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题淮上与友人别(附答案)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f37847369eae009581bec6a.png)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阅读答案鉴赏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ee1fb96edb6f1afe001f82.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fcfeba6529647d26285222.png)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一点1分,共2分)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完整版)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完整版)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b2656baef8941ea66e0543.png)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愁杀渡江人。
数声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④(是握别诗)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①淮(hu i):扬州。
②扬子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参考】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31e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8.png)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宋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
⑴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4分)
⑴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3分)
试题答案:
14.(9分)
⑴相同点:景物、季节。
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
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满意的春游乐趣。
(1分)
⑴“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加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
(1分)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受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际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孤独,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
)言尽而读者意无穷。
(1分)
⑴ “欲湿”、“不寒”。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1分)“不寒”二字,点出春风拂面感受,(1分)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瘦长柳条的轻快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
(1分)。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c8b752d1f34693dbef3e1b.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以下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①已在迷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说明】① 扶桑:相传东国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又名。
(1)对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以下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诗描绘时间为夜晚,(乙)诗描绘时间是清早。
B.(甲)时送别地址在扶桑,(乙)诗分别地址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这样。
(2)对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以下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端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加诗的节奏感。
C.(甲)诗由眼远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远景。
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 D(2) B【分析】【剖析】( 1) A 项,“乙诗描绘时间是清早”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夜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保重,各奔前。
B 项,“甲诗送别地址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回国,即归于扶桑,并不是是送别地址在扶桑。
C 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同到家乡?惟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不是要与他同行。
故选 D项。
(2) A 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无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 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远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d5683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f.png)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
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
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6.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5. 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
“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
16. 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写自己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
B. 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
C. 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一呼一鸣,相互应和,诗人闲适、自在。
初中语文文言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074f44af1ffc4ffe47ac6a.png)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024225633d4b14e84246834.png)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淮上与友人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淮上与友人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04855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a.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淮上与友人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7.【甲】诗借“杨花”“①”“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
8.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
【答案】7.子规离亭8.两诗都表现了“愁”情。
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分析】7.本题考查古诗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在【甲】诗中,“杨花”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哀婉,“明月”则寄托着思念,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与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相呼应。
在【乙】诗中,“杨花”飘零、“风笛”哀怨、“离亭”象征着分别,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
8.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把握。
【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我”听闻友人被贬,心中忧愁;“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出“我”得知友人要去往遥远且艰难的地方,更加担忧他的安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体现了“我”对友人的思念和深情厚谊。
【乙】诗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在扬子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飞舞,这让即将于渡江分别的“我”和友人倍感忧愁;“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声声风笛,更增添了分别的凄凉之感,“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难过;“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即将各奔东西,“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伤感,也对与友人的离别深感无奈。
【高中古诗词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e9f4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b.png)
【高中古诗词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唐)郑谷(唐)杨巨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淮上与友人别
修行学者
(唐)郑谷
(唐)杨菊媛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的柳树,蜿蜒的尘丝,屹立不倒
马烦
你折断了一根树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只有春风最珍视彼此,热情好客吹向你的双手。
21
这两首诗都是用英语写的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爱(2
分)
2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
(分钟)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网整理
21
(2
(分钟)
杨柳”
再会
22.
(5
分)郑诗融情于景,(1
通过对一系列物象场景的反复渲染,如江头的春天、杨树花的柳丝、离馆宴的果脯、
风笛和晚雾,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分离的想法。
(1
分)结句在“
“六月”
我”
相比之下,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无限惆怅和南北道路的深深向往,在这片寂静中得到
了充分的表达。
(1
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1
(分钟)
春风吹柳似有“
“珍惜彼此”
之意与“
“热情好客”
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
的深情。
(1
(分钟)。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ef16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1.png)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参考答案: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案(二)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de417062f7ec4afe04a1dfb1.png)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
案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
王昌龄郑谷
醉别江楼橘抽香,扬子江头杨柳春,
江风引雨入舟凉。
杨花愁杀渡江人。
忆君遥在潇湘月,数声风笛离亭晚,
愁听清猿梦里长。
君向潇湘我向秦。
(l)王诗前二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郑诗分别通过哪些意象表
现离情?(4分)
答:▲
(2)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
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
体现离愁之深。
)
郑诗通过“杨柳、杨花、风笛”等意象体现浓浓离
别之愁。
(指出最能体现离愁的字1分,分析2分,答出郑诗中表现离情的意象1分)
⑵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
怅别情。
(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c5b07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a.png)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cce14f58f5f61fb73666ab.png)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④(是握别诗)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参考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https://img.taocdn.com/s3/m/a4fdb55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1.png)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dafa7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2.png)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暴怒(nù)取决花苞(bāo)喜出忘外B.搓捻(niăn)烂曼譬如(bì)混为一谈C.收敛(liǎn)蝉蜕霎时(shà)各得其所D.拼凑(pīn)憔悴秕谷(pī)由然而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我与他分别已两年,但他那灿烂笑容至今仍徘徊在我的脑海,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B.当他意识到自己错怪好人的作为后,下定决心,登门造访,赔礼道歉。
C.十三届校园运动会亲子越野跑的现场真可谓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啊!D.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他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A.临近比赛,运动员们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提高。
B.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我们能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校运会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学校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D.是否能做到扎扎实实的阅读,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4.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无精打采地走下楼去。
②那无数的花藤自院墙顶端垂落下来,像瀑布一样。
③走近看,才发现原来是迎春花不知何时已经悄悄地开了。
④环顾校园,突然,我的眼睛被几粒星星点点的黄斑所吸引。
⑤顿时,一股清凉舒爽的感觉自心底升起,彻底终破了心中那沉闷的屏障,我如获新生。
A.③④②①⑤B.①③②④⑤C.④③⑤②①D.①④③②⑤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重阳节,九月初九,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四书指《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C.“令尊”指自己的父亲,“高龄”称老人的年龄。
D.“鄙人”谦称自己,“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二、综合探究6.阅读下面的故事,写出一个从故事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一天,颜色界爆发了一场“口水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4f88848f121dd36a22d82d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徐祯卿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4.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5.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同步练习语文版(new)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同步练习语文版(new)](https://img.taocdn.com/s3/m/3c4ef7faff00bed5b8f31d70.png)
17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一比较阅读,回答问题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练秀才(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这两首诗均以什么作为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
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各是什么?①时间: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5、诗中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7.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8。
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9。
“扬子江”“杨柳春”“扬花”中同音字的重复.有什么样的效果?三课外拓展,回答问题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5、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6、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题淮上与友人别(附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问解释诗句的字面意义,第二问的答题思路是:①为了抒发感情,②为了突出主旨,③为了渲染气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写法,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2、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