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_以金丘村_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_为例_沈一凡
从老屋残巷到网红盛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从老屋残巷到网红盛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望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也是普罗大众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这一抹乡愁是离乡人对家的思念,对情的眷念。
可伴随着城镇化车轮的疾驰而过,现今,不少传统村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销声匿迹。
比如位于山西晋中市的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
然而,如今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里,一座座崭新的红砖瓦房拔地而起,与村庄显得格格不入。
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在中国,像后沟古村一样的传统村落还有很多,相关统计显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近十年有近90万个村落消失,从2000年的360万个至今只剩不到200万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大面积的消失。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严格意义上,山东省一个传统村落都没有了。
前些年我们去山西,传统村落也变得所剩无几。
”这些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优秀文化的盛载与传承路径,而其无法复制的文化信息、文化形态、文化能量,也将从此消失。
走出传统村落的保护误区与未来发展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任震认为,从实效来看,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重评轻建,当前传统村落的建设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指导,致使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失去了改良和保护更新的条件,成为濒危型建筑。
还有一种误区是盲目跟风,不少村庄只注重经济效益,大搞开发建设,却忽略村庄本身的风俗特色及生态承载力,给乡村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改善传统村落消失的情况,2012年国家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完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摸底调查,收录了现存的1.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基本摸清了传统村落现状,并成立多学科专业组成的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先后分两批公布了1561个传统村落,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艺教研室主任、大真艺术馆馆长李兴振先生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必须尊重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制定贴合村落实际的活化方案,避免因商业开发或保护过程造成“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
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
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作者:吴小雪来源:《财讯》2018年第22期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时代记忆,其饱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景观。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消亡促进了对它的保护,其醇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需要褥载发展与传承。
金箱村拥有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村落格局。
本文以金箱村为例探究在文化传承的角度下村落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金箱村引言传统村落在农耕文明中逐步形成,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传统村落的退化以及消亡,村落文化正在不断消失,传统村落作为时代与文明的记忆符号,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
金箱村位于五凤镇(原名五凤溪),五凤镇是金堂县三大重镇(赵镇、淮口、五凤)之一。
村内地形较为复杂,山、丘、坝兼有。
康熙雍正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到此占业定居,从此便在此处繁衍生息。
金箱村历史遗存现状及文化价值(1)自然环境与村落整体布局金箱村内景色宜人有山有水有树林,村内水体众多。
金箱村民沿河定居,两岸民宅掩映,民风淳朴景点遍布,人文历史气息浓厚,沿岸风景如画。
金箱村与五凤古镇核心区相连,整体格局背山面水,背靠龙泉山脉面向沱江。
村内地形属于丘陵地区,群山环绕,村落的整体格局符合传统的风水宝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现存历史建筑及其价值金箱村现存历史遗迹有县级准文物保护单位一处:贺麟故居;传统历史建筑物三处,包括上斑竹同、贺家老房子、炳灵寺。
贺麟故居建筑占地8800m2是一个二进三重四合的院落群,总建筑面积3200m2。
大院整体格局尊卑有序,体现了清朝年间乡绅私宅风格。
上斑竹同为贺氏祠堂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贺家老房子于清嘉庆十四年修建,位于贺麟故居东边,基本保存完好。
炳灵寺位于五凤溪与简阳县交界处,历史久远,始建无考,重建与于康熙中年间。
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策略研究——以四川七曲村村落建筑保护为例
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策略研究——以四川七曲村村落建筑保护为例发表时间:2021-01-06T01:57:18.655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26期作者:黄炎[导读] 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工作,需要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对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村落保护策略。
硕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摘要:近年来,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不断增多,但是仍然存在操作方法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保存,文化传承仍然需要引发人们重视,吸引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以长远眼光来看,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保护不仅要从建筑的保护入手,还要从文化的保护上不断强化。
下文以四川七曲村村落建筑保护为例,探讨新形势下,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策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建筑风貌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工作,需要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对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村落保护策略。
以四川七曲村村落建筑保护为例,探讨七曲村村落情况,对村落的特征和价值进行分析,根据七曲村村落现状进行分析,帮助村落重塑文化风貌。
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的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效率,追求经济效益。
如果是一件不会马上带来明显效益的事业,很有可能会为人们所忽略,例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村落建筑风貌保护工作。
