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并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要求。
为了客观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基础设施建设指标:-道路交通:包括道路数量、道路宽度、道路状况等。
-水利设施:包括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抗旱设施等。
-电力设施:包括电网覆盖、电力可靠性等。
2.生活设施指标:-基本居住条件:包括居民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居住密度等。
-教育设施:包括学校数量、学校质量、教育资源等。
-医疗设施: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卫生条件等。
-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3.环境保护指标:-大气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等。
-水环境:包括水质、水污染物排放等。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量、土壤污染等。
-噪音环境:包括噪音水平、噪音源等。
4.社会安全指标:-犯罪率:包括盗窃、抢劫等犯罪率。
-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
-公共安全:包括火灾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
5.社会经济指标:-就业机会:包括就业率、农民工收入等。
-经济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等。
-教育水平: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等。
以上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具体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评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模型应用:将构建的模型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 评价,得出评价结果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 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新农村 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原则: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 样本选择方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样本选择范围: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地区 样本选择数量:根据研究需要确定样本数量,一般不少于30个
指标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
指标体系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 了明确的目标
和方向
指标体系有助 于评估新农村 建设的成效和
问题
指标体系可以 指导新农村建 设的规划和实
施
指标体系有助 于提高新农村 建设的质量和
效率
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指标体系将更加注重农村社 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指标体系将更加注重农村经 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全面性:指标应 涵盖新农村建设 的各个方面,如 经济、社会、文 化、生态等
导向性:指标应 具有导向作用, 能够引导新农村 建设的发展方向 和重点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专家意见 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应用情况
效果评估:通 过数据分析和 实地调研,评 估指标体系的
实际效果
改进建议:根 据评估结果, 提出改进指标
体系的建议
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改进和完善
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改进:根据实践反馈,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 指标体系的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3.1.1 经济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因素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
研究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是不可省略的。
经济因素是制约生活质量变动的根本因素,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运行、农民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等方面。
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必须以国家社会所提供的经济保障这一物质条件为基础。
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客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不仅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取决于收入,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受收入的制约,而这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最终取决于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3.1.2 生活条件作为个体生存、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活条件水平,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这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生活条件与人类活动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等实践活动的开展。
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且能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污水横流、破屋烂瓦的地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生活条件不仅包括住房条件,还应当包括家庭电气化、交通便利情况、饮用水的卫生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等。
房屋、交通、通讯、电气等的方便丰富程度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
3.1.3 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削弱了农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村的整体发展情况严重落后与城市。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长期以来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习性使得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显得更加的力不从心。
这就要求国家政策更多的向农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支农以及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推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深入的测度分析。
本文首先对农村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五个维度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
本文根据评价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因素,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本文构建的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五个一级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是衡量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进步指标关注的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水平,包括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社会进步的程度,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生态环境指标是评价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农村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
科技创新指标是评价农村现代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信息化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农民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农民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农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农民的生活福祉水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农民的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指标。
一、物质条件指标物质条件是农民生活福祉的基础,因此,物质条件指标应该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面积和产量、食品安全等。
其中,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从人均收入、农产品价格、农民贫困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设施的完善程度。
二、健康状况指标健康状况是农民生活福祉的重要方面,一个健康的农民可以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劳动活动。
因此,健康状况指标应该包括农民的健康保健水平、医疗设施的覆盖率、疾病发生率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农民的饮食结构、饮食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教育水平指标教育水平对于农民的生活福祉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水平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文化程度、教育资源的分配、职业培训的机会等方面。
评估教育水平时可以考虑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识字率、学校覆盖率等指标。
四、社会保障指标社会保障是确保农民生活福祉的重要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以及低保户的比例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农民的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农民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对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质量指标可以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使用量等方面。
评估环境质量时可以考虑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程度、农田水土保持情况等指标。
六、社会参与指标农民的社会参与程度也是评估生活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参与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组织的参与程度、农民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等方面。
