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起初,他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王子,对天地万物、人、社会都寄予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看来,人世间是一座美好的花园,“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那时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他以人文主义观念指导他的爱情和友谊。

其次,现实的丑恶和严酷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

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连绵,惶惶不可终日。

当亡父的鬼魂告诉他他的叔父是弑君篡位的凶犯时,他再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

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

”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第三,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从社会学角度上,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但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刻、复杂性及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

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社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 。

在理想破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

这种认识虽嫌偏激悲观,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罪恶。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外国文学史整理

外国文学史整理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具有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印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拉德。

2、唯美主义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

它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心灵的故乡,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代表人物王尔德代表作品:《莎乐美》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主要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4、多余人:是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等。

5、《莎乐美》:王尔德的其他戏剧都是喜剧,《莎乐美》是他唯一的悲剧剧本。

莎乐美的故事起源于《圣经》,剧中的莎乐美是一个象征形象:她为了能够吻到乔卡南的唇不顾一切,舍弃一切。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

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

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

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

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

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作者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特征,还承载着作者对于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本文将选取几个高中语文中常见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一、《简爱》中简·爱《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塑造了勃朗特对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和个体自由的思考和观察。

简·爱生活在一个贫困而封闭的家庭中,受尽了家庭成员的冷落和虐待。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和追求,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一份教师的职位。

这是简·爱独立自强的一个体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简·爱是一个内心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对于自己的感情和婚姻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态度。

当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先生时,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她不愿意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因为她明白这样的妥协将会伤害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简·爱的形象通过对于婚姻制度的思考和批判,展现了勃朗特对于女性地位和个体自由的关注和呼吁。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荒岛上的生存和自救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坚强、聪明和乐观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塑造了笛福对于人类意志和智慧的赞美和探索。

鲁滨逊在一个航海事故中被困在了荒岛上,他面临着食物短缺、野兽猛兽的威胁和孤独寂寞的困境。

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和生活的意志,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建造了一个小屋,种植了粮食,驯化了野兽,最终成功地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

鲁滨逊的形象展现了人类的意志和智慧的力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荒岛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生存和自救。

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

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

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在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出现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鲜明的形象描述以及深刻的内心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对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展开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忧郁而复杂的人物,他的思维敏锐而深沉,面对复仇的使命时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他不仅是玛丽苏形象的起源之一,更是表现了太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和挣扎。

他的复仇内外部矛盾,让人产生了对道德、命运以及生死的深度思考。

通过哈姆雷特,我们能够了解到自我的认知和成长,并且思考人生中真理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转向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

道林·格雷通过画像的魔法获得了永恒的美丽和年轻,但与此同时他的灵魂却逐渐被腐朽和邪恶所侵蚀。

道林·格雷的形象体现了王尔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冲突的思考。

他将年轻与美貌作为自己的追求,却忽略了道德和灵魂的内在。

通过道林·格雷的形象,我们不仅反思了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功利主义的弊端,也对一己私利追求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思考。

再来,我们看看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奥利弗·特威斯特。

奥利弗生活在贫民窟中,他天真善良,无论在艰苦的环境下遭遇到怎样的压迫和不公,他始终保持着纯真的心灵。

奥利弗的形象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他的善良和正直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可贵。

通过奥利弗的形象,我们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思,并思考如何保持善良和正直,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罗迪昂·罗斯季科夫。

外国文学史人物分析

外国文学史人物分析

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一、阿巴贡的形象塑造分析阿巴贡是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之一。

阿巴贡的吝啬表现在对仆人的苛刻,更甚者对儿女的自私。

阿巴贡总是担心他的钱被偷,不允许拉弗莱在家里站着,要求克洛德打扫卫生还要管理空酒瓶,如果丢失还要扣工钱。

让侍从在客人酒里掺水,还要控制客人酒量。

如果说对仆人的苛刻还能理解,那么,他对儿女的自私则是叫人匪夷所思。

阿巴贡把儿女也看成会偷他钱的人,从不给他们零花钱,更离谱的是为了从女儿身上捞上一笔,把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丝毫不顾念女儿的幸福。

莫里哀再加重笔,通过阿巴贡让儿子娶寡妇的事件,将阿巴贡的吝啬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用阿巴贡自己的话讲:“装有5万法郎的箱子就是他的生命。

