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主要理论【圣才出品】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主要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a690fe769dc5022aaea00ef.png)
第2章主要理论2.1核心讲义一、行为学习理论(一)行为的概念1.狭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2.广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而且这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或研究。
3.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二)经典条件反射1.实验与解释二十世纪初,巴甫洛夫用食物刺激使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食物(非条件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总是同时出现(强化),经过一定时间结合以后,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
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是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条件反射过程不受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
据此,许多正常的行为现象或异常的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
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以帮助患者克服“习得性”的紧张行为反应症状。
3.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1)强化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程。
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泛化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不仅条件刺激(CS)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整理版]医学心理学笔记
![[整理版]医学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79df4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9.png)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②情绪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一节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一、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贝可斯通的感觉剥夺实验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反比关系)2感觉后像-颜色视觉后像(闭眼灯泡,正后像;白色背景,黑灯泡,负后像)3感觉的适应4感觉对比5联觉6感觉补偿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性1相对性2整体性3组织性(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4 理解性5恒常性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不正确的知觉二、注意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2,集中性是注意时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的紧张程度。
基本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
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三、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分类按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按时间的长短: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初级记忆)3长时记忆(二级记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2,保持3,再认和再现遗忘★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医学心理学的方法学【圣才出品】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医学心理学的方法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9c27da94a7302768e9939dc.png)
第4章医学心理学的方法学4.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与策略1.基本目的(1)进行行为描述和估计总体参数;(2)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2.基本策略(1)描述研究策略包括观察、测量和记录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对受试者的行为或自我报告做出清楚的描述。
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自然观察法;②个案研究法;③调查法;④测验法。
(2)相关研究策略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相关系数来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间是否有关系及关系的程度。
(3)操纵研究策略研究者操纵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二)科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1.信度信度又称可靠性,代表着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
2.效度效度代表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与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分为内效度和外效度,内效度是指研究的结论在进行此研究的范围内被证实的程度,而外效度指此结论可概括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场合和情境的程度。
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信度水平高的研究结果未必真实有效,效度高的研究必定有高的信度。
(三)期待效应与客观性原则1.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研究者个人的态度、倾向、期待和人格等既可影响被研究者的行为,又会歪曲对被研究者行为的观测、记录与分析,从而使测量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
2.客观性原则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必须严格坚持客观性原则。
二、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研究法与生理测量1.观察法(1)定义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指在完全自然的或不加控制的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可观察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
(2)分类依研究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前者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直接参与、但不干预被观察者的活动;后者中观察者作为一个局外人观察、记录被观察者的行动。
医学心理学笔记【分章节】
![医学心理学笔记【分章节】](https://img.taocdn.com/s3/m/a4e8837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8.png)
医学心理学彩色笔记【分章节】第一章绪论一、概述1、心理学创始人:1879年,冯特---德国。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3、医学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疾病从单纯治疗向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发展。
二、医学心理学任务与观点1、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前缀和医学有关。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心身统一;②社会影响;③情绪作用;④人格特征;⑤主动调节;⑥认知评价。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①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②三种意识:意识--正常人,前意识,潜意识。
③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④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按“现实原则”;超我:后天教育中形成,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功能,遵循“道德原则”。