评估社会参与时可以考虑农民组织的人数、活动的多样性、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等指标。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农村经济、生活设施、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选取十五个指标构成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表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农村经济生活设施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消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辆)、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台)、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计算机(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乡镇卫生院(个)、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人)、医疗保健支出(元)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F=0.32567*F1+0.24275*F2+0.12968*F3+0.07717*F4前面我们已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构造了综合评价指标F,下面根据201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关于31个省市自治州的各项统计数据,将其带入综合评价指标F的公式中,计算各省市自治州的得分情况并进行了排序。
结合原始的指标数据和综合评价指标F,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农业生产、闲暇娱乐和生态环境。
并且各省市自治州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排名前五是:天津、浙江、江苏、甘肃、河南。
从整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东部地区。
表7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F2298.0025882.7971713.41-533.234-568.4971341.3941516.0812628.58排名11116293020176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F1980.2612319.2342306.4471837.6431405.502495.7252114.184547.3119排名139101519241223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2617.4733882.0854492.0292428.7421893.3881468.113368.5213186.8437328141845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86.407928.185157.2726-111.35486.3393834.6759107.16173121264252227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一)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
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管理的日益重视,农村管理评估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建立科学的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既能客观地评估农村管理工作的成效,也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
本文将围绕如何构建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概述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为了全面了解农村管理的状态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农村管理工作。
一个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定量化地衡量出农村管理的优化程度。
二、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评估农村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可以从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村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
评估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对农村管理的质量进行评价。
四、环境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因此,在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环境指标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农村垃圾处理、农田水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优化反映了农村管理对环境的关注程度。
五、法律指标法律指标是评估农村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农村管理中法律的贯彻执行情况、农民权益的保护程度等指标,可以了解到农村管理体系中法治的程度,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六、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七、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数据的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
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注重数据来源的可信度。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概述:农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评价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
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于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一、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1. 经济指标农民经济生活质量是衡量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经济指标应占据指标体系的重要位置。
例如,农民人均收入、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农产品价格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经济生活质量的指标。
2. 生活指标农民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括狭窄的物质层面,还包括文化、社会和健康等方面。
因此,生活指标应该被纳入指标体系中。
例如,农民的居住条件、社会交往活动、文化娱乐设施、保健医疗服务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3. 环境指标农村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环境指标也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
例如,农村的水资源、土壤质量、环境污染状况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4. 教育指标农民的教育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
因此,教育指标也应被纳入指标体系中。
例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学校资源、教育公平程度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5. 文化指标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文化指标也应该被考虑在内。
例如,农村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设施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二、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 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最常用的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之一。
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中,可以为每个指标设置权重,从而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来计算综合指数。
例如,对于经济指标可以给予较高的权重,对于环境指标可以给予适当的权重。
2. 打分法打分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指标评价方法。
通过给每个指标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的高低来判断农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例如,可以将每个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农民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计算综合得分。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摘要生活质量是对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应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并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
根据调查地点的情况,建立了与调查地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农民生活、交往、家庭状况、农村发展等方面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并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现实基础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
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
我国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
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目前,我国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
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
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 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
建立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想
针 对 江 苏 省 已 经 全 面 小 康 达 标 的 农 村 ,将 农 村 住 户 调 查 服 务 重 点 由主 要 关 注 收 入 等 物 质 生 活 指 标 转 向全 面 系 统 描 述
二、指标体 系设置
指 标的选取借鉴 国家及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 、 国家及江苏新农村建设评价标; 隹、生态县建设指标、乡卡和村
1 8
农村杜 台井老 保除保 障率 农村量 低生 慑 话 障标 堆 农保 标准 城保 标准
3 I % 3 兀 2 3 3 3 4
自 然灾害发 生次数
意外伤害发生i 数 j :
2 8 次 2 次 9
3 , 0 ‘
四 ,社会 保障
农村薪型奇作匿 保险倮精事
3近期和长远相兼顾的原则。 既要考虑现 实情 况,也要 兼 .
顾未来 发展趋势 。应较 多地设 置反映 时代特征 的指 标 ,尽量 避 免使用过 时的指标 ,使评 价工作 具有前 瞻性和 正确 的导 向 性。
乙 丙 l
县域考核 范 围应 该是县 、县级 市及农 业 比重 较大 的市辖
区 。 评 价 体 系 的 构 建 应 本着 以 下 原 则 : 1以村 为 总体 原 则 。 为最 大程 度 减 少 人 为 因素 影 响 ,应 该 .
