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协同选择环境细菌抗生素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问题日益突显。
这些抗生素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畜禽养殖、医疗废水以及抗生素制造过程中的废水排放。
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积极探索抗生素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生态效应以及去除方法,为抗生素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抗生素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农业和医疗。
在农业方面,抗生素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养殖动物的疾病,以提高养殖效率。
然而,大量的抗生素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被使用,其中一部分被动物吸收,而另一部分会通过动物排泄物以及饲料、土壤、水源等途径进入环境。
根据研究,农业领域对环境的抗生素污染最为突出。
医疗废水也是抗生素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在医疗过程中,大量的抗生素被使用,因此医疗废水中的抗生素污染物十分严重。
这些废水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但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其中的抗生素污染物,导致抗生素污染物进入水体系统,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目前研究者们在抗生素污染物的检测和监测方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传统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液体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抗生素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为抗生素污染的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检测方法,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和光谱分析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快速、便携等优点,可为实时监测抗生素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在抗生素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发现,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物不仅会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造成毒性影响,还可能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传播。
抗生素过量使用和选择压力造成了许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而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物可能进一步促进这一过程。
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为耐药细菌的出现使得常见感染病变得难以治愈。
针对抗生素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污水排放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其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抗生素污染不仅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扩散,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综述目前人工湿地在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技术,其去除效率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
然而,对于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去除,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人工湿地的效果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抗生素通过污水排放进入人工湿地,一部分会被吸附于湿地的沉积物上,这是由于抗生素的化学特性使其与胶体、悬浮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其次,抗生素也可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附着作用进一步去除。
植物根系吸收抗生素的机制复杂,可能涉及根毛的分泌物、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等。
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降解抗生素,甚至能够利用抗生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生长。
此外,人工湿地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也对抗生素去除有一定影响。
氧化条件下,抗生素容易发生降解,而还原条件下则容易出现抗生素的积累。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人工湿地对抗生素去除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湿地设计、植物种类、湿地颗粒物的组成等。
调整湿地的结构和设置流程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率。
一些研究显示,设立附着有生物膜的人工湿地能够显著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此外,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也对去除抗生素很有帮助。
研究表明,芦苇、菖蒲等常见湿地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生素去除效果。
此外,适当增加湿地中的微生物量也可提升抗生素去除效率。
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及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生素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然后重点阐述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对抗生素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为抗生素的环境污染控制、生态风险管理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多个环境介质和生物过程。
抗生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包括医疗废水、畜禽养殖废水、污水处理厂出水等。
这些途径使得抗生素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沉积物等自然环境中。
在水体中,抗生素的归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解、光解、微生物降解等。
水体中的抗生素还可能通过吸附、解吸等过程在底泥中积累。
这些过程使得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归宿变得复杂。
在土壤中,抗生素的归宿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作用将抗生素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产物。
部分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持久性较强,可能通过淋溶、渗透等作用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潜在威胁。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还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等。
这些环境因子可以影响抗生素的降解速率和转化途径,进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归宿。
除了自然环境的归宿外,抗生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对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对于评估其生态风险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多个环境介质和生物过程。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抗生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归宿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存在和传播成为一个新兴的环境问题。
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综述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和环境效应,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主要涉及其来源、输送、迁移和转化等方面。
抗生素主要来源于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施用的农药等。
这些抗生素源头释放到环境中,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引发了抗生素的环境行为。
水体是抗生素环境行为的重要载体之一。
研究发现,抗生素通过排泄物直接进入水体,或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释放入环境。
水体中的抗生素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也有部分以生物附着态存在,并进一步被微生物降解。
抗生素在水体中的迁移受到水体流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抗生素可以通过附着颗粒物沉积到河床和湖底等沉积物中,而另一部分抗生素则会通过水流径流到下游水域。
土壤是抗生素的另一个重要媒介,主要来源于施用抗生素的农田。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受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黏土颗粒等对抗生素具有吸附作用,降低了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然而,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慢,长期施用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抗生素积累,进一步增加环境风险。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转化是指抗生素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抗生素的转化通常由微生物、光照和化学反应等因素驱动。
其中,微生物降解是抗生素转化的主要途径。
一些细菌和真菌具有对抗生素的降解能力,通过产酶分解抗生素的化学结构,进而降解抗生素。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环境效应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仅对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产生直接的环境效应,还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
抗生素直接释放到水体和土壤中,可能导致水体和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引言尽管许多研究人员主要是考虑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但在实际环境中,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并存,而且这些污染物之间会发生交互作用,使得环境污染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复合污染逐渐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
抗生素和重金属是环境中典型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医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具体途径包括抗生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流失的抗生素、医院丢弃的抗生素废物、经由人和动物粪便尿液排出的抗生素。
抗生素在生物体内代谢率低,一般仅为10~40% 。
因此,随着集约化畜牧业以及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含有抗生素的畜禽粪便量不断增加,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农用已经成为抗生素进入土壤环境的主要途径。
重金属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还能与某些有机物发生反应转变成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汽车尾气排放、矿山开采活动以及废弃物焚烧及处置等。
此外,一些重金属元素也作为微量元素添加于饲料,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进而增加了环境中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几率。
抗生素和重金属在环境中均具有持久性和毒性,二者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潜在长期的危害,特别是两者复合污染对环境产生的毒理效应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而为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评价提供基础。
本文就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污染水平和生态毒理效应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环&境&工&=?F=H<AL=4@=FFI@=4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傅海霞% &刘&怡’ &董志英% &李&烨%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国家环境保护工业废水污染 控制工程技术! 北京$ 中心"北京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__$
摘 要 !随 着 越 来 越 多 的 污 染 物 进 入 环 境 !复 合 污 染 已 经 成 为 各 类 环 境 介 质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现 象 !也 是 当 前 环 境 污 染 研 究 的重点方向之一" 抗生素和重金属在环境中均具有持久性和毒性!且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长期的危害" 重点论述 了 抗 生 素 与 重 金 属 复 合 污 染 的 生 态 毒 理 效 应 !以 期 为 今 后 探 索 抗 生 素 与 重 金 属 复 合 污 染 环 境 风 险 评 价 和 污 染 治 理 提 供一定参考!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 抗生素分子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氨基*杂环
《2024年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范文
《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抗生素自其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应用在人类及动物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并分析当前的研究进展。
二、抗生素的环境归宿1.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受其物理化学性质、环境条件及生物活动的影响。
大部分抗生素在环境中可长期存在,并可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途径迁移。
此外,抗生素在环境中可发生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转化过程,这些过程可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影响其生态效应。
2.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途径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宿途径主要包括:排放至水体、渗入土壤、被生物体吸收等。
其中,排放至水体的抗生素可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渗入土壤的抗生素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或被植物吸收,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产品安全。
三、抗生素的生态效应1. 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抗生素还可改变微生物的抗性基因库,使抗性基因在环境中传播扩散,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
2. 对动植物的影响抗生素对动植物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
