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以下是 8 条关于对联平仄要求的内容:
1. 平仄要协调呀,就像走路得左右脚配合好一样!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平仄相间,读起来多顺口!
2. 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得相对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平仄对仗多工整!
3. 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可重要了嘞,上联末字一般是仄声,下联末字一般得是平声,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就是这样吗?
4. 平仄安排得恰当,对联才更有韵味呢!就好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平仄多美呀!
5. 平平仄仄要记清呀,不能乱了套!看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么有节奏感!
6. 平仄不对可就别扭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就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平仄完美配合!
7. 注意平仄的变化,对联才生动有趣呀!好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平仄多巧妙!
8. 对联的平仄要求真得重视起来哇,这样才能写出好对联!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平仄多出色!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对联平仄要求很关键,只有掌握好平仄,才能创作出优美且令人赞赏的对联。
对联的基本知识 平仄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平仄是构成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汉语中,平声指平调,仄声指升降调。
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在对联中,平仄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末尾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的声调相互对立,形成工整的对仗。
有时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可以在个别位置上适当调整平仄,但要避免影响整体和谐。
在对联的创作中,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使对联具有艺术美感。
同时,通过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词语,能够突出对联的主题和意义,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平仄是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创作优美对联的重要前提。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字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对联是从古代格律诗中发展出来的文学体裁,只有两三行,即上联,下联,横批(横额)。
看似简单,其实规矩,禁忌很多,要求极严。
这里不提结构,词性,特殊形式等等方面的要求,只说音调即平仄的要求。
求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词,曲,对联等等具有节奏分明(平,仄交替出现),抑扬顿挫的形式,它同押韵,对仗等等一起构成了韵律感,音乐美,便于吟咏诵读,广为传播,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百年,仍被我们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时对联要求上联,下联的所有字平仄完全相反,遵循的是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还有入声声调(入声字),'严式对联'很难。
请看古诗巜钱塘湖春行》中是对联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仄平平仄仄,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里除'争,啄'在第5字,未能平仄相对外(但符合今天一三五不求平仄的要求),其他位置的字全是上下联平仄相反的。
古汉语,旧时代一般分为4个声调:平声(大约包括了今天的阴平,阳平即一二声)是'平',,而'上声,去声'(这二者与今天基本一致),和'入声'都是'仄'。
今天汉语拼音,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声调(一些地方语言还有,这里不提),原来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入其它三个声调中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也降低了,用的是'中华新韵',属于'宽式对联'。
且看我总结的歌诀:新式对联平仄歌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或以词组称;(偶数位置的字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位的字则不强求,或者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上联仄结尾,下联平收声。
(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仄,下联的是平。
本条是区分上联,下联的标准。
)拼音普通话,三四声是仄,一二声是平,轻声也是平。
(阴平,阳平及轻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对联中的平仄格式
对联中的平仄格式对联中的平仄格式一副对联,每边只要超过一句,就有一个每边到底用什么样的平仄格式才合适的问题。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对联中的平仄格式,一起来看看吧!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只要抓住全联句脚的总体安排、联句所在位置的句脚平仄、联句字数的多少和联句的节奏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解决了。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妥当这是第一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就是要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来安排。
这就要求一副对联在进行创作时,每边写几句,每句句脚的平仄如何合马蹄韵,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务必使写出的对联,句脚不打破马蹄韵的平仄规律。
这是一个前提,是确定联句在对联中平仄格式的基础。
下文都是以联句句脚完全合马蹄韵正格为先决条件来说的。
如果句脚不以马蹄韵正格作标准,就不好说了。
从第五部分可以看出,马蹄韵句脚平仄的运用,是因联句句数的不同而异的。
为此,我们在创作对联时,首先就要确定每边用几个联句。
联句的句数确定了,句脚用马蹄韵的哪一种格式就确定了。
比如已确定对联每边为三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平平仄,仄仄平”这一格式。
如果确定每边为四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
以此类推。
打破了事先的考虑,也没有关系,只要按照实际的句数,将句脚的平仄调整来符合马蹄韵相应的标准格式,就行了。
如原打算每边写四句,但写下来每边要变成五句,就将句脚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来安排。
确定联句在对联中的位置这是第二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即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安排妥当之后,接着就确定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联句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即在联中的上联还是下联,依次为第几句。
位置确定之后,句脚的平仄也就确定了。
比如所写的是一副每边四句的对联,按马蹄韵的规则,其句脚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上联第三句,那么它的句脚当用平声字,就确定下来了。
对联的严与宽
对联的严与宽江山携手一. 对联的哪些要求一定要严,哪些要求可以放宽?对联和其他各种文学形式一样,有它自己的基本要素(或说特点)。
如果完全不顾及这些要素,阉割这些基本要求,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对联了。
入门篇在第3.段“对联五要素”中,谈了对联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1.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3.词性相当;4.结构相称;5.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的要求几乎没有放宽的时候,而余下四条“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都有不同程度允许放宽的可能。
其中所谓平仄相对,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字的平仄都相对。
二. 对联的什么地方一定要严,放宽?1.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的字,应当从严。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这一点应该从严。
有些对联出于意思表达的需要,故意将仄收句置下,亦可。
如:前面例举过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等。
