
三、重叠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代文言文中,重叠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
重叠修辞是指通过重复使用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加强句子的修辞效果和表达力,以达到强调、夸张、感情激动等目的。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南山下,束薪采薇,薇亦独秀”。
这个句子中的“采薇”被重复使用三次,使得整个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四、多样的修辞手法运用古代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代文言文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之言,著于事而蔬于礼”这个句子中的“著于事而蔬于礼”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君子言行的修养与植物的生长相类比,达到表达美好品质的效果。
五、句式的丰富性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丰富多样,有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折叠句等等。
这些不同的句式结构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不同的修辞效果。
比如《水浒传》中的“三十六人,犹如三十六擎天插地柱,整齐肃立在谢家正门前。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与特点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691a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与特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古代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句式结构、词汇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探讨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一、句式结构的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常以主谓宾的结构为主,但同时也经常运用其他句式,如状语从句、并列句、宾语补足语等等。
这种复杂的句式结构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古人追求“讲究条理,讲究韵致”的写作风格,常使用“八股文”结构,即“起-承-转-合”的发展方式。
此外,古代文人还常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这些特点使得文言文在表达思想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美感。
二、词汇运用的特点文言文在词汇运用方面追求精炼、准确和雅致。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使用的词汇更为古老且典雅,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典故和古人名言。
在使用词汇时,文言文会尽可能选择单音节的词汇,以求音韵的和谐。
此外,文言文还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称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善于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诗意和感染力。
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铺叙和转折等。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文言文能够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事物、抒发情感以及表达观点。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结构,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对立对比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偶结构使得作品更富冲突性和感染力,使读者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深入思考。
四、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直接、简洁的方式,而更注重含蓄和间接。
文言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借景抒情、警世寄言和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朦胧、凄美的感觉。
此外,文言文还常利用隐喻、典故、谚语等形式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含义深度。
这种表达方式既能够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思想,又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更多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a6f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5.png)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一、倒装句
定义: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
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
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
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
“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效果:使表意更明确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曹公,豺虎也。
”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四、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
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
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文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年度工作总结
页脚内容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