、
基本情况 0 户 l 0 ^ 2 ∞ 人 人 O ^ 5 0 人 6 O 户 7 ∞ 人
农民^均纯收^ 本鞘村荐类企业个敷 车靳村备类企 营业总牧人
l 9 2 个 0 2 万兀 l
年末户籍总户数 年末户籍人口 村总劳动力 三产业劳动力 离开本乡镇蚪出打工的人数 本期村干部人数 本期村私营企业户敷 奉期村经营昔理^数
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满意六个水平, 分别赋值为 , 、 具体指标选 !、 #、 *、 .、 ’ 进行量化, 取如下: 从农村社会角度来评价 ,- 对政府在农村的政策的满意度。 农村居民对国家实施政策的接受程度, 这是一个个人与社会相 结合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 这是一个反映人们民主生活 !- 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满意度。 权利是否受到尊重, 对个人精神生活影响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能 充分而正式地反映人们的政治生活质量。 这是一个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与 #- 对社会安全的满意程度。 个性发展协调性的指标, 如果满意度高, 人们的心理安全, 信服 感强, 生活质量相对就高。 这是一个反映人类和自然协调发 *- 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展的指标, 如果满意度高, 说明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就能够和睦相 处, 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 农村居民对个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 的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对个人现有生活条件的满意 程度在不断改变, 这是一个动态指标, 对同样的生活水平, 不同 的人满意度会有很大差别。 家庭是社会的 ’- 农村居民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细胞,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 对个人家庭生活的满意 度, 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业余生活的内容和 0- 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 形式直接反映其生活质量, 把他们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指 标作为评价其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是比较合理的。 通过分析比较, 我们一共选取九个物质生活质量指标和七 个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作为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 系。 对上述指标可以确定不同的临界值, 作为不同时期全面小康 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保定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
角度来界定福利, 即福利最终需要靠个人自己来予以评价。 据 “ 满意度 ” 此, 生活质量的评价就依靠主观的社会指标来体现。 用 “ 幸福感 ” 或 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 影响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 觉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 社会声望、 才能发挥、 身体健康、 生活环 美国伊萨卡大学经济学家 )*+,-,.,/01 在美国统计学杂志上 (23456 78 95** : ;5+3<) 发表幸福感指数 , 从工作、 健康、 家庭生 活、 环境、 收入、 休息时间、 住房、 政府管理等多方面对生活质量 《 亚洲 =" 亚洲生活质量评价。 !#(# 年亚洲发展银行出版的 银行 #’ 年代发展报告 》 , 运用生活质量客观指标来评价亚太地 区的生活质量, 并将生活质量理解为经济、 社会、 文化和政治四 个层面, 所有这些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育、 健康、 住房、 公共 安全、 就业、 收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具体包括家庭、 工作状况、 社会生活、 娱乐、 个人健康、 健康保险、 物质财富、 自我发展、 大众 传媒、 休闲生活、 精神生活、 政府等, 对亚太地区的生活质量评价 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民收入、 预期寿命、 婴儿和儿童死亡率、 卡 路里摄入量、 安全水和卫生设施的状况、 入学率等几十个指标。 这些指标体系又过于繁杂, 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到评价结论的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农村地区人们生活的物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状态,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介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
一、物质环境指标体系1.住房条件:包括住房面积、结构和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如住房建筑面积、卫生设施、供暖设备等。
2.水环境:包括饮用水质量、供水设施和用水情况等方面的指标,如水源安全性、供水设备覆盖率、用水量等。
3.空气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指标,如PM2.5浓度、无尘车道覆盖率、工业废气排放等。
4.生态环境:包括农田质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如可耕地面积、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
二、社会环境指标体系1.教育环境:包括学校设施、教职员工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如学校数量、教师资格、学生毕业率等。
2.医疗环境:包括医疗设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如医院数量、医生人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3.就业环境:包括就业机会、就业收入和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如就业率、人均收入、社保覆盖率等。
4.安全环境:包括治安状况、消防设施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指标,如犯罪率、消防设备覆盖率、交通事故率等。
三、文化环境指标体系1.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指标,如图书馆数量、博物馆数量、文化活动参与率等。
2.文化传承: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指标,如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3.文化服务:包括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如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文艺团体数量、文化教育覆盖率等。
4.文化生活:包括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程度和文化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文化活动参与率等。
以上是一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加。
居民生活质量大数据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居民生活质量大数据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作者:魏颖刘厉兵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4期随着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环境等条件不断发展变化,在个体背景、家庭背景和地区背景等因素交织影响下,不同社会群体在就业收入、消费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成果在不同个体中的实现程度和内心感受日趋多元化。
比如,同样半小时通勤时间,之于一线城市可称为便捷,之于三四线城市则是拥堵。
因此,针对多维度生活需求,既全面、客观、准确、及时测量居民实际获得,又科学、合理、动态识别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Galbraith,1958),通常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地理学等维度予以研究测度(陆军、刘海文,2018)。
学者方面,Liu (1976)从经济、政治、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选取123个指标考察生活质量,其他学者从公共服务(Massey et al,1987)、生活成本(Albouy,2008)、失业率(Greenwood,1969)等社会属性,以及温度(Glaeser、Tobio,2008)、降水量、空气质量(Roback,1982)等自然环境属性开展研究。
我国学者大多以主观指标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由消费者信心、教育质量、健康水平、医疗服务等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等方法测度生活质量(彭念一、李丽,2003;范柏乃,2006;张连城等,2014;郭洪伟,2018)。
