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整理.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谱分析法: 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流去轰击被分析物质的气态 分子,使之离解成分子离子,部分正离子会进一步 碎裂成各种不同质荷比(m/z)的粒子,在外加静电 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将它们逐一分离和 检测。 由各碎片离子的质荷比数值和相对丰度,结合分子 断裂过程的机理,可推断被测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分 子量。
二 分子轨道与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轨道
..
CH3CH2O. .H n
电子跃迁类型
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所吸收的光辐射波长不 同。 σ→σ*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高,吸收波长 最短;n →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低,吸收 波长较长。
(1)σ →σ*跃迁:饱和烃△E = hυ= hc/λ 高能跃迁,大约需780kJ.mol-1的能量,相 当于真空紫外区的波长。 乙烷的σ →σ* :135nm 环丙烷σ →σ* :190nm
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红移: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取代基或受 溶剂的影响使其紫外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 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增色效应:分子结构变化使吸收带的强度即摩尔吸 光系数增大的现象。 减色效应:使εmax减少的现象。 3、吸收带 一般σ→σ* ,n→σ* 吸收带波长处于真空(远)紫外 区。π→π*和n→π* 处于近紫外区。
若芳族化合物的紫外谱同时出现K带,B带和R带,则
R带波长最长,B带次之,K带最短,但吸收强度次序
正好相反。 (4) E吸收带(π→π*)
E带也是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起源于苯环 中三个烯双键的π→π*跃迁。
E带又可分为E1带和E2带。 E1带,λ<200nm E2带,λ>200nm(相当于K带) 吸收强度E1 > E2 ,E1带,εmax ~ 103m2.mol-1 ;
即E吸收带、K吸收带和B吸收带。 苯的三个吸收带:E,184nm; K,203nm;
B,256nm
三、发色基团、助色基团和吸收带
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发色基团:能导致化合物在近紫外及可见 光区(200-800nm)产生吸收的基团。含 有π键的C=C、C≡C,苯环以及C=0,-N=N,-S=0等不饱和基团都是发色基团。 如果化合物中有几个发色基团互相共轭, 则会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长比单个 发色基团的吸收波长长,吸收强度也将增 强。典型发色基团的吸收带见表
• 共轭双烯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影响比较小,而α、β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影响比较大。
• 溶剂极性改变使吸收带发生位移的原因是分子溶剂 化的结果。
• π→π*,n→π*受溶剂极性影响所发生的变化见图 2-8(P13)
• π→π*:在极性溶剂中π*能级下降比π更多,因 而△Ep<△En
• n→π*:在极性溶剂中n能级下降比π*更多,因而 △Ep >△En
•△Ep < △En
△Ep > △En
分子结构改变的影响
• 1、分子中双键位置或者基团排列位置不同,其紫 外吸收波长及强度就有差异。例如 α和β紫罗兰 酮分子的末端环中双键位置不同,它们的π→π*分 别为227nm和299nm(见P13)
• 例如 乙醛,π→π*,170 nm
•
n→π*,290nm
• 丙烯醛(存在着双键与羰基共轭),
π→π*,210nm
n→π*,315nm
• 共轭引起红移的原因可用分子轨道来解释:即共轭 引起π*轨道能量降低,导致吸收带波长红移。
• 见图2-6、2-7、P12
π4* π*
π3*
ΔE1
ΔE2
π2
π
π1
由π→π*和n→π*所产生的吸收带可分为下述四种 类型: •(1)R吸收带(n→π*) •由发色基团(如羰基、硝基)中未成键n电子向反键 π*轨道跃迁产生。(n→π*) •R吸收带的吸收波长比较长,但吸收强度很弱,常常 易被掩盖。 •例如:乙醛中 C=0的n→π*,
λ=290nm,εmax=1.7m2 .mol-1 •(2) K吸收带(π→π*, 共轭双鍵产生)
4、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电磁波与辐射能
二、吸收光谱的产生
电磁波 E1 相互作用
E2-E1<0
化学物质
能量转移 E2
吸收
C
基态
不同波长的光 In
C
激发态
Im
C
检 测
器
记录强度的变化,得到一个图 即原子吸收光谱
E
E
分子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原子和分子中各种运动状态所 对应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能级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只有当电磁波的能量与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的能 量差相匹配的时候,原子和分子才能够吸收这样的能 量从低的能级跃迁到高的能级。
E2带,εmax~102m2.mol-1
共轭体系与吸收带波长的关系
•共轭红移:π→π*跃迁的吸收波长随共轭程 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乙烯(孤立双键):170nm,真空紫外区; 一 般每增加一个共轭双键,吸收波长约增加 40nm(见表2-4,P11)当双键数达到7时,吸收 波长将进入可见区。
• 如果共轭基团中还含有n电子,则n→π*跃迁吸收波 长也会引起红移。
例如: CH3SH: n→σ* 227nm; CH3I: n→σ* 258nm. n→σ* 跃迁的吸收强度较弱。
3)π→π*跃迁: 不饱和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跃迁,吸收强 度很强,εmax~103m2.mol-1。只含弧立 双键的乙烯、丙烯等化合物,其波长变短, π→π*,170~200nm。如果烯键上存在取 代基(推、拉显著)或共轭体系,吸收波长 可移到近紫外区。
(4) n→π*跃迁: 当化合物分子中同时含有π电子和n电子,则可 产生n→π*跃迁。 丙酮(C=O): n→π*,280nm, εmax1.5m2.mol-1 特点:跃迁所需的能量最低,波长最长,吸收 强度很弱,εmax:10m2.mol-1。
电子跃迁类型→分子中的官能团→分子结构。 饱和烃: σ → σ* 跃迁 烯 烃: σ → σ* ,π→π* 脂肪族醚: σ → σ* ,n → σ* 醛、酮(四种跃迁): σ→σ*;n→σ*;π→π*;n→π* 芳香化合物: π→π* 芳香化合物的π→π*跃迁会出现三个吸收带:
ΔE=E2-E1=hv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原理
一 紫外光谱的产生
× 可见光
紫
被 吸
外
收 了
光
透明的有机化合物(不吸收可见光的化合物)
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1/T)=Kbc
A为吸光度, T为透射比,是投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b为吸收层厚度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 均匀非散射的西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 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