对于水生生物,抗生素可影响其生长、繁殖及行为。
对于陆生动物,抗生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体内,对其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此外,抗生素还可被植物吸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模拟手段,深入探讨了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途径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针对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等问题,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总体而言,抗生素的环境归宿与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途径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赋存与转归特征研究进展
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赋存与转归特征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在急剧增加。
这些粪便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和重金属,这些物质的存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特别是,畜禽粪便中还可能携带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这些抗性基因有可能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给人体致病菌,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
因此,研究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赋存与转归特征,对于评估畜禽粪便的环境风险,指导畜禽粪便的合理利用,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综述了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赋存与转归特征研究进展。
介绍了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来源、种类及其环境风险;阐述了畜禽粪便生物处理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赋存与转归特征,包括堆肥、厌氧消化等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对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影响;再次,分析了畜禽粪便土地利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迁移、转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影响;探讨了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全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环境风险及其防控措施。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畜禽粪便的生物处理与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来源与分布畜禽粪便中的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重金属。
在畜禽养殖中,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生长,抗生素被广泛使用。
然而,这些抗生素并不能完全被动物体吸收,部分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从而进入环境。
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的重金属,如铜、锌、砷等,也会通过类似途径进入环境。
这些抗生素和重金属在畜禽粪便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动物的种类、饲养方式、饲料成分、抗生素和重金属的种类和用量等。
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去除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且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去除重金属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研究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去除,并探讨其机制和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是通过表面功能基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常见的吸附机制包括吸附剂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配位作用、离子交换等。
1. 物理相互作用:微生物表面的电荷、溶胀性以及微生物与重金属之间的范德华力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导致微生物表面与重金属之间发生物理吸附。
2. 静电相互作用:微生物表面的带电性质与重金属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重要机制。
不同微生物表面的电荷性质不同,可以吸附不同类型的重金属。
3. 配位作用:微生物表面附着有像羟基、羧基、氨基等含有可配位的官能团,可以与重金属形成配位键,实现重金属的吸附。
4. 离子交换:微生物表面的阳离子可以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
微生物表面的阳离子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进而实现重金属的吸附。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去除机制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化学和生物两个方面的机制实现。
化学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细胞外、细胞内离子、配体和酶等物质与重金属相结合,从而实现重金属的沉淀、还原、氧化等过程。
生物机制则是通过微生物自身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将重金属去除。
1.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胞外封闭物质等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溶解度,进而促进其沉淀。
2. 活性生物降解: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产生的还原剂,如硫化氢、亚硝酸等,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较不活跃的形态,从而实现去除。
3. 吸附和富集: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以通过微生物体内的表面及胞内沉积形态,将重金属吸附和富集。
三、微生物吸附与去除重金属的应用前景1. 环境修复: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去除能力,可以有效地修复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2024年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开发及其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范文
《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开发及其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
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滥用和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吸附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抗生素和重金属,成为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炭基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性能。
二、生物炭基功能材料的开发1. 材料来源与制备生物炭基功能材料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炭化、活化、功能化等过程制备而成。
常见的生物质原料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等。
在制备过程中,需控制炭化温度、活化剂种类和浓度、功能化试剂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2. 材料类型与特点根据功能化的不同,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可分为吸附型、催化型、电化学型等。
其中,吸附型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此外,生物炭基功能材料还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成本低等优点。
三、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1. 抗生素的吸附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主要依赖于其比表面积、官能团种类和数量。
研究表明,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如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等。
通过实验测定,发现生物炭基功能材料的吸附能力受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影响。
2. 重金属的吸附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主要依靠其表面的静电作用、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对多种重金属如铜、铅、镉等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此外,生物炭基功能材料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能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优先吸附目标金属离子。
四、结论与展望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因其优良的吸附性能、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成为去除水体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有效手段。
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备受关注。
抗生素污染物作为一类严重污染环境的物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抗生素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医学发现,其广泛应用在保护人类免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问题。
抗生素不仅存在于医疗废水中,还通过农业用药、养殖业等途径进入环境。
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物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对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首先,抗生素污染物对水体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研究表明,水体中含有抗生素的多个种类,这些抗生素残留的含量不断积累,对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抗生素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产生抗生素耐药菌株,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其次,土壤中的抗生素污染物也日益引起关注。
研究显示,通过废水灌溉、施用含抗生素的肥料等途径,抗生素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负面影响。
抗生素污染物还可能通过生物链转运到植物体内,最终影响人类的膳食安全。
抗生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物可能破坏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此外,抗生素污染物还会干扰环境内的自然循环过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严重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来解决。
一方面,应加强废水处理和农业用药的管理措施,减少抗生素排放和使用量。
另一方面,要开展抗生素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此外,研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抗生素药物和环境修复技术,有助于减少抗生素污染物的生成和迁移。
总之,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显示了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抗生素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杨喜爱肖爱平冷鹃等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9期摘要: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菌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尽管研究的历史不长,但有关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综述了国内外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的种属、来源、直接或间接抗性机制以及分子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与现状,并展望了本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生细菌;重金属抗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Q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1-03由于环境干扰小、成本低、公众容易接受,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最绿色环保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技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植物(尤其是超积累植物)生长慢、生物质产量低、根系不发达、污染物产生植物性毒素以及易挥发污染物的蒸发蒸腾等导致修复时间缓慢,效率低下。
某些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内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和吸收重金属等的能力,因此研究人员把目光转向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1]。
根际微生物能提高植物修复效率,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治理效果,但根际环境复杂多变、难以控制,微生物间相互竞争抑制限制了目标菌群修复功能的发挥。
与根际微生物相比,内生细菌与宿主植物关系更紧密,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2]。
内生细菌的研究与应用在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但在环境治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3]。
笔者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植物内生细菌协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
1 内生细菌内生细菌定殖于宿主植物体内,一般不会侵害植物,能与植物长期互利共存。
内生细菌从植物中吸收碳水化合物,通过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环境抗压能力作为回报。
内生细菌宿主范围很广泛,几乎在所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均存在内生细菌。
内生细菌分布于根、茎、叶等组织器官中,并具有一定的组织专一性。
