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级耕作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生学时:216学时,12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属专业课,为“双带工程”种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作物生产技术包括十章:第一章耕作制度;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三章水稻生产技术;第四章玉米生产技术;第五章棉花生产技术;第六章花生生产技术;第七章大豆生产技术;第八章甘薯生产技术;第九章烟草生产技术;第十章其他农作物生产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作物生产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产的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其中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要把课堂讲授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通过多媒体、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创造认识和动手机会,使同学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室内实验;栽培技术部分以练为主,辅之以精讲,讲重点及关键技术,并结合科研条件及实习场地条件等尽量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能力。

四、考核方式、方法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5%,实践成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5学时)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了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和科研概况,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作物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让学生感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科技。

农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一、课程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艺师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人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艺师的培训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农艺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农艺师的培训提供全面的指导和计划。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农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农艺师,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熟悉基本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方法;2. 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3. 具备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4. 熟悉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知识;5. 具备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2. 现代农业科学知识;3. 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4. 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知识;5. 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员能够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本教学计划将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论学习阶段:先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术;2. 实践操作阶段: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学员将亲自动手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为了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本教学计划将进行多种教学评估,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综合实践报告和项目实践评估等。

通过多种评估方法的结合,全面评价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培养效果。

七、教学资源为了保障教学的质量,本教学计划将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包括农场实地操作场地、农业科学图书资料、农业生产设备和工具等。

同时,教学团队将由资深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1、课程性质: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布的原则、间套作的效益原理、轮作连作的运用、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学生具有运用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我是个农业技术员,今儿个就跟大伙唠唠这培训教学大纲和计划。

咱先说说这大纲啊,就像给咱搭了个大架子。

我一瞅这大纲,就好像看见地里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庄稼苗子。

大纲里列得那叫一个详细,从基础的土壤知识,到各种农作物的习性,就像介绍人的脾气秉性似的。

我就想起我刚学这行的时候,面对那些个专业术语,脑袋就像灌了浆糊,懵得很。

那时候带我的老师傅,脸皱得像老树皮,眼睛却透着精明。

他就那么看着我,说:“小子,农业这东西,看着简单,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再看这教学计划,就像给这架子填充东西。

啥时候讲理论,啥时候搞实践,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我就想象着那培训的课堂,一屋子人,有像我当年那样的愣头青,眼睛里满是好奇和迷茫,还有些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坐在那儿,神态淡定,可心里也想着能再学点新东西。

这培训的地方啊,我觉得就应该在田间地头。

周围都是绿汪汪的庄稼,风一吹,沙沙作响,像在小声嘀咕着啥秘密。

这时候讲师站在中间,拿着个小铲子,一边挖开土给大家看土壤的结构,一边讲着各种养分对农作物的影响。

有人就会问:“这土看着都差不多,咋就不一样呢?”讲师就会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土,就像人一样,看着都俩眼睛一个鼻子,可内里差别大着呢。

”咱这培训啊,可不能光在屋子里对着书本念。

得让大家亲手摸摸那些农作物,感受一下它们的生命力。

就像我有次去参加一个培训,那讲师带我们去果园。

果园里弥漫着果香,那味道啊,直往人鼻子里钻。

讲师就指着树上的果子说:“你们看,这果子长得好不好,就看咱平时咋照顾它。

”我当时就想,是啊,这农业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得用心。

我就盼着这培训能多些实际操作的东西,少些干巴巴的理论。

那些个理论啊,就像天上飘着的云彩,看着好看,可要是不下雨落到地里,就没啥用。

咱得把那些云彩变成雨,洒到咱这农业的大地上。

我觉得这培训还得有点考核,不过这考核不能太死板。

不能像那些个只看分数的考试,要让大家真的学会东西。

就像我有个同行,理论学得倍儿棒,一到地里,啥都不会干。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及计划我就见过那些个农业技术员培训的地儿,一屋子人,有那头发花白的老把式,眼睛里透着股子精明,脸上的皱纹就像地里的沟沟坎坎,每一道都藏着种地的经验。

还有些个年轻的后生,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渴望,那模样就像刚出窝的小雀儿,对啥都新鲜。

这大纲呢,得有个系统的东西。

就好比咱盖房子,先得有个框架。

从农作物的基础知识开始,啥种子的特性啦,就像咱认识人得知道这人啥脾气秉性一样。

有的种子就像娇小姐,得精心伺候着;有的呢,就皮实得很,像那粗汉子,风吹雨打都不怕。

这部分内容就得详细,我就想啊,老师在前面讲,下面那些学员得瞪着眼睛,支棱着耳朵听,时不时还得拿笔记记,那笔尖在本子上划过的声音,就像小虫子在树叶上爬,“沙沙沙”的。

