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1)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30d2b7101f69e314332940e.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著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传播考试试题和答案
![传播考试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bcc9c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3.png)
传播考试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
A. 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者D. 传播内容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是由谁提出的?()A. 施拉姆B. 拉斯韦尔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霍夫兰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
A. 告知公众何事重要B. 塑造公众意见C. 引导公众行为D. 娱乐公众5.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认为,信息首先从()传播到()。
A. 媒体到意见领袖B. 意见领袖到大众C. 大众到意见领袖D. 媒体到大众6.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选择媒介是为了满足()。
A. 信息需求B. 娱乐需求C. 社交需求D. 以上都是7.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三个阶段是()。
A. 认知、情感、行为B. 知晓、理解、行动C. 接受、理解、记忆D. 感知、态度、行为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来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A. 选择性报道B. 强调某些方面C. 使用特定的语言D. 以上都是9.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认为,当个体感知到自己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
A. 保持沉默B. 加入主流观点C. 改变观点D. 以上都是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这个理论是由()提出的。
A. 戴维森B. 诺依曼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内容分析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
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13.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包括()。
A. 线性模式B. 互动模式C. 系统模式D. 反馈模式14. 传播学中的“传播类型”包括()。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doc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d929d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e.png)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填空题(每小题I分,共10分)1、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2、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3、沉默的螺旋4、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6、符号、符号、精神内容7、初级群体、次级群体、镜中我8、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9、认知、心理和态度、行动10、内在的控制机制、名词解释:1、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2、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
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3、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4、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文化信息)5、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等。
二、简答题1、主我(I)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me)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德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介质(信息)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2、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 gro叩)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叩)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把群体分为两大类: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群体传播主要研究非组织群体传播。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02b22f77232f60ddcca1ec.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4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C.长期的预期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
A.可预知性B.非选择性C.主观性D.ABC都对3.()开创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统。
A.卡西尔B.索绪尔C.莫里斯D.皮尔士4.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B.广播电视C.编辑D.传播媒介5.格伯纳认为每天看电视超过()小时的观众可称为重度观众。
A.2B.4C.6D.86.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
A.霍夫兰B.库利C.戴维森D.塔奇曼7.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的体现。
A.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B.记者C.编辑D.受众8.《空中水银剧场》改编自()的经典之作《世界大战》。
A.赫伯特·威尔斯B.奥森·威勒斯C.约翰·豪斯曼D.霍华德·古奇9.“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1959)这一定义强调传播是()。
A.“共享”B.“符号”C.“互动、关系”D.“目的”、“影响”、“反应”10.群体具有()特征。
A.目标共同性B.主体共同性C.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D.以上全部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1.人际传播的动机是()。
A.认识自我的需要B.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C.维持组织发展的需要D.情感沟通的需要12.客观世界中,信息的四大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性B.普遍性C.表达性D.流动性13.下列不属于传播学信息的研究范畴的是()。
A.DNA里的遗传信息B.电话线传输的电子信息C.动物求偶发出的生物信息D.新闻报道里的娱乐信息14.以下哪些观点和研究与大卫•莫利有关()。
(9072)《传播学》考试题T
![(9072)《传播学》考试题T](https://img.taocdn.com/s3/m/e36b6b213169a4517723a33a.png)
A.就是精神内容的传播B.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社会互动
C.就是传受两者分享信息D.就是传受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行为
3.下列四个概念按其外延逐步扩大的排列应该是( )
A.信息、数据、知识、讯息B.数据、信息、知识、讯息
C.数据、知识、信息、讯息D.数据、讯息、信息、知识
4.信息接受的原动力是( )
A.传播技巧B.传播效果C.传播媒介D.传播谋略
7.互动媒介最大的优势是( )
A.快捷方便B.多媒体综合C.充分的交互性D.无所不包的信息内容
8.大众媒介信息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
