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是地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变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定义、成因、风险管理与治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环境是指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土壤等地质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因为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地质灾害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危害性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地震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中能量的释放引起的地震波,具有破坏性极强的特点。

在地震频繁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地,地震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另外,滑坡是由于山坡地基土体发生破坏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常常造成山体滑坡、碎屑流等危害。

泥石流是河流或山坡上的泥沙混合体流动形成的灾害,也是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针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与治理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预测、评估、监测等手段,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风险治理则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风险管理方面,地震预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地震预测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地表变形等指标,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让相关单位和公众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此外,滑坡的预警系统也是防范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因素,提前发现滑坡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风险治理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管理行为,提高整个社会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认知。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也是推动风险治理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深入地了解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这些灾害。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共 57张PPT)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共 57张PPT)

3.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强度以震级和烈度衡量。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强度是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动的分布很有规律,主要集中在3个 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 5.地震灾害的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要求回答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
四、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1.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宏量元素 O、C、H、K、Na、Ca、Mg、S、P和Cl,占人体重量 99.95%; 2.生命机体所必需,稍有过剩或不足将有损健康的元素 (主要是微量元素,均小于人体重量的0.01%) 3.生命机体不需要,但易被人体吸收的有害元素; 如镉、汞、铅等。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2. 地质灾害分级 1.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 地质 有 灾害的灾度是指灾害事件发 多种分类方案: 生后 (1)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 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 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级 (2)按灾害的成因分类 次。 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 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 动力型 大 (3)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 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 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型和 小型四个等级。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北纬 27.1 度,东经 103.3 度)发生 6.5 级 地震,震源深度 12 公 里。截至8月7日,地 震 共 造 成 615 死 亡 114 人失踪, 3143 人 受伤 。图为 8 月 7 日, 甘家寨在地震中几乎 被夷为平地,而后来 发生的次生灾害,全 村有近一半的人被埋 和失踪,仅存的一栋 砖混结构的房屋斜依 在废墟当中。
三、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一)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这些地质因素可以是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质环境的恶化有关,而地质环境保护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地质环境保护是预防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首先,地质环境保护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地质灾害的机理和规律,以便预测和预防灾害的发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质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某个地区地震的频率和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此外,对活火山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也是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质灾害的规律,为避免和减轻灾害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手段。

其次,地质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确保灾害的情况得到及时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震仪、火山监测站、地质灾害遥感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

一旦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和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域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过植被的固土作用来防止滑坡等。

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不仅可以减轻灾害的伤害,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地质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公众教育是提高人们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演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灾害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避险措施。

另外,加强对地质灾害科学知识的宣传,可以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灾害,减少对灾害的恐慌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最后,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还需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定,加大对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投入。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二 、 质 灾 害与 渐 进 性地 质 环 境 问题 的联 系 地 1 同一 地 区地 质 灾 害和 渐进 性 地 质 环境 问题 可 以并存 . 在
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是错综复杂的, 雅
种地质环境 问题可 以有 多种成 因 ,一种地 质 丌 作用或人为活动可 以引发 多种不 同的地 质环境 问题 ,而一种地质环境 问题 的出现 又有可能 为 另一种 问题 的发生创造条件 。地质灾害 与渐进
号异常带恰与北东向断层 重合 , 位于推断的闪长岩体西侧 。此处 良好的效果 , 在实际生产 中含碳 质岩石对其干扰较 大 , 区激 但 本 地表有土门岭组地层 出露。Ⅱ号异常带在推断 的花 岗闪长岩与五 化异常较高还 比较好分辨 , 有些地 区则与矿化异常混淆 , 以分 难 道岭组地层接触带西侧 , 并与两高阻带相 夹的低阻带相吻合 。Ⅲ 辨。可见 高极化率低 电阻率不一定是与矿有关 的异常 , 不应过分 号异 常带处在土门岭组地层 中, 推断土门岭组地层 中有含碳岩石 相 信单 一方法的效果 , 在实际生产 中加 以重视 , 应 与地 质相结合
根据高精度磁测磁场的划分进行了地质 岩层 和侵入岩 的划分 , 在 言南深北 浅。
磁场发生突变的部位 , 且这 些部位又存在线性 分布规律时 , 划分
为断层线 。本区共划 了北西向三条 , 北东 向一条 , E 一条 。 I 南 向
激发极化法 和高精 度磁测在本地 区得 到很好的应用且取得
外动力地质作 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展 , 人类活动对地 较 快 。
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 愈大的影 响。因此 , 在形成
三、 结论