再说说病虫害防治这块儿。

这就像打仗一样,得知道敌人啥模样,啥习性。

我记得有一回,一个老技术员讲病虫害,他那神态,眼睛瞪得大大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你们可不知道,那害虫啊,有的小得像针尖儿,可厉害着呢,一夜之间能把一片好苗子给祸祸了。

”他一边说,一边脸上带着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就像自家孩子被欺负了似的。

在培训计划里,这得有实际的案例,光讲理论可不行。

要带着学员去地里看,看那些被害虫咬过的叶子,就像被啃过的破布一样,千疮百孔的。

然后再告诉他们咋防治,用啥药,就像给战士发武器一样。

还有土壤的知识。

咱种地的,离了土那可不行。

这土壤啊,有的肥沃得流油,抓一把在手里,黑黝黝的,还带着股子泥土的香味。

有的就贫瘠得很,干巴巴的,就像没奶吃的娃。

培训的时候,就得教大家咋改良土壤,就像给病人开药方子。

我就想啊,学员们在地里,弯着腰,捏着土,互相讨论着,这个说:“你看这土,是不是得多加点有机肥?”那个就回:“我觉得还得松松土,让它透透气。

”再讲讲农业新技术这一块。

现在科技发展得快啊,那些个新技术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什么无人机植保啦,智能灌溉系统啦。

这对咱农业技术员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种植专业教学计和教学大纲

种植专业教学计和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种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目录技工学校种植专业教学计划 (2)土壤与肥料教学大纲 (8)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教学大纲 (16)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 (29)农产品储藏与加工教学大纲 (41)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51)果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63)种植专业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生就业服务,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培养种植专业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招收对象和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三、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种植专业的中级技能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职业方向,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2、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种植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

3、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种植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农作物生产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藏与加工技术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能运用土壤与肥料的相关知识促进农产品增收。

4、身心健康了解体育锻炼知识,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农作物生产流程,严格执行农艺操作规定,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缩)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缩)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劳动技术课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学科,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课程。

开设这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对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1.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劳动技术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劳动纪律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课程安排1.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程由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等组成。

2.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规定安排,必修课时为188,限定选修课课时为234。

必修课开设的教学内容是每个高中生必学的内容。

限定选修课开设的教学内容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志向、爱好和需要选择学习。

劳动技术课实际操作的时间应占全部劳动技术课教学时间的60%以上。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下原则:1.要根据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项目的实用性,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相适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4.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教学要求1.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项目和参考项目两大类,基本项目的教学要求是高中劳动技术必修课的基本教学要求。

2.每个学生学习的项目不得少于三项,其中至少有二项是选自本大纲所列的基本项目。

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一讲)

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一讲)

第一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一、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作物栽培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作物栽培的漫长历史中,由经验记载、农艺探索到对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演进形成的。

据在浙江姚河姆渡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对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植粟了。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黍、稷、禾(特指粟)、粟、耒、麦、菽、稻等作物名称,甲骨文中还有畴(田地)、疆(边界)、井(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圳(田边水沟)、圃等有关农业生产整治土地的文字记载,说明那时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予以记载和论述。

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农业文献。

距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和已经散失的古农书共有500多种,《中国农学书录》中收编的有376种,至今保存着的有310多部。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14年)中的《上农》篇提出重农理论和政策;《任地》篇提出利用土地的原则;《辨土》篇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

这4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是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之一。

它论述了西汉时代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大麻、瓜、桑等农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产过程的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即掌握农时、耕好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适时中耕和及时收获等,这些技术要点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书》(公元534年)是我国和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1部农书。

该书总结了西汉末年至北宋时期500多年间黄河领域农业生产经验。

其主要技术经验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绿肥轮作用地养地、良种选择和繁殖、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等。

对种植作物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作物生产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作物栽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主要农作物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3. 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

2. 能熟练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进行观察记载。

3. 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苗)和移栽技术。

4. 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

5. 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技术。

6. 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具有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3.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结构1. 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发育特性。

2. 作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

4. 杂交种的繁育及种子生产。

5. 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栽培与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作物栽培简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作物栽培的性质、任务、作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分类方法。

了解大田作物的分布和生产现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及作物分类方法。

难点是作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内容:第一节作物栽培的性质和任务农作物的概念。

作物栽培的性质、任务、学习方法、研究法和作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1、课程性质: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布的原则、间套作的效益原理、轮作连作的运用、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学生具有运用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劳动技术的认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劳动效率。