对于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其衡量标准不应只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应关注其文化内涵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在当前社会,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较弱,不如现代城镇,但是以保护优先的原则来保护传统村落,而不是将其当做一片土地来看待,急不可待重建为经济活动的村落区域。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待传统村落,明确传统村落保护对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
(二)整体保护原则传统村落属于和当前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实体问题化产,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保存下来的遗产,饱含传统文化意味。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
“有机更新”这个名词来源于生物学范畴,即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有机整体,在研究对象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进行新陈代谢和进化的过程。
建筑学领域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者是吴良镛教授,该理论关注并强调物质形态、文化空间与区域环境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动态的视角,遵循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顺应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保证其内在秩序的延续性,在持续动态的进程中因势利导,将“修缮、保护”与“更新、重建”并重[1]。
有机更新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城镇、传统街区等的更新改造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末,王路教授将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有机更新理论相结合[2],由此开启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型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统村落逐渐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3]。
长久以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成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除少数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结合当地旅游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保护外,大部分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古寨堡、古民居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传统村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关注点往往落在改变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形成了“千村一面”的风格,破坏了传统村落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而有机更新理论则强调应该在保护其原有空间形态格局、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更新,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将更新与保护有机结合,恢复传统村落原有的空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村落面临着肆意破坏和无序开发的危机,村落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很多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在快速消亡。
对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广泛地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杨桥古镇街巷空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杨桥古镇街巷空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杨桥古镇是一个介于传统古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2008年杨桥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
笔者从街巷空间的角度探究国内外街巷空间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杨桥古镇进行实地调研,找出了杨桥古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选题研究领域概况国内研究概况非典型传统古村落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影响,村落的拟城化现象突出,大多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村落被城市社区取代。
这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村落历史景观环境的蜕变,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成为城市外的一个个“孤岛”。
城市化的根本是人的城市化,是让居住在村镇的居民尽量得到城市化的好处,又防止其弊端。
可现在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比人的城市化的速度快得多,摊大饼式的城市化使城、郊出现大面积“鬼城”及严重的交通拥堵。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处于中间地带的“非典型古村落”环境发展问题被推到了必须研究的历史高度。
非典型古村落一方面不用背负那些“典型”历史文化名村各种“原真性保护”的包袱,另一方面又拥有乡村聚落所特有的魅力,对这类村落的研究,在更大空间、更普遍意义上具备了开拓性、原创性和学术性价值。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村落发展,研究对象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古镇。
在发现村落聚落文化和地域特征正在消失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模式。
常青的《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沈一凡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都进行了此类研究,从资源、产业角度研究村落,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这类研究如吴理财的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岳邦瑞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等。
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建设研究,以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的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学者周庆华、李志刚、翟辉等人都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更新与利用
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更新与利用
拓展[1]
【期刊名称】《住宅与房地产》
【年(卷),期】2018(000)04X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农村的建设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文章主要针对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建筑物与传统的民居建筑新与旧、拆与留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希望能够探讨出一条传统民居的新的应用思路。
【总页数】2页(P227-228)