A.时效性B.真实性C.知识性D.新闻性和娱悦性
9.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将其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说明人类的古老和传播的年轻,这种“传播学时钟”的巧妙比喻,其场营销2013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传播学【9072】T卷
开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70分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试题卷上不予记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对拉斯韦尔传播三大功能的补充是( )
A.娱乐功能B.环境监测功能C.社会协调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
A.卡尔•塞根B.菲尔浦•列伯曼C.罗伯特•芬D.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
10.麦克鲁汉把媒介分成热媒介和冷媒介两大类,下面四种传播媒介中属冷媒介的是( )
A.照片B.电影C.印刷品D.电视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6分)
11.传播效果包含的层面有( )
A.环境认知效果B.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C.社会行为示范效果D.主观动机效果
E.客观社会效果
12.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有( )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10b156294dd88d1d26b15.png)
《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学年学期期末考试卷卷课程《传播学》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B.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过程。
C.传播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D.传播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第1页共17页《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2、关于传播过程模式,下列模式中是单向线性模式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C.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D.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3、为了保证问卷调查具有科学性,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错误的是()。
A.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
B.问题的语言陈述尽量简短。
C.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D.问题应尽量采用诱导式提问。
4、()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
A.信息B.媒介C.符号D.语言三角图5、关于人际传播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获取上级下达的工作指令或行政法规文书。
B.通过交流勾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
C.实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
D.满足情感需要。
6、组织传播的古典管理学派特别强调,不正确的是()。
A.强调专业化的重要性。
B.强调标准化和可替代性。
C.强调高度的可预测性。
D.强调改善人际关系,以期精神回报。
7、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正确的是()。
1对环境进行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功能;5麻醉精神功能。
8、“接近权”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应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正确的是()。
A、语言表达自由的权利。
B、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生活所需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C.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观点、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D.要求新闻媒体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权利。
9、根据“受众的个人差异论”的观点,对于同一信息不同受众产生不同的反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2b4484551810a6f5248696.png)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A.流行文化B.民间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2.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C.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D.信息系统模式E.电子模式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5.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新闻法B.广告管理法C.诽谤罪法D.保障隐私权法 E.证券交易法三、名词解释(2小题*15=30)1.样本2.社会关系论四、简答题(1小题*15=15)1.传播学和新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同?传播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2、 B3、 B4、 D5、 C6、 B7、 B8、 D9、 A 10、B二、多项选择题1、AE2、BCD3、ABC4、ABCE5、ABCD 三、名词解释1.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cd5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2.png)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心理学研究答案:D4.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库尔特·勒温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威尔伯·施拉姆答案:A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B. 引导公众讨论C. 塑造公众意识D. 娱乐大众答案:C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诺尔·诺依曼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7.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D. 受众对媒介的反馈答案:A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如何?A. 选择信息B. 呈现信息C. 解释信息D. 分析信息答案:C9. 传播学中的“螺旋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反馈D. 信息的存储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A.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B.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C. 高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D. 低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媒介理论C. 传播受众理论D. 传播控制理论E. 传播内容理论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些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E. 个人效果答案:ABC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A. 发送者B. 信息C. 媒介D. 接收者E. 反馈答案:ABCDE14.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有哪些?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E. 网络模式答案:ABCDE15.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类型?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数字媒介D. 社交媒介E. 传统媒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传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1ea1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b.png)