2、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的结合(强化),并经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行为主义自华生,巴甫洛夫说反射,错误学习得疾病(2)斯金纳---喂猴,操作条件反射。
(3)班杜拉---人,社会观察学习。
治疗的原则: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消退)。
3、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制。
4、人本主义学派:罗杰斯、马斯洛----自我实现;治疗:降低期望值。
人本主义罗杰斯,注意倾听挖潜力5、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
只有矫正错误观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贝克瑞米认知派,错误认知生障碍6、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障碍【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障碍【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9bacbcc7e21af45b207a8a7.png)
第5章心理障碍5.1复习笔记一、心理障碍概述(一)心理障碍的概念1.心理障碍的定义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规范并且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心理障碍与社会适应(1)社会适应功能大致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自理生活的能力;②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③工作、学习和操持家务能力;④遵守道德、伦理、行政、法律和风俗等社会规则的能力。
(2)具有变态或失常的行为仅仅可以标志存在心理障碍的可能,而并不能给予确切的诊断。
只有当个体的变态或失常的行为妨碍其成功地适应日常生活的要求时,才可能为判断心理障碍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1.经验标准所谓经验标准是指凭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评价他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判断其心理活动是否正常。
2.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是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其生活环境所提出的要求,是否遵循社会的行为准则,是否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顺应社会风俗等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着心理异常。
3.症状和病因学标准症状和病因学标准来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异常的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态人群的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如果出现,就可判断为异常。
身体检查、化学检查、心理测验及各种新技术方法是这种标准的客观度量尺度。
4.统计学和心理测验标准确定个体的行为是否正常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群体样本平均值为依据的。
有心理障碍者,其相对应的心理测量结果大多属于异常范围。
(三)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1.医学模型(1)医学模型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先天遗传、脑损害、生物化学物质代谢以及个体素质特征等生物因素有关。
(2)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某些心理障碍的症状与机体内的生物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有关。
很多心理障碍患者在各种精神刺激因素的诱发下,比其他人更易出现某种心理障碍。
2.心理动力学模型(1)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主要是由于本我欲望和超我控制之间冲突而产生的焦虑和由此产生的防御反应的结果。
(2)为了减缓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了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6e375b4102de2bd9705882b.png)
第3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3.1复习笔记一、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理论1.潜意识(1)潜意识有两层含义:①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②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
(2)潜意识的内容是那些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所不容许的,原始野蛮的动物性本能冲动,以及幼年期的经验、被压抑的欲望和动机等的心理沉淀物。
2.前意识(1)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它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地、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
(2)潜意识的观念首先进入前意识才能到达意识境界。
前意识的作用就是保持对欲望的需求和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3.意识(1)意识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人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是与语言有关的部分心理活动。
(2)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也就是说只有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二)人格结构学说1.本我(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
(2)本我服从于快乐原则,它不看条件、不问时机、不计后果地寻求本能欲望的即时满足和紧张的立即释放。
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从而支配人的行为。
2.自我(1)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它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2)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配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延迟转移或缓慢释放本我的能量,对本我的欲望给予适当的满足。
3.超我(1)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层次。
(2)超我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超我服从于至善原则,它一方面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施行惩罚,另一方面确定道德行为标准。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圣才出品】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7fa7c52bb68a98271fefa5b.png)
第3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3.1复习笔记一、国外医学心理学学派(一)心理动力学派1.心理动力学派的疗法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癔症病人的治疗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疗法:(1)谈心疗法又称净洗法或发泄法,认为被推到意识以外的情绪体验将大量的心理能量把持住,所以生病,在催眠回忆中把这些情绪都说出洗净了,被阻塞住的心理能量发泄了,因此病就好了。
(2)自由联想法让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想到什么就立即尽量地说出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回忆过去遭受情绪创伤时的情景,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使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得到“发泄”,并对它进行分析可使病人痊愈。
(3)释梦弗洛伊德发现病人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时常回忆和报告他们所做的梦,他认为人们的梦往往是不受检查的,代表着觉醒时被压抑的欲望满足,通过梦易于暴露潜意识的活动。
2.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从病人的谈话和自己的深入观察中,对许多心理或病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推理,引入潜意识、力比多、冲突、本我、超我等概念,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
(1)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①意识:是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
遵循“现实原则”,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
