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综合实验(参考提供)

合集下载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n m C Nu Pr Re = (1)系数C 与指数m 和n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

对于气体,Pr 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可视为一常数,因此,式(1)可简化为:m A Nu Re = (2)式中: λαd Nu 2=μρdu =Re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外壁温度与壁面的平均温度近似相等),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查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关联式m A Nu Re =中常数A 、m 的值。

三、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1. 传热管参数: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2.空气流量计(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第1套)6203.00)(113.18P V t ∆⨯=………………………………………………………………[1] (第2套)6203.00)(113.18P V t ∆⨯=………………………………………………………………[1] 其中,0t V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P∆-孔板两端压差,Kpa1tρ-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

(m3/h)与压差之间的关系。

(2) 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 3/h)则需按下式计算: 02732730t tV V t ++⨯= (2)其中,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 ;t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t 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1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的结构。

2.了解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3.通过对内管是光滑管的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空气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4.掌握传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6.掌握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一)实验内容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2.测定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3.对实验数据通过Excel进行处理,求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并绘制曲线。

4.实验原始记录光滑管记录:5.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光滑管:实验结果列表和作图:(二)实验原理1.准数方程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dlGr f Nu Pr (Re 1= (1-1) 式中l —为管长,m ; d —为管径,m ;强制对流时,G r 可忽略;对气体而言,原子数相同(如单原子、双原子…)的气体Pr 为一常数,当50>dl 其影响亦可忽略,故上式可写为:(Re)f N u = (1-2) 一般可写成m u A N Re = (1-3)其中A 为常数,λαd Nu =,μρdu =Re 。

2.准数方程中各参数的测定和计算(1)α值的计算: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

K 与α有下列关系:2111αλδα++=s K (1-4) 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

这里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上式中sλδ为黄铜管壁热传导的热阻,壁厚0.001米,黄铜导热系数λs =377(W/m·k), 故δ/λs =2.7×10-6;1/α2为蒸气冷凝膜的热阻,α2=2×104,故1/α2=5×10-5,空气传热膜系数α在100上下,热阻1/α=1×10-2,对比之下,上述两项热阻均可忽略,即K ≈α。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示例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示例

实验2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⒉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⒊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和Nu 之间的关系。

⒋ 通过对几种各具特点、不同形式的热电偶线路的实验研究,掌握热电偶的基本理论以及第三导线、补偿导线的概念,了解热电偶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三、实验原理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i αp ∆⒈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因为<<,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 (W/m 2·℃)(2-1)式中:—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2-2)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2-3)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2-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2-5)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i αi αi αo α≈i α()i m i s t Q K ⨯∆=/im ii S t Q ⨯∆≈αi αmi t ∆)()(ln )()(2121i w i wi w i w mi t t t t t t t t t -----=∆ii i L d S π=)(12i i pi i i t t c W Q -=3600ii i V W ρ=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5 104.3 103.54 R2值
6 均值 112.25 83.61833 112.06 83.42
0.99809047 四阶差商表 五阶差商表
11.53 -30.57
-25.87
5 1.08 33.3 87.6 99 3.77 54.3
6 1.35 39.3 88.1 99.1 5.01 48.8
6 39.3 88.1 48.8 63.7 1.131 1.049 1.006 99.1 35.4 1.35 26.002 28.034 24.8 8.169×10-3 401.039 163.995 2.922 2.03 112.248 0.695 2.563 5.01
yi 2 2.965 3.493 3.893 4.145 4.331 4.465 23.292
3.971 1.735 1.722
4.124 1.867 1.869
4.241 1.968 1.973
4.319 2.035 2.036
4.369 2.078 2.081
0.936 1.33 1.74 2.086 2.337 2.563
45.65 -0.066139803 64.08 0.285178942 81.39 0.553885113 94.039 0.735248357 104.292 0.848868056 112.248 0.941178447
4 0.84 28.8 87.4 99.3 2.95 58.6
x 3.971 4.124 4.241 4.319 4.369 4.409
理论y 1.735 1.867 1.968 2.035 2.078 2.113
yi 1.722 1.869 1.973 2.036 2.081 2.113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各种材料的热导率,并分析其传热机制。

实验材料:1. 铝板2. 木板3. 玻璃板4. 陶瓷板5. 泡沫塑料板6.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7. 恒温水浴8. 电子秤9. 计时器10. 热风枪11. 红外测温仪12. 绝缘垫13. 实验室手套和护目镜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并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

