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6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课题训练6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2024·重庆市高三等级性考试]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农夫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别权益消逝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2.从政事堂制度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歼灭,就须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气。
于是,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政事堂,便从限制冲突和冲突的须要中产生了。
这说明设立政事堂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B.缓解君相冲突C.强化皇权专制D.维护政治稳定3.[2024·济宁市高三模拟]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伴同,记录所奏内容。
高宗以后,李义府等为了随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
唐玄宗时,依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复原了史官伴同记录的制度。
史官伴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开决策失误4.[2024·武汉市高三调研]在唐代,进士出身成为“士林华选”,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而在唐朝后期,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别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
此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后期( )A.官员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B.官吏选拔的程序日趋完善C.世家大族的地位日益没落D.科举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5.[20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唐玄宗初年,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事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
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
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旨在减弱地方军事权力B.适应了巩固边防的须要C.导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6.[2024·山东临沂期中]营缮令是唐朝建筑工程营建和修缮的法令,《唐会要》卷31记载太和六年(832年),唐文宗颁布的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6讲 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 2.(2009年金华十校4月)秦汉以来的历代社会,都有一 套防灾减灾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列属于中国古 代防灾减灾措施的有 • ( ) • ①都江堰的修建 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③引进玉米 和甘薯 • 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 C.①③ D.①④
• 【解析】 都江堰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引进玉米 和甘薯等高产作物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修建洛口仓、 含嘉仓等大粮仓是为了备荒年,因此①③④都属于中国 古代防灾减灾的措施。 • 【答案】 B
考点要览
隋朝的统治 及唐朝 前期的 开国和 盛世 隋唐制度的 革新及 社会经 济的繁 荣 隋唐的民族 关系及 对外关 系 隋唐时期文 化的繁
பைடு நூலகம்
考纲导航
①隋朝的建立与统一;②两都的 兴建和大运河的开通;③隋 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 治”;⑤武则天的统治;⑥ “开元之治”
热点链接
• 3.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科举选人,选 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任宰相。并采取精简官吏, 定期考核等措施提高办事效率。
• 1.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之帝者。” 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 ( ) • A.利用农民起义的时机 • B.以外戚身份辅政夺权 • C.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皇位 • D.利用了士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 • 【解析】 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的外戚,581年代周称 帝。B符合“隋得天下”的途径。 • 【答案】 B
• (4)修筑驰道:隋炀帝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改善了 北方的交通状况。
• 3.隋朝的灭亡 •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赋役沉重;发动三次对高丽的 战争;营建东都洛阳;采用严刑酷法;隋末农民起义的 打击。 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 •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 朝灭亡。
《金版新学案》2020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精品
第6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
这两项工程是(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
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
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3.(2020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
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5.(2020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A.①②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第6讲隋唐盛衰及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 “贞观之治” 怀 纳 谏 。 在 其 统 治 时 期 出 现 了 开 明 政 治 局 面 , 史 称
“__贞__观__之__治__”
武周政权
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_唐__玄__宗__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 “开元盛世”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1 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 材料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 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 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 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 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的徭役
唐初:租 庸调制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 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庸__。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 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 背景
府财政收入锐降
唐后
每户按_人__丁__和__资__产_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
3.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_后__梁__、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 政权更迭 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 为“十国” 后周世 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 宗改革 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拓展深化
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 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则天统治时 期的武周政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 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 艰苦努力的结果。
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
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
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2.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A.开始经夏秋两次收税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呈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3.唐太宗时期,“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
此举A.彻底化解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B.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C.为后世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新的范例D.开创了宰相集体议政的决策方式4.曹魏初期中正由“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在品评人物时十分重视考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
而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看重门第,品定为“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
这一变化主要缘于,西晋()A.世家大族控制朝政B.选官标准发生改变C.地方长官充任中正D.乡村名士地位提高5.如图为唐代三省位置图,宫城正中为太极宫,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地。
中书省、门下省与主行政的尚书省隔着宫墙,南北分开。
这种建制构型,体现出()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尚书省加强对行政干预C.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散D.适应于强化皇权的需求6.历史上的某次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不是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地改变当时私有土地的占有状况,但它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
这次改革A.阻断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人口流动C.稳定了社会秩序D.消除了社会矛盾7.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逐渐背离C.两汉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完善D.察举制奠定了门阀政治的基础8.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韩琦无疑全是声名卓著的宋朝宰辅,他们的女婿中居然有五人门第不足称道,以至家世难于考索。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隋唐时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东城区一模)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须同进同出。
诸宰相“会食于政事堂”,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
