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整理.ppt
合集下载
波谱分析讲整理.ppt
第二篇 波谱分析
第一章 光谱分析 第二章 核磁共振波谱 第三章 质谱
第一章 光谱分析
1.1 概述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1.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 1.4 激光拉曼光谱(RS)
1.1 概述
1.1.1光谱分析法
因光的作用引起被照物体内分子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并产生特征能态的跃迁进行分析的方 法
n→π*的影响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b. 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随着溶 剂极性的增加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因为在多数π→π*跃迁中,激发态的 极性要强于基态,极性大的π*轨道 与溶剂作用强,能量下降较大,而π 轨道极性小,与极性溶剂作用较弱, 故能量降低较小,致使π及π*间能量 差值变小。因此,π→π*跃迁在极性 溶剂中的跃迁能小于在非极性溶剂 中的跃迁能。所以在极性溶剂中, 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 向移动。
(4)n→π* 跃迁 指分子中处于非 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的跃迁。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 σ→σ* ~150nm n→σ* ~200nm π→π* ~200nm n→π* ~300nm
吸收能量的次序为: σ→σ*>n→σ*≥π→π*>n→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iii B—带 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苯环振动及
π→π* 重叠引起的。在230~270nm之间出现精细结构 吸收,又称苯的多重吸收
iv E-带 它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之一,E带可分为E1及
E2两个吸收带,二者可以分别看成是苯环中的乙烯键和 共轭乙烯键所引起的,也属π→π* 跃迁。
溶剂对π→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第一章 光谱分析 第二章 核磁共振波谱 第三章 质谱
第一章 光谱分析
1.1 概述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1.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 1.4 激光拉曼光谱(RS)
1.1 概述
1.1.1光谱分析法
因光的作用引起被照物体内分子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并产生特征能态的跃迁进行分析的方 法
n→π*的影响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b. 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随着溶 剂极性的增加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因为在多数π→π*跃迁中,激发态的 极性要强于基态,极性大的π*轨道 与溶剂作用强,能量下降较大,而π 轨道极性小,与极性溶剂作用较弱, 故能量降低较小,致使π及π*间能量 差值变小。因此,π→π*跃迁在极性 溶剂中的跃迁能小于在非极性溶剂 中的跃迁能。所以在极性溶剂中, 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 向移动。
(4)n→π* 跃迁 指分子中处于非 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的跃迁。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 σ→σ* ~150nm n→σ* ~200nm π→π* ~200nm n→π* ~300nm
吸收能量的次序为: σ→σ*>n→σ*≥π→π*>n→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iii B—带 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苯环振动及
π→π* 重叠引起的。在230~270nm之间出现精细结构 吸收,又称苯的多重吸收
iv E-带 它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之一,E带可分为E1及
E2两个吸收带,二者可以分别看成是苯环中的乙烯键和 共轭乙烯键所引起的,也属π→π* 跃迁。
溶剂对π→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波谱分析.ppt
紫外光谱中常以吸收带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 和该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 来表征化合 物的特征吸收,吸收光谱反应了物质分子对 不同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吸收带的形状以及 λmax εmax 与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价电 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在跃迁过 程中,电子能级的跃迁往往伴随 着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和转动能 级的跃迁,因此电子能级的跃迁 多产生的吸收带由于附加了分子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变 成了较宽的谱带。
•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1、分子中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的规律,σ、π、n轨道及σσ*, n- σ*, π- π*, n- π* 跃迁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电子跃 迁产生的吸收带波长及其光谱特征。
2、分子结构变化及取代基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共轭体系对 吸收波长的影响。
3、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共轭二烯烃α,β不饱和羰基 化合物及其酰基苯衍生物的K带波长计算方法。
二 分子轨道与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轨道
..