②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
③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与这些潜意识事件相伴随的被压抑的情感造成各种心理冲动,可影响个体行为,成为患病的原因。
被压抑的愿望主要是与幼儿时期性发育过程中的创伤性经验有关。
(2)驱力与力比多弗洛伊德所指的欲望主要是指力比多,即“性力或欲力”,一种有很大动力的本能。
凡能引起快感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力的活动。
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阶段如下:①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主要从刺激口腔的部位得到快感;②肛欲期:一岁半至二岁时期,多半从自身大小便中得到快感满足;③性器期:三岁至五岁,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④潜伏期:六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⑤两性期:到青春期就进入两性期。
医学心理学的笔记
![医学心理学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98f98eb81c758f5f61f6759.png)
医学心理学精要 1 医学心理学精要第1章绪论 (5)1、医学心理学是: (5)2、旧的医学模式是: (5)3、医学心理学尤其是心身医学,对于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和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化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为: (5)8、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5)9、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 (5)10、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5)11、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健康的基本命题是: (6)18、心理因素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表现在: (6)19、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7)第2章心理应激 (7)1、人类十大死因: (7)2、心理应激: (7)3、心理应激是: (7)4、心理应激的作用: (7)5、应激源: (8)6、应激源的种类: (8)7、生物性应激源: (8)8、心理性应激源: (8)(2)挫折情境: (9)(3)人际关系失调: (9)9、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9)10、与应激事件本身有关的因素: (9)11、与主体本身有关的因素: (9)12 具有“特质性焦虑”人格特质的人容易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
(10)12、对应激的反应: (10)13、心理行为反应: (10)14、应激的生理、生化反应主要有: (10)15、适应性疾病是: (11)16、适应性疾病常见的有: (11)17、应激状态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显著个体差异: (11)18、心身疾病是: (11)19、神经症是: (11)20、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 (11)21、癔病: (11)22、应激状态与癌症: (12)23、如何控制和消除应激状态: (12)第6章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心身问题 (12)1、关于高血压病: (12)2、高血压病: (12)3、造成高血压的有关因素: (13)4、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 (13)5、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 (13)6、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形成原因: (13)7、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3)8、脑血管病是指: (14)9、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4)10、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反应: (14)11、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治疗: (14)第7章溃疡病与哮喘病的心身问题 (14)1、消化性溃疡是指: (14)2、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 (15)3、消化性溃疡的心理治疗包括: (15)4、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是: (15)5、支气管哮喘的类型: (15)第8章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心身问题 (15)1、糖尿病是: (15)2、糖尿病的病因: (15)3、糖尿病作为一种应激源的特点是: (15)4、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 (16)5、肥胖症是指: (16)6、与肥胖有关的因素: (16)7、肥胖症的心理治疗: (17)第9章精神因素与恶性肿瘤 (17)1、癌症的致病因素: (17)2、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对癌症的影响: (17)3、人格特征与癌症的关系: (17)4、精神因素与癌症: (17)5、癌症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18)6、关于晚期癌症病人的恐惧感,帕特森曾提出8种病人所面临的恐惧: (18)7、关于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8)8、对于癌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意义和作用: (19)9、具体的心理治疗措施是: (19)第10章外科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19)1、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 (19)2、外科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准备的具体内容: (19)第11章妇产科的心身障碍问题 (20)1、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和内分泌功能均受: (20)2、功能性子宫出血: (20)3、更年期综合症: (20)4、不孕症: (20)5、乳汁分泌障碍: (20)第12章病人角色和病人心理 (21)1、病人是指: (21)2、病人角色是指: (21)3、病人的权力包括: (21)4、病人的义务包括: (21)5、求医行为是指: (21)6、求医行为是: (21)7、有求医行为而不一定有病者是指: (21)8、有病而不一定求医者是指: (21)9、遵医行为是指: (22)10、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22)11、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有: (22)12、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 (22)13、当前护理学的新理论,特别是心理护理的原则主张: (22)14、传染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22)15、濒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经历的五个阶段: (22)16、人的需要包括: (23)17、儿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23)第13章医患关系问题 (23)1、医患关系是指: (23)2、医患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23)3、人际吸引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3)4、医患关系的几种模式: (24)5、可能影响医患关系的问题主要是: (24)6、如何增进医患关系: (24)第14章心理护理 (25)1、现实的护理工作正在: (25)2、心理护理是: (25)3、心理护理的一般性原则: (25)4、心理护理的实施过程一般体现在: (25)5、效果评价的作用: (26)6、效果评价的目的: (26)7、护患之间的交往可分为: (26)8、如何进行言语性交往: (26)9、非言语性交往的手段包括: (26)第15章心理治疗 (27)1、心理治疗指的是: (27)2、广义上的心理治疗是: (27)3、狭义上的心理治疗是: (27)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心理健康的促进与保护【圣才出品】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心理健康的促进与保护【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20034d084868762caaed5d4.png)
第20章心理健康的促进与保护20.1复习笔记一、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一)良好生活方式的意义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习惯)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卫生保健措施之一。
