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艺心理学的若干研究内容
1、文艺创作心理学
❖ 它以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流程为 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 社会、民族、阶级的心理历史层次。中 层是艺术家个人心理构架层,对艺术家 的才能、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有较强的 影响。表层是作者与生活直接联系的个 别遭际、生活事件、矛盾冲突,更有较 大的随机性。
❖
审美活动是指人类对物质生活领域与精神
生活领域中一切审美对象所进行的审美观照活
动,这种活动是以人的感性形象为外在形式,
以情感体验为主要途径,对自己的本质进行自
我肯定、自我确认、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
我完成、自我欣赏的活动。
❖ 李泽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是审美 活动。
❖ 当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或精神实践中得到了 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感到满 足、幸福、愉快,这就产生了美。
④中国重趋同心理,要求欲、情、理合一;西方 重趋异思维,欲、情、理分离。
第二节 审美主体心灵的奥秘
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谈审美的普遍性和先天性问题
❖ 美作为一项最普遍的价值 ❖ 特洛伊战争
——荷马史诗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
❖ 爱美之心的生理基础 人们为什么爱美?
③应当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 进行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对主体全部审美认识发 生发展状况作出研究。
❖ 缺失体验与主体 创作动因、风格、 异常心理都很有 关系。
❖ 缺失体验: 主体由于精神 或物质的缺失 而引起的。
2、审美客体
❖ 审美客体是指客观现实中具有审美特征的 东西。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它极为广泛和 多样,充盈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人向往未来,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追求和向 往。
❖ 审美是一种创造,在现在中创造了未来, 在感性中创造了理性,在瞬间中创造了永 恒。
❖ 从“好之”到“乐之”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 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 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 就是美的。”
物? 4、中西文艺主客体观存在哪些根本区别? 5、简述席勒的“游戏说”。
3、文艺欣赏心理学
❖ 包括审美感受和审美态度的分析。如美 丑悲喜等美感的心理强度分析,以及艺 术联觉、通感和距离感、幻觉感的心理 分析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所要 求的不同的心理态度和感知方式的研究。 欣赏者心理特性,如分赏型、旁观型、 情绪型、思考型等等。
文艺美学旨在通过对审美主体客观上的定性分析 (哲学的、美学的、
❖ 自由的活动是不受目的、概念、功利等因素的限 制的。
人类的这种自由 自觉的本性,与 爱美之间究竟有 什么关系? 因为美而爱, 也因为爱而美。 所谓爱情对象, 就是一种目前 缺乏而又想 拥有的对象。
❖ 创造中的“美的规律”
❖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 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 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 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1)生产方式:西方进入奴隶社会后, 原始社会传统与遗迹被相当彻底消除了, 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
中国原始的血缘与等级、与后来社会 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与政 治法律关系并存的局面。(刘纲纪《中国 美学史》 )
中国古代文艺观六大特征:
①高度强调 美善统一 ②强调情与理 的统一 (以理节情, “发乎情, 止乎礼”) ③强调认知 与自觉的统一
文化的)的同时,又 对其进行微观的定量 分析(审美心理学), 以期引起人们对知、 情、意统一的有血有 肉的活生生的人的灵 魂的关注,从而从 艺术这一角度去窥视 人类生气勃勃的鲜活 魂灵。
思考题
1、何谓审美活动? 2、什么是审美主体?什么是审美主体的主体性? 3、什么是审美客体?它大概包括哪几方面的事
第一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一、什么是审美活动? ❖ 美学必须把审美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动
态系统来考察,弄清审美活动的结构与本质。 ❖ 在审美活动中,第一个必要因素是审美
客体的存在。第二个必要因素是审美主体的 存在。只有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但 只有孤立的审美客体或主体还不是审美活动。
❖ 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形成一种对象性 关系——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 互作用,其结果在审美主体那里产生精神上的 特殊体验——审美体验,这样的活动才是审美 活动。
❖ 首先,从艺术思维看,艺术家在头脑中总是把艺术 素材与主观创造融会起来。
❖ 另一方面,艺术素材作为客观材料,在艺术大脑中 已经是社会化了的客观材料,它又使得主观按照它 的特点、规律、秩序来与之交流。
❖ 艺术交流过程,包括 三种意义: 1、作为创造主体的
艺术家与艺术素材的交流 2、作为对象化了的 主体的作品与作家的交流 3、作为作品的接受者 与作品的交流
❖ 世界上的客观现象之所以成为审美客体, 进入人的审美活动,乃是因为它对人类具有一 定的社会意义,对审美主体具有这样或那样、 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审美客体,或者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如 崇高、优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审美价值,如卑 下、丑恶。
审美客体
①包括自然美、 社会美和艺术美, 需要分类分析, 情况复杂。 ②审美客体随着 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一些未知客体不断向 已知转化。 ③更复杂变化还在于客观事物是否成为客体与人 类选择有关系,表现出不同地域、人群——对此 得出审美评价的不同。
(2)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体验为中介, 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确认或欣赏,这 样一种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 (3)审美关系是自由的。突出表现在内 在的自由。
❖ 它包括两方面:①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 展示是自由的。②形式上,在艺术体验 和创造方面可以突破其各种外在关系, 达到一种自由点化的境界,进入到一种 感觉、感知、想象、通感。
2、作品结构心理学