2. 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应当从严。
词组是汉语的基本单元,也是对联的基本单位。
大多由两字或三字组成。
凡由二或三字组成的词或词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可使得对联颂读时,获得最佳的音乐美。
因此应当从严掌握。
而由单字组成的词,应参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允许适当放宽。
词组又有几种情况要酌情考虑:(1)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成语,则应适当放宽。
因为有相当多的成语,自身没有没有平仄交替。
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
(2)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时新的、外来的或者专业词组,则应适当放宽。
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
过分强调平仄交替,就会无法用及了。
实用联中,以上两条遇到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时,一样可以放宽。
3 复句每一句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应当从严。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论对联的声律问题关于对联的声律问题,多年来不断有人在探讨,前几年楹联报刊上还辩论过创作对联要不要讲究声律,其中有些很好的见解。
本文就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对联声律之“声”是指汉字的声调,即平仄四声,“律”即规律、格律;对联的声律,即对联中各字间声调安排搭配的格律标准。
对联既是汉字作品(极少量非汉字对联自属例外),当然各字都有声调,问题是在各字间声调搭配要不要有一定的格律作标准。
过去一般都认为当然要有,而现在则有人以为不要有任何定格,在评定对联的优劣时,声韵问题只可作为一项不重要的参考,其优劣可全凭评委或读者认定。
这虽然是较极端的意见,但旧有的对联声律确实也受到挑战,缩小了阵地。
一些征联的评委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标准,至于对联作者中有意无意地突破旧声律的人更不在少数。
那么创作对联到底要不要有声律标准?这就要看声律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了。
字有不同的固定声调,这是汉字特有的现象。
由此也就构成了汉语所特有的音乐美。
有的语句琅琅上口,音调悦耳;有的诘屈聱牙,难以为听。
汉语的声律美是其特有的优点,我们只有自觉充分地利用它、发扬它,决不应轻视它、忽略它。
汉语从它一开始发生时就具有声韵特点,汉文学从远古的口头创作时期即具备了声韵之美。
至南北朝时期,声韵之学诞生并成熟,出现了一些声韵学的专论,文人们开始高度自觉地运用声韵特点指导文学创作,出现了“四声八病”等声律;且除诗歌之外,散文中也出现了高度体现声韵美的骈文。
当时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声律》篇中写道:“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
”这就是说要用声韵变换的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要讲声律。
对联创作中的声律问题自然也有明确具体的声律标准。
一些讲对联声律的论著,基本上讲的是律诗中对偶联的平仄格律,既讲“对”、“替”,讲“一、三、五不论”,也讲“拗、救”等,而又主要是讲五、七言句式,长联则分为小句处理。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导读: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关于对联平仄
关于对联平仄关于对联平仄平仄仄平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
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章均所撰联: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第二种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如某一园亭联: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以上格式,为一般式。
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
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
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
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
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
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
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
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
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
这样.全联即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上仄下平要求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
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
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
一、对联平仄规则要求1、上仄下平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
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
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
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
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2、平仄相对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
举个例子。
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里“读”是入声字,发仄音。
而“攒”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uan二声”,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
而“澄”也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deng四声”,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
而首字“山”和格律诗平仄一样,可平可仄。
所以“山色窜文气,湖光澄读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对联。
3、不能失替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
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4、词性相同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但是也说明一下,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子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
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
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二、对联平仄对仗口诀(一)口诀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二)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对对联有什么格律吗?
对对联有什么格律吗?多谢邀请!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非常讲究字音意韵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要求构思巧妙,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充分展现了中华汉字语言的丰富内涵与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指的是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点,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其中平仄是最基础的,平仄是中国诗词对联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对联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之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现代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对联中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马蹄韵”是对联常用的一种平仄格律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意节点定韵也是需要注意的,另外对联中的专有名词或人名是不能分割的,需要注意的是意节点定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联的格律要求也随之有所变化,但有三点关键要求必须遵守。
一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关于对联的平仄,未请教?
