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deeea09fec3a87c24028c4fb.png)
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 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C)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 一艘‘‘凤凰号’’的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他 们最远可达(A)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衰落 :原因:对外贡品的回赐,以及对贡 使负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明朝中叶以后,这项制制度逐渐衰落 下去。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实质: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积极作用:以外国贡使制度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 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 消极影响:外国贡使在巨额经济支出的前提下建立的, 不仅没有实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 政负担。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856d09ccbff121dd368354.png)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3.15.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3.15.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c2aed856529647d27285235.png)
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0.6~1610.5.11 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
1582年(明万历十年)到达 中国,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 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 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 又号清泰、西江。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 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 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 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 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在中国用中文编译有《几何 原本》(与徐光启合译)、《乾 坤体义》等数学和天文学著作。 编绘多种世界地图,推动了中国 地理学的发展。 还将《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等译为西文,为中 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明朝有无杰出探险家、外交家?
猜一猜他是谁?
郑和,本姓马, 小名三宝,云南人, 回族。12岁入王府为 宦者,明成祖即位后, 赐他姓郑,升为内宫 监太监,世称三宝太 监。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概念
明代把文莱以西, 包括印度洋沿岸一带 称为“西洋”。
利玛窦墓(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
利玛窦死后,明神宗朱翊[yì]钧破例批准将阜[fù]城门外二里沟的一块地 赐作利玛窦的墓地。利玛窦的陵墓具有典型的西式风格,坐北朝南,四周有 砖砌的花墙。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
徐光启
1562.4.24~1633.11.10 明末科学家 农学家 政治家
课堂小结
1.明成祖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4.郑和是世界上杰出的航海家
1.特点 外国贡使制度 2.衰落的原因
1. 东来的时间及目的
西方传教士 东来 2.沟通中西文化的传教士代表 3.传教士东来的作用
华师大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华师大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67f4e076a20029bc642d1c.png)
华师大版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2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da220b815a8102d276a22ff2.png)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
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
(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
二、东亚文化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
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三、作业指导
1.练习与测评
2.探索与争鸣
3.解题的基本要求:
(1)、举2——3个儒家学说的实例,揭示它们“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
(2)、举例说明,差异与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调和;并在此基础上肯定“和而不同”的思想的积极意义。
(3)、字数在300以上(含300)。
四、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