内生细菌的种类、分布受宿主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影响[4]。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第34卷㊀第11期2021年11月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34ꎬNo.11Novemberꎬ2021收稿日期:2021 ̄03 ̄08㊀㊀㊀修订日期:2021 ̄06 ̄12作者简介:徐舟影(1987 ̄)ꎬ女ꎬ安徽池州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微生物生态㊁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研究ꎬxuzhouying@whut.edu.cn.∗责任作者ꎬ班宜辉(1985 ̄)ꎬ男ꎬ河南商丘人ꎬ助理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菌根生态功能㊁水体污染修复研究ꎬbanyihui@whut.edu.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800420)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910497089)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2020IB029)Supportedby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31800420)ꎻNationalCollegeStudent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rainingProgramꎬChina(No.201910497089)ꎻ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ꎬChina(No.2020IB029)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徐舟影1ꎬ孟发科1ꎬ吕意超1ꎬ班宜辉2∗ꎬ刘建军3ꎬ曾海波41.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03.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ꎬ浙江杭州㊀3111224.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ꎬ四川成都㊀610066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环境ꎬ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归纳和总结抗生素和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ꎬ综述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主要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ꎬ并总结了其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结果表明:抗生素和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主要受到抗生素官能团的种类㊁重金属离子的类型和溶液pH的影响ꎻ吸附法是当前应用最多的方法ꎬ而光催化法和人工湿地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ꎬ将絮凝剂或零价铁基改性能够增强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效果ꎬ各种方法相结合对处理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有较大潜力.建议今后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处理技术在实际环境水体中的应用ꎻ②复合污染的环境影响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制订与完善ꎻ③新污染物抗性基因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抗生素ꎻ重金属ꎻ复合污染中图分类号:X52ꎻG353 11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6929(2021)11 ̄2686 ̄10文献标志码:ADOI: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21 07 01ResearchProgressinTreatmentof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CompoundPollutedWastewaterXUZhouying1ꎬMENGFake1ꎬLÜYichao1ꎬBANYihui2∗ꎬLIUJianjun3ꎬZENGHaibo41.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ꎬ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Wuhan430070ꎬChina2.SchoolofChemistryꎬChemicalEngineeringandLifeScienceꎬ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Wuhan430070ꎬChina3.HuadongEngineeringCorporationLimitedꎬHangzhou311122ꎬChina4.SinohydroBureau5Co.LTDꎬChengdu610066ꎬChinaAbstract:Asmoreandmorepollutantsentertheenvironmentꎬthecompoundpollutionofwaterby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hasattractedtheattentionofscholars.Basedontheanalysisoftheinteractionmechanismbetween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ꎬtheresearchprogressofthemaintreatmenttechnologiesofwastewaterpollutedby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isreviewedꎬandthemechanismofactionand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resummari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interactionbetween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wasaffectedbythetypesoffunctionalgroupsꎬthetypesofheavymetalionsandthepHofthesolution.Adsorptioniscurrentlythemostusedmethodꎬandphotocatalysisandconstructedwetlandmethodshave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Themodificationofflocculantorzero ̄valentironcanenhancethetreatmenteffectofwastewaterwithcombinedantibioticsandheavymetalpollution.Thecombinationofvariousmethodshasgreatpotentialfortreatingcombinedpollutionof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inwater.Itisrecommendedthatfutureresearchshouldfocusonthefollowingaspects:(1)Theapplicationofvarioustreatmenttechnologiesinactualenvironmentalwaterbodiesꎻ(2)Theenvironmentalimpactofcomplexpollutionandtheformulationandimprovementof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ꎻ(3)Thegenerationmechanismandinfluencingfactorsofemergingpollutantresistancegenes.Keywords:antibioticsꎻheavymetalsꎻcombinedpollution第11期徐舟影等: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㊀㊀㊀㊀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ꎬ实际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大幅增加ꎬ抗生素和重金属作为典型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先后或同时进入水生环境ꎬ从而导致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1 ̄4].复合污染通常是指同一环境介质(水㊁土壤㊁大气)中ꎬ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不同㊁性质不同的污染物共同存在且相互作用或反应ꎬ从而引发的污染[5].相比单一污染ꎬ复合污染更加接近实际情况ꎬ值得深入研究.由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ꎬ抗生素和重金属常同时作为生长促进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ꎬ而这两种物质很难被消化吸收ꎬ往往会通过动物尿液和粪便排放到水环境中ꎬ其中四环素和磺酰胺类抗生素以及Cu和Zn是最常见的类型[6 ̄10].将动物粪便用于土地施肥以及医药㊁工业废水的集中化处理等做法也会导致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11 ̄12].目前ꎬ全球许多国家的水体中均检测到抗生素和重金属(见表1)ꎬ因此ꎬ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现象普遍存在ꎬ且二者在水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5].表1㊀不同国家水体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种类及含量Table1Typesandcontentsof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inwaterofdifferentcountries国家取样水源重金属抗生素种类含量种类含量数据来源中国珠江As1 89~2 69μg∕L氧氟沙星53~108ng∕L文献[13 ̄14]美国科罗拉多河Al㊁Cu㊁Fe㊁Mn和Zn0 6~22μg∕L阿奇霉素30~2800ng∕L文献[15 ̄16]法国塞纳河Zn㊁Cu㊁Pb㊁Co和Ni10~123mg∕L磺胺甲恶唑544ng∕L文献[17 ̄18]埃及尼罗河Zn㊁Cu㊁Pb和Cd1~250mg∕L呋喃西林8 6~52μg∕L文献[19 ̄20]巴西伊瓜苏河Mn3 944~7 845mg∕L阿莫西林4 63μg∕L文献[21 ̄22]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河Cu20~110mg∕L头孢氨苄4 6μg∕L文献[23 ̄24]㊀㊀对于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控制和处理ꎬ当前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ꎬ两种类型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环境行为.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ꎬ短时间作用下抗生素有杀菌抑菌作用ꎬ导致部分微生物种群及其生态功能消失ꎬ长期作用下会导致耐药菌的形成[26].而重金属因其具有持久毒性㊁不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ꎬ也被认为是有害的环境污染物[27].此外ꎬ水体中的抗生素和重金属能够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重金属抗性基因(MRGs)ꎬ细菌充当抗性基因的载体ꎬ随食物链不断迁移最终威胁人类健康[28].另一方面ꎬ抗生素与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ꎬ有研究[29]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会形成结构和毒性可变的络合物ꎬ这使得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废水比单一污染废水的处理更有难度.尽管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处理比较复杂ꎬ但是近年来许多技术方法已经被证实对此类污染的治理有一定的效果ꎬ如吸附㊁絮凝㊁膜分离㊁高级氧化和生物修复等[30 ̄34]ꎬ然而ꎬ目前尚缺乏作用机理㊁技术优缺点及应用潜力等方面的类比和分析.基于此ꎬ该文综述了抗生素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机理ꎬ讨论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作用机制ꎬ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此外ꎬ笔者还对未来该领域亟待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并作出展望ꎬ以期为今后相关技术应用于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思路和参考.1㊀抗生素和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当抗生素与重金属在水体中共存时ꎬ它们可能分别以有机物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形态独立存在ꎬ互不影响 见图1(A) ꎬ也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抗生素 ̄金属离子络合物 见图1(D) .抗生素官能团的种类㊁重金属离子的类型和溶液pH是影响络合物形成的3个最主要因素[35].许多抗生素ꎬ如广泛使用的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都含有羧基㊁羰基或哌嗪基ꎬ它们能充当潜在的电子供体来配位重金属[36]ꎬ而磺胺类抗生素官能团种类和数量均较少ꎬ主要是含氮官能团参与配位[37].虽然四环素类抗生素官能团众多ꎬ理论上易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ꎬ然而过多数量的官能团可能会带来空间位阻作用ꎬ使络合能力降低[38].有研究[39]表明ꎬ四环素类抗生素易与重金属络合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电子跃迁㊁重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和螯合环的稳定性.重金属离子的类型也会影响抗生素和重金属二者的络合作用.有研究[40]表明ꎬ重金属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ꎬ与抗生素络合的可能性越大.K+等一价重金属离子基本无法与抗生素络合ꎬCu2+与Fe3+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ꎬ但二者与抗生素的络合效果相当.重7862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4卷金属离子与抗生素络合的本质是重金属离子与抗生素官能团原子共用电子ꎬ因此ꎬ重金属离子的电负性(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强ꎬ络合作用越显著.此外ꎬ溶液pH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力影响抗生素与重金属的络合.由于带有易离子化基团羧基㊁羟基和氨基等ꎬ抗生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会解离为不同的形态[41]ꎬ中性或碱性条件下ꎬ抗生素可解离为阴离子ꎬ倾向于与带正电的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除了抗生素和重金属之间可发生络合作用外ꎬ重金属离子之间可通过架桥(如EDTA㊁有机酸和重金属捕集剂等)发生络合反应 见图1(C) ꎬ抗生素之间也能形成络合物.有研究[42]发现ꎬ两性离子态的中性喹诺酮类抗生素能够形成简单的络合物 见图1(B) ꎬ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以作为桥联配体形成多核络合物.抗生素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络合情况复杂多变ꎬ二者相对数量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络合物的形成ꎬ重金属离子的存在会改变水体中原有离子态物质与络合物的比例ꎬ进而影响抗生素的去除率.图1㊀抗生素与重金属水中共存的作用机理Fig.1Mechanismofcoexistenceof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inwater2㊀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技术2 1㊀吸附吸附法是当前应用最多的处理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ꎬ吸附剂对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制包括静电相互作用㊁共沉淀与内层配位㊁表面络合㊁化学沉淀㊁离子交换与物理吸附等[43]ꎬ而对于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主要为静电吸引㊁氢键与π ̄π键相互作用[44].然而ꎬ与抗生素或重金属单一污染吸附相比ꎬ复合污染的吸附机理有所不同.重金属离子可与抗生素中的各种官能团相互作用ꎬ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抗生素 ̄重金属络合物ꎬ并改变了吸附剂的吸附行为.重金属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抗生素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ꎬ但都存在合理的理论解释.一方面ꎬ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静电吸引㊁盐析效应(如溶液中Na+浓度增加会降低抗生素水溶性ꎬ增强其疏水性ꎬ从而导致更多的抗生素向吸附剂表面扩散)或阳离子桥联作用增加吸附剂对抗生素的表面吸附ꎻ另一方面ꎬ金属离子也能通过竞争或者外层配位(中心重金属离子的外层电子与吸附剂的配位络合)减少吸附剂对抗生素的吸附.不同的机制并不互斥ꎬ它们可以共同影响吸附剂对抗生素吸附效果[45].迄今为止ꎬ已有多种吸附剂用于处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ꎬ如生物炭㊁黏土㊁壳聚糖㊁石墨烯和蛭石等[46 ̄50].其中ꎬ生物炭因其比表面积较大ꎬ吸附亲和力强和生态友好等特点ꎬ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中.此外ꎬ可以通过多种修饰方法对吸附剂表面改性ꎬ如添加氧化剂㊁酸㊁碱或者金属等来增强其吸附能力[51 ̄54].吸附法的优点是吸附剂材料来源广泛ꎬ成本低ꎬ操作简单ꎬ吸附能力强ꎬ对多种抗生素和金属均有去除效果.然而ꎬ它也存在一定的固有局限性ꎬ如吸附材料难以再生ꎬ所适用的pH范围有限以及无法真正将污染物质降解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力于开发和优化实用高效的吸附材料ꎬ并解决其回收再利用的问题.2 2㊀絮凝与吸附不同ꎬ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ꎬ基于架桥作用ꎬ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研究发现ꎬ絮凝剂对重金属的絮凝作用强于抗生素[55]ꎬ原因在于重金属通常是强电子受体ꎬ当絮凝剂主链上存在巯基㊁羧基和膦酸基等强电子供体时ꎬ重8862第11期徐舟影等: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㊀㊀㊀金属将在絮凝过程中被去除ꎬ而抗生素由于其复杂的结构或可变的理化特性而无法通过絮凝作用轻易去除[56].