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64c96f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5.png)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或情境的情绪和情感倾向,是个体在情感体验中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的一种内在信念和基本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首先是对于事物的情绪和情感倾向的反应。
当我们面对事物时,会有一种直觉上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会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时,如果我们感到他友善和温和,我们会对他产生好感和愿意接近的态度。
而如果我们感到他傲慢和冷漠,我们会对他产生厌恶和避开的态度。
这种情感态度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的一种内在信念和基本准则。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他们追求的目标的信念和看法。
价值观通常是基于个体的文化、教育、家庭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和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个体的情感态度会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价值观也会通过影响情感态度来指导行为和决策。
例如,一个个体拥有友善和亲和的价值观,他对待他人的情感态度会更加积极和友好。
另外,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来进行调整和修正。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对于某个事物的负面情感态度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适应自己的价值观。
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当我们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时,我们会倾向于接近和追求它,反之亦然。
而价值观则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间接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4章 价值观与态度.ppt
![第4章 价值观与态度.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e886b43186bceb19e8bb8a.png)
12
(二)企业管理者职业价值观
1.什么是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
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 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法和基本观点。
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
1. 利润最大化; 2.企业价值最大化; 3.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 ……
16
三种企业经营价值观的比较
比较方面
一般目标
指导思想
政府作用
对职工看 法 领导方式
本节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分类 三、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四、经营价值观 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六、价值观对于管理的价值
2
小游戏:新诺亚方舟
1.小学教师; 2.怀孕妇女; 3.足球运动员; 4.12岁的少女; 5.优秀警察; 6.著名作家; 7.外科医生; 8.年长的和尚; 9.有名的演员; 10.生病的老人
职业价值观的作用:
(1)提供职业评价的标准; (2)支配职业选择行为; (3)影响对待工作的态度;
……
13
小调查:职业的选择
(1)公务员; (2)科学家; (3)医生; (4)军人; (5)艺术家; (6)作家; (7)教师; (8)商人; (9)工人; (10)农民;……
你会选择那种职 业,选择这种职 业的首要原因是 什么(限用四个 字以内的词语或
第四 坚持己 级 见型
第五 玩弄权 级 术型
第六 社交中 级 心型
第七 存在主 级 义型
特点 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作为人类存在,照着自己基本 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条件,实际等于婴儿 依赖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第四章___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
![第四章___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84eb1ae680203d8ce2f24d5.png)
•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洛克( E . Locke )通过对工作满 意度的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可以用 下列维度进行测量:
维度名称
工作本身 报酬 晋升 认可
描
述
工作有趣性、多样性,学习机会,困难程度, 工作量,工作节奏和工作方法的控制等 数量,公平性,报酬方式等 晋升机会,公平性,晋升标准等 对工作成就的赞扬,得到的荣誉,批评
在案例里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态度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很大。态度是属于个体的指导和动力系统, 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态度影响行为 效果和工作效率。一个人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 习和工作,就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就能提高以组织一致的工作效率。案例里面,小王正 因为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所以他也就能够按时上班、 认真工作、热情待人,并使个人的工作产量和质量有 很大提高。 课本案例P52 态度引领成功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
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 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
意义的感情,它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联 系着,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 刻性、内隐性。
情绪的变化一般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的
人性假设: 1、X理论 经济人假设 2、Y理论 自我实现人假设 3、社会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价值观、态度在组织中的应用
给中小企业的老板出谋献策
作为中小企业的老板,常常会叹息为 什么自己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换言之,就是“缺乏主人翁精神”。这方 面的现象有:工作热情不高,不注意节约 公司资源,缺乏责任心与创造精神等等。 所以,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会觉得很累,因 为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员工们只等着听指 令,拨一拨,动一动。这样公司的效益怎 么能提高呢?老板们能不叫苦连天吗? 如 何解决这一问题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7f8e3b2e3f5727a5e962c5.png)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余林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41a274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5.png)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类心理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决策。
情感是指个体对某种刺激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觉,态度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价值观则是一种固定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人们对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本文将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人的情感可以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恐惧等多种情绪。
情感的产生可以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也可以是由个体内部的思维和感觉产生。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体验,它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
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悲伤的场面时,会感到悲伤和同情。
情感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愿,从而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系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
它由个体对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组成。
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人们对不同对象和问题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关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个体心理世界中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一种固定的信念和准则,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并在个体的一生中得到巩固和改变。
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道德判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第四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个体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受到其价值观的引导和决定。
个体对于某个对象或问题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对该对象或问题的价值观。
