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试题精选

合集下载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B.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C. 《论语》全书共有20篇D. 《论语》是孔子本人所著答案:D2.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包括哪些方面?()A. 爱人B. 克己复礼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以上都是答案:D3.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无为而治答案:D4.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学思结合的重要性D. 学习与思考的对立答案:C5. 《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不包括()。

A. 仁B. 义C. 礼D. 利答案:D6.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君子总是快乐,小人总是忧愁B.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心胸狭窄C. 君子总是忧虑,小人总是快乐D. 君子心胸狭窄,小人心胸宽广答案:B7.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

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答案:D8. 《论语》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学生要主动学习B. 教师要因势利导C. 学生要勤奋努力D. 教师要严格要求答案:B9. 《论语》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学习的重要性B. 兴趣的重要性C. 快乐的重要性D. 知识的重要性答案:B10.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B. 只要三个人一起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C. 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D. 只要三个人一起行走,就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

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

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

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

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

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论语前五篇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前五篇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前五篇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记录哪位古代思想家言行的著作?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3.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哪位弟子的言论?A. 子路B. 子贡C. 子夏D. 子张答案:C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论语》中哪种思想?A. 谦虚B. 诚实B. 谨慎D. 勤奋答案:B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 《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谦逊、宽容、有恒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篇。

答案:学而三、简答题9.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对“礼”的理解。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规范,它既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也包括了对他人的礼貌和对事物的尊重。

10.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

答案: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

他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智慧。

四、论述题1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他们以德行和智慧来影响他人,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而小人则是指那些只考虑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成为君子,避免成为小人。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重教尊师C. 仁者爱人D. 礼义廉耻答案:A二、填空题4.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答案:温故而知新三、简答题6.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其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包含了爱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表现,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基础。

7. 孔子提倡的“礼”是什么?答案:孔子提倡的“礼”是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诚等。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

四、论述题8. 结合《论语》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同时,孔子也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教师不断教导。

结束语通过本次测试,我们对《论语》中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一、名著阅读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注】①善:唱得好。

②反之:再唱一遍。

2.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3.(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

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4.(2021·天津·高考真题)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

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C. 《论语》分为“论”和“语”两部分,其中“论”主要论述孔子的思想,“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D. 《论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2. 下列关于《论语》中“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

B.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3. 下列关于《论语》中“中庸之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事物的方法,是达到平衡的关键。

B.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人的最高道德。

C.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遵循“礼”的原则,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4. 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思想。

5. 简述《论语》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论述题6. 试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思想影响:《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后世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教育家都以《论语》为教材,传承儒家思想,培养人才。

(3)文化影响:《论语》中的语言、成语、典故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成语、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领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4)政治影响:《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论和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教诲?A. 颜回B. 子贡C. 子路D. 子夏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________”,认为这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答案:礼3.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包括对父母意见的尊重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基础。

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

他认为中庸是达到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孔子认为,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论语简单考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简单考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简单考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孔子是《论语》的作者吗?A. 是B. 不是正确答案:B. 不是2. 《论语》记录了哪位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言论?A. 荀子B. 孟子C. 孔子D. 老子正确答案:C. 孔子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正确答案:A. 学而篇4.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提出的?A. 子路B. 子贡C. 颜回D. 子夏正确答案:D. 子夏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礼教为先D. 仁者爱人正确答案:A. 谦虚好学二、填空题6. “________”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意指学习要经常复习,不断巩固。

正确答案:学而时习之7.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即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

正确答案:仁8. “________”是《论语》中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意为颜回学习不厌,教人不倦。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9.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________”,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 “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诲,意在告诫他要言行一致。

正确答案:言必信,行必果三、简答题11. 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的概念。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将“仁”定义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涵盖了爱人、尊重他人、同情心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基本素养,是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核心。

12.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礼”的重要性?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他强调,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内在的尊重和谦让。

通过遵守礼,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

四、论述题13.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论语高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高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B.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知识。

C.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D.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财富。

答案:A2. 《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是:A. 君子不应该使用工具。

B. 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一种职业或技能。

C. 君子不应该拥有财产。

D. 君子不应该有欲望。

答案:B二、填空题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概念,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4. 《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三、简答题5.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重要性。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行为和相互尊重。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维持和谐社会,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稳定。

6.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描述“君子”的特质?答案:孔子描述“君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以德行为本,注重自我修养,追求道德完善,并且在行动上能够以身作则,影响和引导他人。