地质灾害的动力 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 地球表层 系统 的作用 , 即人 为地质作用。 只有对人类生命 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 的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地质环境问题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而地质灾害则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和洪水等。

这两者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一、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地质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人类通过农业、城市建设和工业活动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利用,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例如,过度的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质量下降。

过度的城市扩张则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水资源水资源是地质环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日益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污染和水灾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大量的森林砍伐、物种灭绝和生境破坏等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还会影响农业产量、草原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地质环境问题中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震裂和引发海啸等后果。

世界各地都有地震活动,尤其是位于地震带上的地区,经常面临地震威胁。

2.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质灾害中最具有破坏性和威胁性的一种。

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热能、火山灰和有害气体,可以导致山体崩塌、火山泥流和酸性雨等现象。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下工程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下工程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包括地铁、隧道、地下室、地下水库等。

然而,地下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两个方面,探讨地下工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指地下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给地下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地质环境对地下工程的影响。

1. 地质层的性质地质层的性质对地下工程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渗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建设地铁隧道时,如果地下层的岩土性质疏松、易液化,就会增加隧道的塌陷风险;而如果岩土层具有很高的抗渗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漏对工程的损害。

因此,在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质层的性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地下水位和水文条件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抗渗性和稳定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水位会增加地下工程的排水难度和工程稳定性的风险。

在进行地下工程时,需要进行水文勘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排水和固结措施,以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3. 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隐患。

岩溶地质是指由于含有可溶性矿物质而导致的地下岩石的溶蚀现象。

岩溶地质在地下工程中容易造成地表沉降、地下水突然涌出等问题。

地下断层则容易引发地震和地面破裂等危险。

因此,在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对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进行详细的勘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因素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对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都构成很大的威胁。

下面将从几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来探讨其对地下工程的影响。

1. 地震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地下工程在地震发生时容易产生坍塌、断裂和涌水等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活动和外部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而地质环境保护则是针对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和应对措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治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及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尤为严重。

特别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现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气候异常,雨量集中、强度大等极端天气日益频繁。

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和破坏,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和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发生概率。

三、应对措施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提升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提前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避免和减少灾害的损失。

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测技术的研发及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等技术方面的支持。

2. 强化防治治理措施从治理上来看,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

要加强灾后应急救援工作,提升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加强抢险、救援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同时还应培养和引进一批地质灾害防治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

3. 推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健康,通过制定数据较高的环保法规和管制措施,促进向更清洁、绿色和智能型的经济和社会进程。

4. 培养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宣传和教育群众防灾意识并指导灾后自救,是提高公众安全知识的关键手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及其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灾害治理则是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演化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提前预警和有效控制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的关系、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密不可分,地质环境直接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展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了解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以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1.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断层的活动会引发地震和滑坡;构造变形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地面塌陷等。

2. 岩性和土壤条件:不同岩性和土壤条件的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易溶性岩层容易形成溶洞,导致地面塌陷;沉积层土壤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3.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发地面沉降或坍塌,洪水和地震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

三、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1. 预防和监测:通过科学规划地质环境、建立监测网络以及提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趋势,减少灾害的损失。

2. 工程控制: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工程控制措施包括加固处理、排水排涝、引水导流等。

例如,对于滑坡地区可以采取加固岩层、设置护坡等措施来稳定地体;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可以进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3. 治理措施: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治理措施包括土地整治、规划调整、应急救援等。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限制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居住和建设;制定相关的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密切相关,地质环境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应对的重要问题。

地质灾害是由地球自然力量引发的各种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地质环境保护则是指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加强地震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并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其他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和滑坡,也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治措施的建设和改善土壤稳定性等。

其次,地质环境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所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效应。

人类的活动,如采矿、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我们应该加强对地质资源的科学利用,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以保护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给灾区救援和恢复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其次,地质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有时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重视。