第4章 价值观与态度课件
![第4章 价值观与态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d6e32b67ec102de2bd89ac.png)
2.认知失调的基本要素——认知
(1)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 与态度,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两类。 (2)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包括不相关、协调和不协调三种 (3)认知失调即为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 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
(二)罗奇克的价值观调查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VS)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
每一种类型有18项具体内容。 1.终极价值观指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2.工具价值观指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 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施测时,让被试按其对自身的重 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 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l位,次重 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 重要的排在第18位。
第五 玩弄权 级 术型
第六 社交中 级 心型 第七 存在主 级 义型
通过戏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积极争 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把被人喜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 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能高度容忍模糊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人,对制度和方 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合作 企业的合作者 本身就是目的 民主、高度的参与 式 并不比其他集团更 重要
个人主义、竞争、 混合的,既有个人主 野心勃勃 义又有合作 越少越好 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经济的需要 专权方式 头等重要 虽不好但不可避免, 有时是必要 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开明、专制和民主混 合 主要的,其他集团也 需考虑
认知平衡理论的用途在于使人 们以“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 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 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 恢复平衡结构。
(三)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05d4d4c9050876323112126f.png)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0a16613b9b6648d7c0c74620.png)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
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
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
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
第四章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四章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b024b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f.png)
反应模式 语言模式 非语言模式
表4—3 态度的反应成分和反应模式结构
反应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表达关于态度 对象的信念
表达对态度 对象的情感体验
表达对态度对象 的 行为意图
对态度对象的 感觉反应
对态度对象的 生理反应
对态度对象的 外显的行为反应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态度测量 与态度的结构一致,对态度的测量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强调对其外显的行为 成分进行观察;另一种则从内隐的层面衡量态度的强度与方向。 (1)直接(外显)测量法 确定人们对事物态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观察他们对这些事物的举动。 (2)间接(内隐)测量法 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表4—2态度的定义 1.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即 心理准备性(Spencer & Bain,1862) 2.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 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Allport, 1935) 3.态度是一种具有结构和组织的复杂认知体系,是个体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互相关 联的信念组织(Rokeack, 1968) 4.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Back,1984)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态度的意义
1.态度的特点
(1)态度具有对象性 (2)态度具有一致性 (3)态度具有具体性
4.态度的影响 态度对个体其他的心理活动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以此会影响个体的行 为方式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1)态度与判断
图4—3 态度影响的示意图
(2)态度与学习 (3)态度与忍耐力 (4)态度与知觉 (5)态度与生产效率 (6)态度与员工的满意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1d7952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4.png)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是人们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它们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行动和反应。
首先,情感态度是人们对自身、他人和事物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态度,包括积极的情感(如乐观、善良、友好)和消极的情感(如悲伤、愤怒、焦虑)。
一个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和道德准则的认同和坚持。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促使人们追求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
最后,目标是人们为实现理想状态而努力的对象。
目标可以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可以是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
目标给予人们方向和动力,鼓励他们奋发向前、不断进取。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相互影响和互为支撑。
一个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可以促使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
同时,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有所追求和进步,并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在社会层面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氛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人们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共同的目标可以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并鼓舞人们为之奋斗。
总而言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和社会的价值体系。
只有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0a6c0a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5.png)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个体所追求的目标。
情感态度是指对待事物所形成的感情和情绪,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决策和行为。
首先,情感态度是人们对事物所形成的感情和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带给人快乐、幸福和满足感,使人们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享受生活。
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使人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是对善恶、美丑以及正确与错误等的判断。
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它能够指导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例如,有些人重视友情和家庭,他们会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情的保持为重要目标;而有些人则更注重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感,他们会以事业成功和个人成长为主要追求。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个体在生活中追求不同的目标和追求不同的幸福。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这些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目标。
有了目标,个体才能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这样才有动力和方向来努力奋斗。