(二)生活习惯的定义1.积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益于人的心身健康的生活习惯;2.消极、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是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或不利于人的心身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地服药,包括未经医生处方服药和不按医嘱的方式和剂量服药;4.体育活动不够或者突然运动量过大;5.食用热量过高或多盐的饮食,饮食没有节制;6.不接受合理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生活。
(四)吸烟的危害1.吸烟是一种慢性的致死病因,它在人体内逐步造成破坏,可以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增高。
2.吸烟不仅损害吸烟者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吸烟者周围人(被动吸烟者)的健康。
父母吸烟对孩子的危害,在妊娠期最为明显。
3.吸烟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消极影响。
(五)酗酒的危害1.长期大量饮酒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
一次大量饮酒,可发生急性酒精中毒,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提高癌症发生的危险率,诱发心肌梗塞和脑溢血,并引起神经系统病理性改变。
2.酗酒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害,而且对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社会、子孙后代都有害。
二、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
根据接受人为影响和干预程度的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亦可依此大致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为的紧张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1.人的心理活动与天气有明显关系(1)夏日炎炎,人会感到烦躁不安;朔风冽冽,人的兴奋性就会降低;阴雨连绵,常给人以压抑、烦闷和多愁之感;风和日丽,则让人舒适欢畅、心旷神怡。
医学心理学笔记 答案
![医学心理学笔记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c484cd27d3240c8547ef5f.png)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3.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的方法。
4.调查法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是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的方法。
二.填空题1.医学,心理学2.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3.1879,冯特,心理实验室 4.生物-心理-社会 5.恩格尔,生物6.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7. 8.晤谈,问卷三.选择题:1.B 2.E 3.E 4.E 5.A 6. B 7. A四.简答题:1. 生物心理社会医模式对健康和疾病是怎样认识的?(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2.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学科。
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相关学科:(1)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2)心理生理学 (3)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4)心身医学与心理生理医学 (5)行为医学 (6)心理健康心理学(7)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8)护理心理学(9)变态心理学3.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3)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5)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其它各方面。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心理应激【圣才出品】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心理应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dfc4f5c941ea76e58fa04ac.png)
第5章心理应激5.1核心讲义一、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1.医学所关注的应激塞里发现许多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个体,都会出现一般适应综合症(GAS)。
塞里认为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Lazarus R等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Lazarus指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此后Folkman S和Lazarus等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3.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医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4.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应激所涉及的各种有关变量之间都存在着交互的关系。
应激不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心理应激研究与临床医学1.心理应激包括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反应及其他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2.心理应激在医学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指导意义:(1)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健康问题。
它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2)在病因学方面,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和生物各应激因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3)在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入手,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预防方面,如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概念1.生活事件与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护理【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护理【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7da79a3e87101f69f319541.png)
第12章心理护理12.1复习笔记一、心理护理概述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护理者的言行来影响、改变护理对象的心态和行为,促其整体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一)心理护理的目标1.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了解和分析病人的不同需要,并对合理需要予以满足,一时难以满足的给予解释,这是心理护理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2.提供良好的心身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创造—个使病人康复的心理与物质的环境,是作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情绪是心身反应的中介物,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早地采取多种措施予以疏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调整自我与环境关系的潜能,这就是适应能力。
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扬这种适应能力,这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二)心理护理的原则1.交往的原则通过交往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需要、减少孤寂。
交往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交往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护士在交往中应起主导作用。
2.启迪的原则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必须运用医学、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向病人作宣传解释,给病人以启迪,从而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待疾病、对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3.针对性的原则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在疾病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分别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对策。