此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协调,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法规。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法。

其次,增加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支持相关的研究和项目。

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促进部门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此外,加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提高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科普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科普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科普地质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类地质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有着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地质灾害的存在,我们在利用地质资源和开展各类活动时会面临风险和挑战。

了解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接下来将科普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包括地壳构造、岩石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

1.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上地壳的构成和排列方式,主要包括板块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

地壳构造的变化会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发生,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地质:岩石地质是研究地球上岩石的起源、组成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有直接影响。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形地貌的不同会影响水文地质和地理环境的分布。

4.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利用的科学。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地震:地震是地壳内的应力积累释放所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

地震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断裂等破坏,严重时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洪水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火山岩浆爆发到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热气和火山弹,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造成威胁。

3.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壤、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发生的大规模滑动现象。

滑坡会导致房屋、道路等被埋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陡坡地区,由降水引发,带有大量泥沙的水流冲击引起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流速快、破坏力大,经常造成重大灾害。

三、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1. 加强科学监测:通过地震台网、火山监测站等科学设施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演化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警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灾害,其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在产生地质灾害后,地质环境也会有所变化,给人们的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因此,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十分有必要。

为了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发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一、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相关论述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定义地质灾害: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以及破坏资源环境的灾害性事件,这种灾害受到双重影响,即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这样会使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造成地质灾害。

经常见到的地质灾害有地壳运动、水土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是一种环境系统,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是其主要组成的部分,而且地质环境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

地质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者之间通过转换能量和迁移物质使一个具有平衡性的开放系统得以形成,这就是地质环境。

2、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联系(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具有制约作用。

地质环境是发生地质灾害的载体,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程度等都会受到地质环境中各种条件不同程度的制约。

另外地质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主要是地质环境中的地貌地形和岩石组合等。

(2)地质灾害会改进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的变化是由发生的地质灾害引起的,在地质灾害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重塑和改造地质环境,其中即时性和长期潜移默化性是这种作用的主要特点。

而且地质环境受到地质灾害的改进作用是不可逆性的。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要点分析面对不断增加的地质灾害侵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的重视。

当前的地质防治工作已经经过多年的摸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级政府也针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合理的预防安排,形成了比较可行的综合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上,也必须能够合理的进行防治要点的规划,尽量的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质环境也是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

本文将通过分析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地质环境以预防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地质环境对城市地质灾害的影响城市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其发生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灾害之一,城市地震带的选址与地震活动有直接关系。

其次,地貌特征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起到了制约作用。

例如,城市建设在地势较陡峭的山地区域易发生山体滑坡;而平缓的河谷地区更容易积水,引发洪水和泥石流。

最后,地质环境还与城市的地下水资源有密切的关联,地下水开采对地下岩石层的稳定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合理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要有效预防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通过地质勘探和评价,了解地质环境的特征和潜在危险,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对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城市,建设抗震设施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潜在危险区域开展高风险活动。

对于山体滑坡易发区,应限制土地开发和人口聚集,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

最后,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环境管理与城市安全地质环境管理是预防城市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壳运动、地下水位和地震活动等参数,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提前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要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留和恢复自然地貌特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同时,要加强公众的地质教育和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市民的自救自护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摘要。

分析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尤其对突发性地质问题——地质灾害,通过了解其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体系,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含义1.1地质环境问题的含义。

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类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质问题是由地壳和地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则来自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

正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存在,从而引发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这些地质现象的产生又将影响自然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或者个体,对其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即为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较为多样性,按照地质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原生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问题。

顾名思义,原生地质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受到强烈的地质作用,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

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作用产生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如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学形式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海平面升高等。

1.2地质灾害的含义。

在地球生物和生态的逐渐演化和变化中,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或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诸多特点:比如具有偶然性、经常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地质灾害比渐进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较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财产损害。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而地质环境则是指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等地球因素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又对地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可以导致山体滑坡和地表隆起,使土石流威力加大。

地质环境中的断层和褶皱等地质构造,也为地震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地层变形,不仅影响了地表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还可能改变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方向。