四、论述题7.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的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平衡,避免极端。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状态,能够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谐。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时,应保持理性和克制,避免走向极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1.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D. 学习的乐趣答案:D2.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忠诚B. 孝顺C. 爱人D. 礼仪答案:C3.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A. 勇敢和智慧B. 诚实和宽容C. 谦虚和谨慎D. 仁爱和正义答案:D4.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君子不应被物质所束缚B. 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职业C. 君子不应过于依赖工具D. 君子不应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答案:B5. 《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黄金法则D. 个人主义答案:C6.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描述“礼”的重要性?A. 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B. 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C. 礼是个人修养的体现D. 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答案:A7.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审美D. 培养知识答案:B8. 在《论语》中,孔子如何描述“中庸”之道?A. 极端的平衡B. 适度的行为C. 完全的和谐D. 完美的统一答案:B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孝”包括哪些方面?A. 尊敬父母B. 服从父母C. 关爱父母D. 以上都是答案:D10. 《论语》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不要轻易启发别人B. 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C.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启发别人D.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表达自己的不满答案:C。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八)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八)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八)36.(2020年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6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贡问道:“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子贡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宰予在白天睡党。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罢?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相他。

”孔子道:“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

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

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②重点词汇:诛——责备是——这死——为动用法。

为……而死相——辅佐微——如果没有谅——诚信③解析:第一问中第一句要点:从善者、不善者(评价者品行)两个方面的评价入手,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第二句要点:言行关系要分析清楚,实际上是以行证言,重心在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31.(2020年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②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③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上面所选内容,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试题解读:①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孔子说:“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

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参答道:“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②重点词汇:事——侍奉何有……哉——何有——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什么呢?(注:两种理解意味不同,大家牢记,此处为第二种)③解析:这道题还是要以对儒家思想有整体的把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去分析每一句体现出的思想内涵。

④答案:①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是“泛爱众”之“仁”。

“仁”由“爱亲”扩大到真的“爱人”,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

②孝悌的思想。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君王的忠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 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
24.赞同孔子的看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 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 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
21、墨家 兼爱 22、孔子问人不问马,重人贱畜,以人为本,是仁爱的一种表现;孟子与《礼 记》的思想一脉相承,推己及人是兼爱的表现;白居易爱人及物,爱世界万物, 是对“仁”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这样的仁爱观在当今社会具有普世价值与 现实意义,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 众,嘉善而矜不能①。我之大贤与②,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注】①矜(jīn):怜悯,怜恤,同情。②与:同“欤”,语气词。 23.综合上两则材料以及对《周而不比》课文的理解,请你说说原始儒家 的交往观主要有哪几点?(3分) 24.材料(2)中“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说法不一,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2、两人都认为宽深雄浑的气量是古今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1分)古人 注重修养宽广的胸襟,雄浑的气量,这点至今仍很有现实意义,小则能够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大则能够临大事、挽危局,用以镇世俗之急躁,立中流之砥柱,只有气量 宏大才能放眼未来、走向世界。(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 之。‛ 21、从第一段文字中,请概括出两个成语 (2分) 2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曾子和程子思想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 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 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 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21. 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学问和品德两方面,各1分) 22. 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 的小人。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做朋友,从 而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上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还有割席断义等 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择友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 礼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鸟》) 21、《礼记》机孟子的观点与诸子百家中 (派别)的 思想相 似。(2分) 21、上述材料围绕“仁”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请加以评析并说说当今社会” 仁”的价值何在。(4分)
24.孔子认为,君子在追求目标时,享受的是努力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快乐。 在达到一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实现的快乐。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所 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会像小人一样,为了一己之利而陷入患得患失的狭隘境 地。(1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共6分) 【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百 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于俗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赏在乎 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 —选自《韩非子·六反》 【注解】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诋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 所蒙蔽。 23.以上语录中体现了孔子、韩非子不同的义利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 们的义利观。(2分) 24.你赞同哪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4分)
阅读小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 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 ,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 ,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23.根据①②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2分) 2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4分) 23.乐以忘忧(1分) 患得患失(1分)
21、从上面几则材料概括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富贵观。(2分) 22、请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儒道两家对富贵观的异同
21、君子淡泊富贵,安贫乐道;小人汲汲富贵,不惜吮痈舐痔。
22、材料中儒道两家都安于贫困,而不赞同为富贵丧失原则与人格。儒家对待 富贵以“义”为准则,合“义”则取,不合“义”,则安于贫,虽贫贱而不改 志于道。道家对靠卑劣地奉承获取富贵的人,表示深恶痛绝,对拥有权位的统 治者保持高度警惕,显示出清高傲岸的人格与清醒冷峻的头脑。
23.答:1.与人为善——友好交往;2.诚与信——诚实交往;3.和而不同——适中 交往。 24.答:主要有三种观点:①不交不如自己之友;②没有不如自己之友;③不要 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三种观点皆可,观点明确分1 分;结合材料及论语1;结合生活实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 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2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2分) 2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