4.自我护理的原则坚持自理和争取自理权的病人,比那些由护士代劳的病人恢复要快得多。
病人在医生护士的帮助指导下,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自身的医疗活动,这无疑有助于病人的自尊、自信及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为痊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心理护理的程序1.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指按计划实施护理的工作过程,即在评价病人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执行措施以实现护理目标,并使用评估和反馈来指导行为以解决病人的问题。
2.心理护理的程序(1)评价①对病人的评价即系统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作出护理诊断。
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认知性过程,随着对病人的认知深入,需不断修正评价。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圣才出品】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cc1301bf121dd36a22d828f.png)
第2章医学心理学简史2.1复习笔记一、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思想(一)中医心理思想的起源与沿革1.中医心理思想的源流(1)先秦哲学的影响①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老子提出的“形神合一”等论述,对《黄帝内经》的产生与观点具有直接的影响。
②《老子》中的“形神合一”、“守静”、“和气”;鬼谷子“心舍神”;宋尹学派“天精”“地形”合而为人产生精神等观点为中医心理体系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2)《内经》的奠基作用《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以辩证法及朴素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以“五神脏”理论为核心,提出了“标本相得”的诊病原则,心理卫生则以“治未病”和“养神”为要旨,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有效经典。
2.历代医学心理思想的发展(1)汉至隋唐时期①由“巫”到“医”,心理疗法发挥临床作用。
②异常心理与躯体症状的认识与治疗不断被各医学家发展实践。
③《内经》引导中医心理思想研究发展,其中医心理思想不断被后世整理、阐述。
(2)宋、金、元时期将《内经》的心理思想融汇贯通,提出七情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的著名论断。
(3)明、清时期①这一时期的中医心理思想研究表现在脑为心理器官的认识上,创立了心理器官的“脑髓说”。
②医学全书大量刊印,心理治疗案例资源丰富。
(二)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建树1.心理概念《内经》的心理概念多在“神”的论述中表现出来。
“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力,决定着人体心身活动的产生。
下表试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作一比较。
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①脏腑观:心理活动是由具体的人体所产生的,是脏腑的一种功能,特定的心理活动由特定的脏腑产生,这些心理活动又由“心”来进行整体调节。
②经络观:经络系统为心理活动的传导途径。
3.个性特征理论①中医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本,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可按阴阳分类。
在此把《内经》阴阳个性心理特征归纳如下:②《内经》又提出了个性心理特征的五行分类。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药物心理学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药物心理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bf1c293f111f18583d05ae8.png)
第13章药物心理学13.1复习笔记一、药物心理效应(一)药物治疗心理障碍1.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紊乱的药物,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幻觉、妄想、行为异常和情绪改变等精神病性障碍。
2.随着与焦虑有关的苯二氮受体的发现,出现了一大批抗焦虑药物。
目前通过对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能增加氯离子通道、增加GABA能的药物可以成为情绪稳定剂。
(二)药物对心理活动的干扰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安定剂、催眠药、镇静剂和抗癫痫药具有引起记忆力减退的副作用。
2.某些抗胆碱能类药物、安定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均可引起意识障碍。
3.有些药物可引起情绪改变。
4.有些药物的过量使用可致精神运动性障碍。
(三)药物心理效应对生理效应的影响1.增效作用当病人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对药物感觉良好时,能增加药物的生理效应。
有时甚至没有药理作用的淀粉胶囊也会取得一定的疗效。
2.减效作用当病人对医生不够信任,对药物产生反感时,药物的生理效应会大大减弱,甚至病人不敢服药,表现出不遵医行为。
3.反向效应药物的心理效应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逆转药物的生理效应。
沃尔夫的实验证明,在某种情况下心理效应确实可以逆转生理效应,这就是反向效应。
(四)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1)一般而言,文化程度高的城市居民多愿意选择西医西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农村人、文化程度低的人以及老年人易接受中药。
(2)从地域上看,广东人多选择中医中药,甚至特别相信祖传秘方或偏方、单方。
(3)广播、电视、报纸上的大量的药品广告宣传,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择药心理。
2.药物性质的影响(1)缓解症状的药物易产生心理效应。
其实,此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尚未发挥,而是用药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2)而针对病因的药物则还是以生理效应为主,但也不能排除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
3.疾病性质的影响(1)凡是心因性疾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的病人易于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
有些病人虽患有器质性疾病,但同时又夹杂着神经官能性症状者,药物也可以产生较多的心理效应。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d0b54ce561252d381eb6e82.png)
第4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4.1复习笔记一、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的重要环节。
(二)应激源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可将应激源分为:1.社会文化性应激源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生活琐事、重大变故、文化冲突等。
2.职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主要来自工作者本身、工作条件、工作性质、组织等方面。
3.环境应激源主要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如高温、低温、高或低气压、辐射、强烈的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物与生物污染环境。
4.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有挫折和心理冲突。
(1)挫折①挫折的定义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②挫折的分类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
a.外部挫折是由个人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挫折。
b.个人挫折是与个人身心特征有关的挫折。
③挫折的反应挫折反应包括消极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
(2)心理冲突①心理冲突的定义心理冲突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②心理冲突的种类a.趋一趋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b.避一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受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c.趋一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又拒绝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d.双重或多重趋一避冲突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二、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一)认知评价1.初级评价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
