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工作行为-完成组织赋予的工作任务的行为)的基本规律。

3、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现代组织是一种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即组织是一个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完成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从而构成一个整合的系统。

电视连续剧《亮剑》。

4、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重点运用普通心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解释组织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后面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对个体工作行为与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和影响方式(个性、动机、态度、信仰、价值观等)。

个性—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电影《黑砲事件》的故事,电视连续剧《最后诊断》故事。

2、群体: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工作群体的行为规律及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如何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群体的工作绩效,研究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群体内外因素及影响方式,以便使群体成员一起紧密合作并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

阿西实验。

3、组织: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方式和影响度,并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度。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性、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有三个分析层面,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

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生产率缺勤流动和工作满意度是四个最重要的因变量霍夫斯蒂德的五种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个体测量中问卷测量法大五模型: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组织情境中的个性(补考名词解释)控制点内控型外控型A型人格典型特征是不断努力,希望通过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效,但缺点是缺乏创造力态度三要素:P34认知成分(cognitive):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是态度的基础成分。

情感成分(affection):指个体被态度对象激起的情绪情感,如爱憎好恶等,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意向成分(behavior)。

指个体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

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一致性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不一致;二是思维逻辑不正确。

学习理论:凯尔曼的三程序理论顺从阶段:表面上接受,但在认知和情感上拒绝个体在外在的社会力量影响而产生的同化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或群体的观点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在情感方面与他人一致内化阶段:将新观点与原有观点或态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信息沟通法/劝说情景模式(出问答题)沟通者的特点可信性。

包括专长性和无私性。

受欢迎程度。

说服者的外表和相似性沟通方式和内容恐惧唤起。

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影响因素:事件的有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处理的有效性。

劝说者与被劝说者态度的差异性。

中等程度的差异性有助于态度的改变。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

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2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 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5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o 5.1 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o 5.2 二、霍桑实验的影响o 5.3 三、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o 5.4 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6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7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与模型∙8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1]∙9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o9.1 案例一:组织行为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10 参考文献[编辑]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组织行为学又有其自身的许多分支,如企业组织行为学、学校组织行为学、医院组织行为学、军队组织行为学等等。

目前企业组织行为学研究较多、应用较广,因此,人们常把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组织行为学等同看待。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很多,美国学者斯帝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1997)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1)组织中的个体(The Individual in the Organization)∙个体行为中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基本的动机概念∙动机:从概念到应用∙情绪和心境2)组织中的群体(The Group in the Organization)∙群体行为的基础∙理解工作团队∙沟通∙领导的基本观点∙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3)组织系统(The Organization System)∙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编辑]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如表1-1所示。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系统性安排。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组织网络化: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变化的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跨职能团队;高度依存,共享信息)4、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得扩大成为可能,从而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的组织扁平化。

5、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价值观: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工作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情商:包括情绪直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12、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13、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的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5、正式权利:正式权利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16、非正式权利:由团队成员授予,其行使不需要遵循正式的指挥体制。

行政权利;权利无等级式的层级结构;权利有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17、B=f(P.E)18、M=V.EM—激发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这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寻求卓越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提出,组织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类型:⑴20世纪初――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巴纳德、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把人看成“社会人"。

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钱德勒、劳伦斯、洛希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做是开放的理性模式.⑷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 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可以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的流动性、缺勤情况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 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后者强调集体为核(2心,趋向建立紧密型的社会机构(如诸多亚洲国家)。

(3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人群表现为组织内权力差异的认可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反之,则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更多的平等。

(4确定性规避: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

高不确定规避的社会,其成员常表现为不安,并能对风险泰然处之(如瑞士、北欧等国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