当利用絮凝剂来处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时ꎬ基于 软硬酸碱 理论和空间效应ꎬ重金属离子可以在特定条件下 桥接 絮凝剂与抗生素ꎬ形成三元络合物从而达到协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12].Jia等[31]合成了一种具有芳香官能团的壳聚糖基絮凝剂(BDAT ̄CTS)ꎬ用于同时处理溶液中的四环素和Cu2+ꎬ结果表明ꎬCu2+通过电荷吸引与配位作用被BDAT ̄CTS絮凝ꎬ而该絮凝剂中带正电荷的三嗪环与四环素中带负电荷的芳香环通过π ̄π堆叠作用使得四环素被絮凝.絮凝是一种操作简便㊁成本低㊁效益高的技术ꎬ已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当使用基于生物质的絮凝剂时ꎬ还具有环保的优点[57].然而ꎬ在处理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时ꎬ传统絮凝剂无法凝聚电荷易变的复合污染物ꎬ因此ꎬ可以基于絮凝剂与金属离子和抗生素的共同适配性对絮凝剂进行改性处理ꎬ从而实现对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高效净化.2 3㊀膜分离膜分离技术是利用选择性分离功能的膜材料来实现溶液中不同组分分离纯化的过程.因其具有绿色节能的优点ꎬ膜分离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近零排放㊁无有害添加剂的领域[58].该技术是根据污染物颗粒大小㊁溶液浓度㊁pH和施加压力来分离污染物ꎬ被认为是从污染源中分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之一[59].目前ꎬ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三类模式ꎬ即双重截留模式㊁截留吸附模式和双重吸附模式ꎬ这三类模式均可同时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60].传统膜材料分为陶瓷膜和聚合物分离膜两种类型ꎬ由于陶瓷膜具有疏水性和更好的化学稳定性ꎬ更加适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61].Zhao等[62]将青霉素酶共价固定在溴甲基聚合物超滤膜上ꎬ实现了青霉素污染废水的快速高效处理.Shukla等[63]合成了一种羧化氧化石墨烯 ̄聚苯砜纳滤膜ꎬ用于去除废水中的砷㊁铬㊁镉㊁铅和锌5种重金属离子ꎬ去除率约为80%.Du等[64]在过氧单硫酸盐辅助原位氧化技术与混凝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陶瓷膜ꎬ同时去除了地下水中的Fe2+㊁Mn2+和磺胺二甲嘧啶.但是ꎬ由于渗透选择性与渗透通量相互制约ꎬ传统陶瓷膜难以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分离ꎬ而具有多孔网络结构的新型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MOFs)成为了可供选择的膜材料.MOFs由金属离子(或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通过化学键合作用连接而成ꎬ将MOFs引入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出MOFs∕高分子聚合膜ꎬ抗生素分子在膜表面被吸附ꎬ重金属离子与骨架上的金属通过离子交换而去除[65 ̄66].膜分离技术具有工艺简单㊁功能选择性强及能耗低等优点ꎬ且在应用中易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然而ꎬ在膜过滤过程中ꎬ吸附在膜表面的抗生素分子易导致膜结垢从而影响分离效率ꎬ而且即使抗生素解吸后ꎬ膜也无法完全被回收利用.因此ꎬ新颖高效㊁可重复使用的膜材料的开发是提高膜分离效率的重要途径.2 4㊀光催化随着环境日益恶化ꎬ资源不断耗竭ꎬ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备受关注.近年来ꎬ光催化氧化成为处理复合污染废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光催化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光催化剂和光能.光催化剂是具有电子结构的半导体材料ꎬ在光辐射下刺激生成的光致空穴和光生电子能够参与抗生素与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67].光催化可以破坏溶液中已经生成的络合物并释放出重金属离子ꎬ抗生素分子被空穴氧化降解ꎬ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在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过程中ꎬ常用的光催化剂主要包括二氧化钛㊁氧化锌和氧化石墨烯等[68 ̄70].此外ꎬ研究表明ꎬ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复合形成的异质结(两种不同的半导体相接触所形成的界面区域)可以有效提高废水中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去除率ꎬ如Wan等[71]合成了Z型纳米复合材料四氧化三钴∕银∕钨酸铋异质结ꎬ实现了盐酸四环素(TCH)和Cr6+的同时去除ꎬ异质结在Cr6+与TCH共存体系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比单一体系分别高出6 86倍(Cr6+)和2 58倍(TCH)ꎻHe等[72]利用聚邻苯二胺 ̄钴铁氧体对废水中的四环素进行光催化降解并同时还原了Cu2+ꎬ从而证实两种光催化剂具有协同作用.光催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基于它能够在环境温度和大气压条件下实现有机配体的完全矿化ꎬ同时产生低毒的副产物[73].光催化是一种高效㊁快速的污染物处理技术ꎬ既经济又没有二次污染的影响ꎬ是处理抗生素 ̄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较为理想的技术手段.然而ꎬ光催化过程中电子和空穴容易复合ꎬ影响了光催化剂的实际使用效果.因此ꎬ未来可通过对光催化剂改性或其他修饰方法来增强光催化系统的有效性和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2 5㊀零价铁基近年来ꎬ零价铁(ZVI)去除废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ꎬ由于钝化和表面活性降低ꎬZVI在水中的反应性降低ꎬ因此需要对ZVI改进来提高其反应效率[74].纳米尺度零价铁9862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4卷(nZVI)通过增加比表面积来增强活性ꎬ有研究者提出使用nZVI作为活化剂可以消除有机物的官能团ꎬ能够降低有机物毒性ꎬ提高生物降解性[75].Li等[76]的研究证实ꎬnZVI能够快速同时去除多种重金属(如Cu㊁Zn㊁Ni和As等).因此ꎬnZVI在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去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ꎬ然而ꎬ目前将nZVI直接用于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较少ꎬ一般是将nZVI与其他金属或者材料复合使用.如褚蓉洁[77]利用nZVI ̄Cu双金属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重金属Cr6+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吸附还原共沉淀的方式完成ꎬ而对盐酸四环素的去除是通过联合协同作用ꎻShao等[78]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小麦秸秆负载的nZVI复合材料用于去除金霉素和Cu2+ꎬ研究发现ꎬ在抗生素和重金属二元污染系统中ꎬ低浓度的Cu2+(Cu2+<10mg∕L)对金霉素的去除具有协同作用ꎬ高浓度的Cu2+则表现为竞争抑制.零价铁基技术运行成本低且反应时间短ꎬ在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79].然而ꎬ利用该技术处理水体污染物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受控模式下进行的ꎬ而实际水环境中存在复杂的基质干扰和意外干扰(如可能的微生物副产物或化学抑制作用).因此ꎬZVI的实际应用效果可能会受环境因素的限制和影响ꎬ将ZVI改性或者与不同的物理㊁化学或生物方法相结合去除复合污染废水是未来ZVI技术研究的重点.2 6㊀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经过设计和构建的工程系统ꎬ可以模拟自然湿地中发生的生物㊁化学和物理过程来去除污染物ꎬ能在更可控的环境中去除水中的污染物[80].已有研究[81 ̄82]表明ꎬ人工湿地可以去除废水中存在的多种单一类型的污染物ꎬ包括抗生素和重金属.抗生素在人工湿地中可能的降解机制包括在黑暗中的水解㊁光照过程中的光降解㊁基质的吸附㊁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微生物的降解[83].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特定的抗生素具有抗药性和降解性ꎬ如湿地植物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var.brevifolius)和水生黍(Panicumpaludosum)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污染[84]ꎻ芥菜(Brassicajuncea)对废水中四环素的降解率可达到71%[85].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也有不同的降解方式ꎬ其主要通过氧化㊁水解㊁官能团转移和取代㊁裂解和羟基化∕双羟基化作用降解抗生素[86].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的机制主要为湿地基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以及植物根系分泌某些代谢产物改变重金属价态ꎬ并转运重金属离子至地上部分积累再通过收获而去除ꎬ湿地微生物可通过胞外吸附㊁胞内积累以及氧化还原或甲基化等作用转化重金属[87].然而ꎬ实际环境水体的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现象更为普遍ꎬ并且抗生素和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Sayen等[88]研究发现ꎬ溶液中Cu2+的存在能够增强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吸收恩诺沙星ꎬ而恩诺沙星却抑制了芦苇对Cu2+的积累.此外ꎬAlmeida等[89]发现ꎬ在处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时ꎬ湿地中同时存在恩诺沙星和头孢噻呋会改变植物对Cu2+的吸收机制ꎬ从而延长处理周期ꎬ影响其去除率.抗生素和重金属共存可能会抑制酶和微生物活性ꎬ并且可能对水生植物产生负面影响ꎬ同时会促进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基因的进化[90].Li等[91]开展了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净化研究ꎬ发现在初始阶段Zn胁迫增加目标ARGs的丰度ꎬ而随着时间延长ꎬ过多的Zn积累降低了ARGs的丰度.此外ꎬ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曝气或对湿地植物接种真菌等手段来强化人工湿地对抗生素或重金属的净化能力ꎬ如Chen等[92]研究发现ꎬ可以利用人工湿地预曝气的方式去除水中11种常见的抗生素ꎬ抗生素的总去除率为87 4%~95 3%ꎻXu等[93]通过将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至湿地植物芦苇根际形成芦苇 ̄AMF共生体系ꎬ接种AMF后的人工湿地对Cd和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 56%和86 88%.AMF通过提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ꎬ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和活性氧自由基)积累ꎬ从而增强湿地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94].另外ꎬCao等[95]研究发现ꎬAMF可在土壤中降解差向土霉素ꎬ其为土霉素(OTC)的主要降解产物ꎬ由此途径AMF间接加速了OTC的降解.据此可以推测ꎬ强化型人工湿地对于净化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甚至是ARGs污染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与常规的水处理技术相比ꎬ人工湿地具有操作简便㊁投入量少㊁运营成本低等优点ꎬ并且植物和微生物协同净化废水的模式没有二次污染ꎬ环境影响小[96].但是ꎬ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废水的速率较慢ꎬ且植物和微生物对毒性化学物质较为敏感[97].另外ꎬ人工湿地净化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研究较少ꎬ复合污染下的处理效果及稳定性尚不明确.因此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抗生素和重金属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和迁移分布规律ꎬ并探明人工湿地净化二者复合污染的作用机制ꎬ与此同时ꎬ应充分考虑水中抗生素与重金属相互作用ꎬ选择合适的湿地植0962第11期徐舟影等: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㊀㊀㊀物ꎬ并联合其他处理技术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综上ꎬ已有研究者在实验室采取以上技术针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进行了处理.不同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去除率如表2所示.表2㊀不同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去除率Table2Characteristicsandremovalefficiencyofdifferenttreatmenttechnologies处理技术优点缺点去除率数据来源吸附吸附剂材料广泛㊁成本低㊁操作简单㊁吸附能力强吸附材料难以再生㊁适用的pH范围有限㊁无法降解污染物34 8%(阿莫西林)㊁43 6%(Cu)文献[47]絮凝操作简便㊁成本低㊁效益高需要对传统絮凝剂改性98 8%(四环素)㊁94%(Cu)文献[31]膜分离工艺简单㊁功能选择性强㊁能耗低膜结垢后处理效率降低㊁膜难以回收93%(磺胺二甲嘧啶)㊁76%(Mn)文献[64]光催化高效㊁快速㊁经济㊁无二次污染催化效率易受到电子和空穴复合影响>80%(盐酸四环素)㊁>95%(Cr)文献[71]零价铁基运行成本低㊁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受控㊁易受环境干扰>90%(金霉素)㊁>95%(Cu)文献[78]人工湿地操作简便㊁投入量少㊁运营成本低㊁无二次污染净化速率慢㊁植物和微生物对毒性敏感>90%(头孢菌素)㊁>89%(Zn)文献[89]3㊀结论与展望a)抗生素和重金属在水环境中能够相互作用ꎬ其络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到抗生素官能团的种类㊁重金属离子的类型和溶液pH的影响.由于络合物的结构复杂ꎬ毒性可变ꎬ目前鲜有研究报道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络合物的去除技术.鉴于当前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已有较高的去除率ꎬ未来还应进一步开展针对络合物去除技术的研究ꎬ挖掘不同技术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去除的综合潜力ꎬ全方面提高去除效率ꎬ达到改善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目的.b)当前对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净化技术主要包括吸附㊁絮凝㊁膜分离㊁光催化㊁零价铁基和人工湿地等.其中ꎬ吸附法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ꎬ光催化和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处理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的特点而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ꎬ而絮凝剂和零价铁基的改性能提高去除效率.对于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治理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节能㊁资源回收以及开发更有效可控和环保的水处理技术.为了更好地利用不同技术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净化机制ꎬ寻求经济高效的技术组合实现对污染物的协同处理值得深入研究.c)环境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复杂多样ꎬ相互作用会对水生环境产生影响ꎬ目前研究都是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进行的ꎬ今后应关注各种处理技术在实际环境水体中的应用效果ꎬ综合评估复合污染的环境影响.由于环境水体中抗生素的浓度很低ꎬ一般以ng计ꎬ对水体抗生素的快速精准检测在技术上还比较困难ꎬ国外目前也没有任何国家或机构将抗生素纳入环境监测指标ꎬ当前我国只针对含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制药行业发布了«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 2008).但抗生素的环境影响是长期的ꎬ因此仍需开发快速有效的水体抗生素检测技术ꎬ制订水体抗生素排放标准的相关法规ꎬ并对新污染物ARGs和MRGs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ꎬ以期为有效处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YANWeifuꎬXIAOYongꎬYANWeidaꎬetal.Theeffectofbioelectrochemicalsystemsonantibioticsremovaland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areview[J].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ꎬ2019ꎬ358:1421 ̄1437.