CH3CH2O. .H n
电子跃迁类型
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所吸收的光辐射波长不 同。 σ→σ*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高,吸收波长 最短;n →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低,吸收 波长较长。
(1)σ →σ*跃迁:饱和烃△E = hυ= hc/λ 高能跃迁,大约需780kJ.mol-1的能量,相 当于真空紫外区的波长。 乙烷的σ →σ* :135nm 环丙烷σ →σ* :190nm
2、波谱分析法(UV、IR、NMR、MS) 特点:样品微量化,测定速度快,结果准确,重复 性好。 解析方法: ①、与已知纯物质的标准图谱对照。 ②、对比实验法(空白对照、底物对照、设计实 验)。 几种图谱应互相参照,相互补充,能自园其说,不 互相矛盾,才能准确地确定未知物的分子结构。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_ppt课件
二. 弯曲振动(变形振动,变角振动)
弯曲振动:指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
包括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和变形振动。
面内弯曲振动β:包括剪式振动和面内摇摆。
剪式振动δ
面内摇摆ρ
面外弯曲γ:包括面外摇摆和蜷曲。
面外摇摆ω
蜷曲τ
变形振动δ :包括对称变形振动和不对称变形振动。
对称的变形振动δs
可 见 光 红 外 光
波 长 引 起 分 子 振 动 和 转 动 状 态 变 化 引 起 单 电 子 自 旋 改 变 长
波 谱 区
微 波
无 线 电 波引 起 磁 性 核 的 自 旋 改 变
有机化学四大谱
1. 红外光谱 (IR) (Infrared Spectroscopy) 2. 紫外光谱 (UV)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3. 核磁共振谱 (NMR)
鉴定化合物结构:根据红外吸收曲线的峰位、峰强以及峰
形判断化合物的官能团,确定化合物类别。 红外光谱产生必要条件
分子在振、转过程中的净偶极矩的变化不为0,即分子产生
红外活性振动过程中: Δμ ≠ 0
8.1.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
8.1.1.1 振动方程式
1 v = 振 动 2 π
√ √
1 1 1 K = + K m m 2 μ 2 1 π
不同能量的电磁波能引起物质不同运动状态的变化,促 使一定能态的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在连续的电磁波谱上出现 吸收信号。
高 能 辐 射 区
γ射 线 x射 线 紫 外 光
引 起 原 子 核 的 裂 变 使 内 层 电 子 逸 出 轨 道 引 起 原 子 和 分 子 外 层 价 电 子 跃 迁
波谱分析.ppt
3 JCH 7.4Hz 2 JCH 1.0Hz
3 J CC 类似上述,但数据较小。
5、长程偶合常数与跨越空间的偶合
对于n>3的nJ偶合常数,称为长程偶合常数。一般而言, 通过键电子传递作用引起的长程偶合。常数很小 (0~3Hz), 难以分别,但有双键或叁键, 由于π电子的非定域性,nJ数值较 大,而且它和空间结构有关。
3Jae =90 15Hz
H
3Jee =60 1.5 Hz
H
二面角只有0(顺式) 与180(反式)
H
在同一取代基的化合物总有3JHH(反)>3JHH(顺),取代 基对3JHH均有影响。
对于芳环体系,也有类似的关系 由于π电子的传递,邻位、间位、对位氢之间均有
nJHH偶合,但邻位最大,间位次之,对位最小。
概念回顾:
化学位移:质子或其它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 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的共振磁场下显示吸收蜂的现象。
§3.1 定义— 一级近似
只有δ这一效应,则NMR谱都将由一些单峰所组成。峰面 积正比于等性核的数目。
而fact ,NMR 谱随着仪器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的NMR谱 也由一组组“多重峰”(multiplet)所组成。
n=1
111
n=2
12321
n=3 1 3 6 7 6 3
1
§3.2 J 偶合常数
1.旋磁比的影响 J偶合本质上是两个核磁矩通过外围电子的间接作用偶合起
来的,由于的影响,偶合常数看起来很少有规律性。
2、单键的偶合常数1JCH和JCC。 一、 1JCH
决定1JCH的主要因素有二: (一)是杂化轨道中S成分ρ;(二)是取代基的影响。
• Trifluoroacetic Acid-d1
3 J CC 类似上述,但数据较小。
5、长程偶合常数与跨越空间的偶合
