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合集下载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

土壤学的专业课程包括土壤学是农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肥力、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土壤学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土壤学的一些专业课程。

1. 土壤物理学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土壤水分、空气和根系的关系。

该课程涵盖了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运动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物理学,可以了解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通气性等特性,为土壤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壤化学土壤化学是研究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土壤与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该课程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循环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化学,可以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应和肥料利用,为土壤肥力的调控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3. 土壤生物学土壤生物学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

该课程涉及土壤微生物的分类、数量和活性,土壤动物的功能和作用,土壤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生物学,可以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机制,为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4. 土壤肥力学土壤肥力学研究土壤中养分的供应、转化和利用,以及肥料的施用和效果评价。

该课程涵盖土壤养分的形态、循环和动态平衡,土壤肥力评价和土壤肥力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肥力学,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供应机制和调控措施,为合理施肥和高效利用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5. 土壤水分学土壤水分学研究土壤中水分的运动和储存,以及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包括土壤水分特性、水分运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内容。

通过学习土壤水分学,可以了解土壤水分的储存和供应机制,为合理灌溉和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以上几门专业课程,土壤学还涉及土壤侵蚀学、土壤改良学、土壤保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

土壤土壤学

土壤土壤学

土壤土壤学
土壤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涵盖了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

土壤学不仅研究土壤本身的性质和变化,还关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历史上,土壤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16世纪以来,人们对土壤的认识逐渐从直观的经验出发,发展到更科学、更系统的研究。

土壤学在农业、水利、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农业上,土壤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水利上,土壤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水渗透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总的来说,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资料

土壤学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答: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

土壤学

名词解释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末固结层。

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岩石:一种或树种矿物的集合体母质:原生积岩经过一系列风化、搬运、堆积作用,在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的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壤粒分为若干组。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百分率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分解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释放能量,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腐殖化过程:指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重力水:当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持,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的大孔隙向下渗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称重力水。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最大持水量: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持(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原状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症状。

土壤学

土壤学

绪论(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酸碱性、养分、氧化还原、污染物等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geosphere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地圈系统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三、土壤学的任务(一)合理利用土壤: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农药污染、肥料污染、“三废”污染(二)中低产土壤改良(三)基础理论研究。

1、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CH4、NxOy、CO2);2、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3、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4、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5、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6、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7、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产生、发展、性质、利用和保护的科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以下是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几个重要意义。

1. 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质量。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养分含量和pH值等,从而合理施用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同时,土壤学还研究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排水性能,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环境保护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了解土壤的吸附和解吸作用,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环境的净化起到重要作用,土壤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为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 自然灾害防治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了解土壤的保水和保持力,对防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土壤的保水能力可以缓冲降雨引起的洪水,减少洪灾的发生;土壤的保持力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类型、质量和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种植条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壤学还可以研究土壤的排水性能和承载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沉降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土壤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学

土壤学

绪论1.土壤: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换的主要环节和活跃场所。

2.土壤作用:①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立地条件;②为河水海水提供盐分等物质;③形成沉积物和沉积矿床;④与大气圈进行物质交换和热量交流(温室效应)。

3.土壤的基本组成:(1)固体颗粒(1/2).①:矿物质;②有机质;③土壤胶体;④土壤生物。

(2)空隙。

①土壤水分(3/5);②土壤空气(2/5)。

4.土壤肥力:土壤能稳匀足适的供给植物水肥气体热(肥力因素)的能力,是土壤的固有属性。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矿物:在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的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层: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

3.土壤剖面: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了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5.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0.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1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气、热。

12.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a.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李比希)b.土壤地地质学派(德国—法鲁)c.土壤发生学派(俄国-倒库切耶夫)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

土壤学

一、名词解释1、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2、同晶替代:在黏土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位于四面体或八面体中心的阳离子(Si4+或Al3+)可以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阳离子所替代而晶体构造类型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同晶替代。

3、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4、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5、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6、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叫盐基饱和度。