2.次级评价次级评价是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圣才出品】
![陈力《医学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2b21ee333687e21ae45a9a7.png)
第7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7.1复习笔记一、心理治疗概述(一)心理治疗的概念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1.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和系统化的治疗技术。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精神分析治疗在西方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2.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行为疗法,成为心理治疗领域里的“第二势力”。
沃尔普创立的“交互抑制心理疗法”成为行为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3.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
其中以罗杰斯的“询者中心疗法”影响最大。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治疗开始形成。
影响较大的有贝克的认知转变治疗及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等。
(三)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心理治疗趋于治疗短程化、特异化、多种理论技术的整合化方向发展,力求多维、客观地评价心理治疗的疗效。
(四)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和分类1.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1)心理治疗的对象心理治疗的对象包括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病人及某些神经症和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另外,患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的病人也可以接受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包括急性情感障碍、慢性疾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各类行为问题。
2.心理治疗的分类(1)按治疗形式分类按形式分类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
(2)按沟通方式分类按沟通方式分类可将心理治疗分为、言语治疗、非言语治疗、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疗法。
(3)按意识范围大小分类按意识范围大小分类可将心理治疗分为觉醒治疗、催眠治疗。
(4)按理论取向分类按理论取向分类可将心理治疗分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认知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五)心理治疗的原则1.信任性原则求助者对治疗师应具有信任感,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条件。
医学心理学笔记
![医学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7b63b7225c52cc58bd6bee2.png)
第一讲绪论医学与心理学相互影响(常识证据、临床证据、实验证据)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中的心身相关性,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
学科性质:与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的交叉,是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心理门诊中的专业应用。
(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范围:①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习得性无助)②心身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机制(敌意与冠心病)③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中的作用规律(积极情绪类型与对感冒的易感性)④各种疾病过程中心理/行为变化及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干预的方法(认知行为应激管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⑤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医生最反感的患者行为)医学模式:是各种医学观念的结合,通过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而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医学心理学的必要性: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重视躯体因素,“见病不见人”)需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生理因素)转化。
1977年Engel GL提出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①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恶性肿瘤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②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③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⑤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新医学模式和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①整体观(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②心身统一观(心身互相联系)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人与环境密切联系,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作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行为定量:①一般描述(语言记载)②序量化(等级评估)③间接定量(心理调查问卷或评定量表)④直接定量(直接测定)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按使用的手段分为:①观察法(观察、收集数据)②调查法(晤谈、问卷等)③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④实验法(实验操作)。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概 论【圣才出品】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笔迹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概 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cb2e9c376baf1ffc4fada9.png)
第一篇总论第1章概论1.1复习笔记一、引言(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如个体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转归和预防的关系等。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就称为医学模式,其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转变。
1.第一阶段(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古代原始社会的医学是在与迷信和巫术不断地斗争中诞生和成长的。
例如东方以我国的《黄帝内经》为代表,西方则以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为代表。
2.第二阶段(生物医学模式)在西方工业化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后,西方医学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开始对有生命活动的生物体进行了实验研究。
该阶段医疗行为有如下特点:(1)疾病是生物学统计常模可观察到的偏离,在治疗上要重视药物的作用;(2)疾病与健康判断最终以生物学指标为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在于缺少重视病人对病情和治疗的详细申诉,临床医疗分科细化,重局部器质性病变,忽视整体以及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3.第三阶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必须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所起的相互作用。