对于n>3的nJ偶合常数,称为长程偶合常数。一般而言, 通过键电子传递作用引起的长程偶合。常数很小 (0~3Hz), 难以分别,但有双键或叁键, 由于π电子的非定域性,nJ数值较 大,而且它和空间结构有关。
3Jae =90 15Hz
H
3Jee =60 1.5 Hz
H
二面角只有0(顺式) 与180(反式)
H
在同一取代基的化合物总有3JHH(反)>3JHH(顺),取代 基对3JHH均有影响。
对于芳环体系,也有类似的关系 由于π电子的传递,邻位、间位、对位氢之间均有
nJHH偶合,但邻位最大,间位次之,对位最小。
概念回顾:
化学位移:质子或其它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 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的共振磁场下显示吸收蜂的现象。
§3.1 定义— 一级近似
只有δ这一效应,则NMR谱都将由一些单峰所组成。峰面 积正比于等性核的数目。
而fact ,NMR 谱随着仪器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的NMR谱 也由一组组“多重峰”(multiplet)所组成。
n=1
111
n=2
12321
n=3 1 3 6 7 6 3
1
§3.2 J 偶合常数
1.旋磁比的影响 J偶合本质上是两个核磁矩通过外围电子的间接作用偶合起
来的,由于的影响,偶合常数看起来很少有规律性。
2、单键的偶合常数1JCH和JCC。 一、 1JCH
决定1JCH的主要因素有二: (一)是杂化轨道中S成分ρ;(二)是取代基的影响。
• Trifluoroacetic Acid-d1
第八章 波谱分析_PPT幻灯片
3. 723cm-1
C—H [—(CH2)n—, n ≥ 4]平面摇摆振动 若n<4 吸收峰将出现在734~743cm-1处
16
2.烯烃的主要吸收峰为:
特征峰
吸收峰位置/cm-1 振动形式
强度
CH CC
3000~3100 1620~1680
伸缩振动
伸缩振动
取决于双键上取代 基的数目和性质
CH
650~1000
弯曲振动
RH CC
HH ~ 910和 ~ 990RHCC
R
H
~ 890
R
H
CC
H
R
~ 970
R
R
CC
HH
~ 690
R
RR
R
CC
CC
R
HR
R
790 ~ 840 无
17
1. 3080cm-1
=C—H 伸缩振动
2. 1642cm-1
C = C 伸缩振动
3. 2860~2960cm-1
C—H 伸缩振动
4. 1465cm-1、1380cm-1
C—H(—CH3、—CH2)面内弯曲振动
5. 992cm-1、912cm-1
=C—H 弯曲振动 单取代
18
1. 3042cm-1 2. 1662cm-1 3. 2858~2950cm-1
=C—H 伸缩振动 C=C 伸缩振动
C—H 伸缩振动
19
3.炔烃的主要吸收峰为:
特征峰 吸收峰位置/cm-1 振动形式
◆弯曲振动——成键原子在键轴上、下、左、右弯曲,键角改变 而键长基本不变。
νs 对称伸缩振动
νas 不对称伸缩振动
δs 剪切振动
《波谱分析辅导》PPT课件
·F,HF
含氟化合物
·C≡CH
炔化物
CHCH,·CN 芳烃、腈化物
·CHCH2,HCN 烃类、腈化物
CH2CH2,CO 烯烃、丁酰基类、乙酯类、醌类
·C2H5,·CHO 烃类、丙酰类、醛类
NO,CH2O
硝基苯类、苯甲醚类
·OCH3,·CH2OH 甲酯类、含CH2OH侧链
CH3OH
甲酯类、伯醇、苯甲醚
整理ppt
34
氯与溴的同位素丰度
整理ppt
35
与P方向平行, 磁旋比,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磁旋比,它 是磁核 一个特征(固定)值。
(3) 只有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具有磁矩
整理ppt
16
具有磁矩的核:
o P
原子核存在自旋,核磁矩不为零,能
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发生能级分裂,
用于核磁共振分析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自旋量子(I)
例子
奇数
偶数 偶数
戊酮类、己酰基等
·C4H9,C2H5CO· 丙酰类、丁基醚、长链烃
C3H7O·
丙酯类
CH3COOH
羧酸类、乙酸酯类
CH3C(OH)2· 乙酸酯的双氢重排
·SC2H5 ,C2H5SH 硫醇类、硫醚类
·Br,HBr
含溴化合物
·I,HI
含碘化合物
整理ppt
32
整理ppt
33
电子轰击源(Elextron Bomb Ionization, EI) ——热阴极发射出能量为70eV的高能电子束,在高速向 阳极运动时,撞击来自进样系统的样品分子,使样品分 子发生电离。
1
4
e2
3 250 300 350
λ 400nm
波谱分析法ppt课件
n→*跃迁引起的。
该带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弱ε<100, λmax>260nm
*
练习
预测下列化合物产生哪些电子跃迁? 能出现什么吸收带?