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

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

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

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

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

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hysteresis。

8、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9、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10、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下降,即土壤质量极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

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壤学 一级学科

土壤学 一级学科

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演化、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土壤学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壤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土壤学这一一级学科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及其与地球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土壤形成发育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它是地壳表面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水和气体等组成的一种复杂自然体系。

二、土壤的重要性和功能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并提供了生物栖息的环境。

土壤具有保持水分、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育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的积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多个阶段。

土壤的发育过程通常需要数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特征。

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

五、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等。

化学性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施肥和调整土壤pH值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六、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有机物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土壤的生物性质有助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七、土壤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地球科学大辞典土壤学土壤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土壤学土壤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土壤学土壤学总论【土壤】soil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其厚度为1~2厘米至数米的未固结层;特点是具有肥力,能持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水、热、肥、气等。

土壤由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由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作、灌溉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化和发展。

因此,土壤是一种动态的有发展历史的自然体。

【土壤学】pedology研究土壤物质组成、性状及其肥力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指导人们合理而持续地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科学。

它将土壤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和人类的重要生产资料来研究,与地理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吸取了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和地图学的成就;已形成了以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矿物学、土壤微形态学、土壤地球化学、土壤改良学、土壤环境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土壤发生学】soil genesis研究在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母岩或母质转变为土壤的整个过程的学科。

其中研究现代地理环境特征与土壤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异关系的称为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古地理环境演变与土壤发生、发展关系的称为土壤历史发生学。

俄国科学家B B.道库恰耶夫是土壤发生学的主要奠基人。

【土壤地质】pedogeology采用土壤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的发生、组成、演化进行的研究。

在此领域里,有很多独特的工作方法。

例如,从各种成土母质可推断土壤性质发育在花岗岩与玄武岩上的土壤性质有很大差别,从地质图可预知土壤图的大致轮廓;从风化壳类型分布可宏观地了解各大土类性质的变化规律;从矿物学特征可预测土壤的主要性状,从土壤颗粒的矿物组合及其抗风化力可说明黄土母质土壤的起源、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研究成果说明地质构造体系控制着土壤发育的大环境,例如中国经向土壤分布带受新华夏构造的影响;纬向土壤分布带被山字型构造体系所修饰;中国从西南至东北等地,存在着一条北东华夏构造线方向的低硒土壤带,这说明构造体系与土壤状况有一定联系。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土壤学课件

土壤学课件

土壤温度与pH值
土壤温度
取决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
pH值
反映土壤酸碱度的重要指标。
03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中所有有机物质的统称,是土壤中植 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的形成与分解过程
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形成简 单的有机化合物,再聚合成为腐殖质。
腐殖质
是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有机化合 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土壤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作 物生长的载体,提供了植物生长
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
生态平衡的关键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它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 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保持土壤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至关重要。
人类生存的保障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之一,它不仅提供了食物和纤维 ,还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库和净 化器,维持着人类生活所需的基
城市土壤环境与绿地建设
总结词
保护城市土壤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品质。
详细描述
针对城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措施,保护城市土壤环境,提 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品质。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
案例一: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关系研究
总结词
了解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掌握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土保持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 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性。
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 态退化等问题,采取科学合理 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O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汽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酶: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各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松懈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多大程度上知足植物关于土地要素需求的能力。

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

土壤学:农林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阐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进的技术。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样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微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五大自然成土要素:天气、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和光彩(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金属光彩、半金属光彩、非金属光彩)、硬度、解理和断口(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必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圆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后形成圆滑平面称为解理面,破裂面称为断口)、相对密度。

常有造岩矿物:石英 SiO2、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岩石:指由各样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构成的会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许上涨到凑近于地表的不一样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产状:深层侵入岩、浅层侵入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依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区分(等粒状、斑状)、依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区分(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隐晶质结构)依据结晶程度区分(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岩浆岩的结构:块状结构、流纹状结构、气孔状结构、杏仁状结构。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矿物成分和硅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