(1)生物学角度难以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原因①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②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③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文化背景、生活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影响。
(2)健康的定义①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②无主观不适的感觉;③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是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
(二)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疾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第一类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大脑疾病的发病机理通常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作为病因的代表,外界的社会致病因素能否成为心理致病因素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评价、态度、过去的经验和应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又比较直率、外露和单纯,不善于掩饰病情。
(2)各年龄阶段儿童患病表现
①在新生儿期易发生惊骇、哭叫和痉挛,故在护理上应以敏捷、熟练、轻巧的动作以减 轻刺激。
②婴儿期已有欲求、喜悦、愤怒、惊骇、烦闷等情绪反应,要给以爱抚和亲近。
③幼儿期病人人院后易产生恐惧与对立情绪,要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心
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病人需要得到包括医务人员的关心、体贴与尊重。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医德培养,视 病人为亲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不做会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
(二)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
1.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
(1)儿童病人的特点
①由于儿童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变化。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病人心理
9.1 复习笔记
一、病人的一般概念 (一)病人的概念 病人是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 社会人群。 (二)病人角色 1.病人的权利 (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 (2)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 (2)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循医嘱的义务; (3)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3.病人角色的适应问题 (1)角色行为缺失
2.青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青年人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得病,直到真正感到不舒服和体力减弱 时才逐渐默认。
(2)青年人一旦承认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他们担心疾病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 作,对自己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有不利的影响。
(3)青年人倘若病情稍有好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 时吃药。
1 / 9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患病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虽然医生已作出疾病的诊断,但病人否认自己已患病。 (2)角色冲突 如果个体存在对某种需要的迫切追求所产生的动机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时,病人就会出 现角色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减退是指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强烈的情感需求,不顾自己的病情而 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会阻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4)角色行为强化 患病者表现为安于病人的角色,或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 (5)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因受病痛折磨而产生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行为异常,如攻击行为和病 态固执等,或坚持反对执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发生角色应激,即角色扮演者在尽义务时 遇到困难。 (三)求医行为 1.求医的原因 (1)躯体原因 当自我感觉不适或者病痛影响社会生活、机体器官损害与疼痛而个人又无法解除时,寻 求医疗机构的帮助。 (2)心理原因 现实社会生活中受到某些精神刺激,产生心理反应,通过医疗机构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
二、病人的心理特点
(一)病人的心理需要
1.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
病人在求医过程中需要他人了解、熟悉自己的身份、地位,故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接触,
熟识对方,以便成为新的团体中的一员,适应病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生活,与医务人员及病
友之间解除陌生感。
4 / 94
圣才电子书
2.信息的需要
2 / 94
圣才电子书
导致求医行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社会原因
社会公害病、传染病等对社会保健产生现实性或潜在性的危害,或出于卫生保健需要而 进行的各种检查和预防,产生求医行为。
2.求医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
(2)被动求医型
(3)强制求医型
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4)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青年人,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 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 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1)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
①影响人对症状认识与评价的症状方面的特点:
a.症状的强度与持久性;
b.症状对人身心功能的干扰程度与方面;
c.症状发生的部位;
d.症状对人正常社会活动的影响。
②影
b.心理状态;
c.社会文化背景;
3 / 9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病人不仅需要知道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还急于知道疾病的诊断、 治疗、预后等信息;有些病人对院外的其他有关信息也急于获得。提供适当的信息不仅可消 除病人的疑虑,还可避免消极情绪反应的产生。
3.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一般病人都把生命安全、早日康复放在最重要的需要层次上。医护人员的言行都要考虑 到病人的安全感,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回答,消除不必要的疑虑。
d.关于疾病的教育与经验。 (2)医疗保健系统的缺点 ①在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想得到医生的帮助,也很难以实现。 ②在有良好医疗设施和优秀医务人员的城市,病人会由于排队挂号、长时间的候诊、复 杂而痛苦的检查,以及交通等问题而对到医院看病感到困难和不安。 ③医疗服务的可接受性,如果医院的医生医疗技术低、服务态度差,就不可能满足病人 的需要,病人非万不得已就不会到医院看病。 (3)社会经济因素 a.儿童和老人求医次数较多; b.女性比男性的求医次数多; c.急性病患者比慢性病患者求医次数多; d.就医方便、经济来源好者就医机会多。 e.由于工作繁忙、家务重,或交通不便,也会影响人们的求医行为。
5 / 94
圣才电子书
理护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学龄前期儿童病人有依恋家人的倾向,情绪、情感变化较为复杂,个性也处于逐渐形 成阶段,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心理干预。
⑤学龄期儿童初入院时有惧怕心理,表现孤僻、胆怯、悲伤、焦虑等。
⑥少数年龄比较大的儿童,尤其有些个性早熟的儿童,当他们患病以后,会产生像成人 一样的心理反应,尽管不像成人表现得那样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