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合集下载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 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 础,把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论证了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实 验 方 案
• 实验设计目的:探究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维持 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力对小 车运动 • 实验设计思路:
那么下图中,汽车做什么运动?
汽车加速
当汽车加速时,人的脚底由于摩擦而随之静 止,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慢速行驶的 运动状态,所以加速时,人会后仰。
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
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
人被绊倒后,为什么往前倒?
雨雪天气,很多道路要封闭
雨雪天路滑,需慢速行驶
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可笔 套依然不动,这是为什么?
设计实验: 1、如何改变阻力? 2、如何让速度相同: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速度变化快慢
1
2 3 推理
推理想象
毛巾
棉布 木板 玻璃
理想平面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小 无阻力
最短 较长 长 最长 无限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最慢
不变
长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受 到的阻力越________ ,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 。 小 慢
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如果运动 物体不受力,它的速度 将保持不变。
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 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 不受力,它不会向左、右方 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 做匀速运动。
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2.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 外力都消失,那么它( ) C A.立即停下来 B.仍然做曲线运动 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逐渐停止
3、图中正在做曲线运动的过山车,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 部消失,它会怎么样呢?
4、静止在老师手中的书,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
5.一个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静止下来, 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 律是否相矛盾?为什么?
惯性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 受力时,将 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 在不受力时,将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2、牛顿第一定律是 ( D )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 C.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规律 D.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 的结论
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 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 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 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 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 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 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问题: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探究
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小得越快。
建立假设:摩擦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可能减 设计实验:此实验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用什么方法控制? 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和方向不变: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放手 此实验中,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 用什么方法控制?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给水平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

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1.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2..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教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组织探究,知识点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一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一一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下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1)观察课本第16 页内容,然后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 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1: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2: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

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3.疑难解析,评价激励教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才停的。

因此,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阻力。

(对学生的看法给与点评)教师:物体不受力时能否继续运动需要实验来验证。

知识点二: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装置,分析实验方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意大利物理学家 伽利略
物体的运动 并不需要力来维 持,运动的物体 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 力。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观察思考
运动要靠 力来维持?
运动不需要 力来维持?
运动和力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提出问题:
突然开动时,乘客的 脚已随车开始运动,而身 体的上部要保持原来静止 的状态,因此身体会向后 仰。
生活中对惯性的利用
投篮
扔铅球
踢足球
生活中对惯性的利用
衣物和灰尘共同静止,衣物受到拍打 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静止变为 运动;灰尘没有受到拍打,由于惯性, 运动状态不改变,仍保持原来静止的 状态,就会与衣物分离而脱落。
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 汽车将( )
C
A. 立即停下来
B. 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改变运动方向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是由于惯性,停下后惯 性消失 C. 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 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猜想假设:
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距离越短;受 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 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布、玻璃、毛 巾、刻度尺等。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设计实验:
将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 粗糙程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速度变化的快慢,并比较小 车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1)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

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

(2)探究阻(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分析实验,推理想象理想实验的结果,从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2)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具】演示:斜面、木板平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学过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节联系这一知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课本图11.5-3所示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运动得就越远,为讲述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运动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再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

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探究科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几条?答:(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问:2.你能举一些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吗?答:(1)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2)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大.(3)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小;(4)力能使小球改变运动方向,做曲线运动.二、引入新课师:刚才我们列举了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例子,问:一个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将会怎样呢?(学生可能答:静止)师:已经被扔出去的球是否要不断靠力来维持它的运动呢?(可投影图9-1-1)学生在这时可能会有争论,有的答:始终有推力,有的答:这个推力不存在.师:正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降落伞,为何能一直“匀速”下落,直至落地为止?(投影图9-1-2)牛顿在研究总结实验的基础上,能帮助我们分析上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演示: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又为什么会停下来呢?让我们进一步的分拆下面实验:一、观察实验(板书)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装置,如下图,并说明实验的条件:(1)让小车从同一高度A 点滑下;(2)平面粗糙程度不同(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便于进一步的比较)1.实验:(l)BC平面材料是毛巾.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马上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1点停下.(2)BC平面材料是棉布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2点才停下.师: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比较.学生答: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得远了.师:为什么?答:小车水平方向受的阻力小了.(3)BC平面材料是木板.观察现象:小车到达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3点才停下(作标记)师:引导学生将第三次实验与前面比较。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题分析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1.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2.教学过程教师简介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 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伽 利略则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 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止下来,是 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幽默吧
由于惯性 爸爸:儿子,今天物理试卷发下来了吗? 儿子:发下来了. 爸爸:打多少分? 儿子:83分. 爸爸:奇怪,怎么总是打80多分呢,和 以前没有什么变化。 儿子:你当然不知道,这是由于动的原因
伽利略理想试验 理想试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物体运动 不需要力 来维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直到有 外力迫使它改变这 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 速度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 速度的原因
五.作业:
课堂作业:教材48页第(2)、(5)题; 课外作业:优化作业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物 体所受合力为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 a.汽车突然开动 b.汽车急刹车 c.铁锤敲钉
2.火车在平面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 的车厢内有一小朋友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 原处的原因是(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 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向前的推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 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 的距离不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 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
亚里士多德: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 否定亚氏观点,指出物体运动 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理想试验
笛卡儿: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 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 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 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力和 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3、速度的大小和 方向同时改变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历史的回顾
历史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两种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正确观点 ——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就将保持 原来的速度不变继续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定律的理解: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 因。 (2) 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的原因,即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三、物体的惯性
1、惯性: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怎样运动, 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第二节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
•运动速度的大小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加速度的产生——
v a t
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 体 运 动 指 状 态 的 改 变 原因
物 体 的 速 包括 度 发 生 改 变 力的作用
1、速度大小改变 2、速度方向改变 产生 加 速 度
现实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例子
相同牵引力作用下的车达到相同的速度——
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短,加速度大, 运动状态易改变。 满载车——时间长,加速度小, 运动状态难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具体表现在 运动状态的改变的难易程度上。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
学生学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
教学过程。

