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作者:陈跃
任教于重庆市十八中学,特级教师。重庆市首届市级骨干教师,全国首届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撰写并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十多篇,参加了十多部教育教学论著的撰稿。承担过多次示范课、竞赛课,其中获全国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次,重庆市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次。
【教育感言】
●根深则叶茂,膏沃则光烨。没有“万卷”之功,哪来“有神”之笔?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的真谛原本很质朴。带着一帮孩子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那悲欢离合的场景会撩拨他们阅读的兴致,那爱憎分明的情愫会化为他们笔下的华章。
●课堂不是布道者的教堂,讲台不是表演者的舞台!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平等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它应该落实在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教育不应该理解为花里胡哨的多姿多彩,它应该体现在我们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中。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学生们沉吟片刻后,相互间有了会心的交流。)
师:看来大家有答案了,谁来说说?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生见老师的暗示性提问,都“选择”了摇头。)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事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师:大家齐读课文第1段!
(生齐读。)
师: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这很好!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对。停顿不对说明什么?
生:理解不对。
师:是啊,停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读准字音不见得理解,但停顿正确理解也基本正确,老师把这段读一下。
(以下间隔号是教师在范读时特别强调“停顿”的地方。)
如使?筑人之所欲?筑莫甚于生,则?筑凡可以得生者?筑何不用也?
使?筑人之所恶?筑莫甚于死,则?筑凡可以避患者?筑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筑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筑而有不为也。
师:看看老师与同学们读的有哪些不同?
生:有个句子我们是这样读的:由是?筑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筑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生:还有,如?筑使人之所欲?筑莫甚于生,则凡?筑可以得生者?筑何不用也?
师:按照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呢?
生(想了想,笑了):是不好理解。
师:那么,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把这几句读一下。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这一段共9句话,也就是中间的这3句不好理解,其实只要把其中“于、则、者、由、是、而”这几个重要的虚词的含义搞清楚,也就完全明白了。
(师生讨论明确:于,比。则,那么。者,的办法。由,用。是,这种办法。而,却。重点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好,大家再次朗读这一段。
(生朗读。)
师:同学们,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是说要抓住事物的要领,我们阅读文章也要善于抓住要领,这就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生(齐):“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对!“舍生取义”就是全文的纲领。那么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
生1:是一种英雄的气节。
生2:不能苟且偷生。
生3:做人要敢于为正义而献身。
师(注意到学生就事论事,也意识到自己提问的空泛,及时调整):同学们对“舍生取义”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舍生取义”是特殊情形下的特别行为。孟子认为在什么时候需要“舍生取义”?
生:二者不可得兼,也就是老师说的非此即彼的“抉择”。
师:这个绝对假设条件很重要。还有一个前提:生与义孰轻孰重?
生(齐):生轻义重。
师:轻到什么程度?重到什么程度?
(老师提问似乎有些突兀,学生哑然并思考。)
师:孟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显得通俗易懂。刚才老师的提问在前两句就有答案,我们齐读这两句。
生(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生:比较。
师:是吗?
生:比喻。
师:同学们要注意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比较”强调“不同”,“比喻”着重“相似”。这里是——
生:比喻。
师:不过这里的比喻和我们通常说的明喻、暗喻、借喻有所不同,它叫引喻。特点是本体喻体并列,各自成句。你们看,“鱼”比——
生:“生”。
师:“熊掌”比——
生:“义”。
师:鱼和熊掌比较,怎么样?
生(看注解):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师:我们引申类推过来,也就是说“道义”比——
生: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师:这就是抉择取舍的根据!(板书:引喻提出观点。)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师:孟子真很看轻生命吗?
生:不是。“生,亦我所欲”说明生命也是很重要的。
师:哦,那干嘛要抛弃呢?
生:我也不太理解,生命没有了,要义干嘛?最好是生和义兼得!
(师生大笑。)
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既如此,就请摆事实,讲道理。
生1:如果我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生,然后再图东山再起,韩信、司马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生2:其实生和义并没有矛盾,比如说李嘉诚给希望工程捐了那么多钱,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尊重,这不正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生3:我反对。那正是因为他本身已经摆脱了生活的艰辛,而不必为生而烦恼,而且“生”得十分滋润。(笑声响起。)他当然可以做到舍小利取大义啊,再说,他这样做不是反而使他的名望更高了吗?
……
师:就你们刚才的所谓“生义兼得”的观点,孟子会同意吗?
生:不会。
师:不一定吧,孟子的文章论辩性很强,逻辑十分严密,他总是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你们的“生义兼得”也就是二者可以得兼的情况,也就是没有必要为了“义”而去冒生死的危险,对此孟子又是怎么说的?是哪两句?
生:第五、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