土壤学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是一个涉及土壤的综合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如下:
1. 土壤物理学: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颗粒分布、土壤孔隙性质等。

2. 土壤化学学:研究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pH值、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盐等。

3. 土壤生物学:研究土壤中的生物组成,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以及它们与土壤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 土壤分类学:研究土壤的分类和命名,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对土壤进行管理和利用。

5. 土壤保护学:研究土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法,包括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污染控制、土壤改良等。

6. 土壤水分学:研究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和水分利用,包括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土壤水分的保存和利用等。

7. 土壤力学:研究土壤的力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强度、变形特性、固结性质等,以及土壤在工程中的应用。

以上是土壤学的一些主要分支学科,它们相互交叉和互相作用,共同研究土壤的各个方面。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绪论概念土壤:是发育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通常简称为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这一断面叫土壤剖面。

母质:土体的下面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其他类型的堆积物,它们是形成土壤母体物质,叫做母质。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动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论述了解十九世纪土壤学发展史上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代表学派及观点。

1、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给源。

“归还学说”2、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费克斯,德国地质学家法鲁,拉曼,土壤形成过程是单纯的岩石风化和淋溶过程,并且随着土壤发育程度的加深,风化和淋溶程度也就不断加深,土壤中的养分不断的释放出来而被雨水淋溶损失,结果导致土壤肥力呈递减曲线下降。

3、土壤发生学派: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可概括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五个方面。

1、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2、土层:A层:腐殖质层;B层:黏粒淀积层(石砾>2mm;沙砾2~0.02mm;粉砾0.02~0.002mm;黏砾<0.002mm);C层:母质层;O层: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3、土壤的物质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决定了土壤具有孔隙的结构特性)第一章论述岩石、土壤和母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岩石是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岩石一般大块状,坚硬,不透水,不透气,养分物质被封闭未能释放出来。

母质:土体的下面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其他类型的堆积物,它们是形成土壤母体物质,叫做母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土壤矿物学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

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

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

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⑴名词解释:土壤;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自净能力;土体构型。

⑵问答:
①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有何联系?
②土壤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
⑴名词解释:矿物;原生矿物;同晶替代
⑵问答:
①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

②为什么土壤粘土矿物一般以带负电荷为主?
③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如何?
⑶名词解释: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结构,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

⑷问答:
①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

②简述中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③砂性土、黏土和壤土在肥力上各有何优缺点?
④简述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的性质。

⑤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⑥一个湿重为1000g,容积为640cm3的土壤样品烘干后,其干重为800g,设土壤密度为2.65g/cm3,计算土壤容重、孔隙度、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和三相比。

⑦试论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⑧简述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第三章
⑴名词解释:土壤呼吸;ODR;土壤质量热容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⑵问答:
①简述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②简述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

⑶名词解释:束缚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有效含水量;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⑷问答:
①常用的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它们在农业生产上分别有什么意义?
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作用?
③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⑸计算题
❶、测得农田耕层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土壤容重为1.30g/cm3,如果一次降雨为24mm,且全部进入到耕层以内土壤。

请问:
①降雨前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多少(mm)?
②本次降雨相当于给土壤灌溉多少水(方/亩)?
③降雨后土壤质量含水量会达到多少?(%)
❷、若某土壤风干土重为50克,吸湿水含量为2.5%,则干土重量为多少克?
❸、测得某农田耕层0-3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该土壤的萎蔫系数为10%,田间持水量为25%,容重为1.30g/cm3,请问:
①该土层能保持的最大有效水量是多少(mm)?
②此时此刻土壤具有的有效水是多少(方/亩)?
③此时此刻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处于何种状态?是否需要灌溉?为什么?
⑹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比表面面积;CEC; BSP;土壤活性酸;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能;Eh
⑺问答:
①土壤胶体具有哪些性质?
②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哪些特点?
③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④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有哪些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