机构方面,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OECD美好生活指数等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人类发展指数从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三个方面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美好生活指数从住房条件、家庭收入、工作、社区环境、教育等11个方面考察生活质量和民众生活幸福感。
我国研究机构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如首都经贸大学长期发布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这些研究基本脉络是以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统计数据刻画客观生活水平,调查数据主要是把握居民主观满意度。
浅议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内蒙古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统计分析,这是在综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
法。
一、 内蒙古 城市 居民生 活质量 评价与 综合 水平比 较
基于对居民生活质量内涵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解,本 文选取了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 对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城市居民生活质
量分值和排序。( 本文数据来源于( 2008内蒙古统计年鉴>,
居住与生活 条件
健康状况 社会保障
资源环境
指标类 经挤发展 收人 水 平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梢费质量 文化设施 教育水平 居住条件
基本设施
医疗资源
就业状况
水环境 绿化状况
指 标名 称 ( 】 ( ) 人均生产总值( X,) 人均可支配收人( X:) 人均消费性支出( X,)
恩格 尔系数(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 公共图 书馆人均 藏书册数 ( k)
率( %)
( 人)
生 活污水 集 中处理
率( %)
城市人 口 用水 普 及
率( %)
人均 公 共 绿地 面 积 ( 平方 米)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呼伦 贝尔 市 通辽市 赤峰市
乌兰 察布 市 鄂尔 多斯 市 巴彦 淖尔 市
乌海 市
3. 85 3. 82 4. 09 3. 87 4. 14
4. 12 3. 71 4. 1l 4. 28
42 015 51 564 18687 18952 13 470 16077 7502 l 19644 40 130
16 920 17 876 10 364 10 150 10032 97 74 16 226 10 360 13623
11432 13613 76 42 702l 71 45 7881 12665 7029 10665
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
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概述:农民的生活质量评价是一个全面了解农村发展状况和农民生活现状的重要依据。
针对农民的生活质量评价,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测量方法,以便能客观地评估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经济指标: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土地经营收入、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工收入等。
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经济状况,其稳定性与农民生活质量有关。
农村财政支出:农村财政支出可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2. 社会指标:教育水平:农民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医疗保障:农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医疗保障水平体现了农民在健康方面的权益保障程度。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提高其生活安全感和稳定性。
3. 生活环境指标:生活条件:包括居住环境、生活设施等,衡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土壤污染、水质安全等。
二、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1. 定量测量方法:统计数据分析法:通过农村统计数据,如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数据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主要用于经济指标的测量。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收集农民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包括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
2. 定性测量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评判、权重分配等方法,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计算得到综合指标的权重,进而评价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改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可行性1. 引入时效性指标:考虑到农民生活质量的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入时效性指标,定期测量和评估农民的生活状况,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农村发展情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应以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引导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为原则。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5 大类,25 个具体指标,构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权重情况进行了说明。
结果表明: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生产总值、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等指标较为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内涵;评价体系;指标权重0.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党中央研究出台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也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针对如何了解、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本文这点出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对研究新农村建设有所参考。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总的说来,新农村建设的涵义是极其丰富的。
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1]。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应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如果忽视某一个方面或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都可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入歧途[2]。
将新农村建设的涵义具体化,可理解为:第一、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促进城乡之间良性的互动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二、重点落实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健全;第三、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相关社会制度的配套与健全;第四、通过经济支持与政府干预,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规范农村消费市场[3];第五、加强农村民主政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第六、农村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持将成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生活质量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状况和满意程度。
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在社会发展与生活改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影响。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维度和指标。
