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热害及其防治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热害及其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煤矿热害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煤炭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煤炭产量日益增大,浅部煤炭资源越
来越少,世界各主要采煤国家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也随之升
高。德国和俄罗斯的一些煤矿开采深度已达1400~1500m;南非卡里顿维尔金矿开采深度达3800m,竖井井底己达地表以下4146m;加拿大超千米的矿井有30对,美国有11对。我国煤矿目前的开采深度平均每年以8~12m的速度增加,采深超过1000m的矿井已有数十对,沈阳采屯煤矿开采深度为1197m、开滦赵各庄矿开采深度为1159m、新汶孙村矿为1059m、北京门头沟开采深度为1008m、长广矿开采深度为1000m。据世界各地的测量资料,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为3℃/100m。据我国煤田地温观测资料统计,百米地温梯度为2~4℃/100m,已探明的储量中,1000~2000m深处的煤炭储量占总储量的%。
根据2001年有关统计,我国已有130多对矿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害,全国煤矿
中采掘工作面气温超过30℃的高温矿井有88座(不含年产量3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其中30-32℃的有31座,32-35℃的有37座,35℃以上的有20座。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华中地区有18座,其中以平顶山、丰城和许昌为代表;华东地区
有39座,其中以两淮、兖州、新汶、徐州(含大屯)和巨野为代表;华北及东北
有26座,其中以峰峰(邯郸)、邢台、大同、开滦、铁法、北票、抚顺、辽源和
鸡西为代表;其它地区(湖南2座、甘肃1座、广西1座、福建1座)5座,据最近有关资料,西北的新疆地区煤矿也存在矿井高温热害问题。
综上,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与矿井瓦斯、火、粉尘、矿压、水并列的
六大灾害之一,热害已严重了影响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矿山经济效益,
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热害的危害
热害对人的危害
在高温热害矿井中,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鹤壁六矿回
采工作面风温高达32,相对湿度达99%以上,1984年8月30日,1个班就有4名矿工中暑倒在工作地点。平煤集团五矿在1996年6~9月份,井下工人每天都有中暑和
被热击的,矿山救护车基本每天叫,最多的一次,一班有8人中暑。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2002年7~9月份,采煤工作面正常工作时每班有48人,但实际出勤人数只有5~6人,采煤工作几乎瘫痪,致使三个月的产量没有正常时一个月的高。
日本1979年全国调查统计,3040 气温的工作面,比低于30 时的事故率高倍;南非多年的调查统计,当矿内作业地点的空气湿球温度达到28.9 ℃时,开始出现中暑死亡事故。气温每增加1℃,矿工劳保医疗费增加8—10%;根据南非的最新统计,在湿球
温度—℃下工作的工人,千人中暑死亡率为,表1为南非金矿井下温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表1 井下温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作业地点气温/℃27293132
工伤频次/千人0150300450
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失调,从而感到精神恍惚、疲劳、周身无力、
昏昏沉沉,甚至中暑昏倒、呕吐和湿疹等,高温高湿环境使工人的身体和工作能力受到
极大的伤害,同时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诱发事故的原因。
热害对机电设备的危害
矿井里任何机电设备、电缆均是通过与环境的对流来散发本身所产生的热量,
其工作环境温度、湿度超过规定的限值或长期处在限值附近时,必将导致设备散热困难,以致发生设备故障。有关统计表面,气温每增加1℃,井下机电设备的故障率增加1倍以上。
机电设备的环境温度要求:我国矿用一般型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为
≤40℃;矿用隔爆型机电设备的≤45℃。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到了上述限值才会
发生设备故障,如果机电设备长期处在上述限值附近,则机电设备故障率将大增。
日本通产省的调查统计表明:机电设备在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为30—34℃的地点工作时,其事故率比低于30℃的作业地点高倍。这也是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为甚么规定机电设备硐室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4℃的原因。
综上所述,热害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因此煤矿热害防治从思想、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材料等多方面提出较高
的要求。
煤矿热害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国外矿井热害防治技术自20世纪20年代即已兴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但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开展矿井降温技术研究也近50年。纵观国内外矿井降温技术,可分为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和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主要以通风降温为主,再辅助以其他降温措施,如控制热源、
控制风流、个体防护以及其他方法等。
1 增加风量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如原风量较小),增加风量是热害矿井最经济的治理手段之一,增加风量不仅可以排出热量、降低风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热体的
散热条件,增加舒适感。
但增加风量到一定程度时,增风降温效果就会减弱,同时也受到井巷断面和通风机
能力的各种因数的制约,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联邦德国曾对U型通风的采煤工作面有效温度与岩层温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当岩层温度达40℃时,工作面有效温度上升到32℃(联邦德国矿内热环境的允许作业温度上限),岩层温度每增加1℃,有效温度增加℃”;“岩层温度超过40℃,就不能采用增加风量降温措施”。南非麦菲尔逊也认为,当原岩温度超过40℃,必须减少空气量,增加空气冷却度。
2 选择合理的开拓开采方式和矿井通风系统
(1)确定合理的矿井开拓开采方式,尽量减少围岩和煤体的与风流的接触面积,有
效减少排热亮;
(2)尽可能缩短进风路线的长度,以减少围岩的散热量;
(3)尽量避免煤流与风流反向运行,以防止煤炭运输放热和设备放热带入工作面;
(4)回采工作面采用下行通风,因为采用下行通风时,风流是从路程较短的上部巷
道进入工作面,且减少了煤炭放热的影响。
3 控制热源的放热量
(1)巷道隔热,在高温巷道喷涂或充填绝热材料,减少围岩放热;
(2)管道和水流隔热,减小管道放热,减小热水对风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3)合理摆放热源体位置,如发热量大的大型机电硐室应独立回风,以减小机电放
热。
4个体防护
对于个别气候条件恶劣的地点,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不能采取其他降
温措施时,可对矿工采取个体防护,穿戴轻便的冷却背心或冷却帽。
南非加尔德—莱特公司生产的冷却背心干冰用量为4Kg,制冷量为80~106W,冷却时间达6~8小时;
德国米塔尔公司的冷却冰背心,冰量为5kg,没有冷媒循环系统和运动部件,
制冷量220W时可持续小时。
平顶山矿务局科研所还开发出了个体防护冷却用的冰背心,由于该冰背心温度
不可调节,在平一矿试用了一段时间。试用表明,工人长期穿冰背心3个月,就会出现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
5 其他措施
其他的措施如煤层注水预冷煤层、在进风巷道放置冰块、利用调热圈巷道进风等,
实践表面,这些措施的降温效果皆不理想。
另外,还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将“三八”作业制改为“四六”作业制,间歇性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