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红高粱》《高粱酒》的文学语言特色
《红高粱》《高粱酒》的文学语言特色摘要:莫言的小说语言极具灵性,从叙述人语言、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含蓄性,莫言小说的继承性、创新性四个角度来谈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言特色;生命与大多数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先锋作家用语习惯不同,作者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的“寻根文学”在现代艺术实验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叙述语言表达,把“寻根文学”原始野性的张扬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还结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大大超出了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使之在文学语言创新的道路上影响深远。
一、叙述的极致在叙事作品中,文学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人物语言即指作品中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红高粱》继承了中文小说惯有的一种转述或描绘性很强的语言来进行叙述的传统,在绘色肖形上,它非常有效,往往能够带领读者投入情景,给以身临其境的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说书人的语言,属于模拟性写实主义。
即有传统故事的媒介性目的,但无随意性与独创性。
作品中的“我”,不同于一般第一人称的“我”。
“我”不是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不过类似“说书人”所扮演的角色,但又不像说书人那样冷静和客观,而是渗透了强烈的主观感觉,所以这个“我”属于作者莫言独创。
有了这个“我”的存在,一下子消除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隔膜感和距离感。
《红高粱》是有关家族记忆的作品。
开头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莫言或叙述者所具有的特殊身份,他所要展开叙述的三个人:爷爷(余司令)、奶奶、父亲与“我”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民间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民间乡土社会中没有比“血缘”关系的家庭更密切的了。
“血缘”维系着生命、责任、义务,同时也维系着情感、道德与良知。
在乡土的民间社会中可以背叛一切但决不可以背叛自己的祖先,否则就是一个被民间乡土社会所唾弃的罪人。
红高粱莫言分析
的是叙述的方式,莫言的作品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思维。
莫言是独特的,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真真实实的来源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
从《天马行空》、《红高粱》、《十年一觉高梁梦》到1991年的《难以捕捉的幽灵》,从《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檀香刑.后记》到《丰乳肥臀》,莫言用繁复的叙述结构来表现他的作品,给人无限的空间去回想。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深深的体现了民间风格特点,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他的小说既又现代人的叙事技巧,同时也具备现代人的观念。
他的小说里时时体现着怪诞现象,体现了对民间大众的深情。
本文阐释了莫言小说里的高密文化,包括高密文化的习俗和文化态度,又分析了他小说里的怪诞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在小说里体现的民间性。
莫一言的作品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海阔天空的思维,气势磅礴的语言和自由跳跃的现代叙事与严肃凝重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照。
以莫言的红高粱为例,谈谈你对文学形象、情感、典型、意蕴其中之一的理解《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link?url=ceVhWa_T9n941gQfCtkDPU-6M72lDcJbKS5ebmUvJbuIIj85BftK FDsNUBMBKUX42IX5Oa72RfOccyo9oNEC2t73KYdcuhhkS0eRICqXT27。
红高粱叙事手法
红高粱叙事手法
《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山西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期间,家族内部的恩怨纠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
小说的叙事手法独特,富有张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红高粱》的叙事手法。
一、多角度叙述
《红高粱》是一个长达五十年的家族史,主角和配角众多,莫言通过多角度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经历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小说中,莫言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叙述同一个事件,让读者在多重叙述中感受到事件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二、回忆叙述
小说中大量使用回忆叙述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主角们的回忆,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情感和心路历程。
在小说中,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是通过回忆叙述的方式呈现,比如主角阿香的成长经历、卫国战争的惨烈场景等等。
三、意象叙述
《红高粱》中的意象叙述非常丰富,莫言通过生动而有力的意象来描绘社会变革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比如小说中红高粱的意象,就是对社会变迁的一个映射,同时也是对主人公们命运的一种象征。
四、夹叙夹议
小说中的夹叙夹议,是通过主角们的思想和言语,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评价。
莫言通过主角的夹叙夹议,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小
说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红高粱》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多角度叙述、回忆叙述、意象叙述和夹叙夹议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生动、具体而又富有深度。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前言】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
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
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
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
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
”“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
”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
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我奶奶刚满十六岁时,就由父母作主,嫁给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延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258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王晓燕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摘要:研究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旨在从这一系列战争背景的艺术创作中发现作者特立独行的创作模式,以便更为准确和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涵。
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红高粱》系列小说的特征,并就鉴赏小说的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红高梁》系列小说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虽然同样以战争为故事背景,却没有陷入传统模式下的俗套。
《红高梁》系列展示的是只属于高密的生与死彼此抗争的图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打上了红高粱的深刻烙印。
而作者则以其特有的天马行空式的叙述与描绘让乱世中人性的血与热烘托出了永恒的自由精神与追求。
一、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之典型的地域性(一)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阅读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最初产生的最强烈的观感之一莫过于其遣词造句的“非官方”特色,也就是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几乎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嗅闻到淡淡的高粱味。
比如“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牛郎要上吊,织女要跳河”就是只属于山东高密这一黄土高坡之上、山野乡村之间的方言俚语。
不仅是这些民谚村谣的广泛使用,甚至于寻常作者普遍避讳的方言脏话都会时不时出现在小说的各个角落。
比如“杂种出好汉”、“臭狗屁”、“你娘个蛋”之类让不少读者感觉过于粗鲁的口头表达也被作者用得行云流水、习以为常。