CH CH COOH
NO2
O C H C H C H C H 3 2 2
*
第一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UV)
n→*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
*
溶剂极性改变使吸收带位移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极性溶剂 对n 、 、*轨道的溶剂化作用不同引起的。 轨道的极性 顺序:n > * > ,轨道极性越大,受溶剂极性的影响 也越大。
n→*跃迁所需的能量最低 (max 270-300nm)
例如 饱和酮:n→*跃迁max 270-290nm附近的弱谱 带 (同时也产生→*跃迁max 180nm左右的强谱带 ) *
电子跃迁类型与分子结构及存在的基团有密切 的联系,因此,可依据分子结构预测可能产生的电 子跃迁。
例如 饱和烃 只有→* 跃迁 烯烃有 →* 、→* 跃迁 脂肪醚 →* 、n→* 跃迁 醛、酮存在 →* 、n→*、 →*、n→* 四种跃迁
第三节
影响UV的主要因素
一、分子结构的影响
二、共轭体系的影响 三、取代基的影响 四、溶剂的影响 五、pH值的影响
*
影响UV的主要因素:
1、分子内部因素:分子结构
2、外部因素:分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或与溶剂分子之间的 作用。
*
一、分子结构的影响
1、双键位置的影响
O CH CH C CH3 CH3
O CH CH C CH3 CH3
4、质谱分析法(MS)
用于鉴别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定性分析方法。
波谱综合解析ppt课件
IR能给出大部分官能团和某些结构单元存在的信息,从谱 图特征区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存在的官能团,从指纹区的某些
相关峰也可以得到某些官能团存在的信息。
(2) 有机质谱
MS除了能够给出分子式和相对分子量的信息,还可以 根据谱图中出现的系列峰﹑特征峰﹑重排峰和高质量区碎
片离子峰确定结构单元。
7
波谱综合解析步骤
的手段去解决剩余结构问题。
2
IR: 3030cm-1, 1600 cm-1, 1500 cm-1.
R 1H: 7.2ppm
13C: 120-140ppm UV: E, B吸收带。 MS:m/z=77,51,……
=91,65,39 ……
CH CH3 CH3
IR: 1380 cm-1裂分等高双峰。 1H: 双峰,多重峰。
谱图综合解析实例3
质谱MS验证结构: O
- O C CH3
CH2 O
CH2 O C CH3
-
O
- CH2 O C CH3
- CH3
CH2 O
O C CH3
m/z=43
m/z=77
- HC CH
O CH2 O C
- CO
m/z=91
HC CH
m/z=65
CH2 O
m/z=51
m/z=135
m/z=107
13C: 双峰,四重峰。
3
二、 波谱综合解析步骤
1) 解析前应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
首先了解样品的来源和纯度; 纯物质要了解其熔点、沸点、溶解性能等物理化学性 质以及用其它分析手段所测得的数据(如分子量、元素
分析数据)等; 混合物需要精制后才能进行波谱分析,或采用一些联
用技术分析。
4
相关峰也可以得到某些官能团存在的信息。
(2) 有机质谱
MS除了能够给出分子式和相对分子量的信息,还可以 根据谱图中出现的系列峰﹑特征峰﹑重排峰和高质量区碎
片离子峰确定结构单元。
7
波谱综合解析步骤
的手段去解决剩余结构问题。
2
IR: 3030cm-1, 1600 cm-1, 1500 cm-1.
