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卒中多学科的联合诊疗(完整版)
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c1870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医生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
这种综合诊疗制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病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高诊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的优势和应用。
首先,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学科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多学科医生的集体智慧,可以综合各种专业知识,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在肿瘤诊疗中,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由不同的学科医生组成,包括外科医生、放疗医生、化疗医生等,他们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决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其次,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需求。
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独特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可以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心脏病诊疗中,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血管病变情况,综合考虑手术、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选择,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此外,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能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
通过多学科医生的集体讨论和决策,可以减少冗余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尽早获得适当的治疗。
例如,在卒中病例中,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快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最后,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能够提高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
通过多学科医生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同时,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是科研的重要平台,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疾病研究和临床试验,推动医疗科学的发展。
然而,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的组建和运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医院管理和协调的支持。
此外,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https://img.taocdn.com/s3/m/ed9c7144dd3383c4ba4cd2ec.png)
脑卒中类型的鉴别诊断
✓DSA是诊断脑梗死的“金标准”,在时间 紧急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CTA、MRA 也有助了解血管闭塞部位、有无斑块及其 性质等(A级证据,Ⅰ类推荐)。
✓2/3的AIS患者存在心率和ECG异常,推荐常规进行心率和ECG监测。发病 24h内进行12导联ECG检查,发病7d内进行24h心电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 (A级证据,Ⅰ类推荐)。
✓AIS患者血压升高是普遍现象,应密切监测。溶栓和(或)机械取栓的患者 应该加强术前和术后血压监测,避免血压过度、过快波动(A级证据,Ⅱa 类推荐),早期降压治疗的获益证据尚不充分。
入院时病情评估
✓脑卒中患者入院后需要先对生命体 征进行评估,初步的病史、神经查 体有助病情判断和初步诊断(A级证 据,Ⅰ类推荐)。
✓常用GCS、NIHSS评分和 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等对意 识障碍和病情程度进行评分(A级证 据,Ⅰ类推荐),初步了解脑损伤 严重程度,根据情况迅速决定诊疗 方案,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ICH患者颅内压持续高于20mmHg时建议进行干预(B级证据,Ⅱb级推荐)。 有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将CPP控制在50~70mmHg是合理的(C级证据,Ⅱb 类推荐)。
神经电生理监测
✓对脑卒中患者应用EEG监测,有助判断意识昏迷程度和非惊厥性的癫痫活动, 并用于脑功能损伤的评价(B级证据,Ⅱa类推荐)。
重要实验室指标监测
✓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指标监测。
神经影像学检查
✓推荐应用头部CT平扫或MRI快速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区分缺血性卒中和 出血性卒中,以决定后续的治疗策略(A级证据,Ⅰ类推荐)。
卒中中心建设制度汇编
![卒中中心建设制度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471de75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9.png)
卒中中心建设制度汇编卒中中心建设相关制度汇编一、卒中中心多学科会诊制度为了尽早明确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凡遇脑卒中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情况,应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
会诊由病人所在科室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神经内科、急诊科、及相关影像检验科室人员参加。
必要时报医务科组织会诊讨论。
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简明介绍病史、病情及诊疗经过。
主治医师应详细分析病情,提出开展本次讨论的目的、意义及关键问题。
与会医师可各抒己见,积极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或有关资料和信息。
最后由主持讨论者总结概括,综合分析,明确结果,确定诊疗方案。
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职称、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的具体发言内容、讨论意见及主持人汇总的小结意见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小结意见于当日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脑卒中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每月至少举行两次。
二、医院卒中中心各类人员职责溶栓团队职责分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检验科职责:对标有脑卒中“绿色通道”标识的申请单及标本快速反应,优先满足绿色通道患者的需要,并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具体时限规定如下:血常规、血糖在接到标本10分钟内出报告,血型、电解质、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等检查在接到血标本35分钟内出报告;其他项目酌情尽快完成。
急诊血常规+血糖检验报告出具的平均时间(从采血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15min得5分,超过扣分。
影像科职责:对标有脑卒中“绿色通道”标识的申请单快速反应,优先满足绿色通道患者需要,在患者到达影像科5分钟内完成检查报告。
三、医院卒中中心奖惩制度医院卒中中心设立奖惩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差、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
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
![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e531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6.png)