关于对联的平仄,未请教?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但对联却对平仄有要求,要求平仄相谐。
这通常有两种方面:第一种是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有以下的三种情况则必须相反。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也就是仄起平收,例如李鸿章的这幅对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第二种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1、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和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平仄要求:
平仄是对诗句中字音的一种分类与规范,汉字的音节分为平声、仄声两类。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联的上下联在平仄上要对称。
也就是说,上下联的平仄格式要相同,确保平仄对称,达到美感的协调。
如果上联是仄声,下联就应该是平声,反之亦然。
2.对敲对对联的平仄。
对敲是指对联的左边和右边每一字交互对比,要求仄仄对仄仄,平平对平平。
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也是对联的特色之一
3.韵脚的平仄要求。
对联中的韵脚可以定义为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或几个字,它决定了对联的结尾音节的平仄,对联的韵脚要求与诗歌的韵脚要求相同。
规则:
对联的规则主要是指对联的字数、字体、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对联的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一般保持相等,要么都是四个字,要么都是六个字,一定要保持对称。
有时候也会出现限定字数的对联,比如五言绝句的对联,上联四个字,下联五个字。
2.对联的字体要统一、一般情况下,对联的字体要求统一,字体要端正规范,书写工整,不可歪斜或变形。
3.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对联的上下联要求排列整齐,每一字的位
置要对齐。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放在右方,下联放在左方,两联之间要
有适当的间距。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可以总结为平仄对称、韵脚平仄、对敲对、字数一致、字体统一、格式整齐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则来自于对联
的发展历程与传统惯例,在艺术形式中起到了保证对联韵律与美感的作用。
要想玩好百城对联,你一定要知道的对联平仄格律!
要想玩好百城对联,你一定要知道的对联平仄格律!在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中,讲到了律诗中对仗联的要求,每一联的上下句都要求是节奏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类相同和平仄相对,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对联。
这一次,我们讲的是平仄的布置格律。
1)七言及以内的平仄布局对联一般有上下两句,总称为'一联’,其第一句一般称为'上句’、'出句’或者'上联’,第二句称为'下句’、'对句’或者'下联’。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
上下联之间的平仄是对仗关系,切记。
当上联只有一句话时(一至七个字的上联),其整个句子的平仄格律要求如下,而对句的平仄与其相反: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三言有两种)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五言有两种)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七言也有两种)一到七个字的上联的平仄,必须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规律,在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理时,要考虑到即不能孤平、不能三平尾、不能三仄尾。
2)八言以上句脚尾字的平仄要求当对联的上联不只是一句时,比如有一句以上,甚至三四个短句子的时候,其上联每一小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如下,而对句则与之相反。
上联有一句,尾字是:仄春风送暖;上联有二句,尾字是:平,仄紫燕穿帘,春风送暖;上联有三句,尾字是:平,平,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上联有四句,尾字是:仄,平,平,仄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上联有五句,尾字是:仄,仄,平,平,仄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上联有六句,尾字是:平,仄,仄,平,平,仄赏景佳人,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六句以上句脚尾字的平仄以此类推。