传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30题)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是指()A. 传播的对象和内容B. 传播的过程和方式C. 传播的目的和效果D. 传播的意义和方法答案:B2. "Lasswell传播模式"中的五个要素分别是()A. 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B. 传播者、媒介、信息、频道、意义C. 传播者、媒介、信息、信道、效果D. 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答案:D3. 媒介中的"速度"属性主要指()A. 信息在媒介中传输的时间B. 媒介对信息的处理效率C. 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速度D. 媒介对信息的传送距离答案:A4. "短首长尾"是指()A. 长尾效应是现代传媒环境中的主流趋势B. 频道传播中,少数内容占据大多数传播资源C. 大众传播存在一定的传播瓶颈和壁垒D. 长尾内容通常指的是传统媒体中的长期大众关注的事物答案:B5. "文化挖掘"是指()A.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B. 文化符号在传播中的变异和重构过程C. 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D. 媒介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承载答案:A二、判断题(共10题)判断题中,正确的选项请标注"√",错误的选项请标注"×"。
1.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
(√)2. 媒介单向传播模式下,受众是被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
(√)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 微博是一种典型的寡头传播媒介。
(×)5. 文化挖掘的目的是从大众文化中发掘出更多的精品文化内容。
(√)6. 出版媒介属于新媒体范畴。
(×)7. 在媒介依存理论中,媒介被视为信息传递的中介工具。
(√)8. 传播学旨在提高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9. 消费者参与广告传播过程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
(×)10. 社会网络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地位和结构。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d46796a1c7aa00b42acb00.png)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就是( )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就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4.在批判学派瞧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 )A.流行文化B.民间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就是( )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7.5W模式被后人称作就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就是( )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就是( )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2.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 )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B.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C.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就是模式,主要三大类就是( )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D.信息系统模式E.电子模式4.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与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5.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新闻法B.广告管理法C.诽谤罪法D.保障隐私权法E.证券交易法三、名词解释(2小题*15=30)1.样本2.社会关系论四、简答题(1小题*15=15)1、传播学与新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同?传播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D5、C6、B7、B8、D9、A 10、B二、多项选择题1、AE2、BCD3、ABC4、ABCE5、ABCD三、名词解释1.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
北大2013传播学真题
![北大2013传播学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143a3fa32d7375a417803a.png)
2013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做题原则:全部采用结构主义的答题方法,定性质+涵义+过程+优缺点+网络应用+理论联系+在中国发展+分类+举例子等,就能拿到满分了)1、App预测出题老师:胡泳、杨伯溆答题思路:app应用火了这么多年,北大从来没考过,所以是今年考的重点,所以考前我已经完全预测到了。
北大每年都会考一个科技词汇,目前为止没考过的有物联网、云计算、solomo等,大家要注意。
具体解释看看百度百科。
预测下年会考:“物联网”“云计算”等2、参与式观察预测出题老师:李琨、许静答题思路:出自李琨的《定性研究方法》一书或者许静的《传播学概论》,很简单。
北大老师很重视一些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除了参与式观察之外,还有局外观察、间接观察、等。
北大每年都会在名次解释中放一个具体研究方法,预测下年会考:立意抽样、空间抽样、偶遇抽样等3、凝视预测出题老师:吴靖答题思路:出自吴靖翻译的的《视觉文化读本》。
2012级传播学研究生阶段吴靖老师在《传播学理论》课上的重点讲解重点,同时也是吴靖老师的跟“神话”“迷思”“奇观”“景观”等概念一起讲的。
文化研究和批判学派的基本概念。
预测下年会考:“神话”“奇观”“景观”等。
4、媒介社会化预测出题老师:陆地、吴靖答题思路:出自陆地媒介发展三字理论中的论文“有机电视到无机电视,最终形成媒介社会化”。
或者吴靖老师的论文和研究生讲课资料(这些资料我都有,要的话加我qq就行了)。
指的是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011年大众传播的简答题一就是本题,说明研究往年真题是多麽重要啊!!!!要注意答题有两个层次,分别对应好坏分析。
预测下年会考:社会媒介化、媒介化社会、拟态环境、媒介环境的环境化5、框架预测出题老师:许静、程曼丽答题思路:这二个概念2009年真题考过,这里重考,要研究往年真题啊!!!很简单,但是要注意框架---议程设置-----启动的关系。
目前为止跟此概念相关的也就是程曼丽老师常提及的图式、基模的概念没考过,所以你懂的!预测下年考题:图式、基膜、启动二、简答1、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联系与区别。
期末传播学考试
![期末传播学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253e7c124afe04a1b171de74.png)
期末传播学考试(B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小题0.5分,共10分):1.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或拟态现实),主观现实2.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3.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4.静态的动态的5.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6.社会责任理论7.勒温8.多说法沉默法9.封闭式环境开放式环境复合式环境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议程设置论: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