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概述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是一种协作模式,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诊疗方案,以应对疑难、危急病患者的医疗需求。
该制度通过集合不同学科专家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多学科的协作,从而提高疑难、危急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
目的本制度的主要目的是:1. 提供针对疑难、危急病患者的综合性诊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2. 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作与沟通,充分利用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优势;3. 提供更加全面、客观、专业的医学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医疗团队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4. 促进知识共享和学科交流,提高各学科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医疗素养。
实施过程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 病例选取:通过专业评估和筛选,选择符合疑难、危急病患者条件的病例;2. 召开联合会诊会议: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与会诊,共同讨论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3. 病例讨论与评估:各学科专家就病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包括病情评估、病因分析、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等;4. 制定综合诊疗方案:根据各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全面、综合的诊疗方案,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康复计划等;5. 会诊总结与沟通:将会诊结果总结并向主治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确保方案的有效执行;6. 随访与评估:对患者进行后续随访,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优势与挑战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具有以下优势:1. 多学科协作:能够集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全面、综合的诊疗方案;2. 提高诊疗质量: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和讨论,有助于提高疑难、危急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3. 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医疗团队的整体合作水平;4. 研究与成长:通过知识共享和学科交流,促进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升。
然而,实施疑难、危急病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1. 时间和资源限制:召开联合会诊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各学科专家的参与,对医疗机构来说可能存在资源压力;2. 沟通和决策困难: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决策可能存在困难和分歧,需要合理衡量各学科的意见和建议;3. 制度推行难度:要全面推行该制度,需要医疗机构对该模式的认可和推动,以及相关政策和管理的支持。
医院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
![医院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348fe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d.png)
医院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卒中病例的治疗常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制订治疗方案。
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诊治水平,我院特别制定了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旨在促进专家团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优质的卒中患者诊疗服务。
一、制度目的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卒中患者的复杂情况,避免单一学科医生的主观判断对患者诊治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联合讨论,医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制定出全面、具体的治疗方案,提高卒中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存率。
二、联合讨论程序1. 组织人员: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应由医院相关科室的专家组成,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影像科、心内科等相关学科的专家。
2. 案例选择:每周定期选取若干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
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临床难度。
3. 会议召开:会议由卒中联合讨论组的负责人组织召开,确定时间、地点和议程。
会议形式可以是线下会议,也可以是线上视频会议。
4. 交流讨论:会议期间,相关科室的医生根据病例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出各自的诊断、治疗意见和建议。
在讨论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其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合理的辩论和讨论。
5. 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全面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专家团队共同制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手术方案(若有)、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出院时间等。
三、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的效益1. 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联合讨论,卒中患者可以得到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2. 减少错误判断:单一学科医生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和偏见,而联合讨论可以将多学科的经验和知识相互补充,减少错误判断的可能性。
3. 规范治疗流程:卧床卒中患者的救治需要多学科协作,通过制定联合讨论制度,可以规范治疗流程,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ed320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1.png)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脑卒中(Stroke)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指导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和诊治脑卒中患者,各国学者和专家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脑卒中的诊疗指南。
2023年发布的脑卒中指南,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3脑卒中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中的内容。
一、指南概述2023脑卒中指南的发布旨在更新和整合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最佳的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导。
指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病因分析与分类:指南详细介绍了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颅内出血等。