上述材料反映出()①唐代实行集体议政②宰相权力的逐步扩大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④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安徽模拟)唐朝建立后,承袭东汉以来的旧制,以尚书令、仆射(后改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为“八座”。
“八座”不仅集体研究重大行政决策事务,还要制作“起请条”“商量状”以及皇帝临时交办的其它决策事务。
这表明,唐代“八座”()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帝专制权力B.促使中央权力趋向分散C.成为制衡中书门下的重要力量D.是执掌朝廷政务的中枢3.(2024•赣州一模)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
这一变化导致()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4.(2024•江西模拟)在唐代,“道”的职责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将各地的资源,例如税收的绢帛和谷米,经过该道的转运使,转运至中央或指定的地区。
据此可知,唐代“道”的设置()A.丰富了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B.促进了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利于强化政府的财政管控能力D.确保了税收稳定与财政统一5.(2024•德州三模)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
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
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
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6.(2024•贵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一、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C. 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巩固练习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3.《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
22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6 隋唐制度革新和唐朝前期的繁荣 人教版
课时训练6 隋唐制度革新和唐朝前期的繁荣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隋朝和秦朝非常相似,都短命而亡,但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朝代,在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完成1—3题。
1.(2022北京西城高三抽样测试)在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对社会开展意义最大的是〔〕A.稳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B.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市C.是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此题为最正确选择题。
C项表述有误,A、D两项不是最大的意义,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只有B项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对社会开展的意义最大。
2.隋朝与秦朝的统治相似之处有〔〕①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统一②都创立了新的统治制度③兴建了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④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题中所说四种情况两个朝代都存在,①④比拟明显;②可以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得出结论;③可以从万里长城与大运河得到表达。
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答案:D解析:西周在少数民族进攻下结束;这两个朝代都出现内讧但不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外戚临朝严重;秦朝和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暴政。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开展,在沿袭前代制度的根底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不断创新,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不断完善。
完成4—10题。
4.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唐朝沿袭隋朝而开展起来的制度是…〔〕①三省六部制②均田制③科举制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两税法的实施是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5.有人说:“秦汉时期的宰相是坐着议事,隋唐时期的宰相是站着议事,明清时期的宰相是跪着议事。
〞唐朝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减少决策失误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完善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减少决策失误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直接目的;宰相负责中央行政事务;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手段。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第二单元魏晋至隋唐时期第6讲隋唐盛衰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课件
2.特别提醒——“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 (1)出现原因 ①整顿吏治。②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③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等。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较强等。 3.思维升华——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她同样是我国古代杰 出的君王和政治家。
自主排查
素养提升
聚焦高考
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从隋朝的统治、唐朝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的统治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__杨__坚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 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炀帝的统治 ①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__大_运__河___,贯通南北,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 ②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 模起义。 (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____江_都___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内容
每户按_人__丁__和__资__产__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 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意义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__以__人__丁__为__主__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知识点三 隋唐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代役。
10.学术情境——两税法 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 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 思考:白居易是如何评价两税法的?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
”上述材料( )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2.[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3.[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
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时代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榜录取人数唐朝268 7448 28宋太祖15 188 13宋太宗8 1487 186宋真宗12 1760 147宋仁宗13 4561 351 A.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4.[2022·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
其实施(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5.[2022·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6.[2022·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7.[2022·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的制度革新
隋唐的制度革新习题精练一、选择题巩固篇1.唐玄宗时设立集贤院,负责草拟这一指令的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礼部答案:A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门下——中书——尚书D.中书——门下——尚书答案:D3.(2010山东潍坊高三检测)《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由三省的职能和对材料的理解可知,三省之间是“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关系。
答案:A4.隋朝开创的制度有()①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③府兵制④募兵制⑤均田制和租庸调制A.②⑤B.①②C.②③⑤D.①②③④解析:明确这些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府兵制在此前已经存在,隋朝只是做了一些改革;募兵制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租庸调制虽然可以作为隋朝开创的制度,但均田制却是北魏时创立的。
答案:B5.两税法的征税依据主要是()A.只征收土地税和财产税B.土地的多少和好坏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D.土地和财产的多少解析:注意“征税依据”的要求。
答案:D6.唐前期关于“庸”的规定对农民的影响有…()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主要是“庸”的积极作用,即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B7.唐朝赵嘏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描述的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解析:这是一句学生相对熟知的诗文,指的是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B提高篇8.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B.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调整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解析:要从实行两税法的背景上分析其目的,因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含答案解析
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担任宰相一职的更是不断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创立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看重门第和家世,故C项正确。
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尚书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期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宰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故A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故错误。