2. 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在各类材料板的中心位置。

3. 使用电子秤确保每块材料板的质量和厚度一致。

4. 将恒温水浴设定在一个恒定的温度,如50摄氏度,并让其稳定运行。

5. 将材料板的一侧浸入恒温水浴中,开始计时。

6. 使用红外测温仪定时测量材料板另一侧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7. 每隔一定时间(例如每30秒)记录一次温度读数,直到温度变化趋于稳定。

8.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使用实验室手套和护目镜,以保证安全。

9. 对每种材料重复以上步骤,至少进行三次独立实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0. 收集所有数据后,关闭所有设备,并清理实验现场。

实验数据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或数据分析软件中,计算每种材料的温度变化速率。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可以得出它们的热传导性能。

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传热性能的因素,如材料的密度、结构和化学成分等。

安全注意事项:- 在使用热风枪和恒温水浴时,注意避免烫伤。

-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高温材料板,以防烫伤。

- 实验结束后,确保所有设备已关闭并冷却,再进行清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这对于材料科学、能源管理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应 用
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
化 学
并将风机挡位调至4处。
专 业
④进行风冷管路1小时,关闭整个
传热系统电源。
9
化 工
五、实验记录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0
化 工
五、实验数据处理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1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2
化 工
一、实验目的

理 实
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
联式Nu=ARem中常数A、m的值。
应 ②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化 ③掌握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学 专 业
2

工 原
二、实验原理

实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
验 准数方程:
l

Nu f1 (Re , Pr , Gr, d0 )
用 化
强制对流时,Gr可忽略;对气体而言,
学 专
原子数相同的气体Pr为一常数,当
业 其影l 响 5亦0 可忽略,
do
3

工 原
故上式可写为: Nu f (Re)

实 一般可写成 Nu A Rem

ln Nu ln A mln Re
K与α的关系:

用 化 学
11 1
专 业
K S 2
4

验 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改变
孔板流量R值约为200,再测取以上数
据记录,在R值为200到700间大约做5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传热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热传导实验;2、实验运用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考察传热过程中的热传导系数的数值;3、掌握恒定温度差的传热过程,并分析热传导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当一块物体介质之间存在温度差的时候,它们之间会发生热传递,应用热传形式的方式研究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本实验中采用的是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

在此形式的热传方式中,介质之间的温度差也是恒定的,传热过程中的物体质量和热容量也被忽略,只考虑物体介质之间的热流,这样就可以简化传热过程的模型,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三、实验设备实验中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加热片、铜片、温度计、加热源、电阻表等。

四、实验步骤1、将加热片和铜片装入实验装置中,并将它们的温度设置为相同的温度。

2、将加热源的电流调到一个基本值,并从电阻表中测量出来的电阻值。

3、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然后增加加热源的电流,再次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如此循环,直到记录下所有的温度差数据。

4、根据数据计算出两片间的热传导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出热传导系数的变化过程。

五、实验数据加热电流:0.1A~3A温差(℃):0.15~3.45六、实验结果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计算,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 W/(m·K)七、实验讨论比较理论计算出来的热传导系数(K=0.066 W/(m·K)),可以看到实验得出的热传导系数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因为实验时的不确定性所致。

八、结论根据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W/(m·K),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实验不确定性所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热传导系数进行准确的测定。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引言传热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到热量的传递、储存和转换。

传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过程,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传热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2. 掌握传热的基本规律;3. 理解传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传热是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可以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进行传递。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

传导传导是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和相互振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分布不均时,高温区域的分子以较大的速度振动,从而传递给低温区域的分子,使得整个物体的温度逐渐均匀。

对流对流是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加热时,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并膨胀,密度变小,从而产生浮力迫使周围的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

对流传热是高温区域的气流与低温区域的物体直接接触,通过传导进行热量交换。

实验材料和设备- 烧杯- 温度计- 热水- 冷水- 烤盘- 塑料管- 流体介质(例如植物油等)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2.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3. 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记录初始温度;4. 同时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记录初始温度;5. 将烤盘加热,并将烤盘上放置烧杯,将热水加热至一定温度;6. 在加热的同时,将烧杯里的冷水倒入塑料管中,并通过塑料管将其喷射到热水中;7. 观察热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每隔一段时间的温度;8. 分别观察传热情况和过程。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热水的温度逐渐增加,而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在冷水喷射到热水中的过程中,热水的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这是因为冷水的加入增加了热水的表面积,从而增强了对流传热过程。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会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

