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4章 第二节 0-3岁婴幼儿记忆的发展
三、1—3岁幼儿的记忆
(一)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 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1岁半至2岁左右,
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 变化。 (二)符号表象记忆产生 (三)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 (四)出现初步的回忆
记忆的发展: 记忆提取的情境性依赖逐渐降低: 条件反射 客体永久性 自传体记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谢切诺夫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二节 0-3岁婴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记忆
(一)建立条件反射 (二)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二、1个月-1岁婴儿的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2个月的婴儿能够延续24小时。 3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7天。 6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15天。 18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13周。
2岁后在成人的提示和询问下,可以记住一 些简单的歌谣、故事,可以完成成人吩咐的 简单的任务。
记忆: 记忆的策略萌发: 18个月左右的儿童就已经开始使用记忆 策略
谢谢欣赏!
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内容以动作、情绪、形象为主,语词记忆随语 言发展逐步增多:
2岁前记住的是外部特征突出的事物、带有情绪 色彩的事情、动作以及相关动作的顺序。
2岁后在成人的提示和询问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以记住一些简 单的歌谣、故事,可以完成成人吩咐的简单的任 务。
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容量不断扩展: 2岁前记住的是外部特征突出的事物、带有 情绪色彩的事情、动作以及相关动作的顺序。
二、1个月-1岁婴儿的记忆的发展: (一)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 能保持达4周之久。 (二)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发 展。 (三)6—12个月婴儿的记忆。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阶段是:A. 婴儿期B. 学步期C. 学前期D. 学龄期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A. 好奇心强B. 模仿能力强C. 思维发展迅速D. 情绪稳定性高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答案:关键期2. 学前儿童在_______中,通过模仿和实践,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答案:社会互动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_______的发展。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思维发展迅速、情绪易变等。
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事物;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情绪表达直接且多变,易受外界影响。
2. 学前儿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心理发展?答案:游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语言能力、锻炼身体协调性、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意识,提高社交技能。
四、论述题1. 论述家长和教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答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其次,鼓励儿童探索和尝试,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再次,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引导儿童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此外,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正面反馈;最后,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及家长和教师在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道德发展以及动机和学习。
1. 感知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系统探索和理解世界,发展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语言和沟通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语言技能,能够听懂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
他们通过模仿和与他人交流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
3. 情绪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也开始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
5.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分辨对错,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6. 动机和学习: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持和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
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 三种形式: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a.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受到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 行为。
例如:出生后严格按照作息制度生活的婴儿对喂奶时间 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一到喂奶时间,便会产生食欲, 如果换个环境,每到吃奶时间,儿童吃不到奶,那么原
儿童就自动摆手。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4、言语强化的方式。 言语强化的方式总是和成人的表情、动作等其他因素 共同起作用。
例如,当儿童摇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 夸他“好宝宝”、“真聪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新刺激(如大的声音和鲜艳的物体)出 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抓握反射
例如,用手指或小棍碰触新生儿的手心,儿 童的手就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 可以将身体吊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陈凯莉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龄期
第二节 关键期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概述 学前而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第一节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概述
观察并思考: 请你仔细观察 右图的服装,并围绕此服装 说一段话。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一)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 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新鲜、独特、生动有趣,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大; 反之,对象单调、普通、无变化,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小,
2.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持续时间比一般条件下(特别是 比枯燥的活动条件下)长的多。
3.幼儿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意稳定性大大提高。
(三)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生活中如打字员,司机等职业都需要较大的注意广度。 “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c.当和别人直接交谈时,经常似乎没有倾听(如,即使环 境并没有明显干扰也经常走神)。
• d.经常不能遵守指令,并且不能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 (如,刚开始工作很快就分心并且容易转移目标)。
• e.组织任务和活动经常有困难(如,维持任务顺序困难; 乱放物品、材料;工作组织混乱;时间管理无序;不能按时完 成任务。
1.遗传因素:父母小时候也多动。 2.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 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 3.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儿童行为较幼稚, 动作笨拙,协调性差,手脚不灵活,剖宫产和 早产儿患多动症的概率更高。 4.其他因素:社会、家庭、心理等因素。
力不集中。
(三)目的要求不明确
案例三:
今天上午张老师在家生气了,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上绘 画课的时候也没有心情讲课了,于是随便就给小朋友说小 朋友们今天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于是活动室里大乱。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1100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为主。
在先修《心理学概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征,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加深理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条理性差,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加深对儿 童心理各个领域发展及特点的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掌握儿童认知过程、情绪、语言及个性的基本特点和规律;4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熟悉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争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先修《心理学概论》。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2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上要求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 理解。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阶段、影响因 素、促进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通过感受和理解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对儿童的认知、语 言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1 提供多样的刺激
给予儿童丰富多样的感 知刺激,如触摸、听力 和视觉刺激,以促进他 们的感知觉能力。
2 创造有趣的体验