3.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C.提高了官员素质D.放宽了录取标准,可知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使得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扩大,故选A项;题干表格数据变化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但是题干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不是官员的素质,排除C项;“放宽了录取标准”与“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
4.据统计,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为52919309人。
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为16990386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C.“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3.北宋熙宁四年,朝廷颁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这一诏书()A.改变崇文抑武政策B.造成三冗两积困局C.利于选拔实用人才D.导致科举走向僵化4.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5.秦汉时期,对官员实行一年一考三年一次总评定的办法;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大考按九等定黜徙的制度;明清时期,实行三年一考,九年考满的京察大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员行政效率的提高B.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C.考核机构趋向专业化D.政府重视对官员的考核6.汉桓帝、灵帝时期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效能有限。
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8.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是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候也可以任宰相。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3单元第6讲 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 大纲人教版
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1.(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看,左思认为,有些人世代占据高位,导致英雄俊才得不到重用,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
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选C。
唐朝科举制下,无论富家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能参加科举考试,故A项说法错误;八股取士和熟读四书五经是明代科举制的内容和规定,故B、D两项错误;唐朝采取分科取士的作法,分为进士、明经等科,故C项符合题意。
3.(2009年高考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
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皇权,弱化相权。
因此排除A、D两项。
4.(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
06高考真题选练(六)隋唐时期的政治革新(教师版).docx
高考真题选练(五)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政治革新-、选样题1.(2015 •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來,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和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才艮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 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 •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铐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鍔的请求,并下诏“铐可兼宰和”。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 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 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 •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彖,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 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 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训练含解析
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解析】选B。
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B。
2.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解析】选D。
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为D;A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错误;C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
3.(2021·天津模拟)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
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
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正确;A违背时代潮流说法错误;B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
4.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
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解析】选C。
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均田制,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 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
这两项工程是(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
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
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3.(2009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
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5.(2009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A.①②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6.(2009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7.(2009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解析】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
府兵制的重要特点“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说明兵将平时不在一起。
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因此有利于中央控制军权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 C9.(2009年秦皇岛模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社会变化的是( ) A.均田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募兵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平常百姓也能功成名就,富贵加身,在唐朝只有科举制才能够起到如此效果。
【答案】 C10.(2009年湖北百校联考)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
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两税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提及到了“武周”时代的背景,从两税法(唐末)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的时间即可判断出③④时代不符合。
【答案】 A11.(2009年河南示范性高中联考)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因为( ) A.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B.中央政府掌握了选任官员的权力C.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D.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解析】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B12.(2009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统考)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税为主的征税标准是重大变革。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2009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
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材料二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
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二十五史》之宋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解析】第(1)问,依材料一可直接找出答案。
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的相关知识综合判断。
第(3)问,依材料中的“进士科尤为重要”可以判断唐朝选官实行科举制,然后依所学知识总结其影响。
第(4)问依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等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品行、才学。
(2)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或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政治腐败(或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或声望影响被官僚家庭所支配)。
(3)设科考试(科举制)。
抑制门阀势力,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授田之制。
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
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同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
”——《新唐书》请回答:(1)三则材料各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材料二中“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何意思?有什么作用?(3)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指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和局限性?【解析】本题围绕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这三种制度的实施及作用。
【答案】(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
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作用: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
(4)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意义: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开始实行时,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一些。
局限性:土地兼并和大地主隐瞒财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受地主和封建国家的剥削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