【作者】拓展[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民俗学”视野下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以深圳观澜古墟为例 [J], 顾蓓蓓
2.基于珠海市幸福村居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耦合研究 [J], 龙子杰
3.探析乡建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更新与利用 [J], 金韩桥;金通
4.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特色资源整合利用 [J], 李荣菊;商金芳
5.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利用 [J], 杨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
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范文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与现代需求的矛盾街巷作为村落基础设施要素,主要作用是联系村落内各要素点为有机整体,并有效组织交通;作为村落主要外部空间形式,它承载着村民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村民生活方式,这对传统村落的格局和空间形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与现代需求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沿街建筑街巷空间是体现村落传统风貌的重要因素,沿街建筑地方性的材质、做法、轮廓线赋予街巷鲜明的地方特色,但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人为的破坏性建设或材料老化破损造成的自然损坏。
2.道路交通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普遍采用,传统尺度上的街巷空间正面临着交通方式改变的冲击。
首先,新的交通工具对道路的宽度、线型、拐角、坡度、路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传统街巷以步行者为主,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在步行中慢慢展开,步移景异,这是传统街巷空间的美。
最后,现代交通工具的入侵打破了原本平静的街巷,村民的外部空间形态变了样,这些颠覆了传统街空间在功能和景观。
3.基础设施目前传统街巷的暗渠、明沟、坎井、水塘多数仍在利用。
但现代生活必需的市政设施由于传统街巷狭窄、曲折、不利于管道敷设等无法实施。
再者,现代基础生活设施多难以融入街巷景观,加之传统街巷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街巷绿地系统,造成居住环境恶化。
桐庐深澳村街巷空间的保护“桐庐历史上曾归严州府,故称之为严州大昆。
由于边际效应等原因,严州传统大有杭州、浙西、浙中、徽州大的因子,其中以小天井,恢宏的大木装饰和结构简洁,不施油漆为特色。
”深澳保存有百余幢传统建筑,是徽派建筑与浙西山地民居建筑的结合,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以及民国时期,以三合屋和四合屋居多,这些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清晰,所有这些特点反应了深澳不同时期的人文社会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规划原则深澳规划采取“整体控制、分级保护、局部修整”原则。
赓续传统记忆 重构现存情境——江南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设计
赓续传统记忆重构现存情境——江南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设
计
汤凡;王梓昱;李芯蕊;刘铃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24()4
【摘要】传统村落是广袤大地上具有悠久历史的人居聚落,也是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
传统村落虽然历经沧桑,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为例,就如何对传
统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保护性更新设计,把传统村落的优秀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继续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索和解答,希望能够针对推动传统村落的建设问题,提供出可供借鉴的良好解决方案。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汤凡;王梓昱;李芯蕊;刘铃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传统社区的更新--浙江南阁传统宗族村落研究
2.江南传统水乡村落更新改造的设计手法初探--以文昌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
3.文化基因视角下江南非典型传统村
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三山岛村设计实践为例4.传统村落记忆场所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探索——以苏州东山镇杨湾村为例5.唤醒集体记忆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OI:10.16675/14-1065/f.2021.22.066
山西农经 / 2021 年 22 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 张园园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辩
我国许多民俗文化品牌的形象定位比较模糊,不 利于传播与推广。此外,乡村传统习俗文化资源的开 发不能很好地与本地旅游业、工艺美术品、戏曲产业 相结合,整体比较单一。传统民俗文化濒临消亡的生 存困境,由于产业单一,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很多 本地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不足,难以拉动其他产业的 发展[4]。 2.4 缺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
证关系,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针
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出现的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传承困难等问题,可采取挖掘、整理传
统民俗文化项目,完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制度等对策,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民俗文化;文化传承
此外, 在传统民俗文化路线和资源开发的过程 中,可与省、市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和当地高校结 合进行路线设计、民俗资源的 SWOT 分析,借助科研 力量和平台优势开发出项目完善的产业,通过传统民 俗文化项目基地申请程序进行申请,而后结合本地优 势开发路线。传统民俗文化有其特殊性,不易被外地 人接受,在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民俗文化教学 与课程开发,依托网络资源进行传播,吸引更多人参 与文化建设,将传承人的身份泛化,不局限于某一代 或某一地区,丰富传承人身份,完善传承人制度[6]。 3.2 加强顶层设计, 优化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社会 环境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
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1.1 葛村概况图1:葛村影像图图片来源:Google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
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
基于城市肌理的历史地段更新设计探析
基于城市肌理的历史地段更新设计探析
吴一凡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解读国外历史地段更新的典型案例,研究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城市肌理,剖析其肌理生成、空间发展、形态特点等内容,梳理出延续、生长、重塑3种处理历史地段中新旧城市肌理的方法,促进历史地段"新"与"旧"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吴一凡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 363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更新背景下我国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一个基于管治理论的分析框架 [J], 胡超文