[2]㊀ZHENGSenlinꎬQIUXiaoyanꎬCHENBinꎬetal.AntibioticspollutioninJiulongRiverestuary:sourceꎬdistributionandbacterialresistance[J].Chemosphereꎬ2011ꎬ84(11):1677 ̄1685. [3]㊀HEXiaolinꎬXUYanbinꎬCHENJinliangꎬetal.Evolutionofcorrespondingresistancegenesinthewateroffishtankswithmultiplestressesofantibioticsandheavymetals[J].WaterResearchꎬ2017ꎬ124:39 ̄48.[4]㊀ZHUYingꎬFANWenhongꎬZHOUTingtingꎬetal.Removalofchelatedheavymetalsfromaqueoussolution:areviewofcurrentmethodsandmechanism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19ꎬ678:253 ̄266.[5]㊀赵述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ꎬ2019ꎬ46(4):119 ̄121.ZHAOShuhua.Studyoncountermeasuresofremediationofheavymetalsandorganicpollutantscombinedpollutioninsoilenvironment[J].GuangdongChemicalIndustryꎬ2019ꎬ46(4):119 ̄121.[6]㊀DONGHaoꎬGUOXuetaoꎬYANGChenꎬetal.Synthesisofg ̄C3N4bydifferentprecursorsunderburningexplosioneffectandits1962。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扩散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不仅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等方式传播给人类病原体,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而且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研究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传播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策略,对于减缓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降低抗生素滥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者们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先进技术手段,揭示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同时,也深入探索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机制,包括水平基因转移、垂直基因转移等。
研究者们还从环境因子、抗生素使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和传播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当前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研究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尚不均衡,部分领域的研究仍需加强。
未来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深入探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生态学行为和健康风险,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义与重要性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是指能使微生物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的遗传物质。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微生物间传播,包括水平基因转移、质粒介导的传递等,从而引发抗生素抗性的扩散。
随着全球抗生素使用的不断增加,ARGs的存在和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问题。
ARGs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重金属协同选择环境细菌抗生素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重金属协同选择环境细菌抗生素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
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细菌不仅具备重金属抗性,并且具备多种抗生素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也随之升高。
本文在介绍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细菌的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着重论述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选择环境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
摘要: 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
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细菌不仅具备重金属抗性,并且具备多种抗生素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也随之升高。
在介绍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细菌的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着重论述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选择环境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协同选择抗性;协同选择抗性机制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引起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抗生素长期作用下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以及细菌中被不断筛选和富集,从而表现为耐药性整体水平升高,进而导致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力大大降低,迫使抗生素不断升级换代。
通常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含量极低(通常在10^-9~10^-6数量级),远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低浓度抗生素长期选择压力作用下,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且携带的抗性基因持久存在,并在各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
尤其是最近出现的“超级细菌”被赋予了能够抵抗几乎所有抗生素的能力,其抗性根源在于该细菌携带的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抗性基因,该基因自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迅速蔓延。
据此,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性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细菌耐药问题”作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挑战之一,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抗性基因的控制做出战略部署。
《2024年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研究进展》范文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些基因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其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及去除的研究进展。
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1. 分布区域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广泛,包括各类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此外,这些基因还在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以及沉积物中有所发现。
2. 分布来源ARGs的来源主要是抗生素的滥用和排放,包括医药废水、农业活动、养殖业等。
此外,人类排泄物也是ARGs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1. 水平转移水平转移是ARGs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基因突变和交换,使原本不具抗性的细菌获得抗性。
这种转移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之间进行。
2. 垂直转移垂直转移虽然不常见,但也可能导致ARGs的传播。
这主要发生在遗传物质从母代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
四、传播扩散途径1. 水流迁移水流是ARGs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流动,将含有ARGs的污水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2. 空气传播一些研究还表明,ARGs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从而扩大其影响范围。
五、去除研究进展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如吸附、过滤、沉淀等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ARGs。
例如,活性炭吸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以去除水中的抗生素和ARGs。
2. 化学方法化学氧化法是一种有效的去除ARGs的方法。
一些强氧化剂如臭氧、氯等可以破坏ARGs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活性。
此外,一些新型的纳米材料也被用于去除水中的ARGs。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体来去除水中的ARGs。
例如,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或降解的方式去除水中的ARGs;而一些植物如芦苇等也可以通过吸收和转化来降低水中的ARGs含量。
养殖业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DOI: 10.12357/cjea.20210641漆世英, 余少乐, 吴娟, 成水平. 养殖业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治理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6): 1014−1026QI S Y, YU S L, WU J, CHENG S P. Advance in treatment of co-contamin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heavy metals from stock bree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6): 1014−1026养殖业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治理研究进展*漆世英1, 余少乐2, 吴 娟1,3, 成水平1,3**(1. 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2.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 200135; 3. 上海生态景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0031)摘 要: 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 抗生素因其能够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功能被大量使用, 在环境中残留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重金属作为饲料添加剂也会造成污染。
本文介绍了现阶段养殖业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养殖品种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 并梳理了现有的抗生素处理技术以及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抗生素和重金属共存的情况导致了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和底泥中会存在持久性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抗性基因的传播。
针对抗生素的去除仍是以高级氧化处理为主, 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为辅。
生物处理主要利用微生物对抗生素的降解以及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生态处理通过人工湿地中植物及其他耦合工艺达到污染物去除的目的。
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高效去除的效果, 而实际应用必须达到去除效果和成本费用的均衡。
因而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1)养殖业复合污染废水的生态治理技术, 如人工湿地等; 2)复合污染底泥植物修复技术, 优化植物的选择及种植方式; 3)生物处理技术和生态治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2024年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范文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在人类和动物疾病治疗、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本文旨在综述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降解和去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环境污染现状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农业排放、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能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抗生素在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广泛存在,而抗性基因的传播和扩散也日益严重。
三、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针对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在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 物理法:如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法利用多孔材料如活性炭、生物炭等吸附抗生素,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膜分离法则通过半透膜将抗生素与水分离,达到去除目的。
2. 化学法:如光催化降解、高级氧化技术等。
光催化降解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物质。
高级氧化技术则通过产生强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将抗生素迅速氧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
3. 生物法:如微生物降解、生物修复等。
微生物降解利用特定微生物将抗生素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
生物修复则是通过生物工程手段培育出能高效降解抗生素的微生物,用于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四、抗性基因的去除研究进展抗性基因的去除是解决抗生素污染问题的关键之一。
目前,抗性基因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基因编辑技术、新型消毒技术等。
1.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可用于剪切抗性基因,从而消除其功能。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其应用前景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这一问题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情况,以及目前研究中关于抗生素降解和去除的进展。
一、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环境污染1.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抗生素可通过水体、土壤、农田等途径进入环境中,而在环境中有多种形态存在,如溶解态、悬浮态和沉积态等。
其中,溶解态抗生素使水体成为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扩散途径。