本大纲规定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具体内容,以下为详细介绍:
一、课程性质、范围和目标
劳动技术课属于普通高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实用性教育科目,是学生实践性的技能教育。

本大纲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综合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对劳动技术的认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劳动效率,增强责任心,改善和创新劳动环境,培养劳动热情,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劳动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二、教学内容
1、初、高中学生劳动技能教育
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劳动能力,在不同类型的劳动过程中了解基本的劳动技能,掌握加工方法,发展自身劳动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作风。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基本技术,灵活运用,拓宽知识面,增强技能,能够完成复杂的劳动任务,独立解决劳动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2、劳动技术课传统专业实践
本大纲特别强调传统劳动技术课专业实践,分为家具类、木工类、机械类、汽车类、安装维修类、电气类、印刷类、园林类、装饰装潢等九大实践类别,由此涵盖劳动技能实践课程中各种具体劳动技术。

三、教学方法
按照大纲中提出的原则,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以劳动技术实践为主线,采用step训练以及项目指导性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掘其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提高技术水平。

鼓励创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学习。

四、课程考核
本大纲规定,劳动技术课教学的考核应从专业能力指标、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教育能力4个方面进行。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农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为了保证农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一份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内容要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制定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大纲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

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以便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其次,大纲应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农学专业的课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土壤学、植物学到农业经济学等,因此,大纲应该将这些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最后,大纲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因此,教学大纲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二、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要点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点:1. 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材、参考书等基本信息,以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

2. 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便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以便学生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进度。

4. 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便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5. 课程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三、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通过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用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基本生长过程、特性,需水特点;几种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研究生重点课程高级耕作学建设研究与实践

研究生重点课程高级耕作学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学现状,我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教学评价、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出发,开展了高级耕作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创新,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位论文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级耕作学;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6-0052-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6.025高级耕作学是青海省重点发展学科高原农牧业学科领域的主干课程,是学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之一。

课程内容包含高级耕作学的发展历史和进展、农田种植制度、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农田养地制度、护地制度、农田经营管理及其研究方法等教学内容。

此门课程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实践,课程内容核心与研究生研究课题紧密联系,并且与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因此,应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同时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和突破口,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做到知识的综合运用。

该课程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本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将来的发展和就业,同时能够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教学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高水平课程建设思想及举措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基于以上特点,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团队等方面,总结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鼓励教师采取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和多元的评价方式,选用可靠稳定的在线考试工具,严格考核组织管理,推进考核方式创新,支持教师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改革和建设研究生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要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和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该领域最新相关研究成果为核心,及时督促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掌握研究前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研究思路。

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

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

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中国农耕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农耕文化,教育部制定了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旨在将农耕文化融入教育体系,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一、中国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中国农耕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开始种植作物、驯养动物。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国农耕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观。

首先,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农民通过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使得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促进,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农耕文化注重劳动和智慧的结合。

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技术和智慧,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农耕文化强调家族观念和传统价值。

中国农耕生活中,家庭是基本单位,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传统价值观念在家庭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中国农耕生活的教学目标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农耕生活,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农耕技术和智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通过了解农耕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可以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农耕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农耕生活的历史演变、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观、农耕技术和智慧、农耕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农耕生活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

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农村,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生活,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姓名:曹国璠课程名称:高级耕作学课内学时数: 54 学分数: 3.0 使用院系部和专业: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时间:教学第 2 周—教学第 15 周课程要求及目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设计和管理方法。