2.“反对为佳”——基于中国文人视角下的城市历史地段更新——以宁波天一阁西扩为例 [J], 严巍;董卫;叶如博;徐怡丽
3.基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方法——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J], 祝玲玲
4.基于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活化 [J], 黄晓忠
5.基于城市肌理的汽车客运站设计探析——以巩义汽车客运站设计为例 [J], 房晓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山西辛庄村为例
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山西辛庄村为例刘茜;王凯圣;王萌【摘要】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护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村落肌理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辛庄传统村落为例,分别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街巷以及公共空间、院落组群四个方面分析了辛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对空间形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辛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合理意见.【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保护;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辛庄【作者】刘茜;王凯圣;王萌【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国内学者对于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王其亨(1992)通过对村落、宅院与周边环境的风水关系的探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
王昀(2009)将村落划分为三个空间形态层次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分别是村落整体布局、内部的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得出空间形态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2]。
丁沃沃等(2013)通过对苏南自然村落的形态规律以及变异的特征、空间特征和视觉特征的研究总结,对自然村落的形态保护和延续提出了合理的意见[3]。
林祖锐等(2015)通过调研分析了太行山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街巷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价值特色进行了价值评估,提出了适宜性的保护策略[4]。
本文以山西省辛庄传统村落为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街巷以及公共空间、院落组群四个方面分析了辛庄村的空间形态,调研分析了其空间形态的现状,并对村落的保护提出合理意见。
1.辛庄传统村落概况辛庄传统村落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东北边缘区域,东与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相接壤,北邻西邻西南舁乡张家井村,南与郊区东落菇堰村、东垴村、马庄村、小庄村相接(见图1)。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作者:赵云冯珊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关于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希望从中明晰目前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
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
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
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
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日常生活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研究——以陆巷古村为例
日常生活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研究——以陆巷
古村为例
曹晓薇;翟俊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5
【摘要】文章以陆巷古村为例,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采用认知地图、PSPL等调研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分析村落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居民和游客两类人群在空间活动时的融合与差异,在现有可利用的空间基础上,将村落公共空间分为开放型、流动型、封闭型三类。
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提出有机更新策略,并选取节点进行具体设计。
基于日常生活与村落空间的动态关联,探索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新模式,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更新提供方法和路径。
【总页数】4页(P178-181)
【作者】曹晓薇;翟俊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历史村落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云南乌龙浦村为例
2.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京西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3.有机更新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以休宁县五城镇龙湾村为例
4.苏州传统村落空间基因
居民感知与传承研究——以陆巷古村为例5.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苏州陆巷古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铁西工人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沈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铁西工人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沈阳市历史街区是沈阳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沈阳市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以沈阳市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和更新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同时,本研究也将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经验和做法,为沈阳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沈阳市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其建筑风格和特点;2. 分析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探讨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4. 通过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经验和做法,为沈阳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调研:通过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进一步了解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现有的建筑、设施和环境。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和方法。