2. 早期评估与处理:指南强调了早期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在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等。
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指南针对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如脑水肿和脑血管痉挛等,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此外,还对抗生素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4. 康复与护理:指南强调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包括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康复方案和护理措施。
二、指南亮点2023脑卒中指南与以往的版本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亮点:1. 个体化治疗:指南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按病因分类、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综合干预策略:指南提倡综合干预策略,即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手段,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指南明确提出脑卒中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康复医学和心理科等,以实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4. 技术更新与推广:指南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包括血管内溶栓技术、颅内血流重建术和旁路手术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心源性脑卒中
![心源性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4c452ba8915f804d2a16c10d.png)
老年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治(防治)在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心源性,其中,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仅仅有大约5%,可见,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还远远低于实际的发病率,其原因主要是对心源性脑卒中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缺乏脑卒中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
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是心脑血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可以说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与房颤、急性心梗、心内血栓、瓣膜式心脏病及人工心脏瓣膜有关。
搜集国内外一些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资料按TOAST 分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心源性脑卒中诊断构成比美国达到27%,美国黑人、阿根廷等也达到20%以上,而我们中国,尤其是大陆内地的资料显示约12%左右,可见国内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是有待提高的。
对于心源性栓子的来源,一半是来源于非瓣膜性的房颤,其次是急性心梗、心室血栓、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等。
2008年我国发布的一项涵盖13个省份14个民族的调查结果显示,近3万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有0.77%,意味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高达800万。
分析发现房颤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对于房颤亚型构成比,65%是非瓣膜性房颤,其次是孤立性房颤和瓣膜性房颤。
房颤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导致卒中发病的危险程度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没有经过治疗的房颤首次发生卒中的风险为5%。
心源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很高,既往有过卒中病史者年复发率为11.6%,且AF患者的卒中复发率高于非AF患者。
卒中后第1年内,AF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为6.9%,而非房颤者只有4.7%,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这个差别是从2个月开始就出现,随着时间的推迟区别逐渐拉大。
临床中我们经常用CHADS2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考虑到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TIA,积分≥2分时认为卒中风险较高。
★卒中中心制度汇编
![★卒中中心制度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1e0a13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c.png)
江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相关制度一、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1.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总结分析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对卒中中心医疗质量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2.制订与卒中中心有关的战略规划及财政预算;3.审议由总监提出的卒中中心年度工作计划、卒中中心发展战略、各类流程等;4.审核卒中中心各类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修改;5.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并修改工作流程。
二、卒中中心管理工作会议制度1.例会工作内容(1)各科室汇报卒中中心建设中的遇到的问题存在困难。
(2)协调各相关科室工作中相互协作出现的问题。
(3)解决各关科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汇报各自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5)安排下一步整改工作。
每月召开一次。
6.工作流程(1)卒中中心副主任委员关玉华副院长主持例会。
重大问题请赵华伟院长主持参加。
(2)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相关参会人员参加。
科主任、秘书必须参加。
(3)无特殊原因必须到会,请假向中心常务副主任请假。
(4)各相关科室主任发言。
(5)做好会议记录,材料整理归档。
(6)安排下一步工作。
7.奖惩制度(1)无故不参加会议,扣科室质控分2分,扣个人质控分2分。
(2)年底纳入科室、个人评优指标。
三、脑卒中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1.卒中中心联合例会每季度召开两次。
具体时间由协调员提前一周通知各与会代表,地点:神经内科会议室。
2.联合例会的参与者应包括卒中中心主任和/或副主任委员、行政总监和医疗总监、协调员、中心内部各职能部门委员、院前急救系统的代表等。
3.例会的内容包括对本中心急诊卒中患者诊疗情况的汇总分析及讨论。
分析内容由协调员或医疗总监指定的人员汇报,汇报内容采用PPT形式,要有详实可靠的数据分析。
与会各部门代表应对汇报内容反映出来问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进行讨论,更新流程规范。
4.与会者应保证参与例会的时间,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会的需委托代表参加,记录并传达会议的内容以促进本部门的工作。
精神科卒中知识考试试题 (1)
![精神科卒中知识考试试题 (1)](https://img.taocdn.com/s3/m/7e2313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5.png)