各种因素(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评价指标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首先,经济指标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人均收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率等都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其次,社会指标也应该被纳入评价体系中。
社会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此外,环境指标也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自然保护等,与人们的健康和舒适生活密切相关。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权重。
不同指标之间可能存在正向或负向的关联,这种关联需要通过统计分析和领域专家的判断得出。
同时,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例如,对于一个高度发展的国家,经济指标的权重可能较高,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权重可能更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用指标体系是非常困难的。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收集、分析和解读相关的指标数据,政府和决策者可以识别出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改善社会的生活质量。
例如,如果指标体系显示某个地区的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可以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和推动环境保护项目来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促进社会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向公众提供相应的指标信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从而积极参与和改善社会的生活质量。
然而,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民收入、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包括道路、电力、通信、水利、卫生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农村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普及程度。
同时还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包括维修和更新的能力。
二、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的标准应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因素。
此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三、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农民收入的提高能够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
评价农民收入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动报酬等。
此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差异性。
四、社会服务农村社会服务的提供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服务的评价指标可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与覆盖范围。
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应被纳入考量范围。
五、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传承的评价指标可包括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戏曲表演等。
重视农村文化传承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形象。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涵盖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民收入、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目标和特点,合理选取指标,并为每个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
只有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民收入、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现实依据。
首先介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构建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
接着探讨了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强调政府和社会在其中的责任和作用。
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政府责任、社会作用、评价方法、实证研究、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民生活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评价往往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构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指标的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提出了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现实依据,从而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农民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分析农民生活现状和需求,找出适合评价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为政府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全面地了解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为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监测与评估方案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监测与评估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第2章三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4)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4)2.2 人口与民族构成 (4)2.3 经济发展概况 (4)2.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4)第3章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监测 (5)3.1 收入水平分析 (5)3.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3.1.2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5)3.1.3 收入增长动力分析 (5)3.2 消费水平分析 (5)3.2.1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5)3.2.2 消费需求分析 (5)3.2.3 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5)3.3 收入与消费结构分析 (5)3.3.1 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5)3.3.2 消费结构优化 (6)3.3.3 政策建议 (6)第4章居民生活质量评估 (6)4.1 住房条件评估 (6)4.1.1 住房面积与结构 (6)4.1.2 住房设施 (6)4.1.3 住房安全 (6)4.2 生活设施评估 (6)4.2.1 交通设施 (6)4.2.2 生活服务设施 (6)4.2.3 商业服务设施 (6)4.3 生活环境评估 (7)4.3.1 环境质量 (7)4.3.2 生态状况 (7)4.3.3 公共卫生 (7)4.3.4 社区服务与管理 (7)第5章健康与教育水平监测 (7)5.1 健康状况监测 (7)5.1.1 监测指标 (7)5.1.2 监测方法 (7)5.2 教育水平监测 (7)5.2.2 监测方法 (8)5.3 医疗卫生服务评估 (8)5.3.1 评估指标 (8)5.3.2 评估方法 (8)第6章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评估 (8)6.1 养老保险制度评估 (8)6.1.1 覆盖范围与参保率 (8)6.1.2 保险待遇与保障水平 (8)6.1.3 经费来源与可持续性 (9)6.2 医疗保险制度评估 (9)6.2.1 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与参保率 (9)6.2.2 医疗保障水平与医疗服务利用 (9)6.2.3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与风险控制 (9)6.