5万法郎的箱子超过了一切人的生命,包括他儿子,女儿。

”在故事最后,阿巴贡还不忘向有钱的昂赛姆老爷要两桩婚姻的费用和新衣服。

最后阿巴贡深情地说:“我要去看我亲爱的箱子。

”吝啬之状更显滑稽。

二、浮士德的形象塑造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代表作,是根据16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虽然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追求爱情自由,却被封建礼教剥夺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追求政治,被封建王朝所不能容纳;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的艺术理想最终破灭;追求社会理想,希望围海造田,造福人间,却无人理会,以至于在呐喊中倒地而死[2]。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拯救,浮士德是伟大的英雄。

他始终代表正义不停地向代表丑恶与罪恶的魔鬼梅菲斯特战斗着。

他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他并没有完全沦落,而是在内心不停地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并且坚定不屈。

浮士德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

尽管他有时也误入歧途,但始终去恶向善,最终得到了上帝的认可,因此他是英雄,是战胜自我、追求真理的英雄。

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经典名著是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丰满、立体,而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多样化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塑造和意义。

1. 夏娃(《圣经》)夏娃是圣经故事中亚当的妻子,她被描述为世上第一个女性。

夏娃代表了女性的原始形象,并被视为诱惑之源以及罪恶的起因。

她勇敢、好奇,同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判断。

2.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和深受赞赏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复杂而备受困扰的年轻王子,在父亲被杀后发誓要报仇。

哈姆雷特具有犹豫不决和思考过度的特点,他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斗争在他的内心里不断折磨着他。

3. 伊丽莎白·本尼特(《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本尼特是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主人公之一。

她是一个聪明、机智和有主见的女性,拒绝了许多有权势和财富但品格卑劣的求婚者。

伊丽莎白以其独立精神和对爱情真实性的追求而闻名。

4.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也是经典名著《成吉思汗传》中的主角。

他被塑造成一个勇敢、聪明和野心勃勃的领袖,带领蒙古部落征服了欧亚大陆,并建立了最大陆上帝国。

尽管有时他会采取残酷手段来实现目标,但他也展现出对家庭、忠诚和战略眼光。

5. 许仙与白素贞(《白蛇传》)许仙与白素贞是中国古代传说《白蛇传》中的主要人物。

许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年轻学生,而白素贞是一只有道之白蛇化作的美丽女子。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剧色彩,展示出人性中的情感和对禁忌的追求。

6. 雅典娜(《奥德赛》)雅典娜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重要角色之一,被描述为智慧女神。

她在小说中起到了导引和庇护主角奥德修斯的作用,并帮助他战胜困难和挑战。

雅典娜象征着知识、智慧和策略。

通过对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第一篇: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爱斯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卡西莫多是“善”的化身,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骑兵弗比斯。

他是艾斯美拉达唯一爱过的男子,他被艾斯美拉达唤作“太阳神”,却没有带给她温暖与光明。

他只肤浅地爱着她的美貌和身材,逢场作戏。

乞丐王国的同伴们。

他们因艾斯美拉达的善良而喜欢她。

他们虽是下层的劳动人民,但因这份神圣的爱而向上级阶层反抗去救她。

一个男屌丝爱上了一个女神,但女神却爱另一个高富帅。

女神被情所伤被大BOSS害死后,男屌丝为她殉情的故事。

第二篇: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工作]自考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

[工作]自考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

)。

使 “一2卡拉马佐
3
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

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
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

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

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

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
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
比她大20
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
神的女性形象。

1
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

2
有个过程。

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

柯洛克斯泰以娜拉
的心中起了波澜。

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
不过是丈夫的“玩偶”
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3
面的批判。

如娜拉说:。

迪人们憎恶旧社会,
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
权的三重压迫。

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2
习惯,
一步。

“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
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

3
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

西方文学人物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分析——简爱是一个叛逆的人,当然,她的这种叛逆绝不像我们当今年轻人一样,我们的叛逆是幼稚的,只是一味地反抗别人对我们的要求,无论是无理的还是合理的。

而简爱的叛逆则是一种针对邪恶与阴暗的反抗。

例如,当里德太太的儿子约翰殴打欺负简爱时,当里德太太冷言冷语责骂简爱时,简爱并没有为了让自己在舅妈家过得好一点而讨好她的里德舅妈,从而默默忍受这一切。

相反,她选择了反抗。

简爱是独立有、主见的。

在罗沃德学校长大后,简爱没有继续留在那儿过着庸碌的生活,相反,她选择离开,进入对她而言完全陌生的外面的世界。

另外,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寄居于圣约翰家时,她没有一味地接受帮助,而是通过自己工作谋生活。