通过创造有趣的活动和 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 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3 提供适当的挑战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 水平,提供适当的感知 觉挑战,帮助他们逐步 提高感知觉的能力。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部分。通过深入了解感知觉的定义、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的感 知觉发展。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感知 觉的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感知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可能会继承特定的感知觉能力,如对音乐、颜 色或形状的敏感性。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感知觉发展产生着影响。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颜色、形状和模式有 不同的偏好。
感知觉的发展阶段
1触觉Biblioteka 发展婴儿时期,触觉是感知觉的首要形式,通过接触探索周围物体。随着年龄增长, 触觉能力逐渐细化和提高。
2
听觉的发展
婴儿能听到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逐渐分辨声音的来源 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思维广阔的人, 不仅注重问题的整体, 还 注重问题的细节; 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 还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 条件。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 只有具备大量知识 的人, 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 从而避免 片面性和狭隘性。
• ( 五) 思维的敏捷性
•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 它是指一个人能在 很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即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 机立断, 不徘徊、 不犹豫。 古人所谓 “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 便是思维敏捷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有的人遇事胸有 成竹, 善于迅速做出判断; 与此相反, 有的人遇事优柔寡断, 或草 率行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思维概述
• ( 二) 抽象与概括 • 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舍弃其非本质属
性的过程。 例如,“ 可以写字” 是笔的本质属性, 这一结论是通过抽 象得到的。 概括是指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的共同本质属性 结合起来, 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如, “ 凡是有羽 毛的动物是鸟” , 这就是概括。 • 抽象与概括是在分析、 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更高一级的思维过 程。 只有通过抽象与概括, 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 联系,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 三) 比较与分类 •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 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思维概述
• ( 二) 判断与推理 •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睡行症(夜游症、梦游症 )
• 表现:一般发生在上半夜的深睡眠阶段。发作时, 患儿意识不清醒,但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 如穿衣、开门、翻东西、走动等。发作时一般都 叫不醒,第二天患儿对夜间所发生的事情没有记 忆。 • 原因:幼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全、大脑抑制能力差; 躯体疾病;遗传。 • 发作时应予以保护:睡行症发生 时,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导致意 外事故。
(三)暴怒发作
• 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 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 • 原因: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 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 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 防治:(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 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 •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六)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 媒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暴力 行为、学习与想象力、消费行为等方面。 • 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大量的食品和商品广 告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长时问看电 视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阅读能力下降; 优秀电视节目则促进儿童社会性和认知发 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
• 家庭对儿童提供低支持,父母对孩子高度关注,问题行为产生的 可能性会随之提高(Maccoby,1992)。 • 父母对儿童拒绝、惩罚越多,儿童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越多; 父母对儿童的保护和担忧越多,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越多;父母 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王利 燕,2003)。
(二)梦魇
• 指做内容可怕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发作, 多见于5~7岁的儿童。 • 表现:一般发生在深夜,儿童因做噩梦而 被吓醒。梦的内容大多是遇到妖怪、野兽、 坏人等。儿童从噩梦中醒来多伴有紧张、 害怕、呼吸和心跳加快、出汗,并能清醒 地讲述梦中内容,需要大人安抚才能平静, 很长时间不能入睡。
《学前教育学》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P1关键期P7危机期P8年龄特征P9自然实验法P16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P5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P6、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P15第二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1、名词解释:无条件反射P26条件反射P282、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类型P263、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P304、“教育应从0岁开始”的含义P30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1、婴儿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P362、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规律P393、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P42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名词解释:第一信号系统P56第二信号系统P56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P64第五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742、幼儿游戏的种类P75补充3、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P824、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35、中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66、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7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902、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03、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3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65、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P1186、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的方法P1207、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P123第七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名词解释:无意注意P132有意注意P135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P1333、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P1354、学前儿童有意注意形成的经历阶段P1325、注意品质的内容P1386、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P1407、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注意问题P141第八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1452、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P1543、幼儿记忆力的培养方法P161第九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名词解释:想象P167无意想象P172有意想象P174再造想象P175创造想象P176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P1713、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方法P179、P1814、幼儿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原因P181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名词解释:思维P184直觉行动思维P190具体形象思维P192抽象逻辑思维P195守恒P2052、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P1903、幼儿概念掌握的方式P1984、幼儿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P2095、幼儿推理活动的特点P2136、幼儿理解能力发展的过程P219第十一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幼儿言语发生的标志P2272、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P2503、防止和矫正幼儿口吃的方法P250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1、婴儿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突出特点P2612、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体现P264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的发展略第十四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名词解释:个性P319气质P322性格P329能力P334智力P3362、婴儿的气质包括的类型P327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P3304、儿童智商计算的方法P341第十五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P351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P355。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 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 在儿童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母乳喂养, 不仅是营养问题,也通过和母亲接触满足情感需要。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 力。
