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中考作文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写好中考作文浅谈
中考作文时,时间短,阅卷时间也比较短,如何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写好作文抓住阅卷老师的
眼球,取得高分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做好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一、写好开头,争漂亮脸面
1.开门见山法。又可称“直接点题法”。这种方法是起笔入题,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提出全文
主旨,或直奔故事,非常简洁。如果我们的作文开头有困难时,直入正题也许是一种最佳选择。
2.写景抒情法。文章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开头描绘自然景色和环境,或直接、间接地
抒发胸臆,这就叫写景抒情法。如一学生习作:暖风习习,夕阳挂在地平线上,闪射着温柔
的橘红色的光,炊烟袅袅,徐徐轻舞,小草和女孩坐在山头上,欣赏着这人间美景,女孩的
眉间隐藏着渴望与无奈。这一开头如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明丽的画面中流荡着一丝淡淡的
忧郁,把人带到一种氛围里,使下文的叙述更加动人心弦。
3.名言发端法。名言精炼,歌词新鲜,俗语流行,自然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在文章的开头
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全文的总领,这样的开头,常使文章有一种神气足的味道,一种理直气壮的劲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下例:有位
哲人说得好,如果你不能做一棵大树,那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经过了几番起伏,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这则开头,引用形象而富有哲理的名言,让读者品味到睿智和深刻,使人急于知道下文的曲折经历。
4.欲扬先抑法。即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达到突出
的目的。此法运用很广泛。在记叙文体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开篇说写文章不写女儿,因为“她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天生丽质,甚至连大学都没上一句话,典型性不够。”这是“抑”。与后文的“扬”形成一种悬差,主题才更突出。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依据文题定详略。好些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而大多学生的审题不认真导致重点不突出,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如“我的学习乐趣”,重点是学习生活,其他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
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2.依据文体定详略。记叙文要把记叙的部分详写,议论、抒情的部分略写,而议论文,就是
议论的部分详写,而记叙抒情略写。另外,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
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
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
字则可简笔勾勒。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
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
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依据结构定详略。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如正文
的事件经过要详细叙述。如写与好友的一次争执,争执具体过程要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可
以略写。
4.依据内容定详略。与中心有紧密关系或直接突出中心的事件、情节要详细写,其他部分略。
三、文字通顺,掌握韵律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
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
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要做到文
从字顺,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
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语感主要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要文字通顺。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
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
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
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
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
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
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
3.要注意分寸。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
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
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
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
得文从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