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既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对基本稳定,又要根据学科的变化掌握一定的灵活性,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1 学时1 hrs有关的基本概念 Several related concepts;耕作制度的功能 Role of farming systems;中国耕作制度的特点 Features of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Resources,environment andfarming systems 2 学时2 hrs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农作制度的关系 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base and cropping systems1 光资源Solar radiation2 热量资源Temperature3水资源Water resources4 地形地貌Topography5 土壤资源Land and soil6 生物资源—植被 Biological resources—Vegetation第二节社会经济因子与农作制度的关系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economical factors and cropping systems1 地理位置 Geographic location2 科学技术水平 Level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3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第三节耕作制度区划 Zoning of cropping systems耕作制度的类型Types of cropping systems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Cropping systems zoning第三章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2 学时2 hrs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和步骤 The rol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1 作物布局的概念和意义Concept and role of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2 作物布局的原则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3 作物布局的步骤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4 生产结构调整 Adjustment of production structure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crops1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solar radiation2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temperature3 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water4 作物对土壤肥料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soil5 地形地貌对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影响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crop adaptability第三节中国与河北的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Hebei1 粮食作物布局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taple food crops2 经济作物布局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ash crops3 果品蔬菜布局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4 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第四章复种 Sequential cropping 2 学时2 hrs第一节复种的意义The role of sequential cropping第二节复种的效应 Effects of sequential cropping1 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solar radiation2 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thermo-resource3 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4 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5 复种与多种经营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ion6 复种与经济效益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economical return of production第三节复种的条件Conditions for sequential cropping1 热量条件与复种 Thermo resource and sequential cropping2 水分条件与复种 Water resource and sequential cropping3 肥料地力条件与复种Fertilizer and land resources and sequential cropping4 动力条件与复种 Draught power and machinery and sequential cropping5 经济效果与复种Economical return and sequential cropping第四节复种的技术 Techniques for sequential cropping1 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 Composition of crop species and varieties2 复种季节的超额利用 Extra utilization of sequential cropping season第五节中国和河北的主要复种方式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 and in Hebei中国的主要复种方式 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河北的主要复种方式 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Hebei第五章间、混、套作 Intercropping 3 学时3 hrs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 Role of intercropping1 间套作的概念 Concept of intercropping2 间套作的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Role of intercropping in agriculture第二节间套作的效应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1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Spatial competition and compensation2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Temporal competition and compensation3 对养分和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Competi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nutrients and water4 生物他感作用 Allelopathy第三节间套作的技术 Techniques for intercropping1 作物与品种选配Crop and cultivar composition2 田间配置Field composition3 田间管理 Field management第四节中国和河北的主要间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inter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 and Hebei1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row intercropping patterns2 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relay intercropping patterns第六章轮作与连作 Crop rotation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1 学时1 hrs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 Therole of crop rotation1 基本概念 Concepts2 轮作换茬的作用 Therole of crop rotation第二节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1 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Responses of different crops to continuous cropping2 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 Harm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avoiding approaches3 连作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cropping第三节作物茬口与茬口特性Chakou (previous crop with its stubble fie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1 茬口特性的形成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2 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 of different crop types3 茬口顺序的安排 Arrangement of crop sequence in a rotation第七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Mixed farming 2 学时2 hrs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mixed farming1 农牧结合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mixed farming2 农牧结合的意义 The role ofmixed farming第二节农牧结合的效率与模式 Efficiency and patterns of mixed farming systems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2 农牧衔接方式与效率 Patterns and efficiencies of mixed farming第三节适应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s coinciding in mixed farming systems1 包括饲料生产的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s involving forage production2 非耕地利用途径 Approaches of non-arable land utilization for forage production第八章农田养护 Land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2 学时2 hrs第一节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1 高质量农田的基本要求Criteria of high quality farmland2 低产田改造 Improvement of low yielding lands第二节土壤培肥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1 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Nutrient cycling and balancing of crop fields2 不同种植制度下的养分平衡动向 Trends of nutrient balance in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3 土壤培肥的措施 Measures fo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第三节农田保护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1农田保护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2 农田保护的措施 Measures of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第九章土壤耕作(土壤管理)Soil management 2学时2 hrs第一节土壤耕作的目的 Role of soil tillage1 调节耕层三相比 Adjusting the water-air-solid proportion in topsoil2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苗床 Creating deep tilth and suitable seed bed3 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Burying crop stubbles, fertilizers and weeds第二节不同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1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Mechanical effects of soil tillage2 基本耕作措施 Primary soil tillage measures3 表土耕作措施 Top soil tillage measures第三节常用的土壤耕作制度(耕法) Tillage systems1 平翻耕作制度 Plowing tillage system2 深松耕作制度Chiseling tillage system3 垄作耕作制度 Ridging –and-furrowingtillage system4 少耕耕作制度 Reduced (or minimum ) tillage system5 免耕耕作制度 No-till tillage system6 砂田耕作制度 Gravel mulched tillage system第十章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改革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form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1学时1 hrs1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ropping systems2 耕作制度改革 Reform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实验1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Determining crop species and patterns of sequential cropping 6学时6 hrs2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一—原理与基本方法 Optimiz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I—Rationale and the primary approach 6学时6 hrs3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Optimiz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II —Application ofcomputer software for optimization 6学时6 hrs4 轮作制度的设计 Designing crop rotation system 6学时6 hrs5 土壤耕作制度的设计 Designing soil tillage system 6学时6 hrs6. 施肥制度的设计.Design of fertiligation syotem 6学时6 hrs主要教学参考书1 刘巽浩主编.耕作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1版3 刘巽浩主编.中国的耕作制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版4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版5 Abraham Blum 编著,李晶宜等译.农业的教与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 版6曹敏建主编.耕作学.面向21世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7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作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刘巽浩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9元素周期表的高中化学问题终极总结一、最外层电子数规律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