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切合实际的法治教育教学。这一课程的教学不同其他,有着更强的灵活性、方向性、开放性,更应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就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将面领着更大的挑战,课程设置认同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整体效果欠缺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解决,笔者由此而展开讨论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要求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据实际的走访调查来看,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认可度来看,家长对此的认知普遍停留在传统的“做听话的好孩子”、“尊师重教”等传统观念上。不少家长不清楚此门课程教材设置在法治方面的拓展,不知晓新教材实施的新课标。这样家长观念认知上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为此,校方即使对这门课程做出再大的宣传,这样“一头热”、“一头冷”的失衡局面,都将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实际的调查走访中,对待《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能做到言传身教、切实新教材特点、结合实地教学情况,而做到有的放矢的少之又少。对待此门课的教学,多数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实际上,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一味地强制灌输知识给学生,往往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跳跃性强,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接受、学习新知识时,强制性地灌输往往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延烦。对此,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抑或是意识到这点,而不愿事先士卒甘愿尝试。对要教授的课本知识,多通过答案罗列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去接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课堂设计的教学活动更是缺乏趣味性、体验性,实际教学的效果并不好。
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以一年级为例)整体上可细分为四大方面。有: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与学生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能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而教学的实践结果证实:上述四个目标的提高中,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与学生合作表现等两大目标有待提高。同时,不同学生群体差异性显著,整?w表现效果有待改善。分析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无非在于:现在的孩子被溺爱的太深,自小缺乏劳动锻炼,长时间的“自我为中心”理念大大制约其生活学习的集体感意识。除了孩子的问题外,教师的问题同样不能被忽视。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教学缺乏针对性,未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等,都大大影响实际教学的高质量。
三、解决问题的发展建议
1.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互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不是局限在教室的死板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联系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此,不能忽视家长的引导作用,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为此,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召开家长会、广播宣传、横幅关注等形式,加强家长与学校的纽带联系,逐渐搭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平台。第一,建立课程教学与家长的微信群、QQ群,定期在群中发布涉
课程教学信息。比如:每月发布一次教材编写初衷、教材改革方
向等等,让家长时刻关注课程教学的动态。同时,在群中做到活动调动,遇到特殊节假日(比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呼吁家长抽空多陪陪孩子,一起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了解节假日的来临,更深入感悟生活,了解魅力中国,收获更切实实际的生活知识。第二,畅通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搭建了解学生发展的互动平台。为此,开学伊始就应针对每个学生设立跟踪卡,跟踪卡内容的标注可根据教材的单元设置,或者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定。比如:我是小学生啦!秋风到落叶来!寒冷的冬季来临!小草发芽了!等等,在每个栏目的设置中,都要有教师和家长详细标注学生在家在学校的感受,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
2.课堂教学体现灵活性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切合实际地灵活使用教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求学欲望。比如:在实际课程教学设计中,有涉及到春夏秋冬四个单元环节的内容。而从古田本地实际情况而言,四季特征并没有那么明显。如此实际的课堂设计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单纯按照教材内容教学,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冬季单元的教学,“滑雪”、“滑冰”、“不怕寒冷”等体验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的。为此,对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体验,可通过网络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的通过感官了解滑冰、堆雪人、小河结冰等情况。而对寒冷的理解,应充分利用短暂气候骤降的间歇,通过体育课的生活体验,让学
生去感知。同时,结合实境
讲授“跑步时不要用嘴吸气、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摘帽脱衣”等等知识点。
3.注重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对“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
等方面的实际教学,确保学生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这一工作的开展,家庭层面家长的责任不可推脱,实际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叠被子、穿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同时,放手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学校层面教师作为一线的传道授课解惑者,更应耐下性子来,潜移默化地去悉心传授,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比如:安排班级值日、评选劳动红花、安排表现好的孩子与差的孩子同桌、有意识安排某些孩子担任班委、鼓励孩子们参加非班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