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人教版)42张)

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人教版)42张)

9.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 B.物体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 C.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
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速度改变原因 D.牛顿第一定律反应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
运动规律,即始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0 、 一个物体在10牛的拉力作用下,以1米/秒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外力全部消
投弹前:飞机和炸弹都 一起向前运动。
投弹后:飞机将继续 运动,炸弹由于具 有 仍惯然性保持向前运动,所以不能到 目标上空再投弹。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突然拉动小车时, 木 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 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 来的静止状态∴向后 倒。
木块处于运动状态 小车突然停下时,木 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 运动,上部由于惯性 保持本来的运动状态 ∴向前倒。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复习回忆:
一: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指的是什么? 1.运动速度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 动变为静止,由快变慢,由慢变快)。
2.运动方向改变。 三: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是指什么?
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想想议议: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在 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踩踏 板,车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 继续用力,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生 活中常会遇到这类现象。
例如:关闭的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
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
还有打出去的球也会停下来.
我们发现以上现象好像有一个共同特征: 物体受力时才能运动.如果不受力.物体不会运 动或停止运动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用力推物体,物体运动; 不用力,则物体不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 要力来维持。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 上,物体才能运动。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 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其运动 会是匀速的,而且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的原因?
速度相同时,大货车质量大,惯性大,不容易停 下来,造成的破坏大。
例: (1)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越来越慢是因为具有惯性(✗) (2)人走路时被石头绊倒是惯性现象(✓) (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继续飞行是因为子弹具有惯性(✓) (4)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是利用了锤柄的惯 性( )✗ (5)开车时人系安全带是利用了惯性( ✗ ) (6)跳远运动员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 ✗ ) (7)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 ) (8)公交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倒(✓ )
例: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各力同时消失 ,那么它将 ( B)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逐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1、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 相等。
2、水平面粗糙程度不同:让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3、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慢,运动距离越长。
木板表面
光滑表面
4、表面光滑时,小车不受摩擦力,保持本来的运动 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
例:飞机水平匀速飞行,从飞机上先后落下两 个炮弹,若不计空气阻力,在地面上的人看到两 个炮弹在空中的排列位置应该是( B )
例: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属于正确的(D)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上图所示的斜面比较光滑,因此小球总会到达几乎相 同的高度才会停止,当小球在最后的平面上时,无论 怎样都不可能到达相同高度,因此小球会一直运动下 去。 小球在右侧并没有受到推力却一直运动下去,这个结 论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矛盾的。
实验探究:阻力大小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1、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影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 由于惯性的存在,静止的物体保持着其静止状态;运
动的物体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巩固练习
5、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D )
A、它是通过理论推倒出来的
B、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
第七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F
对静止的木箱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推 力,木箱沿水平方向运动,撤去推力后, 木箱停了下来。
用铁锤敲击 钉子,钉子向下 运动陷入木板。 停止敲击,钉子 就不再下陷。
一、历史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必须有力作用在 物体上,才能使 物体保持运动状 态。
为了防止紧急刹 车时,司机由于惯性 被撞伤,司机和前排 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3.惯性的利用或防止
斧头松了,用手柄的 下端撞击树墩,斧头在惯 性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运动, 斧头就被套紧了。
③平时拍打身上的尘土、抖落伞上 的雨滴,也都是利用物体的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推理概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经历探究惯性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惯性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2.利用惯性知识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几种弹簧测力计、几个棋子、钢球、钢尺、毛巾、粗布条、光滑的木板、钩码、弹簧片、锤头等。

【教学过程】
亚里士多德
2.伽利略的观点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运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循环多反馈、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以及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1.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很多环节中都为后续的探究埋下伏笔,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顺畅的完成概念建立、实验探究等环节,省时高效。

2.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认识,经过思考和讨论,通过设计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澄清错误认识,找到错误认识产生原因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认识的反思过程。

接着,将学生的实验提炼升华,抽象过渡到理想实验,使学生对理想实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建立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

3.为了降低难点,突破重点,整堂课中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习一点,消化一点,掌握一点。

4.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认识。

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克服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并不容易。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生活经验有相同之处,学生容易接受,因而不容易转变。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附件1:盘点收获
附件2:达标检测
1.用绳子拉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后,小车的运动速度将()
A. 变小
B. 不发生变化
C. 变大
D. 立即变为零
2.踢出去的足球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足球()
A. 受到脚的踢力
B. 受到惯性力
C. 具有惯性
D. 惯性大于受到的阻力
3.我国交通法规规定,坐在小型客车前排的驾驶员和乘客都必须系上安全
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A. 紧急刹车
B. 突然启动
C. 车速太快
D. 车速太慢
4.生活中有许多利用惯性的事例,下列事例与惯性无关的是()
A.司机开车时必须系安全带
B.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套紧了
D.河里嬉水的鸭子上岸后用力抖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5.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中的实验过程。

(1)实验中要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___________。

(2)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由此可推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______________;同时也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