精神科卒中知识考试试题一、填空题(60分)1.卒中中心建设目的是建立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多学科联合协助医疗救治及规范化的诊疗服务体系;建立以()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卒中中心建设的意义:提高脑血管病诊疗服务水平,为卒中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缩短急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卒中患者的()和(),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人为中心、致残馍、致死必J2.我院高级卒中中心成立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世界卒中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月29日)4.我院高级卒中中心的工作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嵌合型卒中中心)5.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脑血管造影)6.使用抗栓药物发生脑出血时,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立即停药)7.()是预防房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根据()原则快速识别卒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FAST)9.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血压应控制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0/IOOmmHg)10.溶栓治疗后()复查头颅CT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4小时)11.卒中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XXXX)12.患者在到达卒中门诊(急诊室)后需在()完成登记及送达CT检查,()完成抽血及送血到检验科。
疑难、危重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
![疑难、危重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b1dc2b9aef8941ea76e055e.png)
疑难、危重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疑难、危重、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特制定本制度。
1.重症医学科建设符合要求,为积极收治危重患者创造条件。
2.各科抢救室设备、药品配置达到要求,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3.疑难危重、恶性肿瘤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负责,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患者入、出科符合标准。
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有效落实改进措施。
4.各科室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完善各病种危重病人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即疑难危重、恶性肿瘤病例多学科综合会诊讨论。
5.发现疑难危重、首次入院的恶性肿瘤患者,科内组织病例讨论,仍未能决定诊疗方案,提请院级会诊,进行多学科综合诊疗,明确最佳治疗方案。
6.多学科会诊参加人员组成包括:疑难危重患者诊疗过程中涉及的本科及其它专科人员、恶性肿瘤患者诊疗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人员(特别是选择治疗方案时涉及的专科)。
会诊人员资质要求至少是主治医师以上专业医师、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护师。
7.对多学科会诊中涉及的疑难问题,如病人转科归属、需要但本院暂缺的特殊药品、特殊检查、检验,由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协调解决,必要时汇报主管院领导给予解决。
8.对疑难危重、恶性肿瘤患者的非预期并发症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9.科主任、护士长与质控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a7ab02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7.png)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11.17•【文号】国卫办医函〔2016〕1235号•【施行日期】2016.11.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提高卒中诊疗规范化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了《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时参考使用。
同时提出以下要求:一、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卒中救治管理工作,按照当地人口、医疗需求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情况,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鼓励相关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满足当地卒中诊疗需求。
二、各地要采取措施推动卒中疾病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要加强医院卒中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机构、护理院等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保障卒中患者及时救治、及时康复。
三、各地要加大对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指导完善医院卒中中心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落实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加强对卒中诊疗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四、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要指导专家组对各地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和管理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11月17日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制定《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院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7f05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b.png)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 (1)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3)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 (5)四、抗癫痫药物治疗 (7)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 (9)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 (11)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13)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 (15)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17)十、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19)十一、脑卒中后癫痫 (22)十二、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3)十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选择 (25)十四、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27)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1.下列关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说法有误的是()A.轻度肝功能不全或轻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无须调整剂量B.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C.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不良反应D.可用于妊娠期E.禁用于哺乳期参考答案:D2.核酸化学修饰造就了Inclisiran独特的“胞内缓释系统”,从而实现()的超长药效A.一年一针B.一年两针C.一年三针D.两年一针E.