尽管这种略显极端的地方语言运用方式会偶尔产生刺目之感,但是也使《红高粱》系列小说从更大程度上具有了排他性的个性标签,让读者只一眼便可认知这是只属于莫言的创作特色之一。
不仅如此,方言的充分运用还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不必作者多花笔墨旁敲侧击,读者仅仅从主人公的言谈中就能将其性格窥探个一二。
而这样的方言还能让人物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创作套路下的活跃度与丰富性,至少让《红高粱》系列中的主次角色有了更高的可识别度。
(二)环境背景明显的针对性《红高梁》系列小说中设置的环境与小说名称紧密贴合,那就是一片片无边无际的高粱地,只属于高密的高粱地。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红高粱文学作品鉴赏
红高粱文学作品鉴赏以红高粱文学作品鉴赏为题,我们将聚焦于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本文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高家三代人的命运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兴衰。
本书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了多个视角和时间线的交错叙述,使得故事更具层次感和跌宕起伏。
通过对高家三代人的命运进行交叉叙述,莫言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起伏。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其魅力所在。
《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家族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中,高家的命运与红高粱紧密相连,红高粱象征着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封建观念和束缚。
通过高家三代人的命运,莫言探索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传统对个体命运的压迫与束缚。
同时,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通过对高家妇女的形象塑造,莫言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呼唤着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本书的艺术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莫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地方方言和农村俚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同时,莫言善于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深意和哲理性。
例如,高家的红高粱象征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束缚,寓意深远。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具有鲜明文学特色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家族命运的描写,莫言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起伏。
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也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红高粱家族》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封建传统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奇幻丰富的想象力抒写着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平实质朴的故事。
其作品的语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夸张奇异,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色彩语言的绚丽多姿等特点。
莫言在勾勒每一个淳朴的生活画面时,都是以他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人生。
本文以《红高粱》、《四十一炮》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特点;启示1、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这与他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劳动的经历是密切相连的,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过早的辍学,过早的参加繁重的农村劳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留给他的是孤独、饥饿、穷困、苦难的记忆,因此,莫言小说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
如《白狗秋千架》中的一处描写“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
”她平平地说“要是不嫌你小姑人模狗样的,就抽空来耍吧,进村打听‘个眼暖’家,没有不知道的。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
”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
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这是男主人公回到家乡偶遇暖小姑的一次对话,描写暖的语言如“人模狗样”、“耍”、“个眼暖”、“行行好”等词语,这与女主人公的农妇身份和生活境遇相符,描写男主人公的语言时也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身为大学老师的我衣锦还乡,面对眼前憔悴不堪的农妇与十几年前貌美如花的暖判若两人的形象令我难以置信,而我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有一定文化身份相符合,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自然而然的转到农事上,及其复合人物的普通农民身份。
2、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莫言喜欢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曾说:“老百姓讲话都是借助于某个事物,它多数都是务实的,没有什么空的东西,因此非常具有文学性。
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
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
莫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酒神精神”。
4.大量使用民间歌谣、韵文。
在《红高粱》中,莫言大量运用民谣、民歌、民谚,为作品增添了许多亮色。
作品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古典美。
5.对修辞的使用也别具一格.如比喻和拟人、反讽和戏仿、示现等等。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思和形容莫言笔下的民间“藏污纳垢”。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20世纪中国作家的民间表述,大致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
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
“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
莫言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叙述角度,色彩语言的运用,口语化的写作语言,感官化的描写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这五个角度对《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特色引言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红高粱》是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刚一出版就在80年代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红高粱》这篇小说里,莫言的写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叙述角度独特化《红高粱》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
文章是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叙事角度描写了父辈与祖辈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的一开头的称呼就是“我爷爷”“我奶奶”,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回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感受,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之中毫无违和之感,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几十年前,将这个故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的切换,既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讲述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又可以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对故事的全知性和视角的开阔性。
文章中一写到“我奶奶”的时候,便会站在我奶奶的角度把她的内心想法通过对主观想法的描写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对当时的外界环境进行描写,而不是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对当时的事件进行描写。
作者在这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之中切换得十分流畅自然,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却能更好地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中,并使之客观地感知事件与人物。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角度。