2群体行为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

表现为三个特征:(1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二)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个人的成就动机。 过去的成功经验。 第三者的影响。
激励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 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将 激励用于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学习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者的意义 1、了解员工的工作特点、恰当使用人性假设 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3、倡导人性化管理
社会认知与行为
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 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 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ERG理论
阿尔得夫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压缩为: 1、生存需要 2、相互关系需要 3、成长发展需要 ERG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1、各个层次的需要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 为人们渴望追求。 2、较低层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次需要 的渴望追求越大。 3、较高层需要越是不满足,则对较低层需要 的追求也越多。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科学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 共同规律。 2)如果撇开需要的社会内容,就其心理发展 的形式而言,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我国 也同样存在。 3)马斯洛从需要入手探索激励,是抓住了问 题的关键。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还有其局限性 1)强调的是个人需要,无不以私利为出发点。 2)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来研究自我实现的需要, 否定了人的社会存在对人的成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3)理论具有机械主义色彩,简单地把需要层次 看成是一种固定的程序。 4)不管任何层次需要满足后,都存在两种可能 性:一是向较高层次发展,一是向同一层次的横 向发展。前者对社会有益,后者对社会有害,这 个问题被马斯洛忽视了。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34.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40.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78.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3、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5、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6、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7、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8、实验法:研究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9、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10、理性的经济人:这是薛恩提出如下假设,1,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2,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3,感情这东西,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11、社会人: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发展出了一各对人性的十分不同的观点,即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易于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12、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最为贴切,它认为: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地避免工作.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对目标,任务地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向往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6,在现代工作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13、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15、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等.16、心理分析论:又称心理动力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17、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18、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等,麦迪在荣格把个性分为内、外向的基础上,还把人由于出生后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两个因素考虑在内.21、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5、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促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26、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27、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28、首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31、平衡理论:是由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32、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34、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35、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36、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37、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38、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39、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4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可以是成文的,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42、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称作是一个群体.43、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44、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49、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51、组织设计: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的而实际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即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关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52、直线职能制:既吸收了直线型和职能型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它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立的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设立的职能管理系统.职能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人员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只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对它们进行直线指挥和下达命令.53、事业部制:主张分权的事业部制,其基本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照产品或地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又称利润中心.54、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55、工作设计:人们通常认为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56、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57、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8、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59、组织结构合理化: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60、组织权责体系:由组织内部各级组织主管人员层层授权行为所组成的,使组织中各机构及组织成员得以开展工作的权力和责任系列.61、组织的激励行为:组织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的正确的动机.焕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创造性,使组织成员在致力于达成个人期望的同时,达成组织目标的各项活动.62、组织变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本动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63、组织变革的环节:在组织变革中那些对变革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强烈影响的关节点或中心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变革的配套环节.64、组织发展:包括了建立再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商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综合,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65、工作生活质量:既是一种人与组织关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措施.由工会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增进参与决策为手段,达到提高生产率和职工满意感的目的的一项根本措施.66、学习性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他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他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4.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5.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6.心理测试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7.测试法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8.测试法效度:指心理测试法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验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9.问卷调查法:是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的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10.面谈法:是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12.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13.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4.自我知觉:指主体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15.晕轮效应:指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他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错觉16.价值观: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17.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8.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19.工作态度:指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20.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21.气质:是与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22.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里特征2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4.知觉防御: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25.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26.投射: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创造性行为: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有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27.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专业*/性格*等28.弹性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有所改边的29.事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的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0.事业生涯的开发:指未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级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开发性活动31.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32.事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开发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33.职业锚: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34.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35.正式群体:指由组织结构确顶定的,职务分配很明显的群体36.非正式群体: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认的联盟,他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37.群体结构:指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本身的绩效38.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39.角色:指人们对在某一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40.心理契约:指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雇主和雇员之间也存在这种心理契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契约个体与组织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员工期望组织为自己作些什么,即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即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的凝聚力,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4、冲突所谓冲突是指一方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5、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在组织中的正式规则要求下建立起来的,而是由人们在彼此交往中自发形成的。

二、简答题1、社会知觉过程的特点1)目前得到最为普遍接受的对知觉过程的解释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人认知过程。

2)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仍然会去倾向于对复杂信息做简化处理,往往会采用省力的方法去感知那些最明显的、对形成印象最必要的信息。

3)知觉者会主动有选择的、有组织地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意义的印象。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2、工作压力的来源1)与工作或工作组织有关的因素,如客观的工作环境等;2)与工作中的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体对客观工作环境的认知、个体所具备的应对工作环境要求的能力与个性特征、家庭等工作以外的环境。

