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对照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大喜曰:“(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拉余同饮。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以下是我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逝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充满,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观察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观察我,特别兴奋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词句解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头,即晚上八时开头。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欢迎来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张岱)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
崇,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衣,细毛皮衣。
,鸟兽的细毛。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古今异义;古义:代词,我。
今义:剩下。
②是.日更定矣。
:古今异义;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今异义;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④大雪..三日。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⑤是金陵人,客.此。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⑥拥毳衣炉火..: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⑦与余舟一芥.: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这里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①一白:白色。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以为妙绝:极点。
③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和、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②雕栏相望焉:语气词,表陈述。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大:①见余大喜: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湖心亭看雪》重要词解及句子翻译讲义与练习
九年级语文(12湖心亭看雪)学号姓名成绩【重要实词】1.大雪三日(下大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消失)3.是.日更定矣(这)(晚上八时左右)4.拥毳..衣炉火(裹、围)(鸟兽的羽毛)(围着炉火)5.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全)7.惟.长堤一痕(只)8..焉得..更有此人(哪里)(能够)9.余强.饮三大白(尽力)10.客.此(客居)11.及.下船(等到)【重要虚词】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一词多义】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2.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重点句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I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内容理解】1.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
2.作者写一次湖心亭看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表达了他高雅脱俗,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3.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2)“痴”于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人”——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4.怎样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金陵是明朝故都,张岱是明末清初人,含蓄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重点词组注释
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重点词组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注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注释《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及注释,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寒气弥漫的样子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天与云、与山、与水,
(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
上下一白。
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影子,
湖上映出的影子,
惟长堤一痕,
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
湖心亭一点,
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
与余舟一芥,
小草
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湖心亭看雪》课文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日,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
湖中人鸟声俱绝。
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
是日,更定矣,
止,停
这天,报更的鼓声停了,
余拏一小舟,
携,带
我携一条小船,
拥毳衣炉火,
细毛细毛皮衣
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自到湖心亭看雪景。
到亭上,
到了湖心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
一童子烧酒,
一个书童在温酒,
炉正沸。
酒烧开了。
见余大喜,曰:
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人?”
拉余同饮。
拽着我一起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酒杯
我勉强喝了三大碗就告辞了,
问其姓氏,
问他们的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在此。
及下船,
等到
等到下了船,
舟子喃喃曰:
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
“莫说相公痴,
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
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文言文的学习,会让你得到新的收获,那么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文言文如何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重点字词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
更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1日 星期五 6时42 分27秒0 6:42:27 11 Dec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6时42 分27秒 上午6时 42分06 :42:272 0.12.11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Friday, December 11, 202011
-Dec-2020.12.11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106:42:2711 December 202006:42
想想看:为什么身在清朝却用明朝年号?
. 翻译课文 .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 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
是日更定矣,余
. .. .
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 . 上影子,惟长堤一
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 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 挐 (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湖心亭看雪》译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
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
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11.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
(5).【挐(ná)】撑(船)。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3).【强(qiǎng)饮】勉强地喝。
强:尽力。
(14).【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
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8).【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19).【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桡”,持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
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
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
“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文章主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
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
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