两年三针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脑卒中说法有误的是()A.LDL-C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可引起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B.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二级预防可降低复发率C.LDL-C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D.降低LDL-C水平可降低卒中新发/复发风险E.降脂治疗始终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之一参考答案:C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依折麦布与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用时,LDL-C降幅可>()%,且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国内外权威指南将()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A.他汀类B.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PCSK9抑制剂D.贝特类E.烟酸类参考答案:A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1.根据CAS评分系统,斑块<()mm,为低风险斑块A.0.5B.1C.2D.3E.4参考答案:C2.典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其定义是:动脉断面上管壁最厚处的厚度大于最薄处厚度的()倍A.1.5B.2C.2.5D.3E.3.5参考答案:B3.大脑仅占体重约()%A.1B.2C.5D.6E.8参考答案:B4.颅内管壁MRI技术的优势不包括()A.缩短扫描时间B.提高空间分辨率C.减少图像信噪比D.增加图像信噪比E.可实现高质量三维成像参考答案:C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行MRI管壁成像,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偏心性斑块,且易损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1.下列关于烟雾病的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B.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进行性脑血管疾病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D.出血型及缺血型烟雾病的发病年龄不存在差异E.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延缓或者逆转病情进展的特效药参考答案:D2.下列关于烟雾状血管的病理改变说法有误的是()A.弹力膜的降解B.中膜变厚C.纤维蛋白的沉积D.继发性形成微动脉瘤造成出血E.继发性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导致脑缺血进一步加重参考答案:B3.烟雾病好发地区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E.大洋洲参考答案:A4.烟雾病主要累及的血管是()A.颈内动脉系统B.眼动脉C.大脑静脉系统D.椎基底动脉系统E.豆纹动脉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属于烟雾病的典型症状()A.认知功能障碍B.癫痫C.偏瘫D.眼底改变E.舞蹈样运动参考答案:C四、抗癫痫药物治疗1.下列关于拉考沙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说法有误的是()A.生物利用度低B.达峰快C.半衰期长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E.无活性代谢产物参考答案:A2.下列关于苯巴比妥说法有误的是()A.出现最早的一个抗癫痫药物B.是一个广谱AEDsC.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镇静、攻击性、抑郁、认知障碍、注意力缺D.适合儿童使用E.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是多动症参考答案:D3.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是()A.药物治疗B.手术治疗C.生酮饮食D.中医治疗E.心理治疗参考答案:A4.下列关于左乙拉西坦说法有误的是()A.最有应用前途的新型AEDsB.适用于各年龄人群,所有类型的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自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综合征C.是局灶性发作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D.不良反应很少E.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参考答案:E5.下列不属于抗癫痫药的是()A.卡马西平B.拉莫三嗪C.丙戊酸钠D.左乙拉西坦E.保泰松参考答案:E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1.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有≤2个危险因素,且10年风险<10%,属于()风险A.低危B.中危C.高危D.很高危E.极高危参考答案:B2.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分为()类A.两B.三C.四D.五E.六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ACS相关IS/TIA的诊断要点说法有误的是()A.有危险因素B.确诊的ACSC.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典型临床症状,且与ACS发病间隔≤4周D.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MRI和MR血管壁成像特点E.静脉血可呈低凝状态参考答案:E4.世界卒中组织脑-心工作组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类A.3B.4C.5D.6E.7参考答案:C5.下列对于ACS相关IS/TIA的急性期治疗说法有误的是()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治疗实施的紧迫性和时机、患者个体特征、心脑血管闭塞部位以及就诊医疗单位专业水平B.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以适当剂量的rt-PA静脉注射,然后进行PCI和支架置入术(如有必要)是合理的C.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在出现基底动脉闭塞或NSTEMI时,PCI优先于机械取栓D.ACS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行PCI或CABG,尤其是那些同时合并TIA或视网膜缺血症状,而无AIS者E.对于异时性CCI患者,应先积极处理AMI,而后处理IS/TIA参考答案:C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1.()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A.金刚烷胺B.左旋多巴C.司来吉兰D.恩他卡朋E.普拉克索参考答案:B2.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的说法有误的是()A.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B.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C.根据目前治疗手段,可以治愈D.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开始早期治疗E.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参考答案:C3.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说法有误的是()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遵循剂量滴定C.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D.强调个体化特点E.能突然停药参考答案:E4.下列属于MAO-B抑制剂的是()A.罗匹尼罗B.托卡朋C.雷沙吉兰D.罗替高汀E.金刚烷胺参考答案:C5.帕金森病在中医中属于“震颤”、“颤证”的范畴,其发病多因()所致A.肝肾不足B.气血两虚C.筋脉失养D.虚风内动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下列关于VBD合并症的说法正确的有()A.可合并代谢综合征B.可合并合并免疫相关性疾病C.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动脉瘤D.可合并合并感染性疾病E.以上均正确参考答案:E2.下列干预VBD说法有误的是()A.是一种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B.VBD 的出血风险与动脉扩张的程度和速度有关C.VBD相关脑神经疾病为多个脑神经受累D.