(2分)这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热切地关注、谈论这些事件或问题。
(2分)2.乐队花车法:又叫号召从众法,就是每个人——至少我们所有的人——正在做它;宣传者用这种方法企图说服属于团体中的我们所有成员接受他的计划,因为我们必须跟随大家,“跳上乐队花车”。
(4分,答对意思即可)3.选择性接触:就是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而避免接触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的现象。
(3分)选择性接触的观念直接来自费斯廷格的认知和谐理论。
(1分)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研究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2分)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分)5.二元价值评判:是指使用者在观察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3分)或者排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想法,认为仅有两种可能性,而实际上有一系列的可能性。
(1分)三、简答(每小题4分,共20分):1.图示大众传播中的反馈:2.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有哪些?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5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3.受众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从众效应(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6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4.语言的误用有哪些表现?“死线上的抽绎”;指认不当(被误认为同一);二元价值评判(估计极端化);语言与实际混淆;潜意识的投射;推论与事实相乱(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6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5.弗雷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是什么?弗莱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R.E.=206.835-0.846wl-1.015sl此处的R.E=易读性的分数wl=每100个字的音节数sl=每一个句子中的平均字数所得分数在0—100之间,得分越高越容易(每个部分1分)四、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知识沟理论和“上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看待这两种理论?知识沟理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013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
![2013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660da9b0717fd5360cdca5.png)
2013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时候 只是一个生物体 自然人 需要得到成人照料 参与社会 进行交往 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 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种种态度。
就象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样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转变即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 也贯穿着人的一生。
个体的态度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1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 人物、群体或事件 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 还可以是制度等。
态度的对象对个体的意义——即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 是态度形成的主要促成因素。
事物对人的意义、满足程度 即事物对人的价值。
因此 可以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态度 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价值的大小。
价值不同 态度也不同。
价值观不同 态度也不同。
1.2所属群体的制约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 成为群体的一员。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规范、纪律 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
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 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 反之 不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人 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压力 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
因此 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 往往作出从众行为 “随大流”而形成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态度。
1.3信息和知识的影响态度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学习而来的。
完善的学校教育甚至从婴儿开始 到个体生命的终结 一直实施它传递社会文化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不断地教给他 她 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知识、观念、规范、行为方式。
学校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信息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 也对人们的态度予以重要影响。
互联网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afce2e551810a6f4248663.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个由大众传媒构筑的()A、社会环境B、直接环境C、虚拟环境D、真实环境2、拉斯韦尔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A、对谁B、说什么C、取得什么效果D、通过什么渠道3、托尔曼认为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A、游戏B、交际C、工具D、消遣4、一般认为,传播学的萌芽出现在()A、19世纪中叶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20年代5、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系主任布莱尔认为,新闻系学生上的新闻学课程,应占其所有课程的()A、25%B、40%C、75%D、90%6、拉斯韦尔研究的宣传主要是()A、宗教宣传B、战争宣传C、广告宣传D、商业宣传7、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语言的形成B、电子技术的进步C、文字的诞生D、印刷技术的发明8、下列媒介中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介”的是()A、电影B、电视C、电话D、交谈9、打破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使传受关系产生质的变化的是()A、文字传播B、印刷传播C、电子传播D、网络传播10、在美国,大众传媒被称为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A、调查权B、监督权C、“第四权力”D、“无冕之王”11、1644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A、洛克B、弥尔顿C、约翰•密尔D、托马斯•杰弗逊12、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在社会责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份报告叫()A、《论自由》B、《权力的媒介》C、《报刊的四种理论》D、《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3、本杰明•戴伊1833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是()A、《世界报》B、《世界新闻报》C、《新闻报》D、《纽约太阳报》14、约翰·梅里尔等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史如果按传统方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585b3482fb4daa48d4b6a.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着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着,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着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685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f.png)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效果B. 传播媒介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认为()。