同时,情感态度对于实现目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支持和鼓励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动力和乐观的态度,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削弱个体的决心和坚持力。
总结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个体的决策和选择,并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当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实现我们的人生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28a9b0f050e2524de5187ee4.png)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布时间:2019-01-28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框题1:跨越代沟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导入新课:(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 1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
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
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 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adb9a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7.png)
科学的价值观是指对科学价值的认 识,是指科学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 精神上的需要。
第5页,共26页。
(二)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
第6页,共26页。
1、自由探索的精神
自由与科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的进步赋予了人更多的自由,而人的 自由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第14页,共26页。
以事实为科学的认识对象还包括拒斥 虚假对象。对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必须 慎重,要重视证据,不应人云亦云。
第15页,共26页。
(三)如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1.在课程内容中体现
能够培养科学精神的课程内容有如下几类: (1)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史; (2)科学实验及科学方法。
第16页,共26页。
第2页,共26页。
一、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科学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含义 科学情感态度是指对待科学的态度和用
科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第3页,共26页。
科学情感态度包括:实事求是、不带任 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主观臆断, 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 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团结他人,乐于 并善于合作;热情自信,乐于参与科学的学 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有 高度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出 高度的独立性、果断性和坚持性;敢于标新 立异,又能谨慎求证等。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应包含的科学方法与能 力
第21页,共26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 能力包括(课标P5)
1、能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知道科学探究的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特征。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探究活动计划。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7f8e3b2e3f5727a5e962c5.png)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余林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8b6dbee2bd960590c677ff.png)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1.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新课程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有学者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国情教育、民情教育、生态教育等。
应培育的心理品质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具体表现在:学会关心、学会感动、学会尊重、学会感激、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同情、学会快乐、学会欣赏、学会负责、学会坚持、学会自立等。
2.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水平我国学者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以下五个层次的水平:情感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应用指导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编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特点,学习结果表现为学生内心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内在变化可以观测,国外学者提出下面两种方法。
(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的方法。
分两步来表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第四章 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章 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d88a2ff0fab069dc502201eb.png)
知识结构
•
• • • • • • • 主观 因素 生理 心理过程 认知 情感 意志
心理
个体 行为 影响 因素 客观 因素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态度 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
文化
组织内部因素 组织外部因素
•
• •
第一节 情感
•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 无开交易所折本得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 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得心酸。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全集》第4 卷,第164页) • 完成任务会感到轻松愉快;遇到困难挫折 会感到郁闷忧虑;受到侮辱谩骂会激起愤 怒;面临危险会引起惊慌;对美好的事物 会产生喜悦;对丑恶的行为会产生憎恶......
• 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 “捏冰实验”——良好的意志从小事中培养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张曼筠)
• 我把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看到的刘亦婷
• 握冰15分钟锻炼毅力的事情说给妈妈听,她却说: “看人家!你一定不行,没有她那样的毅力。” 我听了很不服气,就和妈妈打了个赌。我打开冰 箱,从冰盒里取出一块儿冰握在手里。刚开始没 什么感觉,接着就不行啦!像锥子刺骨一样疼痛, 可是我压根儿就没有放弃的意思,仍然坚持着。 过了一小会儿,我就疼得受不了了!就像无数把 冰剑刺进肉里、穿过骨头一样,我真想放弃了。 “不行,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想。于是,我 用唱儿歌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小白兔,白又 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 吃,下不来……”
第三节 态 度
• 木匠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了拍木匠的 肩膀,诚恳的说:“这房子归你了,这是 我送给你的礼物。” • 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 他一开始就知道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 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 所以说:你的态度,会决定你所拥有的和 所能得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情感
• 二、情感的形态
• 根据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 响,可分为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 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 心情舒畅、郁郁寡欢,沉稳恬静、烦躁不安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 积极地、良好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工作富有成 效;消极颓丧的心境则使人精神萎靡,工作效率 低下,长期心境不佳,还会影响人的健康。
知识结构
•
• • • • • • • 主观 因素 生理 心理过程 认知 情感 意志
心理
个体 行为 影响 因素 客观 因素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态度 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
文化
组织内部因素 组织外部因素
•
• •
第一节 情感
•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 无开交易所折本得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 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得心酸。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全集》第4 卷,第164页) • 完成任务会感到轻松愉快;遇到困难挫折 会感到郁闷忧虑;受到侮辱谩骂会激起愤 怒;面临危险会引起惊慌;对美好的事物 会产生喜悦;对丑恶的行为会产生憎恶......