2.抗生素的降解机制与途径抗生素在环境中被降解主要经历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个过程。
其中,生物降解是由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通过代谢活性将抗生素转化为无害或较低毒性物质。
而非生物降解则是在光照、氧化还原、酸碱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抗生素分解为多种降解产物。
3.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抗生素使用过程中,部分细菌可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水平传递,同时环境中也存在水平传递的情况。
抗性基因的传播主要通过转座子、质粒和细胞侵入等途径实现。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污染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菌株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降解研究进展1.生物降解剂的筛选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生素的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
这些菌株通过代谢活性可将抗生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产物。
2.构建降解净化系统针对抗生素污染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采用微生物组合的降解净化系统。
该系统利用不同功能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抗生素进行高效降解和去除。
3.光降解技术研究光降解技术是一种有效去除抗生素的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紫外光、阳光和特定波长下的光照均能降解抗生素。
通过调整光照条件和反应时间,可以实现高效降解。
三、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去除研究进展1.生物吸附技术的应用生物吸附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对抗生素进行吸附,达到去除的目的。
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第33卷㊀第8期2020年8月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33ꎬNo.8Aug.ꎬ2020收稿日期:2019 ̄06 ̄21㊀㊀㊀修订日期:2019 ̄12 ̄11作者简介:劳昌玲(1990 ̄)ꎬ女ꎬ广西北海人ꎬlaochangling@163.com∗责任作者ꎬ罗立强(1959 ̄)ꎬ男ꎬ湖北仙桃人ꎬ研究员ꎬ博士ꎬ博导ꎬ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ꎬluoliqiang@cags.ac.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877505)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21607033)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0600603)Supportedby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877505ꎬ21607033)ꎻNationalKey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gramofChina(No.2016YFC0600603)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劳昌玲1ꎬ2ꎬ罗立强1ꎬ2∗ꎬ沈亚婷1ꎬ朱㊀帅11.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ꎬ北京㊀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ꎬ北京㊀100083摘要:重金属污染对土壤㊁地下水和农作物等会产生重大影响ꎬ并通过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ꎬ在矿物分解㊁元素释放㊁迁移㊁沉淀和再富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ꎬ进一步发掘对不同重金属具有耐受性的特异性菌株ꎬ探究其对重金属的解毒和耐受性的机制ꎬ可更好地为微生物用于环境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微生物与环境中重金属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以及微生物在修复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ꎬ结果表明:①微生物自身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氨基酸㊁蛋白质和多肽等物质可与重金属鳌合ꎬ促进重金属的溶解和吸附过程.②重金属对微生物产生毒性影响ꎬ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㊁生物矿化和甲基化等作用改变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ꎬ降低重金属的毒性.③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有关ꎬ在实际应用中可先将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易于被微生物吸附的形态ꎬ再利用特异性菌株进行生物修复.④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吸收重金属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ꎬ但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对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协同拮抗作用机制及其微观的界面过程尚未明晰ꎬ有待进一步研究.关键词:微生物ꎻ重金属ꎻ生物吸附ꎻ形态转化ꎻ生物修复中图分类号:X17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6929(2020)08 ̄1929 ̄09文献标志码:ADOI: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9 12 06ProgressintheStudyofInteractionProcessandMechanismbetweenMicroorganismandHeavyMetalLAOChangling1ꎬ2ꎬLUOLiqiang1ꎬ2∗ꎬSHENYating1ꎬZHUShuai11.NationalResearchCenterofGeoanalysisꎬBeijing100037ꎬChina2.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ꎬBeijing100083ꎬChinaAbstract:Heavymetalpollutionhasaseriousimpactonsoilꎬgroundwaterandcropsꎬanditcanalsoposeahighrisktohumanbodybyenteringthebiologicalchain.Thewidelydistributedmicroorganismsplayacriticalroleinthereleaseꎬtransferandprecipitationofheavymetals.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interactionmechanismsbetweenmicroorganismsandheavymetalsisveryimportantforbioremediation.Wereviewedtheinteractionmechanismsbetweenthemꎬaswellastheapplicationofmicroorganismsinbioremediation.Theresultsshowthatfirstlyꎬmicroorganismscanpromotethedissolutionofheavymetalsbychelatingthemetalelementswithaminoacidsꎬproteinsandpeptidescreatedduringthemicrobialgrowth.Secondlyꎬmicroorganismscanreducethetoxicityofheavymetalsbychangingthespeciesofheavymetalsthroughredoxreactionsꎬbiomineralizationandmethylation.Thirdlyꎬthebioremediationefficiencyisinfluencedbythespeciesofheavymetals.Inpracticeꎬitwillbemoreefficienttopromotethedissolutionprocessbeforethebioremediationwithspecificmicroorganismstrains.Lastlyꎬalthoughrhizospheremicroorganismsareimportantincontrollingtheabsorptionofheavymetalsꎬthemechanismsof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interactionsbetweenmicrobialexcretaandplantrootexudatesꎬandthemicroscopicinterfaceprocessbetweenplantsandmicroorganismsarestillunclearꎬandneedfurtherstudy.Keywords:microorganismꎻheavymetalꎻbiosorptionꎻtransformationꎻbioremediation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㊀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ꎬ矿山开采和重金属的冶炼活动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㊁水和植物等产生了严重影响ꎬ并通过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大部分重金属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如汞㊁镉和铅会破坏细胞膜的结构ꎬ取代必需元素的结合位点ꎬ扰乱酶的功能ꎬ损害细胞功能ꎬ改变蛋白质结构ꎬ破坏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ꎬ甚至引起生物体死亡[1].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ꎬ如开挖填埋㊁土壤淋洗法㊁逆向渗透㊁离子交换㊁电化学处理法㊁膜处理技术㊁热液提取和蒸发回收等ꎬ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但这些方法所需成本较高ꎬ工作量大ꎬ土壤性质不可逆ꎬ且有的化学处理方法还会引起二次污染[2].生物修复具有简单㊁易操作㊁成本低㊁不引起二次污染以及可应用于现场的原位修复等优势而受到了广泛关注[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ꎬ几乎参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ꎬ对重金属的溶解释放㊁迁移转换和富集沉淀均具有重要作用.部分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铵盐[4]㊁硫代硫酸盐[5]㊁氰化物[6]㊁碘化物[7]及有机酸[8]ꎬ该过程可以提供大量的阴离子络合基团ꎬ增加对重金属的螯合能力.同时ꎬ微生物可通过胞外沉淀㊁细胞内积累和氧化还原等机制将毒性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形态[9].该文综述了微生物在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ꎬ主要包括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溶解迁移过程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与形态转化机制ꎬ并探讨了微生物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前景.1㊀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1 1㊀重金属对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微生物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10].例如ꎬ一些金属元素(如K㊁Na㊁Ca㊁Mg㊁Fe㊁Cu和Zn)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11]ꎬ另一些金属离子(如As3+∕As5+㊁Fe2+∕Fe3+㊁Mn2+∕Mn4+㊁V4+∕V5+㊁Se4+∕Se6+和U4+∕U6+)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可为微生物提供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12]ꎬ还有一些重金属离子(如Ag+㊁Hg2+㊁Cd2+㊁Co2+㊁CrO42+和Pb2+)通过置换作用取代原本结合位点上的必需金属离子进而对微生物造成毒害[13 ̄14].从宏观上来说ꎬ重金属含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多样性[10].韩桂琪等[15]发现ꎬ低含量的Cd(7 5mg∕kg)㊁Cu(75mg∕kg)㊁Zn(150mg∕kg)和Pb(150mg∕kg)复合污染会促进细菌㊁真菌和放线菌生物量的增加ꎬ增幅分别为14 9%㊁12 4%和58 5%ꎬ但随着这些重金属含量的增加ꎬ重金属对微生物的作用由刺激转变为毒害作用ꎬ细菌㊁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从微观上来说ꎬ高浓度的重金属会损坏细胞膜结构ꎬ改变酶的特异性ꎬ损害细胞功能ꎬ改变蛋白质结构ꎬ破坏DNA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毒性重金属离子(如Ag+㊁Hg2+㊁Pb2+㊁Cd2+㊁Co2+㊁CrO42+和Ni2+等)的氧化电位比必需金属元素高ꎬ对巯基具有更强的亲和能力ꎬ可通过置换作用取代原本结合位点上的必需金属元素[16].在重金属的胁迫下ꎬ微生物会产生过多的氧化应激产物(如过氧化氢㊁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ꎬ当这些产物超过微生物的抗氧化能力时就会导致细胞死亡[17].Das等[18]研究发现ꎬ低浓度(<130μmol∕L)的AuCl4-会刺激米根菌(Rhizopusoryzae)分泌还原蛋白进行生物解毒ꎬ但当AuCl4-浓度高于130μmol∕L时ꎬ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破坏ꎬ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ZHOU等[19]对从生活排放污水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实验室培养后发现ꎬ当ρ(As3+)为0 05mg∕Lꎬρ(Hg2+)为0 2mg∕Lꎬρ(Cd2+)㊁ρ(Cr3+)和ρ(Cu2+)均为0 5mg∕Lꎬρ(Pb2+)和ρ(Zn2+)均为1mg∕L时ꎬ细菌的DNA结构会受到破坏.长期生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会通过吸附㊁积累和生物转化等过程改变重金属的毒性ꎬ甚至通过改变自身的遗传物质ꎬ逐渐适应环境并存活下来形成优势菌种ꎬ这些优势菌种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也会有所增加[10].噬金属的微生物 如β变形菌属贪铜菌(Cupriavidusmetallidurans) 体内含有多种重金属的抗性基因簇ꎬ细胞可通过络合作用㊁外排作用或还原沉淀等作用进行解毒ꎬ使其可在矿渣岩石堆ꎬ重金属加工厂附近的河流以及矿化区等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20].1 2㊀微生物作用下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理1 2 1㊀微生物作用下重金属元素的溶解迁移微生物自身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蛋白质㊁多肽㊁羧酸㊁核酸和氨基酸ꎬ部分微生物还会分泌氰化物和硫代硫酸盐等代谢产物ꎬ这些过程可以提供大量的阴离子络合基团与重金属螯合ꎬ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13ꎬ21].Faramarzi等[22]发现ꎬ假单胞菌(Pseudomonasplecoglossicida)在生长早期分泌大量的HCNꎬHCN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促进重金属的溶解0391第8期劳昌玲等: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㊀㊀㊀迁移.Reith等[8]发现ꎬ金矿区土壤中的原生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游离的氨基酸(浓度高达64 2μmol∕L)ꎬ土壤中80%的金会发生溶解并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ꎬ但在培养50d后ꎬ这些氨基酸配体被大量消耗ꎬ游离氨基酸浓度仅为8μmol∕Lꎬ此时金在溶液中不稳定ꎬ会重新吸附到土壤表面上.化学自养型细菌可通过氧化还原难溶矿石中的硫化物或碘化物来获取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ꎬ释放矿石中的重金属元素.在含氧环境中ꎬ铁和硫的氧化细菌通过将Fe2+氧化为Fe3+或将S0氧化为H2SO4来获取能量ꎬ该过程可导致黄铁矿(Fe2S)和磁黄铁矿(Fe1 ̄xS)溶解[23].在厌氧环境中ꎬ硫杆菌(Thiobacillus)可将S0氧化为SO42-ꎬ该过程降低了环境的pHꎬ促进了重金属的溶解[24].假单胞菌(Pseudomonas)可将IO3-还原为I-ꎬ进而使金发生溶解[7ꎬ25]ꎬ相关反应过程如下:4Fe2++O2+4H+ң4Fe3++2H2O(含氧环境)(1)2S0+3O2+2H2Oң2H2SO4(含氧环境)(2)S0+6Fe3++4H2OңSO42-+6Fe2++8H+(厌氧环境)(3)2Au+3I3-ң2AuI4-+I-或2Au+I-+I3-ң2AuI2-(4)㊀㊀化能异养型的微生物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ꎬ将金属氧化物中的高价金属离子作为电子受体从而将金属进行异化还原[26].