临床上发现VBD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可以合并许多其他疾病E.VBD起病隐匿,可无任何症状参考答案:C3.VBD的CTA诊断标准是当基底动脉超出斜坡或鞍背范围,或基底动脉分叉点超出了鞍上池层面,即可诊断为过度延长,基底动脉任意一点的直径大于()mm,即可诊断为扩张A.2B.2.5C.3D.4.5E.6参考答案:D4.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缺血性脑卒中B.出血性脑卒中C.脑干及颅神经受压症状D.梗阻性脑积水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参考答案:A5.VBD并发梗阻性脑积水较罕见,一般认为主要是延长、扩张的血管压迫了中脑导水管或()底部,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A.左侧脑室B.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蛛网膜下腔参考答案:D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1.脑水肿最危险的阶段在发病后48-72h内,且高达30%的患者在发病()h内出现症状加重A.6B.12C.24D.48E.72参考答案:C2.大脑中动脉1/3供血区低密度影,MR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体积超过()ml,或中线移位等早期影像学征象提示发病6h内较多脑组织受累,预测可出现严重脑水肿A.40B.60C.80D.100E.120参考答案:C3.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包括()A.头痛B.高血压C.癫痫发作D.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4.从术后血压管理应该重视的时间点上来看,诸多研究提示MT术后血压与长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前()小时A.4C.12D.24E.48参考答案:D5.下列不属于脱水药物的是()A.葡萄糖B.甘露醇C.高渗盐D.利尿剂E.人血白蛋白参考答案:A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1.对于RLS诊断需同时满足的条件说法有误的是()A.有活动双下肢的强烈愿望,常伴随双下肢不适感或不适感导致了活动欲望B.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出现在休息或不活动时,或在休息或不活动时加重C.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可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D.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在傍晚或夜间加重,或仅出现在傍晚或夜E.身体不适能单纯由一种疾病或现象解释参考答案:E2.对于卒中相关失眠非药物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积极处理卒中患者的失眠症状,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并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B.睡眠卫生教育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作用不大C.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有利于改善卒中患者失眠,而且有助于卒中患者疲劳、抑郁症状的缓解D.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良好E.个体化护理对卒中相关失眠有改善作用参考答案:B3.PSG监测是PLMS的主要诊断手段。
高级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高级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faf0d2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1.png)
为了规范脑卒中重症疑难患者诊治工作,发挥多学科综合力量,提高重症疑难病人诊疗水平,经研究制定本制度高级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一、多学科联合例会目的从各个专科角度研究讨论脑卒中重症疑难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提出交叉学科间的诊疗建议,解决诊疗过程中的难题,拓展专科人员的整体医学思路。
二、多学科联合例会适用对象(一)脑卒中危重症患者;(二)疑难患者:住院患者入院3日内未确定诊断者、涉及多脏器严重病理生理异常者、涉及重大手术治疗者;(三)高龄合并多学科基础疾病者;(四)科内难以解决,须多学科联合讨论研究的特殊病例;三、参加科室人员条件(一)本科室和涉及患者病情的相关科室、医务科、护理部参与。
(二)参加医务人员原则上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要时可邀请外院专家参加。
(三)多学科联合例会程序:1.每月进行一次联合例会;2.科室主任提出申请;3.医务科同意并确定查房时间、通知相关科室;4.主管医生汇报病例,要求资料齐全;5.分批次床边查看患者;6.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7.主管医生记录并汇总意见;8.主管医生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并报医务科备案。
高级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工作流程科室内病例讨论找出需要解决的填写多学科联合例会申请表报医务科组织例会填写多学科例会登记表备齐病例的详细资料实施例会记录例会意见和诊疗方案每年对申请多学科联合例会病例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申请会诊科室高级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申请表:申请会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例会地点住院号例会时间患者病情摘要:理由及目的:拟参与科室或专家:例会主持人:科主任意见:年月日备注:。
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ff1fb8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5.png)
卒中中心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为了规范卒中中心建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筛查、诊治及防治水平,我院制定了脑卒中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该制度旨在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规范落实卒中中心建设任务,提高脑卒中诊疗技术、教学、科研等水平。
会议形式分为周会、XXX每周召开一次,由卒中中心核心科室负责召开,参加人员包括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及相关多学科人员。
月会每月召开一次,由卒中中心核心科室轮流负责召开并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卒中中心核心科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
季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医务科负责召开并主持,参加人员同月会。
会议内容包括多学科联合查房、联合会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临床质控、数据收集及上报、制度及流程的改进等。
周会主要由主管医师和科室负责人准备相关资料并记录会议主要内容,月会则对当月内的卒中病例救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和调整改进措施。
会议资料由组织会议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并上报医务科。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2020年九月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73a45d17f524ccbff0218468.png)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脑卒中防治工程的建设,更好的做好我院卒中防止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认真落实脑卒中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建立并完善中国脑卒中防控体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经卒中中心研究决定,特天水四零七医院脑卒中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一、会议目的:
提高急性脑卒中救治与综合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我院多学科、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好我院各科室间的学术交流与共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脑卒中的各项文件精神和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