❖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媒介。如 语言、音、色、线、质料、姿态既是作品存在 的物质媒介,也是传达审美情感的符号,其中 包孕着大量复杂的文艺心理学问题。再比如文 学性、绘画性、音乐性、戏剧性与作品的关系 等。二、艺术品结构。如电影的蒙太奇、诗歌 的分行排列、小说的情节、音乐曲式结构所造 成的心理体验和美感效应有何不同,艺术意象、 艺术形象的构成及其深孕的心理内涵是什么等 等。
④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 自然欲望与实现社会伦理的统一,极重 形式美(如书法、京剧),强调形式与 感情表现联系起来(带着枷锁跳舞)
⑤富于古代人道主义精神
⑥以审美境界为人生境界中国人不是到天国去 找自由,而在于当下立德、立功、立言(西方 的道德走向宗教)
(2)宇宙观差异
❖ 西方:原子论
❖ 他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动物的营 养比低等动物要丰富得多,它们在维持生命 之余,还有过剩精力。这些过剩精力要求得 发泄,艺术、审美之类的无目的的游戏是这 种过剩精力发泄的最好途径。
❖ 亚里斯多德的“摹仿本能说” ❖ 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 席勒的“游戏说”
❖ 席勒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基于过剩精力 的发泄;过剩精力的发泄是人类从动植物那 里继承下来的本能。艺术和游戏都是不带实 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它们都是过剩精力的流 露。
❖ 人类爱美不是出于某种外在目的,而是 出于自身的本能要求。这是为审美找到 的最底层的基础。
❖ 爱美是人的自由本性的显现 ❖ 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 自由与自觉: ❖ 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自觉就谈不上自由。 ❖ 所谓自觉,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有事先
的意识。
❖ 正因为有了这种事先的意识,才有所谓选择。有 了多种不同的选择之后,才有所谓自由。
3、审美主客体 关系四种看法: ①主体反映客体 ②感应论 ③对象化(人的 本质力量对象化 为客体,主体可 以移情,移到客 体里面,产生美) ④同构关系 (异质同构)
❖ 中西文艺的主客体观 ❖ 相同点:
文艺是人类创造 结果、人类生命 的特殊存在方式 (生命的外化) ❖ 不同点: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不同,也由 于传统宇宙观与文化 精神的差异,因而导 致了艺术观的不同。
❖ 李泽厚: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 1、所谓审美主体,是指进行着文艺创作 或审美活动的人(包括单个的人和群体 的人)。
❖ 所谓审美主体性是指文艺生产者的主观 能动性和创造意识。
❖ 对审美主体应有以下认识:
①正确理解审美主体的社会本质,重视研究审美 主体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以及它们的辨证关系。 ②应该正确理解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所包含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美 学完整的属性。
一类涉及“社会生活”,即要求维持种族 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一般的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崇高感涉及的是前一种本能,美感涉及的 是后一种本能。
❖ 弗洛伊德美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美是 欲望的升华”。
❖ 最初级、自发的本能有两种: “生的本能” 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 “死的本能” 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 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主体与客体 的交流与统一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有艺术把握的方式,有宗教把握的方式, 以及科学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然 而,人类对审美意义的追问,则只有通过 澄明的艺术之径方能臻达。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是 由美而求真的生命感悟过程, 是将真理置入艺术作品的 同时赋予世界和人生 全新意义的创造活动。
❖ 两种观点: 1、把爱美当作人的一种生物本能 2、从人的本性那里去寻找爱美的根源
❖ 西方美学史上 ,最初从心理、生理角度探求 美感根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的英 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
❖ 博克《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人类的基本情欲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涉及“自体保存”,即要求维持个体 生命的本能;
实体性
重形象
❖ 中国:气论
本原性
重虚空
❖ 客体差异:
①中国重视气,万物由气灌注比较看轻形式,文 艺观体现生命理论;西方重实体、原则、重形 式,变化靠外力推动
❖ 中——感应——意境
❖ 西——形象——典型
②中国重生机活力,主张神形兼备,以形显神, 西方重实质变化,重模仿、再现
③中国重生命流动,西方重形象完整
❖ 中国古代美学:理趣
❖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 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逆性存, 无痕有味。”
❖ 如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4)由于自由审美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在艺 术境界中全面展开,因此,艺术常常被人们 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感性存在)。
❖ 主体差异:
①中国艺术认为主、客体是同源的,共通于宇宙 生命
❖ 西方:主、客体一分为二,处于对立状态,重 征服
②中国重主体受动于客体,“气之动物,人心感 于物也”,感情随客体变化而变化;
❖ 西方重视主体的主动性,强调主体认知
③中国重视主体(积淀)理性的情思,尤其重视 伦理情思,重“诚”;西方重视主体知性,重 “能”。
❖ 艺术美则是人的生命的本质存在方式。
❖ 宗教信仰活动是人对自己的异Leabharlann Baidu本质的信仰和 崇拜。
❖ 伦理道德活动不同于审美,是依照人在社会实 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准则、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约束、完善,追求的是善。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1)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形象为外在 形式,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自我肯定 的活动。形象性和直觉性构成审美的第 一个特征。
——康德
❖ 在审美体验中的人因与对象融为一体 而根本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唯一知道 的是内在的快适;正是因为有这种内在的 快适,他才知道自己在审美体验之中。
二、审美主客体的交流
❖ “交流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第15页)
❖ 文艺实践表明:文艺交流至少具有两个特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