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5.了解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定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可以度量的实体。

(2)要素: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划分: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4)特点:①范围范围有大有小、等级等级有高有低、边界边界有显有隐②区域内要素表现一致性③区域间要素表现差异性差异性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2、区域差异: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1)方法: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C.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考: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呢?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水分条件C.海拔高度: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2、划分依据: A.基础:气候和地形B.标志:土壤和植被3、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要素自然区分界线范围气候植被土壤)(土壤)地形水文外力作用内部分异的课堂总结:“三山” :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横断山区以东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多人工植被多平原、丘陵外流区、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丰富流水沉积作用气温(随纬度变化) 3000 米等高线(“三山”) 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大部温带大陆气候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多高原、盆地多内流河、咸水湖,降水少风力作用显著干湿度(干湿度(随距海远近变化)青藏高原阿尔金山昆仑山高寒气候高寒荒漠、草甸、森林高原、冰川冰川广布,多河流发源地冰蚀作用显著水热组合(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祁连山第二课时复习提问: 1、区域的定义、要素、划分依据及特点2、简述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地理必修3中图版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地理必修3中图版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教材版本:中图版必修三
课题名称: 2.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课时)
活动四:比较江苏省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数据,分析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展示图】太湖水氮磷含量变化、淮河水质景观

【追问】乡镇企业分散,城市规模小会导致哪些问题?
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导致道路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

读图表,发现并
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以图
像和设问
进行创设
情境和引
导,学生来
发现问题
案例拓展活动五:针对不同问题,分别分析解决措施
【展示图】四组图像
读图自主探究问题
的有效解决措施
以图像创
设情境和
问题引导
学生解决
问题
【小结】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
措施
做好笔记整理思维
活动六: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讨论回答问题思维拓展:
不同地域
过程不同
板书
设计
活动七:分析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规律阅读材料教材p66 思维拓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中国江苏省为例交通
第二产业人数增加区域水资源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发展乡镇企业
条件劳动力资源城镇人口增加大城市的辐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工业化城市化。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

一、生成性成果1、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思考和观察水平超出教师的预设在分析影响超市选址的因素时,学生能够观察到现有家乐福超市的空间分布特点,能联系已经学过的区位理论去分析影响因素;在模拟110紧急救援过程中,有些学生有过亲身经历,能够综合考虑事件处理过程的各方面问题。

课堂中很多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超出教师的预设,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2、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由最初被动的使用软件,到课中能够分析软件涉及到的地理信息技术,再到能够灵活的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生活,在行动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3、明确努力方向,关注学生发展作为青年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教学内容和教师自己,而缺乏对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也容易忽略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得益于我对课标的分析和核心素养等新地理教学理念的引领,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GIS理论性强,如果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学生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难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很难保障。

例如GIS的概念和分层存储的方式,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问时可以逐级提升难度,将难理解的概念、知识点拆分,通过通俗、可视化等方式进行设计。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如何协调课堂管理与课堂效率的关系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全心的参与课堂,保障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附:学生学习资源1、导入新课使用的百度路况信息图2、优步打车APP流程图3、雾霾监测与分析图4、巩固练习资料(1)摩拜单车是近期北京出现的一种新的自行车租赁方式,人们利用智能手机,通过APP 中的地图就可查询离自己最近的自行车的停靠位置,快速租用,随时归还,其中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哪些?(2)如果你是110系统中心的工作人员,当接到报警电话后,你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应急处理?(3)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必修3中图版地理1.3教案

必修3中图版地理1.3教案

第六周备课时间:3月28日上课时间:4月1日计划课时:1累计课时:26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矿产资源开采、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利与弊。