4. 问题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解决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分析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其建筑风格和特点;2. 发现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解决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五、研究进度安排1. 文献调研:2021年6月—2021年7月2. 实地调研:2021年8月—2021年9月3. 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2021年10月—2021年11月4. 论文撰写和修改:2021年12月—2022年1月六、参考文献1. 蒋京华. 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西建筑, 2019, 45(17): 54-55.2. 刘文霞, 黄盛博.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建筑, 2020(1): 17-20.3. 刘继伟.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进展总结[J]. 中国城市规划, 2018, 32(5): 42-49.4. 赵志刚, 邢维.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概念、特点与实践[J]. 城市规划研究, 2019, 47(6): 75-80.。
浅谈传统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策略——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3 . 4历 史环 境 要 素 现 状 不 容 乐观
古井 、 古树 、 街 角的石敢 当等都 是五店市 传统街 区独具 特色 的环境要素 , 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及景观价值没有被充分 认识 , 部分被弃置 , 在 即将进行 的街 区改造 中 , 更面临着被破
( 1 ) 青 阳镇——晋江城 区生发源地 。晋江历史上就是 大 泉州地 区的统 称 , 青 阳历来都 为泉州 、 石狮 、 安海 等几大集镇
过往 的枢纽 , 唐 开元年 间就有 “ 青 阳蔡五店 ” 之说, 五店市就 是现在晋江 中心区的前身。 1 9 5 1 年, 重新划定行政 区, 才将泉 州划 出, 成立泉州市 。同年 , 晋江县治迁 于青阳 , 现代意义上
要 的作 用 。
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因此传统街 区有效保护 、 有机更新及 新时代下 的借鉴与再生成为重要的课 题。
1 概 况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青 阳镇 中心地带 。青 阳, 因其位 于青梅 山( 《 青 阳志》 中记载 为青 阳山 ) 之 阳得名 。
直至今 日, 青阳仍因其存 留的大量 精美 的明清及 民国时期的
第4 期( 总第 1 6 8期 )
楚建. 前
建 筑 与 装 修 ■
浅谈 传统 街 区的保护 、 更 新 与 再 生 策 略
以晋 江五 店 市为例
王 慧 慧
( 福建博物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1 )
摘
要
通过晋 江五店 市传统街 区保 护更新规划策略 , 在尊重历史建筑真 实性的基础上 , 通过循序渐进 的保
1 ) 。 《 晋江县志( 清) 》 记载 : “ 罗裳分二支 , 皆北 向。 其西行者为象 陷, 为石龟 。其东行者为圭璧 , 为青 阳。” 《 青 阳志( 清) 》 记载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社会空间效应——以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社会空间效应——以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卓玙琪【摘要】以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调研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及其影响.对平江路原住民(包括已搬迁的原住民)、更新后入驻的商户、游客等不同人群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从街区社会群体结构的转变、对多元社会群体影响的差异、被置换阶层的社会空间特征3方面分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绅士化产生的社会空间影响,并对未来旧城更新规划提出改造意见.【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绅士化;社会空间效应【作者】卓玙琪【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背景1.1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位于吴文化中心地带。
苏州的城址中心历经2500年,几经兴衰未有较大改变,使城市具有历史连贯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苏州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多年来,成功实施了“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古城内街坊基本完成了有机更新。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城内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也是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区。
1.2 旅游绅士化戈瑟姆(Gotham)认为旅游绅士化是指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发展,使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为相对富裕和专有的区域的现象。
对于旧城改造类型的旅游开发项目,旅游绅士化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
1.3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了与苏州水街相接的城市格局及历史文化遗迹,在建筑空间环境方面保护了街道整体风貌,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了较高质量的修缮和保护。
城市物质空间的变化、新功能的植入造成社会空间变迁,原有居民被旧城更新浪潮裹挟而被迫迁居,古镇古街的历史文化属性日益淡化,造成社会阶层空间分化与旅游绅士化等现象。
2 研究目标研究以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例,重点调查分析街区更新对城市社会空间造成的影响,具体关注以下问题。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的路径与实践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的路径与实践李正军;吴非洪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24()6
【摘要】目前,辽宁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仍然进展缓慢。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可以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影响力,提高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品质,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
该文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艺术介入传统村落与人居环境更新的经典案例,并归纳了其艺术介入的路径,同时利用设计实践法对艺术介入的路径进行了设计实践。
实践证明,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促进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李正军;吴非洪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保护性发展前提下的辽宁传统村落宜居环境打造策略探讨——以辽宁西大杖子石灰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造规划为例
2.常州杨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探析——以杨桥老街东街街巷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为例
3.传统村落“微介入”保护更新规划路径探究——以云南省腾冲市董官村为例
4.有机更新视角下传统村