A. 受众是被动的B. 媒介是完全客观的C. 传播效果是不可预测的D. 传播是双向的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A. 两步传播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媒介素养理论4.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内容的制作D. 媒介的商业运作5.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的是()。
A. 媒介如何构建现实B. 受众如何解读信息C. 传播者如何传递信息D. 媒介如何影响政治6.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模式B. 香农-韦弗模式C.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拉斯韦尔B. 拉扎斯菲尔德C. 霍夫兰D. 麦克卢汉8. 传播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
A. 群体中的个体思维B. 群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C. 群体中的信息传播D. 群体中的领导行为9.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是由谁提出的?()B. 诺依曼A. 拉斯韦尔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指的是()。
A. 媒介对个体的影响B. 个体对媒介的影响C.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D. 媒介对群体的影响答案:1. A2. A3. D4. A5. A6. D7. B8. B9. B10.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社会效果2.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书籍3. 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过程理论C. 传播控制理论D. 传播受众理论4.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角色可以包括以下哪些?()A. 记者B. 编辑C. 广告商D. 受众5. 传播学中的“传播内容”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内容分析B. 话语分析C. 符号分析D. 框架分析答案:1. ABCD2. ABCD3. ABCD4. ABC5. 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
![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977a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6.png)
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施拉姆D. 拉斯韦尔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模式B. 香农-韦弗模式C.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答案:D4. 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的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霍夫兰B. 拉扎斯菲尔德C. 麦克卢汉D. 施拉姆答案:B5. 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B. 研究方法C. 研究目的D. 研究工具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诺尔-诺依曼2.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强调某些话题,可以影响公众对________的感知。
答案:重要性3.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________。
答案:需求4. 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观点或信息在媒体中被反复传播时,可能会造成________。
答案:社会影响5. 传播学中的“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介信息的________能力。
答案:识别、分析、评价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答案: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感效果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内容产生的情感反应;行为效果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后的行为改变。
2. 请解释传播学中的“媒介依赖理论”。
答案: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当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增加时,他们更可能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从而在认知上形成对媒介的依赖,情感上产生对媒介的依赖,行为上模仿媒介中的行为模式。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083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2.png)
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社会学的想象力》表述中正确的是A.米尔斯在书中对经验主义研究提出赞赏B.米尔斯在书中提出了传播学的想象力C.米尔斯认为在研究中应当提倡系统论D.米尔斯认为研究需要跳出研究情境的即时性正确答案:D2、以下不属于施拉姆等人提出的“传媒的四种理论”的是A.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B.传媒的新自由主义理论C.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D.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正确答案:B3、关于《传媒的四种理论》描述正确的是A.本书的成书背景是二战时期为对抗纳粹宣传而编写B.在本书中,施拉姆提出了传播学四大奠基人C.本书中,施拉姆以历史和政治制度对四种理论进行区分D.在书中,施拉姆认为这四种理论是平等的正确答案:C4、以下不属于阿尔都塞定义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是A.宗教B.大众传播C.政治D.法庭正确答案:D5、唐代诗人贾岛对于“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斟酌正是对语言学中哪组关系的最佳诠释?A.水平与聚合B.言语与语言C.能指与所指D.共时性与历时性正确答案:A6、以下有关知识沟理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沟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提出B.知识沟不会消除,但是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缩小C.在知识沟理论中,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D.知识沟理论属于大众传媒的弱效果理论之一正确答案:C7、以下理论提出或事件发生的顺序符合美国大众传播研究史三大阶段顺序的是A.罗斯福炉边谈话——议程设置理论——创新扩散理论B.火星人进攻地球——使用满足理论——沉默的螺旋C.罗斯福炉边谈话——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理论D.火星人进攻地球——创新扩散理论——使用满足理论正确答案:B8、以下有关创新与扩散理论描述正确的是A.该理论由卡茨于1974在《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B.该理论属于大众传播研究史中的强效果理论之一C.该理论研究媒介对事件的报道程度与受众对议题的认知程度的关系D.该理论根据时间顺序将过程分为引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正确答案:D9、以下属于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是A.库尔特·勒温B.威尔伯·施拉姆C.诺姆·乔姆斯基D.罗兰·巴特正确答案:A10、以下课程中涉及的经典文献与作者配对不正确的是A.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B.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C.葛兰西——《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D.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正确答案:C11、以下关于5W模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模式准确描绘了传播活动的完整过程。