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评估 (9)6.3.1 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与受益率 (9)6.3.2 保障标准与生活质量 (9)6.3.3 经费投入与政策效果 (9)6.3.4 社会参与与监督机制 (9)第7章文化生活与休闲活动监测 (10)7.1 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10)7.1.1 文化活动类型及参与度 (10)7.1.2 文化活动内容分析 (10)7.1.3 文化活动组织形式 (10)7.2 休闲活动参与度分析 (10)7.2.1 休闲活动类型及偏好 (10)7.2.2 休闲活动参与度及满意度 (10)7.2.3 休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0)7.3 文化设施与资源评估 (10)7.3.1 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10)7.3.2 文化资源配置状况 (10)7.3.3 文化设施与资源利用效率 (11)第8章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评估 (11)8.1 交通基础设施评估 (11)8.1.1 评估目的 (11)8.1.2 评估方法 (11)8.1.3 评估指标 (11)8.1.4 评估结果与分析 (11)8.2 供水与供电设施评估 (11)8.2.1 评估目的 (11)8.2.2 评估方法 (11)8.2.3 评估指标 (12)8.2.4 评估结果与分析 (12)8.3 公共服务水平评估 (12)8.3.2 评估方法 (12)8.3.3 评估指标 (12)8.3.4 评估结果与分析 (12)第9章农村扶贫与经济发展策略 (12)9.1 贫困状况监测 (12)9.1.1 贫困人口识别 (12)9.1.2 贫困程度评估 (13)9.1.3 贫困动态监测 (13)9.2 扶贫政策与措施评估 (13)9.2.1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3)9.2.2 扶贫项目效益分析 (13)9.2.3 政策措施改进建议 (13)9.3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3)9.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9.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3)9.3.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3)9.3.4 农村金融创新与服务 (14)9.3.5 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 (14)第10章监测与评估结果总结与建议 (14)10.1 监测与评估结果总结 (14)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4)10.3 改进措施与政策建议 (14)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3.1.1 经济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因素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
研究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是不可省略的。
经济因素是制约生活质量变动的根本因素,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运行、农民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等方面。
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必须以国家社会所提供的经济保障这一物质条件为基础。
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客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不仅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取决于收入,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受收入的制约,而这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最终取决于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3.1.2 生活条件作为个体生存、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活条件水平,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这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生活条件与人类活动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等实践活动的开展。
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且能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污水横流、破屋烂瓦的地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生活条件不仅包括住房条件,还应当包括家庭电气化、交通便利情况、饮用水的卫生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等。
房屋、交通、通讯、电气等的方便丰富程度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
3.1.3 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削弱了农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村的整体发展情况严重落后与城市。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长期以来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习性使得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显得更加的力不从心。
这就要求国家政策更多的向农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支农以及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社会越向前发展,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倾向农村的力度越大,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越大。
3.1.4 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两个层面,具体体现为健康和教育两方面。
健康和教育状况不但能直接反映农村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而且对客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客观生活质量,而健康的身体是劳动的前提。
如果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也就直接影响“三农”工作的高效运行,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农民群众,提高他们创业增收本领,才能够推动社会朝着文明化、秩序化的方向前进,才能使整个人类社会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2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选择,必须将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客观的反映出来。
客观性是整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依据。
全面性原则。
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客观方面应该能被选取的指标体系全方位的反映出来。
客观生活质量是一个需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探讨的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地包含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各要素,体现其内在属性的完整性,即完备性。
层次性原则。
要保证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不会出现在同一级系统中。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系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总目标层为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层;第二层是子系统发展指数层;第三层是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层。
与时俱进原则。
科学研究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某些指标已经不能恰当的描述农民的生活质量了,应该针对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纳入一些新的合理的指标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要有完整的概念,明晰的内涵,能被社会各界普遍的接受,在现实应用中和统计监测中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其中某些指标的周密计算或数据的获得是及其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指标时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尽量客观地反映最真实的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
3.2.2 指标体系的内容遵照以上原则,并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特点,本文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口素质四个方面遴选了23个评价指标,给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和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来对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如表3-1。