这是一个自然趋势,也就是热的互相扩散的结果;2. 传热过程中,温度差越大,传热速率越快,而温度差越小,传热速率越慢;3. 对流传热比传导传热更加迅速,因为对流传热涉及到流体的运动,能够加速热量的传递。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报告引言:传热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热能传递的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的研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艺流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传热实验结果,探讨传热机制。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包括热导率测量仪、传热模型等;2. 实验一:热导率测量。

通过热导率测量仪测量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包括金属、塑料等;3. 实验二:传热模型实验。

选择一个传热模型,如平板散热器,将其加热并记录温度变化;4. 实验三:传热管实验。

将传热管加热并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分析传热过程。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热导率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存在较大差异。

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较高,而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较低。

这与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电子传导机制有关;2. 传热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模型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表明传热过程中热能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3. 传热管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热管的两端,温度差异较大,而在中间位置,温度差异较小。

这说明传热管的传热效果在两端较好,而在中间位置传热效果较差。

实验讨论:1. 通过热导率测量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热导率特性。

这对于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中的热传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2. 传热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传热是一个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热能的过程。

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合;3. 传热管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传热过程中,传热效果会受到材料、管道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考虑传热效果的优化。

结论:通过本次传热综合实验,我们对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热导率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存在差异,传热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了传热的基本过程,传热管实验结果提示了传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传热综合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传热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学习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传热的基本规律、掌握传热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二、实验原理1. 传热基本概念传热是物质内部能量的转移,是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

它包括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对流是指物质内部或外部流体中,因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转移;辐射则是指物体表面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辐射。

2. 热导率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稳态法测量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的导热系数。

稳态法测量时,在杆上选取两个距离L处,分别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并利用公式计算出杆上的导热系数λ。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冷却装置对不锈钢棒进行对流传热实验。

通过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h。

4. 辐射传热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黑体辐射器和红外线探测仪对不同材料的辐射传热进行了测量。

通过调节黑体辐射器的温度和测量红外线探测仪的输出电压,计算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三、实验步骤1. 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1)将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依次放入加热器中加热。

(2)当杆上温度稳定后,在距离L处分别用两个温度计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

(3)根据公式λ=(P/kA)×L/ΔT求出导热系数λ。

2. 对流传热测量(1)将不锈钢棒插入水冷却装置中。

(2)调节水流量和水温,使其保持稳定状态。

(3)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

(4)根据公式h=q/(T1-T2)×A×(1-ε)求出对流传热系数h。

(1)将黑体辐射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并测量其输出电压。

(2)将不同材料的样品放置于黑体辐射器前方,并用红外线探测仪测量其输出电压。

(3)根据公式ε=V/V0×(T/T0)^4求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αi= (2-1)
其中Qi=WiCpi(t2-t1),Wi= ;Δtm= ,Δt2=tw-ti2,Δt1=tw-ti1;Si=πdiLi
式中,Wi为冷凝速率,kg/s;Vi为体积流量,m3/s;ρi为密度,kg/m3;Cpi为定压比热容,kJ/(kg·°C);t1为入口温度,°C;t2为出口温度,°C;tw为管壁温度,°C;di为管直径,m;Li为管长,m。
实验条件:装置号 内管内径/壁厚/外径=20.0/1.0/22.0mm
入口温度ti1/°C
出口温度to1/°C
壁温tW/°C
孔板流量计ΔP/kPa
管路压降 ΔP1/kPa
1
2
3
4
5
6
备注:
表2-2 2号管换热器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条件:装置号 内管内径/壁厚/外径=20.0/1.0/22.0mm
入口温度ti2/°C
0.06644
奴塞尔数Nu×10-3
0.08762
0.08226
0.07762
0.06859
0.05902
0.04666
雷诺数Re×10-4
5.0077
4.5964
4.1329
3.5589
2.8982
1.9361
普朗特数Pr×10
6.96813
6.96936
6.97044
6.97139
6.97184
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三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关闭控制阀。
4.调解流量后,应至少稳定5~8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5.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且保证蒸汽放空口一直有蒸汽放出。