传播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8fdc4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7.png)
传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的基本过程不包括以下哪项?A. 信息编码B. 信息传递C. 信息解码D. 信息反馈答案:D3.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不包括以下哪项?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社会效果答案:D4. 传播媒介的“四大理论”不包括以下哪项?A. 魔弹论B. 有限效果论C. 强大效果论D. 两步流理论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答案:D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尔-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施拉姆D. 拉扎斯菲尔德答案:A7.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A. 信息寻求B. 个人关系C. 社会整合D. 心理疗愈答案:B8.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什么是最重要的B. 引导公众如何思考问题C. 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情感反应D. 改变公众的行为模式答案:A9.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A. 个体框架B. 组织框架C. 社会框架D. 文化框架答案:A10.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认为沉默的原因是?A. 社会压力B. 个人兴趣C. 媒体偏见D. 经济因素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理论B. 媒介研究C. 受众研究D. 传播效果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的路径包括以下哪些?A. 媒介到意见领袖B. 意见领袖到受众C. 媒介直接到受众D. 受众到媒介答案:A、B、C13. 传播学中的“知识鸿沟”理论认为影响知识获取的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社会经济地位B. 教育水平C. 个人兴趣D. 媒介使用习惯答案:A、B、D14.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以下哪些?A. 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B. 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他人C. 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等于对自己D. 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小于对自己答案:A15. 传播学中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信息传递B. 社会控制C. 社会整合D. 个人娱乐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4a6ac1ddbb68a98270fefa6b.png)
课后练习(二)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A.抵制B.来电、来函C.反馈D.质询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A.传播媒介B.传播效果C.传播对象D.传播发展4.控制研究是对“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A.一B.二C.三D.四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A.卢因B.德弗勒C.施拉姆D.波特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文化控制D.受众控制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人内传播D.大众传播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A.施拉姆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守门人模式D.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施拉姆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卡尔·霍夫兰B.拉扎斯菲尔德C.哈罗德·拉斯韦尔D.施拉姆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A.社会 B.一切传播行为C.心理D.信息交流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A.娱乐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A.“镜子”式的反映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C.权利的工具D.群众的喉舌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A.意见领袖B.意见环境C.议程设置D.两级传播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A.《理解媒介》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D.《传播与说服》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赖特C.拉扎斯菲尔德D.麦奎尔17.传播有一种功能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这种功能是(A)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舆论监督功能18.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控制有多种手段,其中的关键是控制(D)A.媒介的广告B.媒介的所有权C.媒介的资金D.媒介的经营权19.“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B)A.语言是静态的B.语言是有限的C.语言是抽绎的D.语言是灵活的20.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A.新闻信息B.商业信息C.教育信息D.娱乐信息21.“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C)A.传播者B.传播渠道C.受传者D.传播内容22.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的是(D)A.施拉姆B.霍夫兰C.拉斯韦尔D.拉扎斯菲尔德2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24.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C)A.德福勒模式B.赖利夫妇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5.拉扎斯菲尔德等指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A)A.环境监测功能B.授予地位功能C.麻醉精神功能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26.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A)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2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D)A.择善而从B.爱屋及乌C.从谏如流D.见仁见智28.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被称为(C)A.