表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Tab. 3-1Index system of objective life quality of rural residents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说明经济发展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1 单位:元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X12 第二三产业人员/从业人员*100 城镇化水平X13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4 单位:元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15 单位:元消费价格指数X16 同比指数,逆向指标恩格尔系数X17 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逆向指标,单位:%生活条件X2人均居住面积X21 单位:平方米/人平均住房价值X22 单位:元/平方米交通及通讯支出比重X23 单位:%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X24 单位: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X25 单位:部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的数量X26 单位:台农村自来水受益率X27 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农村总人口,单位:%森林覆盖率X28 森林面积/国土面积,单位:%社会环境X3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X31 参保人数/农村总人口,单位:% 每千人拥有医生和卫生人员数X32单位: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X33农村低保支出/农业GDP,单位:% 政府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X34支农支出/农业GDP,单位:%人口素质X4人均预期寿命X41 单位: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X42 受教育年限做系数,单位:年医疗保健支出比重X43 单位:%文教娱乐支出比重X44 单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体现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反映综合经济实力。
作为提升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基础,它是一个必选的最具可比性的生活质量对比指标。
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2009年农业GDP占全国GDP的10.74%,并且还在不断缩小。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非农产业实际上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发展非农产业,不但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采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
城镇化水平。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城镇居民低,不仅仅是由于农民多从事体力劳动,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因为农村的交通、服务业等不发达,不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便利。
城镇化水平不仅能反映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能体现该国居民生活质量所处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满足农民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反映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
它体现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外出务工收入随着“民工潮”的涌现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在外务工收入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有着不能忽视的影响。
外出务工收入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它体现了农村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
公式为: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
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低,那么它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出比例越大,相反则这个比例越小。
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得出的比例系数就是国际上认可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指标恩格尔系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判定居民生活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而40%以下为富裕”,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的值越大,用于食品之外的其他支出越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越低,所以恩格尔系数是个逆向指标。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就是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平均住房价值。
最能体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农民最大的资产:住房。
近年来,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农民的住宅。
很多农民的住宅都越盖宽敞。
人均住房面积是体现农民住房条件最根本的指标之一。
但是,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广大农民在追求宽阔的住房面积的同时,对房子的外观、构造等投注了越来越多的关心。
从以前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钢筋混凝土房,建房材料越来越先进,单纯的使用人均住房面积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农民的居住条件,所以引进平均住房价值这个新的指标来与人均住房面积共同反映农民的居住水平。
交通及通讯支出比重。
“要致富先修路”,是农村地区经常可见的标语。
现在的农村已经开始远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境况。
农村交通便利、通讯通畅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与外界的沟通。
总消费性支出中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占的比例越高,农村通讯就越流畅,交通就越方便。
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
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越畅通,与外界的交流越频繁,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越先进,生活质量也越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机在农村基本已经普及,过去所使用的电视机拥有量的发展空间变得很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的数量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指标,计算机数量和网络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社会信息的及时性和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
该指标体现了农村居民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和对信息产品消费的能力。
信息消费在以数字化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中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设置信息类指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的数量。
体现了农村居民家庭的电气化程度,是农民住房设施富足程度的反映。
农村自来水受益率。
公示为: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总人口。
就农民来说,长时间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对人体会有很大的伤害。
农村改水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水传染疾病发生的减少,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森林覆盖率。
公式为森林面积/国土面积。
高水准的生活质量要求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
森林是自然资源的关键要素,人们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保证相应的森林覆盖率。
没有怡人的生态环境,就如同把人埋葬在压抑的境地,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