滑坡和泥石流经过的地质地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

另外,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地质环境中的地下水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位的升降、地下水流方向的改变,会影响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地质环境中的地层结构和岩性分布等,决定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因此,地质环境的性质和演化对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同时,地质灾害也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重要要求。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灾害治理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这些措施包括:改善地质环境,如调整地下水位和流向,加固地质构造等;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强化灾后恢复工作,尽快恢复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总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同时地质灾害也对地质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质环境的性质和演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在应对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地质环境,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科学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原因、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质环境是指地球的各种地质要素以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环境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地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起着重要影响。

例如,断层的存在使得地震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山体的陡峭和土壤的不稳定则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原因地质灾害按照类型可分为地震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等。

每一类地质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地震灾害的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滑坡灾害常常是由于坡面的过度开采或人为工程活动引起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造成的。

泥石流灾害则是由于降雨过多、山体滑坡等原因造成的。

三、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并降低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首先,进行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易发性。

其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地质灾害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建筑材料,提供足够的排水设施和防护工程。

此外,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并采取相应措施。

最后,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密不可分。

通过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完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质环境是地球表面的地质状况,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地质灾害则是由于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防灾减灾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一、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质环境决定了土地的利用状况。

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适合的作物种类都是不同的,因此地质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地质环境还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环境。

例如,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地质环境还对地下水的质量和可利用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造成的,种类繁多。

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常常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大面积的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喷出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威胁。

滑坡是指斜坡上大面积的土壤和岩石向下滑动的现象,常常导致房屋损毁和道路中断。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等原因,山体上的泥土和岩石与水混合形成的流体向下流动,对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抽水导致地下土层下沉,影响建筑物和道路的稳定性。

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是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

首先,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是防灾减灾的基础。

通过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事件,为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争取宝贵的时间。

其次,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是减轻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滑坡、泥石流等潜在危险地带进行建设,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例如,加固建筑物、修建防洪堤坝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讲111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第四讲111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28
24
五、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地质环境背景有关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 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 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
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 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 反差,形成了中国大 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 轮廓,是地质环境问 题突出和繁多的根本 原因。
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灾害发生前总会有一些以渐进性变化为特征的异常现象, 即所谓“前兆”。 (地震/滑坡 前 地面沉降/地下水异常)
启示
1、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在因果关系上存 在着“多因单果”、“单因多果”的现象。——地质环境问题的调 查不能脱离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
✓ 与气候因素有关
集中的暴雨、 洪水以及霜冻、干 旱等各种不良气候 条件更为各种突发 性地质灾害的形成 制造了条件。
21
五、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与人类活动有关: 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地质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 强烈。
在东、中部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固、气、液矿产资源, 导致地下水过量消耗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加剧了地面沉降,塌陷、 地裂缝、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崩、滑、流和矿山灾害的发育和危害。
一般性地质环境问题盐海海渍岸水化侵入、蚀侵水、、土海沼流面泽失倒化、灌、冷河浸湖田萎、缩地、面地沉方降病、、
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专属的地质环境问题岩矿土山工地程质地环质境环问境题问煤矿题层井沙膨黄自港热胀土土燃口害土湿液淤涨陷化塞缩、、、冻水软土库土冻淤触融积、变、、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减灾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减灾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减灾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减灾是与地球表面构造、岩石组成和地质过程相关的重要话题。

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都与地质环境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减灾措施。

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所展现出的构造、岩石组成和地质过程等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地质灾害则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自然事件。

地质环境的差异性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与非多发地区的重要区别。

比如,地震频繁的地区通常位于地壳板块运动的交汇区,而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则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有关。

此外,地质环境还与地质灾害的类型密切相关。

例如,在岩溶地区,溶洞坍塌和地下水突然消失等地质灾害相对常见。

二、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灾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灾方法:1. 预测与预警通过地震监测、火山监测和泥石流监测等手段,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为相关地区的居民提供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2. 构筑防护设施在高地震风险地区,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应该按照抗震设计标准进行建造,以提高抗震能力。

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地区,可以采取堤坝、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

3. 指导人员培训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滑坡等,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以减少人员伤亡。