实验5传热综合实验-装置1,2

实验5传热综合实验-装置1,2

器内加水,液位计将无法显示液位) 。其表面也包有保温层。 (4)风机为旋涡风机,输入功率为 750W,转速为 2800/min,风压为 11.7KPa,风量为 90m3/h。 (5)温度仪表:本装置上配置一块温度控制仪表,用于控制蒸发器温 度;温度显示模块可以直接显示所对应各点的温度。 (6)风量测量: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6-60m3/h。 (7)柜体在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仪表开关下部都有对 应的标识。 (8)开关、指示灯 按下开关指示灯亮表明对应的工作正在运行,关
传热综合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装置编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气体流量 V(m3/h) 气体入口 t1(℃) 气体出口 t2(℃) 蒸汽入口 T1(℃) 蒸汽出口 T2(℃) tm (℃)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
式中
Vo 3600
Vo——冷流体在管中的平均体积流量(m /h) Cpo——冷流体的恒压比热(kJ/kg·℃)
3
——冷流体的密度(kg/m3)
t1 t 2 m t 出口平
均温度。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处于被冷却的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uo=A·Reo ·Pro
m n
其中
Nuo o do
o
Re
uo do
o
Cpo o o
Pro
物性数据 o 、Cpo、 o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对于管外被冷却的空气,普朗特准数 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 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 Nuo=A · Rem · Pro0.4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摘要:传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许多工程和科学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不同传热方式的特性和相关参数。

实验使用了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三种方式进行研究,并测量了不同条件下的传热速率和温度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传热速率与温度差、传热面积和传热介质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引言:传热是指热能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在许多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我们需要了解传热方式和传热速率,以便优化设备和系统的设计。

本实验通过研究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三种方式,来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和方法:1. 热传导实验:使用一根长直的金属棒,测量其两端的温度,并通过改变棒的长度、截面积和材料来研究热传导速率的变化。

2. 对流传热实验:使用一台加热器和一个冷却器,通过流动的液体在两者之间传递热量。

测量液体的流速、温度差和传热面积,并改变流体的性质和流速来研究对流传热的影响。

3. 辐射传热实验:使用一台辐射热源和一个接收器,测量接收器上的辐射热流密度,并通过改变辐射源和接收器的性质来研究辐射传热的特性。

结果与讨论:1. 热传导实验结果显示,热传导速率与材料的导热性质、截面积和长度成正比。

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传热速率较高,截面积越大、长度越短的棒传热速率也较高。

2. 对流传热实验结果表明,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的性质、流速和传热面积有关。

流体的传热能力较强、流速较高和传热面积较大时,传热速率也较高。

3. 辐射传热实验结果显示,辐射传热速率与辐射源和接收器的性质有关。

辐射源的温度越高,辐射传热速率越高。

接收器的表面特性也会影响辐射传热速率,例如表面的发射率。

综合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观察到的现象:1. 不同传热方式的传热速率受到不同的影响因素。

热传导主要受到材料的导热性质、截面积和长度的影响;对流传热受到流体性质、流速和传热面积的影响;辐射传热受到辐射源温度和接收器表面特性的影响。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和指数m、n的方法;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关联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二、基本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Nu = C Rem Prn Grp对强制湍流,Gr准数可以忽略。

Nu = C Rem Prn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 和系数C。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0.4(实验中流体被加热)。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即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m、n。

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努塞尔特准数普兰特准数d —换热器内管内径(m)α1—空气传热膜系数(W/m2·℃)ρ—空气密度(kg/m3)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p—空气定压比热(J/kg·℃)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α1远大于蒸汽传热膜系数α2,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1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

则有牛顿冷却定律:Q =α1AΔtmA—传热面积(m2)(内管内表面积)Δtm—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差(℃)其中:Δt1= T-t1 , Δt2= T-t2T—蒸汽侧的温度,可近似用传热管的外壁面平均温度Tw(℃)表示Tw= 8.5+21.26×EE—热电偶测得的热电势(mv)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 Q= wp(t2-t1)/3600 =Vρp(t2-t1)/3600w —空气质量流量(kg/h)V—空气体积流量(m3/h)t1,t2—空气进出口温度(℃)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m3/h)需按下式计算:—空气入口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3/h)—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其中可按下式计算ΔP—孔板两端压差(KPa)—进口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强化传热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的利用能源和资金。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传热传质原理,熟悉换热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种传热传质参数的测量方法与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本实验分为传热和传质两个部分。

传热部分主要涉及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的传热原理和计算方法;传质部分主要涉及扩散、对流和反应等传质原理和计算方法。

(1) 传热部分传热是物质的热运动。

在传热现象中,热量的能量转移到了温度低的物体中。

传热的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扩散传递的过程。

在恒定温度梯度下,热传导的热流密度与横截面积呈正比、与热到达面的温度梯度呈负比。

其传热计算公式为:q = kSAΔT/L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热流量;k为物质的导热系数;S为热到达面的横截面积;A为物质的热传导面积;ΔT为物体两侧温度差;L为传热路径长度。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的过程。