紫外光谱中常以吸收带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 和该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 来表征化合 物的特征吸收,吸收光谱反应了物质分子对 不同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吸收带的形状以及 λmax εmax 与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价电 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在跃迁过 程中,电子能级的跃迁往往伴随 着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和转动能 级的跃迁,因此电子能级的跃迁 多产生的吸收带由于附加了分子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变 成了较宽的谱带。
助色基团: 它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在近紫外 及可见光区不会产生吸收的一些基团,但这些 基团与发色基团相连时,却能使发色基团的吸 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
通常,助色基团是由含有孤对电子的元素所 组成。如-NH2、-NR2、-OH、-OR、-Cl等。 这些基团借助p-π共轭使发色基团增加共轭程 度,从而使电子跃迁的能量下降。 助色基团的助色效应强弱大致如下: F <CH3 <Cl <Br <OH <SH <OCH3 <NH2 <NHR <NR2 <O-
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子中具有核磁距的原子核1H、13C、15N、19F、 31P等在外加磁场中,通过射频电磁波的照射, 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能量,由低能量的能级跃 迁到高能量的能级,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在1HNMR中,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和共振峰峰 面积积分强度之比是三项重要参数。 在13CNMR中,化学位移和共振信号数目较重要。
•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1、分子中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的规律,σ、π、n轨道及σσ*, n- σ*, π- π*, n- π* 跃迁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电子跃 迁产生的吸收带波长及其光谱特征。
2、分子结构变化及取代基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共轭体系对 吸收波长的影响。
3、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共轭二烯烃α,β不饱和羰基 化合物及其酰基苯衍生物的K带波长计算方法。
波谱分析
韩利民
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宁永成 2、《现代有机波谱分析》,张华等 3、《谱学导论》,范康年
1、绪 论
• 什么是波谱分析法 • 波谱分析法是通过:
紫外光谱(UV-ultrabiolet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红外光谱(I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质谱( MS- Mass spectrometry)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等方法鉴别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的定性分析方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仪器设备的发展,为鉴定化 合物的结构提供了基础。
经典的有机定性分析方法:元素分析(C、H、N、 O、S、Cl等)、熔点、沸点、折光率、特征官能团 的显色反应等。 有机结构分析中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 1、色谱分析法:
气相色谱法(GC) ( 惰气为载气)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薄层色谱法(TLC)
复杂的有机混合物,经过色谱分离可得单一的纯检 测组分,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纯组分: ①、GC-MS色(气)质联用仪 ②、HPLC-MS色(液)质联用仪 ③、GC-IR气红联用仪 ④、GC-NMR气相核磁联用仪 柱色谱、制备色谱、薄层色谱、纯组分,为UV、IR、 NMR、MS提供纯样品。
π* ΔE1
π
C
C
CLeabharlann Baidu
C
π4*
π*
π*
π3* nn
π2
π
π
π1
C
C
C
O
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
• 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类: • 1、分子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位移。 • 2、分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或与溶剂分子之间的
作用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位移或吸收强度的变化。
• §2.3-1 溶剂的影响
• 增加溶剂的极性:使π→π*吸收带波长红移,而 使n→π*蓝移。
紫外吸收光谱:
分子中最外层价电子在不同能级轨道上跃迁而产生, 它反映了分子中价电子跃迁时的能量变化与化合物 发色基团之间的关系。UV主要提供分子内共轭体系 的结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种分子振动一转动光谱,它是由分子的振动 一转动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只要组成分子 的原子质量不同或化学键性质不同,或几何构 型不同,都会得到不同的IR谱图。因此可由IR 谱图中特征吸收带的位置,鉴别分子中所含有 的特征官能团和化学键的类型,单、双键等。
2、波谱分析法(UV、IR、NMR、MS) 特点:样品微量化,测定速度快,结果准确,重复 性好。 解析方法: ①、与已知纯物质的标准图谱对照。 ②、对比实验法(空白对照、底物对照、设计实 验)。 几种图谱应互相参照,相互补充,能自园其说,不 互相矛盾,才能准确地确定未知物的分子结构。
第一章 紫外光谱
一般饱和烃在近紫外区没有吸收,是透明 的,所以常用作测定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
(2) n→σ*跃迁: 含有氧、氮(有孤电子对)、硫、卤素等原 子的有机化合物,能产生n→σ*跃迁。 能量比σ→σ*低,一般吸收低于200nm的波 长,但含有电离能较低的原子(容易电离) (如S、I)时,波长可高于200nm。
• 含共轭双键分子(如丁二烯、丙烯醛)发生π→π* 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
•K吸收带λ>200nm; εmax>103m2.mol-1
•苯乙烯、苯甲酸的双键出现K吸收带。
•(3)B吸收带(π→π*)闭合环状共轭双键。
• 它是芳环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由闭合环状共 轭双键π→π*所产生的,B吸收带的波长较长,但强 度较弱。苯的B带:λ=256nm, εmax=21.5m2·mol-1在非极性溶剂中或呈气态时, B带会呈现出精细结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