并且,当圣约翰提出要娶她,让她成为传教士的妻子时,她断然拒绝。

对待爱情,首先,简爱是理智的。

她并没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一味地追求童话故事中浪漫的爱情,也没有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多金又帅气的白马王子,她也没有因为爱情的降临而将自己置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只一味地享受爱情的滋润,并因为爱情而丧失一切思考的能力。

相反,在爱情面前,虽然她满心洋溢着甜蜜与幸福,但她依旧是冷静的,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

所以,当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将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时,“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台机器,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面包从我嘴里被抢走,让我的生命之水从杯子里倒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贱、平凡、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灵魂一样,我的心灵也跟你的心灵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我现在跟你讲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灵魂在同你的灵魂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才会从她口中爆发。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怎样惊天地的话语,这又是怎样令人心惊不已的自尊啊!同样的,当婚礼遭受破坏,在听到罗切斯特先生还有一位疯太太这一意外事实后,即使真挚、深沉的爱情摆在眼前,她还是毅然选择离开。

外国文学史形象分析(2)

外国文学史形象分析(2)

外国文学史形象分析(2)外国文学史形象分析3、堂吉柯德形象桑丘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

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

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

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但是,他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

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盲目行为。

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气馁,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小说中的桑丘潘沙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与堂吉柯德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角色。

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中,广泛地采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反复强调他们从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

桑丘的表面愚钝配合与堂吉诃德的疯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在堂吉诃德的劝诱下当了游侠的侍从,指望能通过游侠冒险生涯,做个海岛总督,他的驼背老婆也能坐上金光闪闪的马车,没有嫁妆的女儿说不定能成伯爵夫人。

外国文学史艺术形象分析重点

外国文学史艺术形象分析重点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阿喀琉斯的性格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

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范本模板】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范本模板】

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克洛德也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他照顾弟弟,收留加西莫多,但是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这就是克洛德,一个复杂多面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怜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

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面对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无比大胆的在赏识克洛德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这爱的畸形和变异。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塑造的重要元素之一,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鉴赏,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与生活。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探讨其形象的塑造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第一篇:《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个充满个性和智慧的女性形象。

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她拒绝了富裕绅士达西的求婚,因为她认为他傲慢自大。

奥斯汀通过对伊丽莎白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独立自主、聪慧敏锐的女性形象,她不愿妥协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爱和幸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伊丽莎白的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引领观众审视封建道德与人性真相的角色,她的故事是奥斯汀叙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风尚的杰作,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伊丽莎白·班纳特这一形象的成功刻画,对塑造了一个亦刚亦柔、既独立又温柔的时代女性形象,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标志性形象之一。

第二篇:《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作家通过对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形象进行塑造,表现了一种勇敢、坚韧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桑提亚哥没有放弃对大鱼的捕捉,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海明威通过对桑提亚哥的塑造,展现了一种超越肉体脆弱和岁月流逝的精神力量,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探索。

桑提亚哥的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乐观向上、无惧挑战的角色,他的命运是海明威对人生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生命价值和精神品格的赞美。

海明威通过塑造桑提亚哥这样的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不屈的生命力”、“顽强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格价值,并引发了关于人生、生存与挑战的深刻思考。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莱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同时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之下,还配合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善”与“恶”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只能以悲剧告终,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

1、 阿喀琉斯形象ຫໍສະໝຸດ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
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荷马史诗》人物形象分析阿基琉斯:1、对荣誉、个人力量的渴望与崇拜。

2、勇猛暴烈,烈火般易怒的性格。

3、放任倨傲,注重个人利益。

4、亦有重情重义的一面。

赫克托耳:勇敢、富有责任感、悲剧性奥德修斯:1、智慧、善用计谋、狡诈2、勇敢、坚韧,能屈能伸3、富有人情味史诗风格:《伊利亚特》离家。

战争,灾难,阳刚之气,语言铿锵有力,男性主题《奥德赛》返乡。

人渴望返回自己的家乡。

归依,和平,安心,温柔,爱,语言柔美抒情,女性主题艺术手法1、题材处理、谋篇布局颇具匠心。

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很有特色,特别是重点突出,繁简分明。

2、性格刻画鲜明而不乏血肉。

史诗集中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没有一个是雷同或相似的,主要英雄也没有单一和平面化的,都是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3、口诵史诗的特点,使用一整套程式化的语言,相对固定的修饰词、短语和段落,一方面略显单调,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古代史诗凝重、宏伟、肃穆的格调。