4. 建立监测系统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来预警并及时应对灾害事件。

5. 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对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为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地质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与非多发地区的差异。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灾措施,包括预测与预警、构筑防护设施、指导人员培训、建立监测系统以及加强科学研究等。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救援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救援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救援技术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要素。

地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救援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分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救援技术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地质灾害。

一、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1.地质环境的特征地质环境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

例如,地形起伏的地质环境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而地震多发地区则容易遭受强烈地震的袭击。

了解地质环境的特征有助于提前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环境的演变地质环境的演变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的地质环境会发生变化,例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原本稳定的地质环境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

了解地质环境的演变规律有助于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救援技术的发展1.现状与挑战地质灾害救援技术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器材和方法,对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和抢险的技术手段。

目前,地质灾害救援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人员往往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地质灾害救援设备和器材的研发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了解决地质灾害救援过程中的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可以更快速地获取事故现场的信息;应用地下雷达和地震仪等设备,可以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采用新型的救援器材和装备,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三、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1.预测与预防预测和预防是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

例如,利用地下水位、地震活动等指标,可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采取措施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如坡面植被恢复、护坡工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
内动力地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2)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
突发的和渐进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
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较为明显。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与气候因素有关
集中的暴雨、洪水以及 霜冻、干旱等各种不良气候 条件更为各种突发性地质灾 害的形成制造了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400多个城市缺水 108个严重缺水 有310个城市以地下 水为供水水源
石家庄
大中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
有近50%的城市地
下水受到污染,且在 不断恶化
太原市
严重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第四讲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提纲
• • • • •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三、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四、我国地质环境问题 五、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 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
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1)形成条件; (2)现象与地质作用的因果关系; (3)影响对象。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中国是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突发 性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 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 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我国较为 常见地质环境问题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等,1998)。
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
轮廓,是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和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
带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每年由于崩、滑、流等突发 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达上千人。
1990年-2004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
1700 1600 1500 1400 1230 1300 1200 1100 1000 1029 900 800 700 600 470 432 500 400 382 300 278 300 200 1990 1992 1994 1996
地质环境问题内涵小、地质灾害内涵多,前者包含
后者。
渐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研究的理论 体系不同; 渐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社会管理及 风险防范措施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火山、地震(含海啸)、崩塌、 一般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矿坑突水、突泥 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瓦斯突出与爆炸 专属的地质灾害 岩爆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水库塌岸 堤坝管涌 地质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 盐渍化、水土流失、冷浸田、地面沉降、 一般性地质环境问题 海水入侵、沼泽化、河湖萎缩、地方病、 海岸侵蚀、海面倒灌 煤层自燃 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井热害 黄土湿陷、冻土冻融、 专属的地质环境问题 岩土工程地质环境问题膨胀土涨缩、软土触变、 港口淤塞、水库淤积、 沙土液化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在印度 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 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 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 地质过程。
与灾害的定义具有相同的内涵; 强调结果; 强调发生的过程; 强调自身的属性。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分的必要性
最高的等级)的,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物。
3、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能量集中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 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球科学大辞典》——“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
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许多不良气候因
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因素。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 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地质环 境问题发育严重。 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 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 化,冷浸田等地质环境问题广泛分布。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s-CUG
五、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理两方面: 预防是指为避免或减轻生命财产损失,事发前采取措 施的人为活动,包括避让和运用工程手段加以阻止; 治理是为减轻损失并避免危害再次发生,事后采取措 施的人为活动。 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将成因机理,地质环 境条件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有机组合的创造性思维过 程。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
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
质环境问题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 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
1573
1160 1080 864
962 868 788 850 682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处京、津、沪、豫、甘、宁、新以外的各省都发现 岩溶塌陷灾害,总数近3000处,塌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为矿山采空塌陷 严重发育区,全国工发生矿山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 1595个,塌陷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影响工业产值200亿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与地质环境背景有关
•新构造运动活跃 •地形复杂
在上述地质环境条 件下,西部和中部主要 有:地震、崩塌、滑坡、 泥石流、冻融、沙漠化、 水土流失、黄土湿陷等。 东部主要有地震、地面 变形、河湖灾害、海岸 灾害及盐渍化、沼泽化 等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