二、会议时间:每月月底召开一次
三、会议主持人:卒中中心主任委员
四、参加人员:天水四零七医院卒中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位委员及各专业诊疗组。
五、会议内容:
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做好上传下达工作,统筹指导“卒中防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负责对全面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实和检查工
作,监督卒中中心制度建立及实施,建设期经费支持及人员调配等。
2、具体负责对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落实,负责急性脑卒中救治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定和协调卒中中心的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及科普宣教的实施方案、资料印刷、各工作组档案建立和管理以及网络建设。
3、制定卒中中心发展目标、任务,协调科室人员的调配,参与管理医疗、教学和质控等,落实基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等,组织、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知识的转化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实用有效技术。
××院卒中中心
×年×月×日。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fbc74b4daa58da1114a5d.png)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脑卒中防治工作,实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XX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自治区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81cd5b5f0e7cd1842536d9.png)
县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依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市公立综合医院考核方案》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的多学科联合诊疗(简称MDT)是指针对涉及多学科、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或症状,由来自三个及以上不同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会诊团队,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实现疑难病症“一站式”诊疗。
二、诊疗服务对象:1、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的住院患者;2、专科医师评估,科内讨论需要申请多学科会诊的患者;3、症状特殊或疑难杂症患者主动申请;4、同一专科就诊3次以上或在多个专科就诊,仍未明确诊断或未得到明确治疗方案的门诊患者。
三、适用范围: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4、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其他有必要进行MDT 讨论的病例。
四、MDT负责人及专家成员至少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特殊情况下临床高年资主治医师(聘用主治医师3年及以上)可参与;医技专家需具备主治及以上职称;成员之间需有较强的专业互补性。
五、试行阶段由医务科指定科室牵头组建MDT,符合设置条件的疾病MDT在院内只设置一个。
六、每成功发起1例MDT诊疗,给予发起科室医生100元奖励。
七、参与MDT诊疗的医师,医院分别给予相应的额外劳务补偿,高年资主治医师40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发起科室参与者不再享受额外劳务补偿。
八、医务科根据各MDT工作量,每月审核后制作报表交财物科核发,费用直接打到各MDT牵头人帐户。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e24453561252d380eb6e40.png)
××医院卒中中心联合例会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脑卒中防治工程的建设,更好的做好我院卒中防止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认真落实脑卒中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建立并完善中国脑卒中防控体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经卒中中心研究决定,特天水四零七医院脑卒中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
一、会议目的:
提高急性脑卒中救治与综合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我院多学科、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好我院各科室间的学术交流与共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脑卒中的各项文件精神和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
二、会议时间:每月月底召开一次
三、会议主持人:卒中中心主任委员
四、参加人员:天水四零七医院卒中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位委员及各专业诊疗组。
五、会议内容:
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做好上传下达工作,统筹指导“卒中防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负责对全面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实和检查工
作,监督卒中中心制度建立及实施,建设期经费支持及人员调配等。
2、具体负责对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落实,负责急性脑卒中救治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定和协调卒中中心的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及科普宣教的实施方案、资料印刷、各工作组档案建立和管理以及网络建设。
3、制定卒中中心发展目标、任务,协调科室人员的调配,参与管理医疗、教学和质控等,落实基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等,组织、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知识的转化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实用有效技术。
××院卒中中心
×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脑卒中多学科的联合诊疗(完整版)
脑卒中是一个综合征,由各种病因造成,如心脏原因、主动脉原因、颈动脉原因、颅内动脉原因和小血管病等。
心源性脑卒中是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在使用所有诊断手段后仍有25%的卒中患者原因不明,即隐匿性卒中,实际上这部分卒中病人中的大多数还是心源性卒中,所以心源性卒中应该占所有卒中的1/3多。
心源性脑卒中常见的心脏原因有心房颤动、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伴有血栓形成的卵圆孔未闭(PFO)等。
其中,心房颤动是和PFO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对于这类患者的处理,由于牵涉到神经内科、心内科以及影像科等,因此如何发挥多学科优势,制定合理的诊疗策略,使患者获得更及时的治疗并改善预后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1.心源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2010年欧洲超声心动图指南提出了7条提示心源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发现:
①突然发作的卒中症状,尤其是无TIA病史、严重首次卒中的房颤患者;
②年长严重卒中(NIHSS≥10;年龄≥70岁);
③既往不同动脉分布区栓塞:空间多发(前后循环同时梗死,双侧梗死);时间多发(不同年龄的梗死灶);
④其他系统性血栓栓塞的征象(肾脏和脾脏的楔形梗死、Osler splits、Blue toe-syndrome);
⑤梗死血管分布主要是皮层;或者皮层下大灶豆纹动脉区梗死;
⑥MCA高密度影(无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⑦闭塞大血管快速再通(反复神经超声评价)。
2. 心源性卒中的辅助诊断工具(STAF评分):
STAF评分有四个评分项目:年龄(>62岁:2分)、基础NIHSS(≥8:1分)、左房扩大(超过35mm:2分)、血管原因(找不到血管狭窄:3分),总分为8分。
