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
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
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
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7度30分为中时区。东西各加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4万年一昼夜延长一秒。但是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个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四周,太阳正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每年的3月21和9月2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对于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来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气候(climate)希腊原意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
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也就无所谓季节变化了。
B、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
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地球表面积中,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 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另外的半球以法国南特附近为中心,虽然名为陆半球,陆地面积占47.3%,仍然比水域小。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 2/3 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 39.3%。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例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仔细研究大陆的轮廓,将发现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较宽广,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
还应该指出,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1公里深的大陆坡上把这两个大陆拼接起来,平均误差只有88公里。用同样方法将南美、非洲、北美和格陵兰都拼接在一起,如将西班牙做一些转动,平均误差也不超过130公里。这样拼接的结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某些大陆似乎原来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二十多年来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复苏,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肯定的答案。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南半球由于水面广阔,气候比较温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高8℃左右。
二、海陆起伏曲线
地球上各大陆高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和各大洋底部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深度存在着很悬殊的差别。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历来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实际上它是由于地表覆有巨厚的冰盖所致。以裸露地表而论,亚洲大陆最高(950米),以下依次为北美(700米)、非洲(650米)、南美(600 米)、欧洲(300 米)等。
太平洋平均深度达4300米,是世界最深的海洋,其次为印度洋(3897米)、大西洋(3626米),而以北冰洋为最浅(1205米),同样表现出泛对称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
大部分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面积大,大部分海区深度在3000—6000米,平均深度约3800米。
三、岛屿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