4、富有想象力和生活气息的比喻,善用比喻来描写笔下的人物,尤其是明喻。

5、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手法交相辉映,经常使用烘云托月之法来加强他的主题。

《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人物形象唐吉可德:《堂吉诃德》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数一数二的著名典型,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学上的原型。

堂吉诃德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丰满和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形象*: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主人公。

“她”和作者一样,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

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

简爱以她个人生活的经历,揭露那个社会的虚伪性,抨击了那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残酷性,谴责了那个社会人际关系中尔虞我诈的欺骗性。

*达吉雅娜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是诗人的“忠实理想”,奥涅金则是他“奇怪的伴侣”.普希金更愿意也更直接地在诗中将达吉雅娜视为自己理想的结晶。

这个女性形象虽然在普希金的生活圈子里有许多生活原型,但她在诗中是更完美、神圣和纯洁的民族精神化身。

她不仅显得更为纯洁和圣洁,而且也更为深沉和执着。

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接近于一个普通俄罗斯妇女对人生的坦然、质朴和忍辱负重的坚毅。

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苦难的态度,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达吉雅娜是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

但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

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

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乞乞科夫的形象*:(果戈里《死魂灵》)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悲痛料高发之后,又想起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在售卖“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

对玛尼罗夫大谈友谊,对科罗皤契加大耍威风,对罗士特莱夫的流氓行为拒不就范,对梭巴开维支巧相周旋,对泼留希金诱之以小利。

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

*叶琳娜形象*:(屠格涅夫《前夜》)叶琳娜虽出身在贵族家庭,但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影响较深,她把意志自由,恋爱自由,蔑视封建等级观念当作人生的理想及行动的指南。

当她了解到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身世及要解放自己祖国的伟大志向时,马上被他吸引,她愿同他为共同事业而携手并进!她经受了爱情上的严峻考验,不顾社会舆论的牵制,更蔑视封建家长制的桎梏,只身一人奔往英沙罗夫的身边。

她果敢坚决,毫不动摇,把爱情同伟大的事业联结起来,把生命献给为之奋斗的事业。

*巴扎罗夫的形象*:(屠格涅夫《父与子》)巴扎罗夫是被作为当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来描写的。

在作品中,他是个典型的新人形象。

在这个出身平民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反封建和反自由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潮。

巴扎罗夫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有锐利的思想和坚强的性格。

在政治上,他反对农奴制,批判贵族自由主义,否定贵族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提倡实用科学。

巴扎罗夫在精神上压倒了周围一切贵族,这显示的“民主主义对贵族的胜利”(屠格涅夫语)。

巴扎罗夫站在时代的前沿,满脑子新奇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他有刚毅、坚强、正直的性格,健全的朴实的精神及真正的人类自豪心,他喜欢开玩笑和讽刺巴扎罗夫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同时,又是个虚无主义者,他否定落后的农奴制度,否定艺术,否定一切。

巴扎罗夫是冷酷、锐利、坚定的,他认定什么就是什么,从不轻易改变。

*爱玛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个在资本主义社会受迫害的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摆脱不幸婚姻的苏福,追求“巴黎式”爱情而导致毁灭,他由最开始的浪漫向往,转而被现实打击得苦闷失落。

然后他四处追寻,仍然一无所获,最终极度的放纵自己,导致了一个悲剧结局。

爱玛是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爱玛之死,是她生活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苔丝的形象*:(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

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

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

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

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传统的眼光来看,苔丝是一个堕落、邪恶、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

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娜拉形象*:(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

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

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

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

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

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

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

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有人说这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

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罪与罚》的中心人物是个穷苦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

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安娜形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陷入丈夫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悲剧状态。

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她不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爱情的原则。

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

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

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

*聂赫留朵夫形象*:(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

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

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

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葛利高里德形象*:(肖洛霍夫《静静地顿河》)葛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 在沙皇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体现在葛利高里身上。

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 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 同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

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群体不可分开。

透过他的悲剧命运, 反映在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一部分哥萨克农民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