如果患者得分超过5分,90%的可能是心脏来源而不是血管来源;如低于5分,那么90%可能来自血管来源,这样可以用简单的评分来区分是不是心脏原因。
但是心脏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房颤,也可能是其他心脏原因,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评估。
鉴别心源性卒中时,神经科医生应对患者心脏做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节律评估(心电图等)和心脏结构评估(经胸/食道超声心动图等)。
3.标准卒中诊断流程
尽管应用标准的临床检查,缺血性卒中25%原因不明。
如何从病因不明的卒中患者里筛查到更多的心源性卒中患者?原因不明或隐匿性卒中
是指那些用标准的检查程序不能发现病因的卒中。
标准卒中诊断流程包括:
①合适的脑影像(MRI或重复CT);
②脑血管影像(MRA,CTA,CD+TCD或血管造影);
③12导心电图和远程心电图;
④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
⑤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凝血相、血脂和HgA1C。
这五种情况都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可以诊断为原因不明的卒中或隐匿性卒中。
4.隐匿性卒中的重要检查及流程
对于隐匿性卒中,按以下过程优先检查:(1)先做心电监测寻找阵发性房颤;(2)筛查有无PFO;(3)检查有无主动脉粥样硬化;(4)年龄70岁以上要检查肿瘤相关的脑栓塞;(5)最后进行单基因及免疫功能检查。
5.相关检查的最新进展
①长程心电检查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做长程心电检查?若出现以下情况,患者应做长程心电检查:年长患者;隐匿性卒中/TIA;证实有血管病;血管危险因素(高CHADS2或CHADS2-VASC评分);较严重的卒中;心电图或Holter 上频繁房早; TTE左房扩大;TTE上左房功能失常;多血管流域或者单发皮层/皮层下DWI损害。
长程心电监测技术的装置有Holter(一般时长为24小时)及植入式循环记录(有3年的心电记录)。
CRYSTSL AF试验显示,对于发生不明原因卒中的患者,使用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者房颤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监测。
②筛查PFO
第一步看有无阵发性房颤,第二步看有无卵圆孔未闭(PFO)。
诊断卵圆孔未闭最经典的方式是做TCD发泡试验,按照泡的多少可以区分轻重;也可以利用经胸超声(TTE)声学造影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发现PFO。
临床常规应用的TCD、TTE和TEE,哪一个更好?对伴有隐源性卒中的患者来说,TTE声学造影和TCD发泡试验检测卵圆孔未闭的作用优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并且TTE和TCD可以进行风险分层用于指导是
否进行PFO封堵的临床决策。
而TEE主要用于PFO的形态包括PFO长度和宽度,有无房间隔瘤等,为选择封堵器型号做出判断。
③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能够引起栓塞的各个部位,大多数栓塞是来自于降主动脉而不是主动脉弓,因为通常在心脏舒张时,降主动脉中的栓子血液会逆流至主动脉弓,引起栓塞;最多的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区,占整个栓塞病人的一半以上。
临床如何能看到主动脉有问题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TEE,可以直接看到一些血栓的脱落;也可以用多排螺旋CT看到斑块及斑块钙化;更多的人还是喜欢用磁共振的方式。
主动脉斑块引起的脑梗死通常是经典的、多发的、以皮层梗死为主,即栓塞性卒中。
6.隐匿性卒中诊断流程及思路
检查患者是不是心源性的,首先要从磁共振上看梗死灶分布:面积是不是很大?如果很大又靠近皮层,再看是不是单一血管流域。
如果是一个血管流域的话,先做长程心电,患者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
如果是多个血管流域,除了看房颤之外,要看有没有肿瘤。
如果是小的散在梗死,再看是多流域还是单一流域;如果是单一流域,先看是不是小的血管闭塞;如果是多个流域,先看是不是肿瘤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心源性的原因。
7.隐匿性卒中的多学科合作必要性
临床资料显示,脑梗死病人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狭窄性脑梗死及心源性脑栓塞。
大约有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心源性,其中,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然而临床实际工作中,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仅仅有大约5%,可见,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还远远低于实际的发病率,其原因主要是对心源性脑卒中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缺乏脑卒中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
临床上,神经内科、影像科(超声、核磁共振)以及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必须进行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在房颤患者没有发生脑栓塞之前,有三种选择,一是转复房颤,用药物或电复律或射频消融的方法,使房颤恢复窦性心律,避免脑栓塞的发生;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应该充分抗凝,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能抗凝者可以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当拟诊为心源性脑卒中时,神经内科医生应该尽快采用各种方法查找引起卒中的心脏原因,最常见为房颤或PFO,除了长程Holter检查外,与超声科医生沟通,进行PFO的筛查(TTE或TCD),同时也可以做食道超声检查,以期发现左心耳有无血栓,或PFO的形态以及大小。
神经内科、影像科以及心内科医生根据检查情况,确定对房颤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左心耳封堵术?PFO患者是否是封堵的适应症?心内科医生要掌握这些新兴的介入技术。
8.治疗与二级预防
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我们要重视房颤,需积极治疗房颤。
房颤病人如出现脑卒中事件,尽早来院治疗,早期则可以进行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而且效果好。
但这类病人的治疗上以治疗房颤为主,才能避免形成脑栓塞。
而房颤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室率、控制心律和抗凝治疗。
非药物治疗以导管内射频消融治疗。
其中在抗凝治疗上欧美等国家60%~80%的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而在国内的调查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仅仅为2%。
抗凝存在较多问题:是否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种类的选择、剂量的运用、怎样防止出血等。
目前最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2.5~3mg/d,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是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INR维持在2~3水平。
老年人容易发生脑栓塞,但相对也容易发生脑出血,应用华法令时要加强监测和观察。
很多药物可以与华法令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导管内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可以使80%左右的患者心房颤动终止,并维持正常窦性心律,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从而使患者无事件(脑卒中等)生存率明显提高。
对于不能抗凝的心房颤动患者,如患者高出血风险,或不适合抗凝药物或不愿意接受抗凝药物的情况下,左心耳手术是一种新兴的选择,可以降低卒中的风险,用于房颤脑栓塞的二级预防。
在大多数脑卒中和PFO患者中,PFO是偶然发现的,因此要选择可
能导致矛盾性脑栓塞的患者来进行PFO的微创封堵手术。
TCD发泡试验的右向左高分流级别和矛盾栓塞的临床线索,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经皮封堵术。
我科近几年来已经对60余例合并PFO的隐匿性卒中患者进行了PFO的经皮封堵术,除2例导丝没有通过PFO放弃手术之外,其余手术皆成功,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99%病例在6个月时右向左分流完全消失,患者未再发生栓塞。
因此,神经内科、影像科、心内科三者共同联合进行多学科诊疗,定期交流经验,会诊病例,发挥各自科室的优势,有望给予心源性脑卒中更确切有效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