3)举例(1)每边一句者【上联句脚为仄,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四言】风梳碧柳平平仄仄雪印红梅仄仄平平【五言】月斜诗梦瘦中平平仄仄风散墨花香中仄仄平平【五言又一体】雾雨沉云梦仄仄平平仄烟波渺洞庭平平仄仄平【六言】风展红旗似画中仄平平仄仄春来绿水如蓝平平仄仄平平【七言】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书临汉帖翰林书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又一体】满堂花醉三千客中平中仄平平仄一剑霜寒十四州中仄平平仄仄平从一至七言对联来看,上下句的平仄和格律诗的平仄是一致的。
严而不死 宽而不滥——我的对联格律观
严而不死宽而不滥——我的对联格律观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三十条主题为“严而不死宽而不滥——我的对联格律观”的内容,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1. 对联格律,就像一座精巧的建筑,严而不死才能稳固根基。
你想想,要是建筑的框架太死板,那能有美感吗?就像“春风吹绿柳,细雨润红花”,严格遵循格律又不失灵动。
2. 宽而不滥,这可是对联的魅力所在呀!要是过于宽松,那岂不成了乱搭的积木?比如“明月照大地,繁星耀天空”,宽松但有秩序。
3. 严而不死,意味着在规则中寻找自由。
这难道不像在狭窄的通道里跳舞吗?“青山拥翠柏,碧水映红莲”,格律严,诗意活。
4. 宽而不滥,恰似在广阔草原上自由驰骋但不迷失方向。
你说像不像呀?像“鸟语啼春日,花香漫夏时”,宽松却不乱。
5. 对联格律严而不死,才能展现出独特韵味。
这不就像一位严格又开明的老师吗?“瑞雪飘寒夜,祥风拂暖晨”,严中有巧思。
6. 宽而不滥,如同给了想象力一双翅膀。
难道不是吗?“秋霜染枫叶,冬雪塑梅枝”,宽而有意境。
7. 严而不死,如同给对联穿上了合身的礼服。
你能想象到那画面吗?比如“古寺藏幽谷,高僧坐禅房”,严谨而优雅。
8. 宽而不滥,好似让对联走进了五彩斑斓的花园。
这感觉多美妙!像“白云浮峻岭,紫气绕青山”,宽泛而美妙。
9. 对联格律严而不死,仿佛是在紧弦上弹奏出美妙音符。
难道不是这样吗?“金风送爽秋,玉露迎寒夜”,严而有乐音。
10. 宽而不滥,好比在大海中航行但有灯塔指引。
你觉得是不是呢?“艳阳辉绿野,皓月映清波”,宽而有方向。
11. 严而不死,就像在迷宫中找到了正确的路径。
这多神奇!“翠竹摇风影,红梅映雪姿”,严格又有趣。
12. 宽而不滥,恰似在广阔天空中放飞的彩色风筝。
是不是很形象?“黄花铺野径,绿草掩幽溪”,宽松且多彩。
13. 对联格律严而不死,好似在棋盘上巧妙布局。
难道不是一种智慧?“青松傲霜雪,翠柳舞春风”,严中有智慧。
14. 宽而不滥,如同在画布上自由挥洒但有主题。
长联的平仄要注意哪些问题?
长联的平仄要注意哪些问题?对联的声律要求不似格律诗般严谨。
对于长联的平仄要求也没有定式可循,但在创作实践中,联家们也总结出几种规律,在创作时可作为参考。
由于长联的文字较多,其通常会由长短不一的分句组合而成。
而分句句脚的平仄,则是长联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两联间,分句句脚的平仄相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对单边分句句脚间的平仄铺排,则大致有几种方法:一、平仄交替式:此方式因为明代清初楹联大家李开先惯常使用,故又被称为“李氏规则”。
方法就是在联句中,不论多长,有多少分句,其分句句脚均以“平仄平仄平仄”的方式安排,如李彦章所题的《西邕书院正学堂联》:儒馆辟边城,渐户多弦诵,士励廉隅,快养人材为世用;郡斋邻讲院,喜公暇论经,夜深闻读,不忘书味似儿时。
可见上联的分句句脚,城、诵、隅、用,分别为平仄平仄,下联的分句句脚则是仄平仄平。
二、平平仄仄交替式此方法是将对联的“马蹄韵”规则,借用到长联的句脚中,实际上则源自骈体文四六句式的平仄安排。
在清代被引入对联中,获得广泛使用。
例如:清人彭玉麟的《题扬州平山堂联》: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休道故乡无此好;近水楼台,收尽烟雨,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上联句脚的平仄为:仄、平、平、仄;下联则为:平、仄、仄、平。
均为按“马蹄韵”规则铺排。
又如:同为彭玉麟所题的《南京楚军水师昭忠祠联》:古来征战几人回?想当年城覆金瓯,洲横铁锁,江流石不转,实疚我心,只今劫满红羊,极目沧桑馀感慨;日暮乡关何处是?听此地钟声镗鞳,浪激噌吰,鸟鸣山更幽,欣瞻庙貌,特愿灵屯白马,永怀兰芷奠馨香。
上联句脚的平仄安排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则相对,也是参照标准的“马蹄韵”铺排。
三、多仄一平式上联随结句句脚为仄声字外,其余分句句脚均用平声字;下联则相对。
此方式在李开先的对联中便见有使用,但因其为清人朱恂叔推广发扬,故今人又多将其称作“朱氏规则”。
例如薛时雨《题南京莫愁湖曾公阁》联:诗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风月中人,薄宦岂能羁?频年摆脱凡尘,逸兴豪情,跨鹤占扬州胜境;循吏一传,文苑一传,游侠货殖一传,通材无不可,平昔服膺师训,感恩知己,骑鲸为上相先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
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五言绝句格律
平仄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C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