R 1H: 7.2ppm
13C: 120-140ppm UV: E, B吸收带。 MS:m/z=77,51,……
=91,65,39 ……
CH CH3 CH3
IR: 1380 cm-1裂分等高双峰。 1H: 双峰,多重峰。
谱图综合解析实例3
质谱MS验证结构: O
- O C CH3
CH2 O
CH2 O C CH3
-
O
- CH2 O C CH3
- CH3
CH2 O
O C CH3
m/z=43
m/z=77
- HC CH
O CH2 O C
- CO
m/z=91
HC CH
m/z=65
CH2 O
m/z=51
m/z=135
m/z=107
13C: 双峰,四重峰。
3
二、 波谱综合解析步骤
1) 解析前应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
首先了解样品的来源和纯度; 纯物质要了解其熔点、沸点、溶解性能等物理化学性 质以及用其它分析手段所测得的数据(如分子量、元素
分析数据)等; 混合物需要精制后才能进行波谱分析,或采用一些联
用技术分析。
4
有机化学课件-波谱分析
995~985,915~905(单 取代烯) 980~960(反式二取代烯) 690(顺式二取代烯) 910~890(同碳二取代烯) 840~790(三取代烯)
C H 面外 弯曲振动
660~630(末端炔烃)
烷烃:C—H伸缩振动 2940 cm-1和 2860 cm-1,C—H 面内
弯曲1460(不对称)和1380 cm-1 (对称), -(CH2)n- (n>=4)一般在 720 cm-1处有特征峰(弱)
第八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1.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 2.红外吸收光谱 3.核磁共振谱
第八章
1.紫外光谱(UV) 2.红外光谱(IR)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3.核磁共振谱(NMR ) 4.质谱(MS)
有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四大波谱:
一、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 E= hν= hc/λ ν= c/λ 1/λ=σ E 代表光子的能量,单位为J; h planck 常数 6.63x10-34J•S
TMS:四甲基硅烷
低场
屏蔽效应大,共振信号在高场,
CH3
吸收峰为单峰,化学惰性。
TMS 化学位移定为0 ppm 高场
10
9
8பைடு நூலகம்
7
6
5
4
3
2
1
零 点
-1
-2
-3
TMS
三、核磁共振谱
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 电负性的影响 电负性较大的吸电子基团,使与之相连的碳上的质子周围 电子云密度降低,屏蔽作用弱,共振信号→低场(位移增大)
1
0
一张NMR谱图,通常可以给出四种重要的结构信息:化学位 移、自旋裂分、偶合常数和峰面积(积分线) 峰面积大小与质子数成正比,可由阶梯式积分曲线高度求出。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课堂PPT)
23
不同能量的电磁波能引起物质不同运动状态的变化,促 使一定能态的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在连续的电磁波谱上出现 吸收信号。
3
高能辐射区 光学光谱区
γ 射线 x 射线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引起原子核的裂变
短
使内层电子逸出轨道
引起原子和分子外层价电子跃迁 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状态变化
波长
波谱区
微波 引起单电子自旋改变烯Βιβλιοθήκη 类型各类烯烃的特征吸收位置表
v=C–H/cm-1
vC=C/cm-1
RHC=CH2 R1R2C=CH2 R1HC=CHR2(Z)
3100~3000(m) 3100~3000(m) 3100~3000(m)
R1HC=CHR2(E) 3100~3000(m)
R1R2C=CHR3
3100~3000(m)
面外弯曲γ:包括面外摇摆和蜷曲。 面外摇摆ω
蜷曲τ
14
变形振动δ :包括对称变形振动和不对称变形振动。 对称的变形振动δs
不对称的变形振动δas
15
8.1.2 烃类化合物的IR谱图解析
8.1.2.1 烷烃
烷烃的IR谱应关注三个吸收段的情况: (1) C–H伸缩振动(vC–H):3000~2800cm-1;
形判断化合物的官能团,确定化合物类别。 红外光谱产生必要条件 分子在振、转过程中的净偶极矩的变化不为0,即分子产生
红外活性振动过程中:
Δμ ≠ 0
8
8.1.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
8.1.1.1 振动方程式
√ √ 1
v振 动 =2 π
μ K=2 1 π Km 11+m 12
√ 1
σ=2πc
K
m 11+
不同能量的电磁波能引起物质不同运动状态的变化,促 使一定能态的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在连续的电磁波谱上出现 吸收信号。
3
高能辐射区 光学光谱区
γ 射线 x 射线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引起原子核的裂变
