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2013年12月18日,国标委综合下达的“2013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32787-T-306,《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正式立项。本标准面向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管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兼顾我国现有数据资源国情和特点、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分类、管理、共享与服务,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由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6)归口。

2、背景、目的与意义

科学数据分类是数据目录服务的基础,也是各类数据资源管理的主线。地球系统科学是综合性的前沿交叉学科。由于这一领域跨越很多行业、学科,目前缺少通用的数据分类标准,直接影响了该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该标准研制的目的是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分类参考,促进该学科交叉领域的资源整合、分类管理和目录服务。其研制意义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梳理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分类主线,促进各类相关资源的汇集和管理;二是便于通过一致性的分类体系,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目录服务;三是促进本学科领域资源分类、集成、分发和应用的整体标准化水平和数据质量。

二、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具有涉及面广、来源和类型复杂、数据量大、数据获取周期

长、数据获取困难等基本特点,这使得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组织、管理与共享变得非常复杂。数据的分类与编码是科学数据组织、管理与共享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是开展其资源规划、建设、管理和共享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2)实用性原则

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的基本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则。采用两级分类的分类方法,分类编码方案简单实用,有利于数据的组织管理和用户的查询检索。

(3)可行性原则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行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已有的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的相关研究经验,以确保本标准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其他标准和工作实践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2、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是通过对多源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和领域的数据要素及其属性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支持跨部门、跨领域、多源、多时相、多尺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整合与管理的基础性标准。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共享、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编码规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一级类、二级类)编码体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

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所需遵照的稳定性、均衡性、揭示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等原则,以指导科学的划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类目,从而成为管理数据集的工具。

分类以要素主题作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的主分类刻面,采用一级类、二级类两级分法。一级类设计为包括大气圈、陆地表层、陆地水圈、人地关系、海洋、冰冻圈、固体地球、古环境、日地空间环境与天文及其他等10个类别;二级类

对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领域或综合交叉领域的数据要素进行规定,设计有142个二级类目。

代码编制本着适用、常用、易理解的原则,灵活编制,在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将原有的2位编码的2级分类编码扩成3位编码,保证了标准的可扩展性。整体编码是数字码,采用等长码格式;如在一个类目下,没有分出更详细的子类目,则用阿拉伯数字“0”补齐对应码位;采用从“10”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其他”类编码定为“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二级类为数字代码,采用从“001”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其他”类编码定为“9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

三、主要工作过程

1、多方调研,提出需求

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国内外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分类体系。然而,这些分类体系各自独立、应用目标差异很大,缺乏一个既能适应地球系统科学用户实际需求,又能够兼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特点的,具有较强指导意见的数据分类体系。建立科学、通用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

2、成立起草组

2013年2月,组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起草组,并研究制定了标准研制工作计划。

3、进行调研,完成标准草案

2013年3月-2014年3月,标准起草组对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相关分类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该领域的大型数据共享机构的数据分类思想,基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实践,探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同时又能满足该平台用户需求和数据集成要求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形成标准草案。

4、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4年4月-2016年12月,通过组织专家研讨,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广泛征求意见,基本实现了对本标准中提出的主要责任主体类型的全覆盖。一是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征求专家意见,组织来自空间科学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