培因调查B.盖洛普调查C.伊里调查D.尼尔森调查29.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A)A.强大的B.有限的C.微弱的D.中等的30.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C)A.反馈B.信息的发生C.噪音D.信息的接受31.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B)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3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B)A.全球村B.媒介即讯息C.媒介有“冷”、“热”之分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3.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该假说支持了哪一种受众观?(A)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B.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C.作为市场的受众D.作为公民的受众34.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C)A.“培养”理论B.“议程设置”理论C.“知识沟”理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35.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A)A.经济效益B.艺术价值C.思想价值D.社会效益36.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C)A.如何传播B.传播方法C.为何传播D.传播什么37.控制研究的研究对象是(C)A.传播效果B.受众C.传播者D.传播内容38.“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中的(C)A.态度阶段B.行动阶段C.认识阶段D.情感阶段E.传播内容39.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是(A)A.语言B.文字C.符号D.图像40.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这一看法出自(A)A.“培养”理论B.“议程设置功能”理论C.“知识沟”理论D.“编码与译码”理论41.李普曼在他的名著《舆论学》中,明确提出传播媒介构筑了(D)A.信息环境B.现实环境C.心理环境D.拟态环境42.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B)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43.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4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4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46.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B)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47.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D)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48.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49.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D)A.自我传播学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D.大众传播学50.施拉姆对传播社会功能的一大重要补充或贡献是(D)A.娱乐功能B.政治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经济功能51.在传播控制中,最基本的控制形态是(A)A.经济控制B.政治控制C.文化控制D.受众控制52.反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C)A.线性模式B.社会系统模式C.控制论模式D.传播单位模式53.一般认为,新闻属于(B)A.教育性信息B.维持性信息C.复原性信息D.刺激性信息54.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C)A.结构主义B.社会功能主义C.结构功能主义D.功能分析主义55.创立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的传播学奠基人是(B)A.韦尔伯·施拉姆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C.卡尔·霍夫兰D.库尔特·卢因56.按照批判学者阿特休尔的观点,任何媒介都受制于某种(C)A.文化B.传统C.权势D.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照料参与社会进行交往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种种态度。
就象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样态度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即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 也贯穿着人的一生。
个体的态度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1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人物、群体或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还可以是制度等。
态度的对象对个体的意义——即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是态度形成的主要促成因素。
事物对人的意义、满足程度即事物对人的价值。
因此可以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价值的大小。
价值不同态度也不同。
价值观不同态度也不同。
1.2所属群体的制约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规范、纪律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
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反之不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人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
因此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作出从众行为“随大流”而形成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态度。
1.3信息和知识的影响态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来的。
完善的学校教育甚至从婴儿开始到个体生命的终结一直实施它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不断地教给他 她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知识、观念、规范、行为方式。
学校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信息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也对人们的态度予以重要影响。
互联网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1.4受个体文化背景的影响个人家庭出身、自身经历、生活环境等个体文化背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如前所述态度本身也是一种反映。
家庭、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是刺激个体的重要因素必然综合反映到个体的态度中。
可以说态度是个体经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与态度的形成是有区别的。
形成是指没有态度而逐渐生成了某种态度。
转变是指已具有某种态度后而发生的改变。
态度转变有一致性转变和不一致性转变。
一致性转变是指向着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转变不一致性转变是与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相背离的转变。
这里所讲的转变是指一致性转变。
2.1转变态度方法2.1.1说服教育通过交换意见、谈心的方式、改变某人的态度。
它一般是个别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有威信的人、权威人士的说服更有效。
2.1.2大众宣传通过参观访问电视、电影、动员大会等形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一些不恰当的信念。