对流传热通常包括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

强迫对流需要外界带动,自然对流用物体本身的温度差使流体在纵向上上升或下降,并形成流场。

其传热计算公式为: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

其传热计算公式为:q = σεAf(T1^4 - T2^4)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热流量;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量;ε为物体的辐射率;A为物体的辐射面积;f为修正因子;T1和T2分别为物体表面的温度。

传质是指物质间的质运动。

在传质过程中,物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传质的方式有三种,分别为扩散、对流和反应。

扩散是指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不同浓度物质间分子的自发性运动。

扩散通常在两个平衡浓度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并伴随着浓度梯度的减小。

扩散通常用菲克定律表示:J = -D(dC/dx)其中J为扩散的通量;D为扩散系数;C为物质浓度;x为扩散距离。

对流则是指物质在流体中的流动所导致的传质过程。

对流传质分为强迫对流传质和自然对流扩散,其通量公式分别为:J = C0v其中C0为气体或液体的初始浓度;v为气体或液体的体积流量;C为气体或液体在流体中的浓度;C和D为浓度和扩散系数之间的线性比例系数。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原始数据记录表格以下计算以次序1作为计算实例:空气进口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48.4 2—4。

5*10—3*48.4+1.2916=1.053 kg/m 3;空气质量流量m s2 =ρV=1。

053*46.286/3600=0。

0135kg/s ;空气流速u=4V/(πd 2)=4*46。

286/(3.14*0.02*0。

02*3600)=40.95 m/s; 空气定性温度(t 1+t 2)/2=(48.4+82。

7)/2=65。

55℃; 换热面积22A d l π== 3.14*0.016*1=0。

0502m 2; 空气的比热 C p2=1005 J / (kg ∙℃); 对数平均温度 ()()12211221lnt T t T t T t T t m -----=∆=33.001℃;总给热系数 ()mp t A t t c m K ∆-=1222=0。

25933 W/(m 2·℃);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50.252 —4.5*10-3 *50.25+1。

2916=1。

09kg/m 3流体粘度6235(210510 1.716910t t μ---=-⨯+⨯+⨯)=6235(210*50.25510*50.25 1.716910----⨯+⨯+⨯) =1.96E —05 Pa ·s ; t=定性温度;流体导热系数8252108100.0244t t λ--=-⨯+⨯+=825210*50.25810*50.250.0244---⨯+⨯+= 0.0284 W/(m ·℃);雷诺准数μρdu =Re =0。

016*7。

19*1。

09/1.96E —05=6397。

63; 普兰特数 λμ2Pr p c ==(1005*1.96E-05)/ 0.0284=0.694;理论值 α=4.08.0Pr Re 023.0dλ=0.80.40.02840.023*6397.630.6940.016=39。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姓名:韩兴云学号:033112037 组别:甲4一、实验目的:1、测定光滑圆形直管管外蒸气冷凝,管内为空气强制对流时的传热系数——K值;2、学会用实验方法,讲所测实验数据整理成准数方程式3、了解并掌握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的使用,及其温度测量。

二、基本原理概述1、测定传热系数K。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式得:其中:传热速率Q,既可以用热流体得放热速率计算,也可以用冷流体的吸收速率计算。

传热推动力Δtm可用对数平均温度差计算。

逆流时,S=лdl2、测定给热系数α在蒸汽-空气换热系统,若忽略管壁与污垢的热阻,则总传热系数与分传热系数的关系为:由于蒸汽冷凝给热系数远大于管壁对空气的给热系数,所以α1=K3、求与Re的定量关系式。

由因次分析法可知,流体在圆形管中呈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符合下列准数关联式:本实验就是通过调节空气的流量,测得对应的给热系数,然后将流量整理为Re,将给热系数整理为Nu。

