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音韵学的读书报告
音韵学的读书报告音韵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语言中音素(也就是语音单位)的变体和规律性。
在学习了《音韵学教程》这本书之后,我对音韵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读书报告。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在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音素。
音素是语音中最小的、具有意义的单位,比如汉语中的“字母”、“音节”、“声母”、“韵母”等,都是语音中的音素。
在音韵学中,主要研究的是音素的发音和运用规律。
音韵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位(音素在语言中的地位)、音系(某个语言全部音位的集合)、音节(语音中的最小发音单位)各音素在不同的音位环境下的发音变化(如连读、重音、浊化、轻声等)等等。
二、音素和音位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具有意义的单位,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够用于区别词义的所有音素的总和。
在不同的语言中,音位的数量和构成也不尽相同。
音位可以被分为母音和辅音,音节则是由母音和辅音组合而成的,例如“ba”这个音节中的b和a分别是辅音和母音。
三、音位的分类音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元音和辅音。
其中,元音是由声道开放造成的声音(如a、e、i、o、u等),辅音则是在口腔气流通过时,口腔和喉咙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地收缩或摩擦形成的声音(如b、d、f、k、p、s等)。
除了元音和辅音之外,还有诸如鼻音、摩擦音、液音等特殊的音位类型。
例如,英语中的“n”和“m”属于鼻音,而“s”和“f”则属于摩擦音。
四、音韵的基本规律音韵学研究的核心是语音的规律性,其中最为基础的规律有以下几点:1.清浊音的变化规律汉语中的辅音可以被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它们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常情况下,清音会在紧贴着浊音出现的位置上变成浊音。
例如,中文中的“p”的音素在紧贴着“i”或“u”这样的后元音出现时,往往会变成“b”(如“pai”变成“bai”)。
2.轻音的规律汉语中的轻音是一种不带声调的音节,它的发音有一定的规律。
在汉语中,轻音的特点是发音非常短促,而且不带声调。
简述汉语四声的意义
简述汉语四声的意义汉语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汉语音韵学中的基本概念。
四声的划分源于古代汉语,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从四声的定义、意义及其在汉语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语四声的定义与分类汉语四声是根据音高、音长和音质等因素划分的。
一般来说,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平声和仄声在音高上有明显区别,平声发音较长、音高稳定,而仄声发音较短、音高变化较大。
二、四声的意义及其作用1.声调的区别与表达意义汉语四声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分词义。
在汉语中,同一音节的词语往往因为声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妈”和“麻”、“好”和“号”等,这些词语的意义区别主要体现在声调上。
2.音节结构与词义的关系四声还影响了汉语音节的结构。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通常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不同的音节结构往往会导致词义的差异。
例如,“妈”和“麻”,前者为一声,表示母亲;后者为三声,表示一种植物。
3.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四声使汉语具有丰富的音韵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生动性。
诗人运用四声的规律,创作出韵味丰富的诗词。
在现代汉语中,四声的应用也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体现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三、四声在汉语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四声是汉语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掌握四声规律,对提高汉语水平、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四声的划分、发音特点和应用规律,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四声。
四、四声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四声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在信息化时代,四声规律在拼音输入法、语音识别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汉语四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传承,成为汉语独特魅力的象征。
总之,汉语四声是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掌握四声规律,对提高汉语水平、丰富语言表达具有积极意义。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音韵学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什么是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什么是语音学?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什么是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音韵学有哪些功能?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二、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六、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什么是声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 [kj]、[k]两个声母。
什么是三十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30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什么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母什么是声类?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
三十六字母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不是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与词语的读音规律
音韵学与词语的读音规律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常常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词语和字音,有时候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的读音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音韵学与词语的读音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和音韵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变等现象。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基本的音韵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的读音规律。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区分词义的基本要素。
例如,在汉语中,“猫”和“毛”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音素的不同。
2. 音节: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的,它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单位。
例如,在汉语中,“猫”和“毛”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
3. 音变:音变是指语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汉语中的“n”在发音时会变成“l”,这就是音变的一种。
二、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在汉语中,词语的读音由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决定。
了解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音。
1. 声母:声母是指在一个音节的开头发音的辅音。
在汉语中,有一些声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b”、“p”、“m”等;而有一些声母是由两个辅音组成的,例如“zh”、“ch”、“sh”等。
2. 韵母:韵母是指在一个音节的末尾发音的元音或者元音加辅音。
在汉语中,有一些韵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a”、“o”、“e”等;而有一些韵母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例如“ai”、“ou”、“ie”等。
3. 组合规律:在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以“b”为声母的词语往往以“a”、“o”、“e”等韵母结尾,例如“巴”、“波”、“本”等;以“zh”为声母的词语往往以“i”、“u”、“e”等韵母结尾,例如“知”、“猪”、“这”等。
三、声调的作用和变化规律声调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音特征,它在词语的意义和读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音韵学概论课件绪论及第一章
汉语音韵学,通常简称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 及其演变的学科。音韵学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音韵学研究对象包 括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 统;广义的音韵学包括共 同语和方言的语音研究。
狭义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 语的语音系统;狭义的音 韵学研究共同语的语音。
音韵学的核心内容是古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常提到的 音韵学多数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从 《切韵 》到 《广 韵》,编排 上虽然有些 调整,但是 总的体例并 没有改变:
一是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作二卷,上、去、入 各一卷,共五卷。
二是卷内分 “韵”。每韵取一个代表字为标目,即 “韵目”。
三是韵内按同音字分 “小韵”(或称 “纽”)。小 韵首字下用反切注音,并注明小韵的字数。
第四节 字母
二、如何知道语音是变化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音 的变化在文字上会有所反
映。
借词也可以反映语音的变 化。
方言是由於语言演变在地 域上的不平衡造成的,通 过方言的比较同样可以看
出语音的演 变。
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本 身就反映语音的变化。
韵文也反映语音的变化。
三、研究音韵学的意义和功用
第一章:音韵学基础知识
反切注音出现在汉末。安然《悉昙藏》引武玄之《韵诠》说: “服虔始作反音。”颜师古 《汉书 注》中引了服虔、应劭的反切。