2.理解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4.掌握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1.教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3.教具:三维设计、地图册、课本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教材“不毛之地变黄金宝地”学生讨论该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人地关系密切的表现有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区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四点基本原理,即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人类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老师提出案例:阅读教材“中国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采”,思考问题:1.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哪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2.不合理的采矿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可分为正反两方辩论,矿产资源开发的利弊关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说说我国水资源、能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 教案设计- 3.4 数字地球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 教案设计- 3.4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简单“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视频(数字地球与百姓生活),引导学生得出数字地球的含义;(2)运用googleearth及资料分析法,得出实现数字地球技术基础;(3)运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现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从而加深对数字地球含义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情,从而树立为我国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1.数字地球的含义;2.建立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数字地球是在3S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项地理信息技术,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数字地球?如何建立真正的数字地球?师:首先,我们来观看视频(数字地球与百姓生活),看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其中运用了哪些技术?播放视频:数字地球与百姓生活。

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视频中所描述的生活运用了哪些技术?生:运用了网络技术,虚拟技术,GPS,GIS。

师:其实,这种看上去有些前卫的“服务”,正是“数字地球”为我们服务的一个缩影。

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字地球”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数字化的地球,何谓数字化呢?生:将获得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进行存储。

板书:数字地球:将地球上的信息数字化,并运用网络技术、虚拟技术、3S技术等各种技术建立的一个虚拟地球。

(二)师生活动师:视频中,我们看到数字地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方便,那么我们如何去实现它呢?现有的技术水平又如何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即应用小组和技术小组,每大组又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的任务和活动要求已经明确的布置给了大家。

1.分组情况及任务:(1)应用小组A组:利用本组同学下载的googleearth软件进行“旅游”,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说出与真实游览之间的差距。

B组:将小组同学找出的差距写在黑板上。

(2)技术小组A组:解决应用小组同学找出的差距,结合本组课前搜集的材料说出实现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1《地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探索
中国地图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三册
教学实践案例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列举了“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某种经济发达区域为例,简述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对策,同时还提出要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中。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案例的形式探究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这反映出课程标准倡导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体现出无论是标准还是教材均为教学留有广阔发挥空间的设计思。

地理必修三中图版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地理必修三中图版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程标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究学习 ,了解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并分析其危害。

同时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掌握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类探究学习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各种形式的资料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自主总结得出结论;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 ,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仅可以导致环境破坏 ,同时,也威胁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开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合理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什么是可持续开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开展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开展?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的开展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开展 ,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开展是区域可持续开展的根底。

•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 ,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不合理开发〕。

环境污染的问题: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必须因地制宜。

•本节课我们就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行探讨。

•课件播放微课视频前一局部。

看看水土流失区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水土流失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区域的含义及区域的划分指标(自然、经济、社会或综合指标)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比较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人口、产业结构及发展变化、交通运输、地域文化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差异,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方法,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3)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4)教学建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和区域差异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第三课时: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教法建议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生: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 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兴趣。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3)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3)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案例。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这个生态问题。

并能把本节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区域。

会分析生态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高一时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实是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学习时间久远,学生的一些知识遗忘,给本节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

另水土流失中,工程措施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在教学上要思考如何降低这个难度,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整节课的出发点还是要学生去动手,动脑,动笔,动嘴。

尽量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程度。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初步掌握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教法、学法】画图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一歌】《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导入】黄河入海图片,提问:黄河水和海水的界线为什么明显?【板书】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欣赏《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歌曲。

感受黄土高原景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一首陕北民歌,创设情境。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好的开始。

探究概念【过渡】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水土流失?【师生讨论】水把土冲走了观察下图,找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思考】如何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

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土流失。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说课稿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说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

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

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

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

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说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

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 特定性质相对一致,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2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本比南方高;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利于排水);(2本较高,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1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 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后作业】 p4活动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课时安排:21 2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篇二: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四、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神骅线和焦兖日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4)加强铁路建设,提高外运能力(5)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6)发展科技(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2)原因:(地中海气候)(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黄济青和引滦入津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⑥北煤南运:对输出地的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域;引起地面塌陷,损坏地表建筑;【篇三:中图版必修三1.1《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教案2】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