第一节 情感
第一节 情感
• 一、情感的含义 • 1.定义: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认知过程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影 响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在人与人、人与 群体、人与组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2.情感的特征: • (1)情感的社会性:人的情感总是在社会 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带有社会 性特征。
第二节 意志
• 3.坚持性:顽强的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不屈不挠 的执行决定的品质。不受外界客观诱惑的干扰, 也不半途而废。 • 顽固执拗:明知错误还要固执己见,抱残守缺。 • 4.自制性:就是自制的能力,是指在意志行为中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 盲目冲动:受情感冲动控制,管不住自己,以致 产生各种错误行为。
• 三、意志对组织的影响
•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心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 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意志
• 二、意志品质的特性
• 1.自觉性:对自己行为目的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有 充分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来规划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 受暗示性: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轻而易举的改变 自己的决定。 • 独断性:毫无理由的拒绝别人的忠告。 • 2.果断性:一个人能适时的做出有根据的和坚决 的决定,并毫不犹豫的付诸执行,而在不需要执 行和情况改变时,能立即停止并改变自己的决定。 • 优柔寡断:应做决定是不做,应行动时徘徊不前。
• 3.激情:一种迅速、猛烈而又时间短暂的情感状 态。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如战前动员,使战士们能情绪高亢,奋不顾身杀 敌——积极的激情; • 不顾后果,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消极的激情。 • 4.应激:因出乎意料的情况而引起的状态。 • 面对突发事件,急中生智而化险为夷;呆若木鸡 而遭遇危险。
内容回顾
• 第二章:认知 • 主要涉及感觉、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重点掌 握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相应、定型效应 等);同时了解了相关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 论、成败归因理论)。 • 第三章:个性 • 主要涉及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介绍了个性 心理特征中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 应用。 • 本章中,我们重点介绍心理过程的情感和意志, 以及个性倾向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概念。
心理
个体 行为 影响 因素 客观 因素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态度 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
文化
组织内部因素 组织外部因素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节 意志
•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韧不拔之志-----苏轼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 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 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 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第一节 情感
• 三、情感和行为 • 掌握情感的特点和规律,发挥情感的积极 作用,抑制情感的消极作用。 • 1.积极作用 • (1)情感号召:针对人们富有情感的特点, 选择那些最激动人心、最有号召力的宣传 内容和手段,激励人们努力完成任务。 • (2)情感联络:领导与下属经常进行友好 交往以保持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强集体 凝聚力。
第一节 情感
• (3)情感感化:利用情感交流来转变落后 人员的思想状态。 • 2.消极作用 • 情感的作用不当,会干扰人的价值判断, 使个体、群体行为偏离社会的价值规范和 组织目标。 • 一方面,我们提倡积极情感作用的发挥;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消极情感作用,必须 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知识结构
•
• • • • • • • 主观 因素 生理 心理过程 认知 情感 意志
第一节 情感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 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情感 的阶级性) • (2)情感具有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的特征: • 情感的内心体验是指情感产生时的主观感 受。同时,情感也会反映到人的外部行为 上来。 • (3)实践性特征:情感在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中产生,并受社会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意志
• 一、意志的内涵 • 意志就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 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 心理过程。 • 人的意志由意志行为表现出来,意志行为 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自身有目的的 行为,受意识控制,它和一时冲动产生的 行为不同。第二,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轻而易举的行为并非意 志行为。
• 2.热情:一种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分 为积极的热情和消极的热情。 • 雷锋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工作干 劲大——积极的热情。 • 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搞宗派,甚至为个人私 利不惜铤而走险——消极的热情。 • 在组织活动中,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努力激发自己 和下属积极的热情,防止消极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