落人居环境活化研究——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5.权力、资本和地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课题设计思考——以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实践教学为例
作者: 赵玮[1];王叶[1]
作者机构: [1]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108-1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课题设计;文化传承;情境预设;叙事表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课题设计课程教学上出现的现象及问题,在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传统村落改造更新的课题教学训练里,探讨如何通过教学理念及教学引导方式的创新及改革,使学生作品的设计理念蕴含场地本身特性与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地域特征的张力,引导学生掌握设计概念推演、叙事框架构建与表达的有效方法,探讨如何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特色内涵的乡土文化景观,使得课题设计与课程教学更好地应对中国环境建设的新趋势.。
旅游发展背景下关中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研究--以袁家村为例
旅游发展背景下关中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研究--以袁家村为
例
王迪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目前传统村落民俗旅游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意象的一个承载体,在乡村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前提下,村落街巷的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则成为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关注点。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王迪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中传统村落特质影响下的民俗文化园空间布局研究r——以杨陵后稷民俗文化园为例 [J], 张伟;王超;徐婧;刘丽萍
2.\"三生\"空间视角下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整体\r保护研究\r——以洪疃村为例[J], 胡思婷;李明
3.旅游影响下北京郊区传统村落空间集体记忆研究——以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为例 [J], 杨若凡; 钱云
4.旅游发展背景下"防御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京西北地区明长城沿线聚
落为例 [J], 赵之枫; 关达宇
5.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西北民族社区空间生产分析——以甘南州郎木寺镇为例 [J], 梁旺兵;吴宇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沈一凡景宁畲族自治县规划设计室柳晓杰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洪艳摘要:传统的街巷空间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精华所在,也是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村落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传统街巷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理性,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布局、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被强化。
然而,街巷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s the space of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ess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illage character. If the village as a body, then the street is no doubt that it's bl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the traditional street design become more rational, modern life need to layout, traffic, pipelines and other physical function is strengthened. However, the stree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substance. It is a place people live and the stage, carrying the people's life and memory.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ng and updating 1.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与更新的背景1.1 畲族传统文化慢慢流逝金丘村村民缺乏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汉族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畲民们看到的恰恰是强势的汉族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物质利益,加上对强势文化的崇尚心理,于是出现盲目趋向外来文化的现象。
·468·同时民族文化、民族村落保护还没有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感受不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的价值,他们也不会主动接受(见图1)。
1.2 传统的街巷出现“空巷”现象传统村落街巷的保护需要人气的集聚。
金丘村村民中,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外打工或读书,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
像金丘村这样发展较为落后的传统村落,由于本身缺乏吸引力,很难将年轻人或壮年劳动力留下来。
就目前的状况,若发展旅游,游客只能看到街巷内的建筑外壳,不能体会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完全不能满足游客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见图2)。
图1 传统的畲族文化 面临挑战 图2 孤独的老人站在空空的街巷中2、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调研分析2.1 片区位置分析近年来,景宁县致力于打造畲族文化品牌,力争“把景宁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本次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金丘村规划中的“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内,展示区位于金丘村中心居民点的中部,属于规划六大片区中的一片(见图3、4)。
紧邻居住片区、旅游接待片区和民俗表演体验图3 金丘村中心居民点规划结构 图4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在金丘村的位置·469·区,是规划重点打造的特色片区。
片区依山而建,有机散布了畲族特有的民居、宗族祠堂等传统乡土建筑。
建筑大多巧妙地利用了地势以及当地材料,构成了风貌统一、协调的畲族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街巷。
2.2 周边环境金丘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独特的山地风光、阶梯式的田园美景吸引来者在这里驻足,斜漈、仙凡隔牛神石等都是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风景。
同时金丘村畲族文化氛围也较为浓厚,曾在2004年开发的“封金山寨”风光秀丽,畲族特色浓厚,一度成为展示畲族风情的窗口。
但是由于管理、操作上的种种问题,近些年来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2.3 内部环境街巷内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主要分为宅间路以及游步道,但巷道狭窄,考虑当将来以开发旅游为契机的保护更新改造,交通比较紧张,不能满足紧急交通疏散要求,且现有道路状况大多为水泥路面,和天然的泥石路,道路状况与传统的街巷风貌格格不入。