铁的异化还原对吸附于铁(氢)氧化物表面的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中加入Fe3+后ꎬ在胞外聚合物作用下细胞表面形成无定型铁(氢)氧化物纳米粒子ꎬ细胞对As5+的吸附能力至少提高了11倍[27].Toshihiko等[28]从稻田土壤中分离出异化还原菌株Geobactersp.OR ̄1ꎬ该菌株培养4周可溶解土壤中70%的砷ꎬ其对砷的溶解释放过程如图1所示.Geobactersp.OR ̄1既可以As5+作为电子受体将砷还原为As3+ꎬ又可以Fe3+作为电子受体将铁还原为Fe2+使水铁矿发生溶解ꎬ此时吸附于水铁矿的As3+释放到溶液中被农作物吸收ꎬ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1 2 2㊀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微生物细胞膜外存在大量胞外聚合物(EPS)ꎬ该聚合物中含有羧基㊁羟基㊁巯基㊁氨基㊁酰胺基和磷酸基等活性基团ꎬ这些基团中的N㊁O㊁P和S等提供孤对电子重金属离子结合ꎬ从而使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被吸附[29].Kasimani等[30]研究发现ꎬ在ρ(Cr2+)为25mg∕L的溶液中ꎬ蓝藻菌(Cyanobacteria)对Cr的吸附能力最高可达75 63%ꎬFTIR结果显示ꎬ对Cr吸附起作用的官能团主要是氨基㊁羟基和羧基.SHEN等[31]图1㊀砷的异化还原菌Geobactersp.OR ̄1将砷从水铁矿中释放的过程[28]Fig.1Arsenicreleasedfromferrihydritebyarsenate ̄reducingbacteriumGeobactersp.OR ̄1[28]发现ꎬ在ρ(Cd2+)为0 5mg∕L的溶液中ꎬ胞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可吸附86%的Cd2+ꎬ吸附效率的增加与EPS的增加同步ꎬ胞藻通过分泌EPS将Cd吸附于细胞外ꎬ防止其对细胞的毒害.González等[32]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 ̄rayabsorptionnearedgestructureꎬXANES)测定了含EPS和不含EPS的根际假单胞菌(Pseudomonasaureofaciens)对Fe3+的吸附过程ꎬ发现两种情况下与羧基结合的铁分别为78%和40%ꎬ说明EPS可促进细胞表面Fe O Fe高聚物的形成.不同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有所差异.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缺乏有机磷酸基ꎬ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比革兰氏阳性菌差[33].相同微生物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吸附能力也有区别.在0 1mmol∕L的Au3+溶液中ꎬ形成生物膜的细胞由于胞外聚合物对Au3+的吸附作用强ꎬ进入细胞内的Au3+也较少ꎬ导致其存活率比浮游细胞的存活率高4个数量级[34].微生物对元素的表面吸附过程受pH的影响显著.Giri等[35]发现ꎬ当pH在2 5~7 5范围内时ꎬ蜡样芽胞杆菌对砷的吸收效率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ꎻ但随着pH继续升高ꎬ吸收效率反而降低.原因在于表面吸附主要包括吸附和解吸两个过程(见图2):①当pH较低时ꎬ细胞表面高度质子化ꎬ解吸过程起主要作用ꎬ因此pH升高会引起解吸作用降低ꎬ吸附增强ꎻ②当pH超过7 5后ꎬ吸附起主要影响作用ꎬ随着pH的继续升高ꎬ细胞表面电负性增强ꎬ对砷的吸附作用也随之减弱.因此ꎬ在实际的环境修复应用中ꎬpH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与简单的表面吸收不同的是ꎬ富集作用是重金属离子从活细胞外侧通过细胞膜运输进入细胞质ꎬ该过139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图2㊀蜡样芽胞杆菌表面对AsO33-的吸附和解吸过程[35]Fig.2BiosorptionandregenerationprocessofAsO33-bylivingB.cereus[35]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36].重金属进入细胞后ꎬ与体内氨基酸或者蛋白质结合生成无毒或低毒的络合物并富集在细胞内.从印度某工业废水处理厂中分离出的芽孢杆菌(Bacillus)可富集高达9 8mg∕g的砷ꎬ其中80%的砷富集在细胞质中ꎬ天冬氨酸㊁谷氨酸和半光氨酸参与砷的解毒过程[37]ꎬ该特异性菌株在实际环境中砷污染的修复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 3㊀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形态的转变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㊁生物矿化㊁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等作用改变重金属的形态ꎬ从而实现对重金属的解毒.通常情况下ꎬ微生物可通过多种解毒机制共同作用ꎬ使其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例如ꎬ在高浓度Fe3+胁迫下ꎬ蓝藻菌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降低铁对细胞的毒害:①胞外蛋白质将Fe3+矿化为赤铁矿和磁铁矿ꎬ减少其进入细胞的量ꎻ②细胞内的磷酸盐与Fe3+鳌合ꎬ减少游离的Fe3+对细胞的毒害ꎻ③超氧化物歧化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脯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等可降低Fe3+引起的氧化应激压力ꎻ④蓝藻菌合成的脂多糖㊁脂肪酸㊁叶绿素和糖类等物质与Fe3+络合降低铁的毒害[38].1 3 1㊀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氧化和还原元素的价态是影响其毒性的重要原因ꎬ微生物对毒性元素的氧化还原过程是重要的解毒机制之一.从制革废水中分离出的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可将Cr6+还原为Cr3+ꎬ降低Cr的毒性ꎬ当Cr6+浓度分别为60和70mg∕L时还原率分别达到96 7%和72 1%ꎬ该过程中ꎬ还原型辅酶Ⅰ和Ⅱ可作为重要的电子供体[39].在有氧环境中ꎬ栖热菌属(Thermus)利用无机As3+作为电子供体ꎬ将As3+氧化为毒性较弱的As5+[40].游离态的金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毒性ꎬ因为其一旦进入细胞内ꎬ就容易与谷胱甘肽结合ꎬ形成的化合物会与氧分子反应生成氧化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ꎬ并抑制活性酶的功能[20ꎬ41].而惰性的单质Au对微生物几乎没有毒性[42 ̄43].不同的微生物对Au离子的还原解毒机制不同.微生物可通过胞外分泌物ꎬ细胞膜上的还原蛋白或者胞内还原酶等将毒性的金离子进行还原解毒(见图3)[18].在100μmol∕L的AuCl3溶液中ꎬ正常生长的代尔夫特食酸菌(Delftiaacidovorans)可通过分泌次级代谢产物将Au3+在体外还原解毒.而基因突变后不能正常分泌次级代谢产物的菌对Au3+的毒性敏感程度增加了102 8倍ꎬ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42].很多革兰氏阴性菌的膜囊可作为抵御环境中有毒物质的防护盾.当蓝藻菌暴露于Au(S2O3)23-溶液中ꎬ蓝藻菌会释放膜囊包裹住细胞ꎬ防止金离子对细胞的毒害ꎬ并通过膜囊组分中的P㊁S或者N等配体与Au离子反应生成金纳米颗粒[44 ̄45].在50μmol∕L的HAuCl4溶液中ꎬ贪铜菌吸附的金进入细胞质内被还原形成Au(I) ̄S中间体ꎬ最终被还原为纳米金ꎬ并通过P型ATP酶外排通道将金排出体外[20].图3㊀微生物对金离子的还原解毒机制[18]Fig.3Reductionanddetoxificationmechanismofgoldionsbycells[18]同步辐射XRF和XANES技术可原位获得重金属元素在细胞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ꎬ是探究微生物对重金属解毒机制的重要途径.Kenneth等[46]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50nm的XRF和XANES技术分析了在K2Cr2O7溶液中暴露6h后ꎬ荧光假单胞菌的浮游和附着在固体表面的两种不同状态细胞中元素的分布和化学形态ꎬ得到以下结论:①浮游状态的细胞中P㊁S㊁Ca㊁Fe和Zn等元素大量丢失ꎬ细胞内富集了大量的毒性元素Crꎬ而附着状态的细胞表面含有大量的Ca和P元素ꎬ在细胞表面形成大量的磷灰石沉淀ꎬ并将Cr区隔在细胞外ꎻ②附着细胞中Cr6+被还原为Cr3+并与细胞外的磷酰基官能团结合ꎬ防止Cr对附着状态的细胞的毒害.同步辐射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ꎬ但目前受光斑大小的限制ꎬ难以对数微米的微生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ꎬ这也是目前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 3 2㊀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矿化作用2391第8期劳昌玲等: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㊀㊀㊀重金属离子在微生物体内外的生物矿化可使重金属发生沉淀.生物矿化主要包括磷酸盐矿化㊁碳酸盐矿化和硫化物矿化等ꎬ具体的方程式[47]如下:HPO42-+M2+ңMHPO4(5)CO32-+M2+ңMCO3(6)H2S+M2+ңMS+H2(7)㊀㊀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ꎬSRB)可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硫酸盐转化为硫化物ꎬ产生的H2S与重金属发生反应形成硫化物沉淀[48 ̄49].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ꎬ芽孢杆菌(Bacillus)和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分泌的脲酶增加ꎬ从而促进土壤中的尿素水解生成碳酸盐ꎬ碳酸盐与Ni㊁Cu㊁Pb㊁Co㊁Zn和Ca等矿化形成沉淀ꎬ矿化率为88%~99%[50].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通过释放磷酸盐将U6+矿化为氢铀云母 H2(UO2)2(PO4)2 8H2O ꎬ降低了U6+对细胞毒害[51].从尾矿分离出的芽孢杆菌(Bacillus)可将溶液中的Pb(NO3)2转化为溶解性较差的PbS和PbSiO3ꎬ将该菌添加到矿区土壤中ꎬ土壤中可交换态的Pb减少了26%ꎬ与碳酸盐结合的Pb增加了36%[52].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矿化作用可降低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ꎬ是其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1 3 3㊀微生物对毒性元素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微生物对砷形态的转化主要包括氧化㊁还原㊁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不同形态的砷迁移能力变现为methylAs(Ⅲ)>>methylAs(Ⅴ)>As(Ⅲ)>As(Ⅴ)[53]ꎬ而砷的毒性大小顺序为methylAs(Ⅲ)>As(Ⅲ)>As(Ⅴ)>methylAs(Ⅴ)[54].微生物将无机砷甲基化生成可挥发性有机砷并排出体外的过程是微生物重要的解毒机制.一甲基砷渗透性差ꎬ仅作为胞内甲基化的中间体无法渗出体外ꎬ而二甲基砷和三甲基砷具有较高的渗透性(比一甲基砷至少高出10倍)ꎬ能穿过细胞膜释放到环境中[36].稻田土壤中添加4%的秸秆时ꎬ由于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甲烷细菌增加ꎬ水稻根际土壤中砷的甲基化程度增加了2个数量级[55].由于砷的去甲基化过程降低了其迁移能力ꎬ不适合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ꎬ因而受到的关注较少.气态的甲基砷经过快速的氧化降解可形成无机砷ꎬ但目前该过程中微生物起何种作用仍不清楚[56].2㊀微生物在修复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生物修复已经成为目前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ꎬ其原理是使重金属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研究[57]表明ꎬ重金属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酸溶性部分<可还原部分<可氧化的部分<残渣部分.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吸附作用㊁还原沉淀㊁生物矿化等作用将重金属固定[58].SRB广泛存在于稻田土壤㊁海水㊁温泉㊁油田和沉积物中ꎬ是最常见的应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59 ̄60].在缺氧条件下ꎬSRB对含水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矿化起着重要作用ꎬ其主要机制:SRB将硫酸盐转化为H2Sꎬ胞外EPS将重金属吸附到细胞表面ꎬH2S与重金属发生反应形成金属硫化物沉淀[48 ̄49].虽然SRB应用于重金属修复得到了实验室的证实ꎬ但其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ꎬ原因在于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电子供体.近年来ꎬ有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实际环境中微生物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例如ꎬZHANG等[61]通过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解决了尾矿修复中噬酸菌和SRB的竞争问题ꎬ发现酵母提取物和胰蛋白胨可促进SRB的生长ꎬ抑制噬酸菌的生长ꎬ从而提高SRB在实际尾矿环境中的重金属修复效率.有研究[62 ̄63]表明ꎬ零价铁(Fe0)可作为SRB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补充物质ꎻFe0与重金属氧化物之间发生电子传递将重金属还原ꎬ被还原的重金属与铁的氧化物发生表面吸附和共沉淀作用ꎬ此外Fe0与水反应产生的H2同样可作为SRB的电子供体促进其生长.XIN等[64]研究表明ꎬ在同时含有Fe0和SRB的体系中ꎬCu㊁Cd㊁Zn和Pb的浸出率分别达100%㊁98 5%㊁90 69%㊁100%ꎬX射线衍射(X ̄raydiffractionꎬ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 ̄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ꎬXPS)分析结果显示ꎬCu㊁Cd㊁Zn和Pb主要形成了PbCd㊁PbZn㊁ZnS㊁Zn㊁CdO㊁CuZn和CuS等更稳定的矿物.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有关.从下水道污泥中分离出的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p.)Z ̄90对Mn㊁Zn㊁Cd㊁Pb㊁As和Cu的修复效率分别为52 2%㊁44 0%㊁37 7%㊁32 5%㊁31 6%和24 1%ꎬ修复前后的BCR分步提取结果显示ꎬ重金属中酸溶态的组分比残渣态更易于被微生物吸附吸收[65].在实际应用中可先利用菌株将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易于被微生物吸附的形态ꎬ再利用特异性菌株进行修复.微生物应用于土壤和灌溉水的重金属修复ꎬ可降低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ꎬ增加产量.Fawzy等[66]发现ꎬ蓝藻菌对灌溉污水中Fe㊁Pb㊁Cd㊁Zn㊁Cu和Mn的去除率分别为62 0%㊁83 1%㊁88 5%㊁68 8%㊁55 2%和42 4%ꎬ降低了污水灌溉的甜菜体内重金属㊁过氧化氢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含量ꎬ说明蓝藻菌可有效减少灌溉污水中重金属对甜菜的氧化应激压339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力[66].稻田土壤中施加粉煤灰可为水稻提供K㊁Na㊁P㊁Zn和Fe等营养元素ꎬ也会引入Pb㊁Cr和Cd等毒性重金属元素ꎬ在施肥的同时加入1 0kg∕m3的固氮蓝藻菌可显著提高水稻的固氮能力ꎬ同时蓝藻菌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作用可减少毒性重金属元素进入水稻中[67].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吸收重金属起重要的调控作用[68].超富集植物可大量吸收重金属ꎬ但大部分植物由于生物量低㊁生长缓慢和对重金属具有选择性等原因不适用于大规模地应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69].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溶解营养元素(氮㊁磷㊁钾和铁等)ꎬ分泌植物激素和促生酶(如1 ̄氨基环丙烷 ̄1 ̄羧基脱氨酶)等物质ꎬ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70].在大麻的根际土壤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ꎬ大麻的生物量增加64 2%ꎬ根际有效态Cd含量增加46 3%ꎬCd的吸收量增加107 8%[71].从尾矿区花叶芒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koreensis)接种在矿区的土壤中ꎬ花叶芒的生物量㊁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分别增加54%㊁27%和28%ꎬ根中重金属的增加量分别为23%(As)㊁31%(Cd)㊁7%(Cu)㊁18%(Pb)和15%(Zn)ꎬ茎中重金属的增加量分别为31%(As)㊁71%(Cd)㊁61%(Cu)㊁22%(Pb)和21%(Zn)ꎬ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42%和33%ꎬ羟基自由基减少ꎬ说明接种该菌可提高花叶芒的抗氧化应激压力的能力[9].微生物还可通过酸化㊁沉淀㊁络合和氧化还原等作用改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ꎬ降低重金属的毒性ꎬ诱导植物对重金属的抵御机制.根际微生物可改变重金属的形态ꎬ影响其生物有效性ꎬ其机制如下:①真菌(如黄曲霉)可通过新陈代谢活动产生的有机酸㊁氨基酸及其他代谢产物溶解重金属ꎬ增强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ꎻ②部分特异性丛枝菌根可以通过对重金属的鳌合作用ꎬ增加重金属的有机结合态ꎬ从而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47].Baum等[72]从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根部分离出真菌淡黄曲霉菌接种到污染土壤中ꎬ重金属Cd㊁Cu㊁Pb和Zn的硝酸铵提取态含量增加了11%~33%ꎬ其中Cd的生物有效性提高了22%.与非超富集植物相比ꎬ硒的超富集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种类更为丰富.