短
使内层电子逸出轨道
引起原子和分子外层价电子跃迁 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状态变化
波长
波谱区
微波 引起单电子自旋改变烯Βιβλιοθήκη 类型各类烯烃的特征吸收位置表
v=C–H/cm-1
vC=C/cm-1
RHC=CH2 R1R2C=CH2 R1HC=CHR2(Z)
3100~3000(m) 3100~3000(m) 3100~3000(m)
R1HC=CHR2(E) 3100~3000(m)
R1R2C=CHR3
3100~3000(m)
面外弯曲γ:包括面外摇摆和蜷曲。 面外摇摆ω
蜷曲τ
14
变形振动δ :包括对称变形振动和不对称变形振动。 对称的变形振动δs
不对称的变形振动δas
15
8.1.2 烃类化合物的IR谱图解析
8.1.2.1 烷烃
烷烃的IR谱应关注三个吸收段的情况: (1) C–H伸缩振动(vC–H):3000~2800cm-1;
形判断化合物的官能团,确定化合物类别。 红外光谱产生必要条件 分子在振、转过程中的净偶极矩的变化不为0,即分子产生
红外活性振动过程中:
Δμ ≠ 0
8
8.1.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
8.1.1.1 振动方程式
√ √ 1
v振 动 =2 π
μ K=2 1 π Km 11+m 12
√ 1
σ=2πc
K
m 11+
chapter7波谱分析ppt课件
C ≡ N 伸缩 -N=C=O 伸缩 -C=C=O 伸缩
相关有机化合物中基团的特征频率 /cm -1 炔 RC ≡ CH 2140-2100(S) RC ≡ CR ’2260-2190(v,w) 腈 2260 ~ 2240(m) 异氰酸酯 2275 ~ 2240(s) 烯酮 ~ 2150 酸酐 1850 ~ 1800(s);1790 ~ 1740(s) 酰卤 1815 ~ 1770(s) 酯 1750 ~ 1735(s) 醛 1740 ~ 1720(s) 酮 1725 ~ 1705(s) 酸 1725 ~ 1700(s) 酰胺 1690 ~ 1630(s) 烯 1680 ~ 1620(v) 芳环 1600(v);1580(m);1500(v);1450(v) 亚胺、肟 1690 ~ 1640(v) 偶氮 1630 ~ 1575(v) 烷烃 CH 3: 1470 ~ 1430(m);1380 ~ 1370(s) CH 2: 1485 ~ 1445(m) CH: 1340(w)
UV IR 仪器昂贵 NMR MS
2-20万
缺点 仪器操作复杂、后二者 维护费用高
3-50万 50-1000万 20-500万
3.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
能量升高 λ /cm-1
λ /nm
二、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成键原子振动 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只有引起分子偶极距变化的振动才能产 生红外吸收。
说明
特 征 频 率 区
(Ⅴ ) 羰基伸 缩振动 区 (Ⅵ ) 两键伸 缩振动 区 (Ⅶ ) 饱合 C-H 面 内弯曲 振动区
1900 ~ 1630
C=O 伸缩
酸酐两峰相距 60cm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共轭双烯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影响比较小,而α、β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影响比较大。
• 溶剂极性改变使吸收带发生位移的原因是分子溶剂 化的结果。
• π→π*,n→π*受溶剂极性影响所发生的变化见图 2-8(P13)
• π→π*:在极性溶剂中π*能级下降比π更多,因 而△Ep<△En
• n→π*:在极性溶剂中n能级下降比π*更多,因而 △Ep >△En
助色基团: 它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在近紫外 及可见光区不会产生吸收的一些基团,但这些 基团与发色基团相连时,却能使发色基团的吸 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
通常,助色基团是由含有孤对电子的元素所 组成。如-NH2、-NR2、-OH、-OR、-Cl等。 这些基团借助p-π共轭使发色基团增加共轭程 度,从而使电子跃迁的能量下降。 助色基团的助色效应强弱大致如下: F <CH3 <Cl <Br <OH <SH <OCH3 <NH2 <NHR <NR2 <O-
例如: CH3SH: n→σ* 227nm; CH3I: n→σ* 258nm. n→σ* 跃迁的吸收强度较弱。
3)π→π*跃迁: 不饱和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跃迁,吸收强 度很强,εmax~103m2.mol-1。只含弧立 双键的乙烯、丙烯等化合物,其波长变短, π→π*,170~200nm。如果烯键上存在取 代基(推、拉显著)或共轭体系,吸收波长 可移到近紫外区。
(4) n→π*跃迁: 当化合物分子中同时含有π电子和n电子,则可 产生n→π*跃迁。 丙酮(C=O): n→π*,280nm, εmax1.5m2.mol-1 特点:跃迁所需的能量最低,波长最长,吸收 强度很弱,εmax:10m2.mol-1。