明度:颜色的亮度,即深浅、明暗的变化。 色调:能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饱和度:颜色的纯净程度,即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 的比例。
◈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初步具备辨色力,不但 能够根据名都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 1、出生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 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 2、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视觉集中)。 ◈ 3、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即在20英 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100英尺处看见的东 西。 ◈ 4、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5、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视 力。 注:1英尺=30.48cm。
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
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 或颜色不饱和时,不能区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得到美育熏陶
4 第四章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和教养要求
(六)思维
• 儿童的思维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到 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
• 促进儿童的想象、观察力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 重要任务。
想
观
象
察
(七)学习
学习的基本过程: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操作 条件反射、观察模仿
• 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培养良好的行为常与条件反射 密切相关
• 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 • 好奇是一种渴望学习的情绪表达,是学习的内在
(三)社会关系
1、亲子关系
家长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和 情绪以及个性倾向:
• 专断型的家长
玻
• 放纵型的家长
璃 容
• 权威型的家长
器
• 忽视型的家长
中 的
• 过于保护的家长
幼
2、同伴交往
苗
(四)道德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成为一个有道 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道德发展涉及:
四、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 教养要求
3~6岁学前期是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这段时期 的心理健康促进目标是:
良好的语言表达; 建立能力感; 促进想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促进独立性和坚持性; 促进同伴交往; 促进积极的情绪和情绪调控能力;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角色认同和性别认同。
(六)儿童气质
气质就是每个儿童的行为外在表现方式,它与生 俱来,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1. 气质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
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 2. 气质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 3. 调适良好与调适不良
应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设定预 期和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兴奋和抑制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儿童活动的高度 不稳定性、冲动性,但较之婴儿已有较大进步。
(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二 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 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1-3岁称为先学前期, • 2、重点掌握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 3、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
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适当满足孩子独 立性的需要,掌握适宜的教育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
• 1、先学前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和发展阶段; • 2、学用工具动作的发展阶段及实物活动的意义; • 3、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转折期的教育。
二、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育
• 1、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 2、 闹独立——怎么办?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
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发展,使其儿童心理具有了抽象概括性 和自觉能动性,形成多级条件反射链索。先学前儿童在直立行为 和手的大兴安岭用工具动作基础上,活动开始形成,如生活活动, 游戏活动实物活动对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有利于“直 观行动思维”的萌发。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危机期, 教育是关键。教育是在儿童发展前面引导发展,危机期太不会发 生心理危机了。
布置作业
教材第 67页
1、先学前儿童的实物活动在心 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3、针对先学前儿童“爱 动”“闹独立”的特点,如何 进行教育?
教学难点
• 先学前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和发展
主要内容
•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 1-3岁幼儿能够主动地去反映客观事物,便显 出心理的能动性;
• 1-3岁时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 此阶段幼儿学会了走路、说话、出现思维和最
初的独立意识; • 此阶段突出特点是“三个第一”,即“第一个
转折期”、“第一个反抗期”、“第一个危机 期”。
第一节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 身高:2岁85cm,3岁93cm • 体重:3岁13公斤左右,为初生时4倍 • 骨骼: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 • 肌肉:大肌肉先发展,耐力差,小肌肉未发展 • 内脏器官:3岁时心率100次/分钟
学习准备
• 上课起立要肃敬 • 互相问好有礼貌 • 自觉佩带学生卡 • 仪容仪表要规范 • 学习用具都备齐 • 上课听讲守纪律
上节回顾
• 1、婴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 2、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 3、手眼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是什么? • 4、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
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第三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1、实物活动的概念 • 2、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两种途径: • 3、先学前儿童基本是通过实物活动来认识世界的; • 4、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源泉,正是在实物活动中儿
童的思维能力才逐渐萌芽出来; • 5、实物活动还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 (一)言语真正形成 • 1、初步掌握本族语言
1)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 2)能用口语清楚表达自己思想愿望 3)能根据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 • 2、言语的形成对心理的作用 1)促进儿童心理有意性发展 2)促进儿童认识概括性发展
•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 的,而且总是与第一信号系统联系在一起。人 的心理现象也是以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为 基础的。
(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 两种信号系统活动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 一 走、跑、跳 • 1岁左右,儿童开始联系独立行走 • 2岁左右的孩子,活动积极性很高 • 3岁时,孩子学会了比较复杂的动作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 二 、手的灵活动作
•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
二、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 (二)思维能力出现 • 1、认识过程齐全了 • 2、认识过程的质变
1)“理解性”的知觉 2)记忆理解性增强 3)情绪情感逐渐深刻 4)意志行动产生了 5)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
二、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 (三)自我意识萌芽 • 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 • 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 脑重增加:3岁1000克 • 神经纤维增长 • 突触联系加多 • 第二信号系统发展四个阶段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抑制机能和 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 (一)皮抑制机能的发展 • (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一)皮抑制机能的发展
• 先学前期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内抑 制机能也迅速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