再将所得的一系列Nu-Re数据,通过图解法或者回归分析法,求得待定系数A、n。

进而得到给热系数α与Re的经验公式。

三、装置与流程:来自鼓风机的空气通过调节阀1转子流量计2和换热管3,经换热后排空。

热量由缠绕在换热管表面的电热丝4供给;空气流量由转子流量计2测定;进、出口空气温度由温度计读取,其进口压强由U形管液柱压差计显示;壁温由热电偶测量。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表一普通套管换热器原始数据表二强化套管换热器原始数据表三普通套管换热器实验数据处理表t2 /℃67.1 66.4 65.7 65.7 66.5 67.8 68.2t /℃48.8 49.6 49.6 50.4 52 54.3 54.9ρ/(kg/m3) 1.097 1.094 1.094 1.092 1.086 1.079 1.077 Cp/(J/kg·k)1005λ/(w/m·k)0.02816 0.02821 0.02821 0.02827 0.02838 0.02854 0.02858 μ/(Pa·s)19.5 19.6 19.6 19.6 19.7 19.8 19.8Pr0.4 0.866Vt0/(m3/h) 15.57 23.62 29.64 34.49 38.42 42.11 42.99 V/(m3/h) 16.51 24.92 31.2 36.21 40.23 43.94 44.81 Tw/℃109.2 109.5 109.5 109.5 109.5 109.5 109.5 Δtm/℃60.4 59.9 59.9 59.1 57.5 55.2 54.6Q/w 185.6 255.7 306.8 338.9 354.9 358.7 358.4 α/(w/m2·℃)48.9 67.9 81.5 91.3 98.2 103.4 104.5 Nu 34.7 48.1 57.8 64.6 69.2 72.5 73.1u/(m/s) 14.6 22.03 27.58 32.01 35.57 38.85 39.62 Re 16426.9 24592.7 30788.3 35668.3 39217.3 42342.6 43101.8 lnNu 3.55 3.87 4.06 4.17 4.24 4.28 4.29 lnRe 9.71 10.11 10.33 10.48 10.58 10.65 10.67由Nu=ARemPr0.4 , 可得lnNu=lnA+mlnRe+0.4lnPr所以以lnNu——lnRe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是m,截距是lnA+0.4lnPr作图,可得m=0.78,lnA+0.4lnPr=-3.9922,所以A=0.0195即Nu=0.0195Re0.78Pr0.4表四强化套管换热器实验数据处理表Nu 103.7 98.7 91.1 81.5 70.5 51.7u/(m/s) 35.89 32.96 29.12 25.06 20.55 13.77 Re 37854.1 35102.4 31402.8 27262.2 22397.4 15007.9 lnNu 4.64 4.59 4.51 4.40 4.25 3.95 lnRe 10.54 10.47 10.35 10.21 10.02 9.62由Nu=BRem, 可得lnNu=lnB+mlnRe所以以lnNu——lnRe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是m,截距是lnB.作图得,m=0.75 , lnB=-3.30677所以B=0.0366即 Nu=0.0366Re0.75强化比的计算:同一流量下,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与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Nuo之比,即Nu/Nuo.当流量等于40.60m3/h时,Nu=103.7, 当流量等于40.23m3/h时, Nuo=69.2.所以强化比=103.7/69.2=1.50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以普通管第一组数据为例孔板流量计压差ΔP=0.60kPa,进口温度t1=30.4℃,出口温度t2=67.1℃,壁面温度热电势4.59mV.已知数据及有关常数:(1)传热管内径di及流通段面积Fdi=20.0mm=0.0200mF=л(di2)/4=3.142*0.02002 /4=0.0003142m2(2)传热管有效长度L及传热面积Si L=1.00mSi=лLdi=3.142*1.00*0.0200=0.06284m2(3) t1为孔板处空气的温度,为由此值查得空气的平均密度ρ当t1=30.4℃时,ρ= kg/m3(4)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t /℃t= (t1 +t2)/2=(30.4+67.1)/2=48.8 ℃查得: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ρ=1.097 (kg/m3)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Cp=1005(J/kg·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λ=0.02816 (w/m·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黏度μ=19.5 (μPa·s)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朗特准数的0.4 次方为:Pr0.4=0.866(5)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V(m3/h)的计算:Vto=20.243*(ΔP)0.5139=15.57(m3/h)V=Vto*(273+t)/(273+ t1)=16.51(m3/h)(6)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Δtm/℃的计算:Tw=1.2705+23.518*4.59=109.2℃Δtm= Tw-t=109.2-48.8=60.4℃(7) 其余计算传热速率Q=V*ρ*Cpi*Δt/3600=15.57*1.097*1005*(67.1-30.4)/3600=185.6 wα=Q/(Δtm Si)=185.6/(60.4*0.06284)=48.9 (w/m2·℃)传热准数N u=α*di/λ=48.9*0.0200/0.0283=34.7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u=V/(F*3600)=16.51/(0.0003142*3600)=14.60(m/s)雷诺准数Re=di*u*ρ/μ=0.0200*14.60*1.097/0.0000195=16426.9(8)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中的系数绘制两个实验的Nu—Re的关系图:。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换热器的操作和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2、掌握测定传热系数K 的方法;3、学会换热器的操作方法,提高研究和解决传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原理列管式换热器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间壁式换热设备,通常由壳体、管束、隔板、挡板等主要部件组成。