电子跃迁类型→分子中的官能团→分子结构。 饱和烃: σ → σ* 跃迁 烯 烃: σ → σ* ,π→π* 脂肪族醚: σ → σ* ,n → σ* 醛、酮(四种跃迁): σ→σ*;n→σ*;π→π*;n→π* 芳香化合物: π→π* 芳香化合物的π→π*跃迁会出现三个吸收带:
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子中具有核磁距的原子核1H、13C、15N、19F、 31P等在外加磁场中,通过射频电磁波的照射, 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能量,由低能量的能级跃 迁到高能量的能级,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在1HNMR中,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和共振峰峰 面积积分强度之比是三项重要参数。 在13CNMR中,化学位移和共振信号数目较重要。
2、波谱分析法(UV、IR、NMR、MS) 特点:样品微量化,测定速度快,结果准确,重复 性好。 解析方法: ①、与已知纯物质的标准图谱对照。 ②、对比实验法(空白对照、底物对照、设计实 验)。 几种图谱应互相参照,相互补充,能自园其说,不 互相矛盾,才能准确地确定未知物的分子结构。
第一章 紫外光谱
π* ΔE1
π
C
C
C
C
π4*
π*
π*
π3* nn
π2
π
π
π1
C
C
C
O
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
• 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类: • 1、分子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位移。 • 2、分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或与溶剂分子之间的
作用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位移或吸收强度的变化。
• §2.3-1 溶剂的影响
• 增加溶剂的极性:使π→π*吸收带波长红移,而 使n→π*蓝移。
即E吸收带、K吸收带和B吸收带。 苯的三个吸收带:E,184nm; K,203nm;
B,256nm
三、发色基团、助色基团和吸收带
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发色基团:能导致化合物在近紫外及可见 光区(200-800nm)产生吸收的基团。含 有π键的C=C、C≡C,苯环以及C=0,-N=N,-S=0等不饱和基团都是发色基团。 如果化合物中有几个发色基团互相共轭, 则会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长比单个 发色基团的吸收波长长,吸收强度也将增 强。典型发色基团的吸收带见表
波谱分析
韩利民
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宁永成 2、《现代有机波谱分析》,张华等 3、《谱学导论》,范康年
1、绪 论
• 什么是波谱分析法 • 波谱分析法是通过:
紫外光谱(UV-ultrabiolet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红外光谱(I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质谱( MS- Mass spectrometry)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等方法鉴别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的定性分析方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仪器设备的发展,为鉴定化 合物的结构提供了基础。
质谱分析法: 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流去轰击被分析物质的气态 分子,使之离解成分子离子,部分正离子会进一步 碎裂成各种不同质荷比(m/z)的粒子,在外加静电 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将它们逐一分离和 检测。 由各碎片离子的质荷比数值和相对丰度,结合分子 断裂过程的机理,可推断被测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分 子量。
一般饱和烃在近紫外区没有吸收,是透明 的,所以常用作测定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
(2) n→σ*跃迁: 含有氧、氮(有孤电子对)、硫、卤素等原 子的有机化合物,能产生n→σ*跃迁。 能量比σ→σ*低,一般吸收低于200nm的波 长,但含有电离能较低的原子(容易电离) (如S、I)时,波长可高于200nm。
E2带,εmax~102m2.mol-1
共轭体系与吸收带波长的关系
•共轭红移:π→π*跃迁的吸收波长随共轭程 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乙烯(孤立双键):170nm,真空紫外区; 一 般每增加一个共轭双键,吸收波长约增加 40nm(见表2-4,P11)当双键数达到7时,吸收 波长将进入可见区。
• 如果共轭基团中还含有n电子,则n→π*跃迁吸收波 长也会引起红移。