3、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1)来自发送者的障碍2)来自接收者的沟通障碍3)沟通双方的不同背景特征导致的沟通障碍4)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5)沟通中的物理障碍4、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优点:群体决策能够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群体决策能够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群体决策能够充分利用群体成员的专长群体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群体决策可以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缺点:群体决策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群体决策容易出现偏差群体决策中存在社会抑制作用和社会惰化作用5、组织设计的两大关键任务简单的说,组织设计的两大关键任务就是分工和整合。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步骤。

一、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1. 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和配置,包括分工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结构的设计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3. 领导力:指导并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领导力的不同风格和能力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4. 团队动力学:研究团队内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协作的过程。

团队动力学对于提高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5. 激励理论:解释员工激励的原因和方式。

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组织设计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方案。

二、组织行为学的关键理论1. 奖励理论:认为员工会对于获得的奖励做出积极行为,而对于不受奖励的行为则消极对待。

2. 期望理论:强调员工对于达到期望的行为会得到奖励,从而产生更高的绩效和满意度。

3. 交换理论:认为员工和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换关系,员工会根据他们的投入和获得的回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4.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对于和组织的社会身份认同对于行为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5. 领导力理论:包括传统的领导风格理论、领导格局理论和转型领导理论等。

三、实际应用步骤1. 识别问题:确定组织内部的问题或挑战,例如员工流失率高或团队合作不佳等。

2. 收集数据:通过员工问卷调查、面试或观察等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3. 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潜在因素。

4. 制定干预措施:根据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改善领导风格、培训团队协作技巧等。

5. 实施措施:将干预措施应用到组织中,并监测其效果和影响。

6. 评估结果:根据实施措施的效果,评估其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7. 持续改进: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改进。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研究组织内部如何运作和如何影响员工行为的领域。

它涉及许多理论和框架,这些理论和框架通过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过程,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和组织变革。

本文将简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理论和框架,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期望理论和正义理论等。

一、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知觉和思考会通过社会交往来形成,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些过程以人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来解释他们所经历的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通常被称为“认知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判断等不同的阶段,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如何理解和反应他们所经历的组织环境。

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优化组织文化,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温曼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期望和激励所驱使。

期望取决于个体对行为结果的知觉,而激励则对个体的期望产生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期望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个体对工作任务的看法和态度。

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结果的期望和薪资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期望和激励以及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忠诚度,从而改善组织绩效。

三、正义理论正义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正义和公平原则的支配。

这些原则涉及在决策制定、责任分配和奖惩分配等方面的公正性。

在组织行为学中,正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员工对组织决策的反应和其对工作的态度。

管理者应该理解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期望,释放员工的潜力,并使其更为忠诚和投入组织。

建立公正的分配和决策机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凝聚力。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

理论和框架可以准确描述和解释组织行为和过程,并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加强员工管理实践来改善组织运营和效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4.模型:模型就是对某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5.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的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的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6.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下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9.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1.特质论: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12.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有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

阿德勒不再象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B )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A )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泰勒
B.韦伯
C.勒温
D.明兹伯格
4..领导的权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控制权、专长权和( B )
A.指挥权
B.奖惩权
C.决策权
D.人事权
5.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C )
A.卢因(Kurt Lewin) B.卡斯特(E.Kast) C.沙恩(H.Sehein) D.唐纳利(H.Donnelly)
6.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综合型激励理论
7.在组织中,有效的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
8.组织行为学中把企业家不断地调整既定的目标、方针、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发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称为(C )。

A.决策能力
B.创新能力
C.应变能力
D.协调能力
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A )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D )
A.组织作风与传统习惯
B.组织目标与宗旨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共同的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答案
1 .B
2 . A 3.D 4.B 5. C 6. C 7 .A
8 C 9. A 10 . D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价值观
2、群体规范
3、工作态度
4、人格
5、领导
二、名词解释答案
1、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3、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

4、人格: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

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
生格局的丰富阶段。

整个过程是人格养成、丰富、消亡的自然过程
5、领导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