反切的作用与不足
反切的出现是汉字注音法一个重要的进步,用反切法基本上可以准确地给每一个汉字 注出读音。反切出现以後,为古书做音注的各种“音义”类的著作也随之盛行起来。
不过反切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清代的音韵学
清代学者把 今音学以 《切韵》系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魏至隋唐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3、舒促
舒指平上去三声,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喻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天津春考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天津春考语文基础知识整理一、字音、音节、词语与句子1. 字音•字音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字所含的音素及其组合。
•汉字的构成一般有声旁或者形旁与声母,声母加韵母就成了一个读音。
2. 音节•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也可以包括声调。
•一个汉字可以由一个音节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音节组成。
3. 词语•词语是有意义的语音单位,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语言单位。
•词语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字构成,可以是单字词、双字词、多字词等。
4. 句子•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组成的完整语言表达。
•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类型。
二、词语的辨析1. 同音词•同音词指的是发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含义不同的词语。
•如“杯”、“倍”等。
2. 同义词•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如“美丽”、“漂亮”等。
3. 反义词•反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反的词语。
•如“大”与“小”、“上”与“下”等。
4. 近义词•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
•如“看”、“望”、“瞧”等。
三、句法成分分析1. 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主要成分,通常是句子的主体,动作的发出者。
•主语一般位于句首,后面接谓语。
2. 谓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谓语一般位于主语之后。
3. 宾语•宾语是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接受动作的对象。
•宾语可以是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
4. 状语•状语是句子中用来修饰动作或状态的成分。
•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四、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一种事物指代另一种事物而产生的语言表达。
•比喻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 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
•拟人常用于描写、夸张等场景中。
3. 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或情境进行放大处理。
•夸张常用于幽默、夸张、吸引眼球等目的。
五、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1. 逗号•逗号主要用于分隔列举的内容、分隔主谓、宾补等成分、用于插入某些修饰语。
汉语音韵学概述
漢語音韻學概述一、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分期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爲上古、中古、近古和現代四個時期1、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爲代表。
明清學者把上古音稱爲‚古音‛,並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叫做古音學。
2、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爲代表。
《切韻》是按韻編排的,隋朝陸法言編著。
此書原本已失傳,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陳彭年、丘雍等人編著的《廣韻》裏。
明清學者把中古音稱爲‚今音‛,並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叫做今音學。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
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
‚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有些後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後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
•
元明时代,声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北京音系就出 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个声调。
2、调值:指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 降的形式。现汉使用五度标调法(刘复、 赵元任)。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 如同为阴平的“妈”,在北方方言读55调 值,而在天津方言读11调值。
明· 真空和尚《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3)古代的注音材料
铺,东晋徐邈注为“音敷”
4)谐声字:即形声字。使用相同声旁的字, 它们的读音也必定是相同或非常接近。如: “芒、妄、忘、忙”都是从“亡”得声,现 汉读音不同,但是在上古它们的读音相同或 相近。
5)古代的韵文材料
诗歌、辞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6)古代的韵书、韵图 韵书:古人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汇集 在一起,使诗人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据之 选择韵脚的一种词典。 韵图:直观地将字的声、韵、调情况都 反映出来 7)方言材料、亲属语言材料
前人对中古音的总结 1、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牙音:见溪群来 齿音:精请從 審穿禅照 喉音:心邪晓 匣喻影 2、宋人三十六字母:
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 (一) 《廣韻》的產生
•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 及唐人的增訂本《唐韵》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 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 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 《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 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 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 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 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 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 麼變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
(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
⏹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
(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
(3)專指現代漢語普
通話語音。
⏹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
⏹ 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
其餘的音叫做韻母。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
(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
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
增益6母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
現列表簡示如下:
⏹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
⏹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
⏹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
⏹13.韻:(1)指韻母。
(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15.韻部:(1)同“韻”(2)。
(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
⏹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
⏹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
⏹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
⏹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
⏹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
等韻學。
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
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
⏹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
圓唇者為合口呼。
(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24.尖音:聲母z、c、s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25.團音:聲母j、q、x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
⏹26.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
⏹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
⏹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
一般說來,現代普
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
⏹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
一般說來,現代普
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
⏹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
其形式即“某音某”。
⏹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
和聲調拼合而成。
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
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