冷、热流体借助于换热器中的管束进行热量交换而完成加热或冷却任务。

衡量一个换热器性能好坏的标准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 值。

().T h h ph Q W C T =-进出()进出t t C W pc C c -=.Q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 Q=KA m t ∆式中/m t m t t ψ∆∆=∆(),t f PR ψ∆= t ψ∆可由P ,R 两因数根据安得伍德(Underwood )和鲍曼(Bowman)提出的图算法查取。

式中:hQ 、cQ ——热、冷流体的传热速率〔W 〕Q ——换热器的传热速率〔W 〕h W 、c W ——热、冷流体质量流量〔kg/s 〕(h W =h h V ρ.) ph C 、pc C ——热、冷流体的平均恒压热容〔J/kg C 0〕T 进、T 出——热流体进、出口温度〔C 0〕 进t 、出t ——冷流体进、出口温度〔C 0〕K ——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W/.2m C 0〕 A ——换热器传热面积〔2m 〕(A =l d n ⋅⋅⋅π)m t ∆——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传热温差〔C 0〕'mt ∆——按逆流流动形式计算的对数平均传热温差〔C 0〕 ()()/T I m Tt t t T t n T t ---∆=--进出出进进出出进T t t P t -=-出进进进T T R t t =-出进出进-以管束外表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0K 可由下式求取: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介质A :空气经增压气泵(冷风机)C601送到水冷却器E604,调节空气温度至常温后,作为冷介质使用。

()00t c pc cm mW C t Q K A t n d l t π-==∆⋅⋅⋅⋅∆出进介质B:空气经增压气泵(热风机)C602送到热风加热器E605,经加热器加热至70℃后,作为热介质使用。

化工原理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雷诺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雷诺实验

实验数据:普通管:序号△P(kPa)t 1(℃)t 2(℃)V t (m ³/h)V(m ³/h)Q(W)△tm (℃)α10.1231.576.57.2387.773105.12239.07442.81320.333.674.911.44512.206151.50139.51761.01030.4834.573.914.47715.395182.28439.91072.68340.6634.97316.97618.029206.42640.39981.31250.8435.572.519.15120.299225.71740.52388.6396 1.0236.272.121.10322.318240.78740.53494.5317 1.1836.671.822.69823.974253.60640.58799.433平均流速u Re Nu lgRe Lg(Nu/Pr0.4)查得此温度空气热物理性质密度1.07656.8727472.6329.9393.873 1.539比热容100510.79111734.3442.664 4.069 1.693热导率0.028613.61014799.4550.827 4.170 1.769粘度0.000019815.93917331.3556.862 4.239 1.818Pr 的0.4次方0.86617.94619514.3761.985 4.290 1.855传热面积A 0.062819.73121455.1166.105 4.332 1.883流通断面积F0.00031421.19523046.7869.5344.3631.905由图可知:m=0.7471,C=0.044576强化管:序号△P(kPa)t 1(℃)t 2(℃)V t (m ³/h)V(m ³/h)Q(W)△tm (℃)α10.0734.793.2 5.571 5.921102.49521.46275.99820.1934.5919.1799.761163.19424.572105.69030.3134.489.511.72412.472203.35426.396122.59640.4334.688.213.80814.679232.82927.771133.41750.5534.887.515.61716.591258.73028.444144.75260.6735.686.817.23618.264276.71628.912152.30970.8136.286.318.95220.043297.14229.219161.829平均流速u Re Nu lgRe Lg(Nu/Pr0.4)查得此温度空气热物理性质密度1.065.2345520.8652.4123.742 1.782比热容10058.6299101.5872.890 3.959 1.926热导率0.02911.02611629.5384.549 4.066 1.990粘度0.000020112.97813687.7892.012 4.136 2.027Pr 的0.4次方0.86514.66815470.2799.829 4.189 2.062传热面积A 0.062816.14717030.47105.041 4.231 2.084流通断面积F0.00031417.71918689.09111.6064.2722.111由图可知:m=0.6141,C=962.72实验数据:管道有效长度:L=600mm,外径:D 0=30mm ,内径:D 1=23.5mm,孔板流量计内径:d 0=9.0mm雷诺实验数据表(温度:29℃)序号流量(L /h)流速(m/s)雷诺准数Re 观察现象流型1520.0333832.5594直线层流2990.06341585.065波浪状过渡区(下限)32120.1363394.281波浪状过渡区(上限)42200.1413522.367混散型湍流层流:过渡区(下限):过渡区(上限):湍流:。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2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

应用线形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4.0PrRe mA Nu =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其准数关联式mB Nu Re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0/Nu Nu 。

