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出行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雾等。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2. 天气变化的原因3. 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讲解天气现象: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及成因。
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认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3.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图表法: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类型。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能够描述简单的天气现象。
3. 培养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
2. 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向等。
3. 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要素、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天气与气候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介绍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4. 讲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5.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当地天气与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题抢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2.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降水的形成及分布规律4.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
2. 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主要气候类型为例,让学生了解各类气候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4. 讲解降水的形成及分布规律,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5. 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6. 分析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与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2.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选择合适的衣物和活动。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八、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用于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5. 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难点: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4. 借助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收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方法。
4.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影响因素、关系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天气与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影响因素。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 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________、多变。
(2)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________、稳定的特点。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如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晴天、雨天是天气,而湿润、干燥是气候。
3.观察与分析(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强调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4.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片口以校方伟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材分析重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难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地理迁移法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
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
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设悬疑、提问题、导新课。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时间变化日变化承转设问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展示课件自制动画片《气温自述》,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结合潍坊的天气预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图明确气温日变化规律。
学习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板书年变化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学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分四个大组,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展示课件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活动读图分析: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和特征1.2 天气与气候的表示方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表示方法,如天气图、气候图、天气预报等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这些表示方法第二章:天气系统2.1 气旋与反气旋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分析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2.2 锋面系统介绍锋面系统的类型和特征讲解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第三章:气候类型3.1 热带气候讲解热带气候的类型和特征分析热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2 温带气候介绍温带气候的类型和特征讲解温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气候变化4.1 气候变化的原因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4.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的应用5.1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讲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局限性分析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因素5.2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解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天气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六章:气象灾害6.1 洪涝灾害讲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分析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6.2 干旱灾害介绍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讲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七章: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7.1 气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讲解气候资源的类型、利用与保护措施分析气候资源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影响7.2 气候灾害的应对与减轻介绍气候灾害的应对与减轻措施,如防洪工程、抗旱措施等分析气候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八章: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8.1 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种类、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生物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8.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介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如降水量、蒸发量等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9.1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农业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9.2 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介绍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分析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第十章:全球气候治理与合作10.1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与协议讲解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与协议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分析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与合作10.2 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贡献与责任介绍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第十一章:气候与人类健康11.1 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讲解气候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分析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流行、慢性病发生的影响11.2 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策略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策略,如公共卫生措施、健康教育等分析个人和社会如何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适应能力第十二章:气候变化与经济12.1 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产业布局、就业等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影响12.2 低碳经济与发展介绍低碳经济的概念、发展途径和优势讲解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讲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目标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3.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介绍全球和我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第十四章: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14.1 气候变化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气候变化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教育在提高公众意识、促进低碳生活方式中的作用14.2 公众参与气候变化行动介绍公众如何参与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五章:展望未来的天气与气候15.1 未来天气与气候的趋势讲解未来天气与气候的发展趋势和预测方法分析未来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和机遇15.2 面向未来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介绍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包括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国际合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构建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十五个章节,全面介绍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表示方法、天气系统、气候类型、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气候治理与合作、气候与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与经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以及未来天气与气候的展望。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公开课教学设计-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孙小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以及风向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古时候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诸葛亮就是其中翘楚。
他不仅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博学的气象学家。
大家听过《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赤壁”的典故吗?对,这些都是诸葛亮运用气象知识巧妙打败敌人的故事。
可见,气象知识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生活中需要掌握气象知识吗?(生答略)对,所以我们要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更好的适应生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讲授新课>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然后总结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课件:什么叫天气?学生讨论: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同位交流)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一、天气与气候1、导入新课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生:热)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生:冷)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学习如何利用气象信息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学习如何利用气象信息。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我们来了解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中的各种物理量,如气温、湿度、气压、风向等的状态和变化情况。
而气候是指某一地区30年以上的年平均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向、气压等因素,是一个长期的统计结果。
因此,天气是短期变化的,而气候则是长期变化的。
二、天气预报天气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农业、旅游、交通等都需要考虑天气因素。
因此,天气预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现在,天气预报已经实现了远程控制,通过各种设备和行业进行信息传递,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天气信息。
三、气象站气象站是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获取天气信息,气象站会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记录气温、湿度、风速等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会通过传感器、自动记录仪等设备上传到网络中,供人们进行查询和利用。
四、气象信息的利用现代社会中,气象信息的利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1、农业生产:农民可以在播种、施肥和灌溉等方面,根据天气预测来安排农事活动。
2、交通运输:天气预报对交通运输也有很大影响,例如飞机、火车等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预留合适的时间,避免迟到或延误。
3、旅游行业:旅游行业需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旅游路线、时间等。
4、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例如选址、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
五、结语天气和气候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气象科技,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习了天气预报、气象站和气象信息的利用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时间:第七周星期五第六节教室:204 执教者:林惠勇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合,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及其分布
⑴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测量及单位
日变化: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一年当中,就北半球而言,大陆上,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
气温特点的描述
⑵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水及其分布
⑴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降水量测量及单位
降水的主要类型
降水特点的描述
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的“雨极”在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的“干极”在阿塔卡马沙漠。
⑵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分布地区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5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6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