经典的有机定性分析方法:元素分析(C、H、N、 O、S、Cl等)、熔点、沸点、折光率、特征官能团 的显色反应等。 有机结构分析中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 1、色谱分析法:
气相色谱法(GC) ( 惰气为载气)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薄层色谱法(TLC)
复杂的有机混合物,经过色谱分离可得单一的纯检 测组分,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纯组分: ①、GC-MS色(气)质联用仪 ②、HPLC-MS色(液)质联用仪 ③、GC-IR气红联用仪 ④、GC-NMR气相核磁联用仪 柱色谱、制备色谱、薄层色谱、纯组分,为UV、IR、 NMR、MS提供纯样品。
由π→π*和n→π*所产生的吸收带可分为下述四种 类型: •(1)R吸收带(n→π*) •由发色基团(如羰基、硝基)中未成键n电子向反键 π*轨道跃迁产生。(n→π*) •R吸收带的吸收波长比较长,但吸收强度很弱,常常 易被掩盖。 •例如:乙醛中 C=0的n→π*,
λ=290nm,εmax=1.7m2 .mol-1 •(2) K吸收带(π→π*, 共轭双鍵产生)
若芳族化合物的紫外谱同时出现K带,B带和R带,则
R带波长最长,B带次之,K带最短,但吸收强度次序
正好相反。 (4) E吸收带(π→π*)
E带也是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起源于苯环 中三个烯双键的π→π*跃迁。
E带又可分为E1带和E2带。 E1带,λ<200nm E2带,λ>200nm(相当于K带) 吸收强度E1 > E2 ,E1带,εmax ~ 103m2.mol-1 ;
• 例如 乙醛,π→π*,170 nm
•
n→π*,290nm
• 丙烯醛(存在着双键与羰基共轭),
π→π*,210nm
n→π*,315nm
• 共轭引起红移的原因可用分子轨道来解释:即共轭 引起π*轨道能量降低,导致吸收带波长红移。
• 见图2-6、2-7、P12
π4* π*
π3*
ΔE1
ΔE2
π2
π
π1
•△Ep < △En
△Ep > △En
分子结构改变的影响
• 1、分子中双键位置或者基团排列位置不同,其紫 外吸收波长及强度就有差异。例如 α和β紫罗兰 酮分子的末端环中双键位置不同,它们的π→π*分 别为227nm和299nm(见P13)
4、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电磁波与辐射能
二、吸收光谱的产生
电磁波 E1 相互作用
E2-E1<0
化学物质
能量转移 E2
吸收
C
基态
不同波长的光 In
C
激发态
Im
C
检 测
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录强度的变化,得到一个图 即原子吸收光谱
E
E
分子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原子和分子中各种运动状态所 对应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能级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只有当电磁波的能量与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的能 量差相匹配的时候,原子和分子才能够吸收这样的能 量从低的能级跃迁到高的能级。
紫外光谱中常以吸收带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 和该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 来表征化合 物的特征吸收,吸收光谱反应了物质分子对 不同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吸收带的形状以及 λmax εmax 与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价电 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在跃迁过 程中,电子能级的跃迁往往伴随 着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和转动能 级的跃迁,因此电子能级的跃迁 多产生的吸收带由于附加了分子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变 成了较宽的谱带。
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红移: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取代基或受 溶剂的影响使其紫外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 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增色效应:分子结构变化使吸收带的强度即摩尔吸 光系数增大的现象。 减色效应:使εmax减少的现象。 3、吸收带 一般σ→σ* ,n→σ* 吸收带波长处于真空(远)紫外 区。π→π*和n→π* 处于近紫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