大众宣传使众人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同一信息对改变人们的态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宣传必须先了解群众的需要、动机、爱好等主观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宣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将效果甚微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强化了原来的态度。
2.1.3积极参加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
实践活动给人以亲身感受具有说服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2.1.4群体规定如前所述人皆有从众心理。
群体产生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因为如果他不遵守将会受到群体的排斥产生偏离的恐惧。
2.2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说主要指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与可靠性。
宣传者有无威信这对被宣传者态度的转变与否有很大关系。
C·哈夫兰特的研究表明宣传者本身威信高则其宣传效果好 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从主观条件来说主要指态度转变者的心理水平。
有的人容易转变有的人则不易转变这与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有关自尊心强的人不容易转变自尊心弱的人易被说服发生转变 权威主义倾向强的人容易被人说服转变批判思维能力强的人不易被人说服 智力水平高的人似乎比智力水平低的人难以接受宣传说服而转变态度。
需要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密切时易转变。
否则不易转变 许多研究还表明女人比男人容易被说服发生转变。
因素1、认知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的叙述内容。
2、情感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
3、意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不只是行动本身,而是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2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媒介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具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5分) 但是,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辨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是片面的。
一句话,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10分)3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那四个阶段。
各有什么代表性的研究一、枪弹论 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等。
二、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代表性理论: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
三、适度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四、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兴起的强大效果理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
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假说等。
4请在现实中寻找例子读读你对霍夫兰及耶鲁学派的各种态度劝服理论的理解和评价。
1)“一面说”与“两面说”例如,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寻找关于青少年拜金主义、偶像崇拜、早恋等的教育文章,看看它们采取的是一面说还是两面说,对你有何影响,并访问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对他/她们有何影响,原因何在,霍夫兰等人的结论是否成立。
(2)信源的特征例如,名人广告。
(3)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例如,观察一下我国大众媒体反邪教报道中,哪些运用了情感诉求,哪些运用了理智诉求,想想看对你自己有什么效果。
(4)防疫论例如,《参考消息》扩大发行时,毛泽东就曾经用“放病菌到肌体里去,增强免疫力”来形容它的作用。
5以传播学视角分析博客传播的特点。
博客传播是网络传播领域出现的个性鲜明的传播现象,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的传播特质,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通过对博客传播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博客传播的现实意义。
博客传播要素的分析博客作为新型的后起传播工具,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就传播者来说,博客是一种“零门槛进入”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网民只要上相关网站注册、申请免费空间,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整个过程非常简单。
随意写作,随时发表。
2.就受传者来说,受众是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
博客的传播一般有两部分受众:传播者希望信息达到的人和在网络中偶然接触博客的人。
因此,受传者既有指定性又有随意性。
受传者在博客传播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博客空间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整个博客传播的过程,是最终达到传受主客体合一的局面。
3.就讯息即传播内容来说,博客的传播内容是“多元化”的,它更新速度快,几乎没有固定的周期,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出版,而且也没有出版形式和格式的限制。
博客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不仅在量上丰富,内容也非常广泛。
形式也是多样性的,包括文字、图片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4.就媒介即传播渠道来说,博客的传播是自由而直接的,实现了一种多对多的互动传播。
5.就反馈来说,博客传播是一种双向或多向传播,反馈及时、方便、快速。
在博客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或者交替,甚至达到了传者和受众合一的局面。
博客传播的现实意义 1.改变了传统新闻界的生存状态博客新闻成为专业媒体新型的信息来源和资料库。
记者可以根据博客内容来寻找新闻线索,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点。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客,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各地的原生态新闻素材。
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设备的发展,博客更能提供信息和资料。
例如,印度洋海啸,被传统媒体广泛采用的海浪冲击海滩的照片就来源于博客。
有的博客网站将各大专业媒体的报道汇总后制成链接群,再度整合,在主题延伸上更进一步。
对于专业媒体上未充分展开的话题,在博客网站上作为专题继续讨论,并且可以得到更直接的反馈。
如果专业媒体能对之加以利用,将有助于检测自己的传播效果。
2.重新构建了话语权在传统媒体上,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意见,一般是媒体掌握着话语权。
博客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力量去影响世界。
博客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条个人表达的渠道和被倾听的空间。
博主们可以使用博客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经营自己,并对传统的传播力量进行反抗。
博客的发展不仅承载了个人的自由,还让博主感受到了美妙的民主。
他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话语权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博客传播的方式被放大了。
3.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使个人出版成为现实在传统媒体上,普通人想要出版或发表自己的作品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