除几座明清古宅、蓝氏祠堂外,住宅建筑总体风貌保存较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乱拆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街巷的整体风貌有很大影响。
公共空间和休闲交流的场所很少,宽敞的用地没用得到有效利用。
除了山体自然植被以外,缺乏必要的公共绿化。
同时现状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3.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3.1主要目标金丘村要利用好现有优势资源,在传统街巷中开发以畲乡民居群落为主体,包含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文化展示与体验、畲族茶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畲族历史展示等功能的文化长廊,为全丘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畲族历史民俗文化,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同时完善硬件,改善街巷内的基础设施,设置公共休闲空间,以促进商业空间的发展和整个街区居住质量的提升3.2总体研究思路通过保护性改造,恢复传统的民俗特色,保护传统的街巷,传承畲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同时,街巷内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将得到一个全面的改善,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功能定位——文化、旅游、商业、娱乐、居住等功能的复合街巷·470··471·依托金丘村封金山景区的优势资源和街巷自身的重要地位,我们主张将“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改造成一个集居住、旅游、商业、娱乐、等复合功能的特色传统街巷,保护街巷的整体风貌和村民的合法居住权益,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展旅游、商业等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创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街巷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经济来源,从而实现整个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根据对“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建筑质量状况和道路交通等分析,本次改造将对街区的建筑采用保护恢复、修缮、整饰、整治、拆除等方式(见图5)。
(3)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内现有的道路基本为水泥路面,部分为泥路和柏油路面。
这些路面与传统街巷的整体风貌有冲突,缺少历史感。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改造前的道路系统较为混乱,巷道狭小,主要分为街巷内道路和宅间路以及一些泥石路,消防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紧急交通需求,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4)街巷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以建筑及空间的体量和尺度、高度和层次、界面和领域、色彩和材料等为考量,通过对现有空间的更新和调整,对传统空间的修复、保留,使传统街巷的空间环境更加协调,更赋美感(见图6)。
图6 建筑及空间的保护更新考量因子图5 建筑更新保护模式·472· a .更新传统空间:重铺地面,边界围合略作调整,增加绿化、小品,形成景观广场和休闲空间。
b.保留传统空间:保留原有空间元素,丰富空间层次,利用现存的界面尺度、材料,结合厅、堂、院、巷等空间补充休憩设施,形成不同格局,创造观光景点,展示畲乡韵味。
c.修复传统空间:结合现状借鉴历史资料,恢复古宅,营造历史生活气息;结合传统习惯,考虑村民婚嫁习俗、三月三、红白喜事、祭祀等活动空间,增加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展现畲乡人质朴的生活方式。
3.3设计成果(1) 旅游导向型畲族传统的民俗历史文化展示街巷的设计“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将被改造为一个旅游导向型的文化、商业、娱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的传统文化街巷(见图7)。
开发畲族传统街巷旅游产业,从而带动全村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在整体上创造一个食、宿、游、购逐渐完备的新型传统村落。
设计内容包括:传统的畲族特色乡土建筑观光旅游(见图8);畲族传统工艺、特产的特色体验型商业(见图9);演绎畲族传统民风民俗的的特色体验型互动项目(见图10)和村落历史文化展示。
图8 畲族传统古宅 图9 畲族彩带编织 图10 畲族婚嫁表演图7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总平面设计·473·(2) 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a. 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
b .畲族文化标志的设置。
c. 畲族“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原住民家庭经济行为。
(3) 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再现(见图11)图11 改造后的街巷空间分析图12 改造后茶室空间节点分析在“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设计中,传统街巷室外空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街巷中的商业空间、休闲空间、民俗表演广场、祠堂等公共活动空间,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空间,满足人们聚会、观赏、表演等公共性活动的需求:a. 广场性质的公共空间,适合进行游客参与规模较大的民俗表演、互动交流活动。
b. 以院落为主的半公共空间,比较适宜少数几个人的小型聚会、休憩或者街巷居民邻里间的交流活动。
c. 宅内天井、庭院等较私密的空间,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畲民自己的隐私和生产生活,同时也可以满足一些游客、寻求安静、不被打扰的要求。
d. 多样性的院落节点,院落设计在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构成形式和院落形式的前提下,将建筑单元通过围合、重组,各单元之间又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
赋予重组之后的院落空间不同性质的功能,如展示畲族茶艺的茶室,畲族彩带加工的作坊,打年糕、做豆娘的小吃坊,畲族文化的展示馆等...... 这种形式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多样的的院落空间给了游客不同的选择和体验(见图12)(4)传统街巷基础设施的完善a. 街巷内道路的梳理针对街巷狭小,交通混乱等问题,本次规划设计将道路分为村内主干道、街巷内道路、游步道、宅间路四个级别,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规划在主要的步行路段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砌相结合的方式取代原有路面。
石板选用旧石板,若数量不够,需将新石板打磨成具有沧桑感的旧石板模样方可使用。
村级道路规划成柏油路面。
b.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沿街特色商业、特色餐饮小吃、民俗文化展示、民俗表演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注入为街巷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满足了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街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给处于变革的畲族村落带来了利益。
c.公共绿化的增设改造经过本次保护性改造,“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有效公共绿化面积明显增加,一改原本街巷内景观杂乱无章的尴尬局面。
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了点线面的绿化景观,各功能区的中心绿化景观、天井庭院的绿化景观通过巷道旁的绿化连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