超富集植物利用硫酸盐转运蛋白吸收土壤中的硒酸盐ꎬ并将其转化为硒半胱氨酸(SeCys)和硒甲硫氨酸(SeMet)[73].从硒的超富集植物碎米芥根际分离出一种氧化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oxydans)可耐受高达15mg∕L的亚硒酸盐.将其暴露于1 5mg∕L的亚硒酸盐中ꎬ可检测到大量的SeCys2ꎬ该机制可能是超富集植物能富集大量硒的重要原因[74].3㊀结论a)微生物可通过自身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㊁多肽㊁羧酸㊁核酸和氨基酸等物质与重金属络合ꎬ氧化还原难溶矿石中的硫化物或碘化物ꎬ或直接对重金属进行异化还原等过程促进重金属的溶解迁移.b)微生物细胞外EPS的活性基团中N㊁O㊁P和S等提供的孤对电子可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ꎬ被吸附的重金属离子从活细胞外侧通过细胞膜运输进入细胞质ꎬ从而富集在细胞内.c)微生物可通过氧化还原㊁生物矿化㊁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等过程改变重金属的毒性ꎬ从而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㊀展望微生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和耐受机制以及微生物在实际的环境修复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a)在重金属污染地区ꎬ特异性菌株对于重金属的解毒和耐受性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XRF和XANES技术虽然可原位获得重金属元素在细胞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ꎬ但由于仪器机时的限制ꎬ难以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ꎬ由于微生物细胞个体小ꎬ仅为数微米ꎬ受光斑大小的限制ꎬ难以分辨出元素在细胞内外的准确位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分离和提取技术ꎬ分别获取细胞的胞外聚合物㊁细胞上的结合蛋白和胞内蛋白质与重金属相互作用ꎬ探究其解毒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及其解毒机制.b)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有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促进重金属元素的溶解释放后ꎬ再利用对重金属具有耐受性的特异性菌株进行生物修复.目前对于混合菌株应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c)植物根际 ̄微生物 ̄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ꎬ目前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对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协同拮抗作用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微观的界面过程尚未明晰.加强相关机理的研究可为微生物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ABDUNꎬABDULLAHIAAꎬABDUKADIRA.Heavymetalsandsoilmicrobes[J].EnvironmentalChemistryLettersꎬ2017ꎬ15(1):43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协同选择环境细菌抗生素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
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细菌不仅具备重金属抗性,并且具备多种抗生素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也随之升高。
本文在介绍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细菌的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着重论述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选择环境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
摘要: 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
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细菌不仅具备重金属抗性,并且具备多种抗生素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也随之升高。
在介绍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细菌的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着重论述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选择环境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协同选择抗性;协同选择抗性机制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引起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抗生素长期作用下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以及细菌中被不断筛选和富集,从而表现为耐药性整体水平升高,进而导致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力大大降低,迫使抗生素不断升级换代。
通常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含量极低(通常在10^-9~10^-6数量级),远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低浓度抗生素长期选择压力作用下,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且携带的抗性基因持久存在,并在各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
尤其是最近出现的“超级细菌”被赋予了能够抵抗几乎所有抗生素的能力,其抗性根源在于该细菌携带的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抗性基因,该基因自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迅速蔓延。
据此,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性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细菌耐药问题”作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挑战之一,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抗性基因的控制做出战略部署。
1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与重金属抗性的研究进展目前人们认为抗生素的滥用是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因素,Luo等对我国海河流域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研究发现,两种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和sul2的相对丰度与磺胺类抗生素的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沈群辉等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发现,黄浦江流域江水中sul3和tetW以及底泥中的sul2丰度与对应的磺胺类抗生素含量显著正相关,江水中sulA与水中的氯霉素、四环素的含量显著相关。
这些研究表明,环境中的残留抗生素作为抗生素抗性基因富集的环境选择压力促进了环境中抗性基因水平升高。
然而近期研究发现,在临床和自然环境中,抗生素使用量的减少有时并不能有效控制抗生素抗性在环境中的传播和扩散。
Enne等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临床上磺胺类抗生素的使用量已经减少了97%,但是大肠杆菌的磺胺抗性丰度却依然保持不变,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认为磺胺抗性基因与其他的抗性基因连锁在同一个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上。
Dantas等从土壤中提取了480种链霉菌菌株,发现平均每种菌株对7~8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且其耐药对象还包括新开发出来的抗生素。
细菌抗性基因对全新抗生素也具有耐药性,说明抗生素的存在并不是抗性基因发展的唯一影响因子。
因此,环境中其他因素同样可能影响抗性基因的浓度水平及其传播扩散。
在自然环境中,某些重金属离子作为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Zn、Cu、Mn、Mg、Ca、K等),当处于痕量水平时可促进微生物生长,并且能通过各种生理代谢机制维持体内所需金属离子的动态平衡;然而,当上述金属离子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阻碍细菌生长,降低多样性,甚至杀死菌体。
与抗生素相比较,重金属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其作为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在我国水/土环境介质中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已引起广泛关注。
细菌可以通过相应机制对重金属毒性产生耐受或抗性。
目前,一些金属如Zn、Cu等微量元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添加到饲料中,造成养殖业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同时为了实现增产,多种抗生素也被添加到畜禽养殖饲料中,我们已经在养殖动物的粪便中发现高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
高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导致畜禽养殖厂及其周边环境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污染,重金属和抗生素对细菌产生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的协同、交叉等机制,加剧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与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密切相关。
De la lglesia 等研究认为,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与抗生素以及As、Cu等重金属污染程度显著相关,表明As、Cu等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可以增加环境中抗性基因的丰度。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重金属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细菌不仅对重金属具备抗性,还能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即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随着重金属污染水平增加而增加。
Kolpin等研究发现,地表水与城市水循环系统中含有大量多重抗性细菌,在重金属污染的位点会导致抗药性的增强。
Gao等对上海一个污水厂的水样研究也发现,样品中Zn和Pb含量大小对红霉素抗性基因具有重要的选择作用。
Stepanauskas等在实验室模拟的微宇宙实验中发现水中抗生素抗性检出频率随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金属Cd的影响下,氨苄青霉素抗性菌株(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富集。
重金属引起微生物抗药性水平升高在野外研究中也有报道。
Berg等对高Cu污染地区的土壤土著菌的研究表明,在这些环境中的微生物不仅对Cu具有很高的耐受性,对四环素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也显著增加,同时发现土壤中的Cu不仅筛选出对其具有抗性的土著菌,也筛选出了对抗生素具有抗性的土著菌。
Knapp 等对苏格兰地区多处土壤样品的研究分析表明,土壤中Cu的含量与土壤中多种抗性基因(tetM、tetW、blaOXA、ermB、ermF)的丰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Cr、Ni、Pb等金属的含量与一些特定的抗性基因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其中与金属Cr相关的基因型有tetM、blaCTX-M、blaOXA,与金属Ni相关的基因型是tetW,而tetM基因型的丰度同时受到金属Cu、Ni和Pb的含量水平的影响。
在农业土壤中Cu的广泛富集不仅能增强土著菌对Cu的耐受性,而且能够增强其抗生素抗性。
Wardwell等研究表明,在美国缅因州中心沼泽泥样品中,Hg含量的增加不仅能增强环境中细菌对Hg的抗性,而且能同时增加细菌的多重抗药性。
Alonso等研究也发现,土壤中Cu的暴露特异性能够选择出对Cu具有抗性的菌株,同时能够协同选择抗生素抗性菌株。
Ji等对上海多个畜牧养殖场的动物粪便和周边土壤样品的研究发现,样品中Cu、Zn和Hg的含量与磺胺类抗性基因,特别是sul2基因的丰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发现重金属As的含量与tetB基因丰度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研究结果说明,粪肥和施用过粪肥的土壤中的重金属能协同选择部分抗性基因。
不仅在土壤介质,水环境中也有重金属污染引起微生物抗药性增强的报道。
McKinney等对畜牧养殖场泄湖水样的研究发现,样品中重金属含量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存在相关性。
Lu等对大辽河和辽河入海口的水样研究发现,在大辽河样品中,金属Cr、Co、Ni、Cu、Zn和Pb的含量与sul1、sul2和sul3基因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同时金属Mn、Ni和Zn的含量与int1丰度显著相关。
Icgen 等研究了土耳其克泽尔河水中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共生微生物,对290株分离菌株的研究发现,24株对重金属与抗生素同时具有抗性,其中50%~92%的分离菌株对重金属Pb、Sn、Ag、Ni、Ba、Li具有抗性,超过50%的菌株抗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evarajan 等对瑞士日内瓦湖不同位置底泥沉积物样品的定性定量研究表明,样品中抗性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blaNDM和aadA)和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指示细菌的丰度、含量与有机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密切相关。
Wu等对上海虎林地区和溆浦地区两个垃圾中转站和一个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样品研究表明,sul1、sul2、tetM、tetQ、ermB 及mefA等抗性基因丰度与Cr、Cd、Ni和As等金属含量水平有着显著相关性。
此外,在临床研究中Alonso等发现,临床分离的革兰式阴性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中包含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在该研究中发现的抗性基因中包括抗大环内酯类基因(mphB)和抗镉外流泵基因(cadA),及其转录调节编码基因(cadC)。
Ahmad等研究发现,从炼油厂的废水中分离出的菌株至少抗一种重金属(>200 μg·mL^-1),在研究的13种抗菌类药物中,这些菌株也至少抗一种抗菌类药物。
上述研究表明,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筛选具有促进作用。
2 细菌抗生素抗性与重金属抗性的协同选择机制目前,公认的细菌耐药性机制包括:细菌生理活动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细菌生理活动使抗生素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的存在改变细菌细胞特性;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细菌的重金属抗性机制有:细菌细胞阻止金属离子内流作用;细胞内的隔离作用和解毒作用;细胞促进金属离子外流;进入细胞内金属的转化作用等。
随着微生物抗性的提高和微生物耐药性的普遍存在,加上新型合成和复合金属材料以及重金属抗菌剂的广泛应用,重金属与抗生素的协同选择抗性问题越来越普遍,并且引起广泛的关注。
2.1 细菌抗生素抗性与重金属抗性的协同抗性机制协同抗性指细菌携带的多种特定抗性基因位于同一遗传元件上,如质粒、整合子或者转座子等(图1)。
研究发现重金属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存在于质粒上,利用转化、质粒消除及质粒测序等方法可证实两者的协同抗性。
Rasmussen等对丹麦海港水域的研究发现,从重金属污染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菌株较之非重金属污染水域分离出来的菌株含有更多的抗性质粒。
Davison等研究同样发现,抗生素的选择压力的存在对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菌株,通常发现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是相关联的。
在临床样本中,重金属银与磺胺类抗生素抗性的协同选择是因为银和磺胺类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个复制子上。
临床上,用0.5%AgNO3溶液处理患者的烧伤表面,对处理后烧伤表面分离得到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g离子可以选择出对Ag和多种抗生素同时具有抗性的菌株,这些菌株携带有这两种抗性基因的抗性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