3.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Δp 和Nu 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理来实验测定:im ii S t Q ⨯∆=α,其中i α为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i Q 为管内传热速率,W ;i S 为管内换热面积,m 2;Δt m 为内管壁温度与内管流体温度的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 ⎪⎭⎫⎝⎛--=∆221i i w m t t t t ,其中 21,i i t t 为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为壁面平均温度,℃。

而管内换热面积i i i L d S π=,其中d i 为内管管内径,m ;L i 为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i i pi i it t c W Q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得3600ii i V W ρ=。

式中V i 为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h ;pi c 为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i ρ为冷流体的密度,kg/m 3。

pi c 和i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i i m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2)准数关联式的测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下,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mA Nu Pr Re =,其中i i i d Nu λα=,i i i i ud μρ=Re ,ii pi c λμ=Pr 。

i λ、pi c 、i ρ、i μ都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经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变化不大,可看作常数,则关联式简化为4.0Pr Re m A Nu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1. 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3.同一流量下,按实验1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 0。

三、实验原理(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因为i α<<o α ,所以: (W/m 2·℃)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Q i —换热器传热速率,W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i t ∆—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 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管外为蒸汽冷凝,因此,将壁面平均温度近似视为蒸汽的温度,且保持不变。

传热面积(内):i i i L d S π=式中:d i —传热管内径,m ;)()(ln )()(2121i w i wi w i w mi t T t T t T t T t -----=∆()i mi i i i S t Q K ⨯∆=≈/α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i 查得,221i i mi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i1,t i2,T w , V 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空气在管内作强制湍流,且被加热,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其中: i i 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 ii pi i c λμ=Pr 物性数据λi 、c pi 、ρi 、μ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i 查得。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i 与i Nu ,再用线性回归方法即可确定A 和m 的值。

(二)、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5-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

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

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

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 与管内径d 的比值以及管壁粗糙度为主要技术参数,长径比H/d 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m B Nu Re =的经验公式,其中B 和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

在本实验中,采用普通管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i 与i Nu ,用线图5-1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部结构 )(12i i pi i i t t c W Q -=3600ii i V W ρ=4.0Pr Re i m i i A Nu =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 和m 的值。

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0Nu Nu ,其中Nu 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 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0Nu Nu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阻力系数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换热性能的降低和能耗的增加,只有强化比较高,且阻力系数较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

四、实验流程1.实验流程实验流程图见图5—2。

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换热套管,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不同的换热管的内管。

蒸汽由加热釜产生后由蒸汽上升管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套管壳程。

装置结构参数如表5—1所示。

图5—2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 8、9.空气支路控制阀; 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 14.蒸汽上升主管路; 15.加水口; 16.放水口;17.液位计; 18.冷凝液回流口2.实验测量手段① 流量的测定:孔板流量计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下式计算: ()6203.00113.18P V t ∆⨯=式中:V t0——20℃下的体积流量;ΔP —孔板两端压差,KPa (即数字显示仪表读数)由于被测管段内温度的变化,还需对体积流量进行进一步的校正:2932730mi t i t V V +⨯= 式中:V i —实验条件下(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t mi —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②温度测量:a) 空气进、出传热管测量段的温度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b) 管外壁面平均温度T w ( ℃ ),由数字式毫伏计测出与该温度对应的热电势E(mv,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将E 值代入公式:T w (℃)=1.2705+23.518×E(mv)计算得到。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①向蒸汽发生器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

②向冰水保温瓶中加入适量的冰水,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入其中。

③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④检查蒸汽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畅通。

⑤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操作A. 人工实验操作①合上电源总开关。

②打开加热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

③启动风机,用放空阀来调节流量,在一定的流量下,稳定5—10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壁面温度。

④改变流量,待流量稳定后再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壁面温度后继续实验。

⑤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

一切复原。

B.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试验①启动计算机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②合上电源总开关、加热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③计算机数据采集a.用放空阀调节流量,待操作稳定后,用计算机分别对空气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换热器水蒸气温度进行采集;b.改变空气流量,待操作稳定后,分别用计算机测量空气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水蒸气温度;c.用计算机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显示器显示或打印出来。

六、实验注意事项1.刚刚开始加热时,加热电压可在180V左右,但不能过大;2.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3.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个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4.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

在给蒸汽发生器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要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5.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

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6.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5~10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七、实验数据整理1.将普通管实验数据填入表一。

并以一组数据为例写出计算过程;2.将粗糙管实验数据填入表二。

并以一组数据为例写出计算过程;3.以Re为横坐标,以Nu/Pr0.4为纵坐标,将上述表中数据绘制在同一双对数坐标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