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也比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1]。
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雅俗交融的语言场
此外,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 世界。例如,红高粱这个形象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主人公余占鳌的情感象征。 红高粱的火红、茂盛代表着余占鳌的热血与生命力,同时也隐喻着战争和反抗 的精神。这种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更 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强烈的血性风格,呈现了古老中 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这部作品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 叙事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次演示将从叙事角度、血性风格和 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
一、独特新奇的叙事角度
首先,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民间语言。他的文字朴实无华, 但却极富表现力,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描述余 占鳌这个角色时,莫言写道:“他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像一团火。” 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余占鳌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其次,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多种叙述角度,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小说的一开始,莫言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故事,这个视角充满了童真和 好奇心,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视角逐渐切换到“我爷 爷”、“我奶奶”等人物的视角,这种切换不仅让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让读 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这种多角度叙述的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立体、真实。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充满血性和生命力。这种人物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 者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血性风格和人物塑造,展现 了古老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艺术享受。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流传广泛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瞩目。
莫言小说的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叙述方式,使其作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审美叙述手法莫言的小说中,叙事手法独特新颖,充满着诗意和韵味。
他运用了大量的暗示和隐喻,为读者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在《红高粱》一书中,莫言以一种夸张、变幻的方式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血腥而悲壮的历史。
小说中的奶奶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的言行举止似乎与尘世无关,同时她又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
她不仅具有神秘而又具有威严的形象,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象征。
通过以奶奶为代表的形象,莫言把人们对中国历史中那段黑暗而又痛苦的记忆进行了深刻而意象化的表达。
此外,在叙述过程中,莫言还注重对动态和静态的处理。
他不仅注重情节的推进和角色的塑造,还注重描绘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
他对场景的描写通常是充满细节和感情的,如《蛙》一书中描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莫言通过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宁静。
二、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莫言的小说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他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
在《丰乳肥臀》一书中,莫言通过不同章节的跳跃,将故事中不同时间段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更能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奈。
同时,莫言还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手法。
在《檀香刑》一书中,故事开头就以警察局的调查为线索展开,然后以回顾的方式逐渐揭示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种叙事方式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并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三、人物与叙事的关系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论《红高粱》的风土描写特征与语言表现艺术
论《红高粱》的风土描写特征与语言表现艺术盛媛鸽渭南电大07秋汉语本[摘要]:在小说《红高梁》中,作者通过大量的风土描写将这一时代背景及这个背景下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高密人。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语言,通过这些风土和语言,莫言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独特而又富有奇幻色彩的艺术空间。
[关键字]:红高粱;风土描;语言艺术《红高粱》作者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在抗日时期,祖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英勇悲壮的舞剧。
小说《红高粱》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书写了高密东北乡这块神奇沃土上壮阔激荡的故事。
小说的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主干写父亲跟随“我爷爷”一起去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其中以我的父亲“小豆官”的回忆穿插进来了大量的故事,从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命令残酷剥皮而死开始,到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的暴力欲望。
第二条线索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之情故事串起。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劫花轿的土匪,随后在戴凤莲回门时,把她劫进高梁地里野合,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使用丈夫,正式做了土匪并成为她的情人。
以直到后来,戴凤莲为了给“我爷爷”送扦饼而被日本鬼子炸死。
在这条故事中,始终被突出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
本文将从风土描写的表现与语言表达艺术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风土描写的表现。
《红高粱》在风土描写方面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浪漫的家乡风土文化精神,风土描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土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红高梁》主要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地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故事,而小说中这一故事的叙述主要通过大量的风土描写进行。
小说中故事以红色为基调进行,小说中处处突现了红色,如小说中说到;“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梁红成汪洋的血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
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
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
莫
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
“酒神精神”。
4.大量使用民间歌谣、韵文。
在《红高粱》中,莫言大量运用民谣、民歌、民谚,为作品增添了许多亮色。
作品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古典美。
5.对修辞的使用也别具一格.
如比喻和拟人、反讽和戏仿、示现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其大部分作品中被极尽变换的运用,不仅使作品的感性图景大大丰富,而且深化了文本的阅读性,给读者带来更深一层的思考空间。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