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搭高塔》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搭高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为“搭高塔”。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幼儿将了解塔的基本结构,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技巧,并探索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塔的结构特点,认识不同类型的塔,培养幼儿对建筑艺术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空间想象力,使幼儿能够独立搭建高塔。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让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学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搭建高塔时,如何使塔结构稳定,不易倒塌。
重点: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技巧,了解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积木、磁力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磁力棒等搭建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不同类型的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塔,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塔的结构与稳定性(10分钟)(1)通过模型展示,讲解塔的结构特点。
(2)分析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如底座大小、重心高低等。
3. 举例讲解(5分钟)以积木为例,现场演示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讲解搭建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利用积木、磁力棒等材料搭建高塔。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给予鼓励。
(1)每组展示搭建的高塔,分享搭建经验。
(2)教师点评,强调塔的稳定性及搭建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搭高塔》2. 内容:(1)塔的结构特点(2)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3)搭建高塔的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搭建一个高塔,并记录搭建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搭建高塔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塔的稳定性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名塔,了解塔的历史文化。
(2)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搭建高塔,增进亲子关系。
高中通用技术_《稳固结构的探析 第一课时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课标分析:(1)知识目标: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2)技能目标: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自觉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教材分析:《结构与设计》是《技术与设计 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是《稳定结构的探析》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难点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多媒体、桌子、人字梯和四杆框架等配套教具开展教学,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会产生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具体的小试验、多媒体手段等方法,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结构与稳定性》评测练习:1、请同学们对下图所示“人字梯”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其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从技术素养的角度对梯子进行受力分析,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证据,解决3个假设。
大班科学教案《搭高塔》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搭高塔》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技巧,探索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搭建高塔的技巧,探索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搭建高塔的示范模型、图片、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搭建高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高塔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建的?它们为什么能够立起来?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底部宽度、重心位置、对称性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搭建一个简单的高塔为例,演示如何运用上述因素使高塔更加稳定。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搭高塔》2. 内容:结构稳定性因素:底部宽度、重心位置、对称性搭建技巧:从底部开始,逐渐向上,注意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搭建一个高塔,要求至少三层,尽量使塔更加稳定。
2. 答案:无固定答案,只要符合稳定性要求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搭建高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稳定性因素的理解和运用仍有所欠缺。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搭建高塔,并记录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在下节课中,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重点:搭建高塔的技巧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结构与强度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2008年海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说课评比作品《结构与稳定性》万太义儋州市第一中学说课提纲一、教材分析1、教材编排意图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教具准备六、说教学程序(一)视频导入………………(4分钟)(二)演示探究………………(12分钟)(三)师生互动………………(10分钟)(四)知识拓展迁移…………(10分钟)(五)课堂小结………………(2分钟)(六)作业布置………………(2分钟)七、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编排意图及地位:本课题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小班科学课教案:理解建筑物的结构与稳定性
(注:以下内容完全由,仅供参考)幼儿小班科学课教案:理解建筑物的结构与稳定性一、教育目标:1.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和稳定性,了解房屋是由地基、框架和墙体等组成的。
2.让幼儿掌握建筑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建立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于建筑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幼儿对建筑物进行简单的创作设计。
二、教学内容:1.建筑物的基本结构(1)地基:讲解地基的作用和种类,引导幼儿识别地基的形状和颜色,让幼儿明白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稳定性。
(2)框架:讲解框架的作用,引导幼儿识别框架的部分和形状,让幼儿明白框架是建筑物的骨架,给建筑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墙体:讲解墙体的作用,引导幼儿识别墙体的种类和形状,让幼儿明白墙体是建筑物的防护,保护建筑物不受外部影响。
2.建筑物的稳定性(1)重心:讲解重心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和互动,感受重心的影响,让幼儿明白重心的位置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2)支撑:讲解支撑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幼儿识别支撑的形状和颜色,让幼儿明白支撑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学活动:1.介绍幼儿关于建筑物的基本知识,帮助幼儿理解地基、框架和墙体等基本构件的作用。
2.通过游戏和互动,让幼儿感受重心的影响,了解重心的位置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3.通过模型展示,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和稳定性,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设计。
4.安排幼儿观摩一些建筑物,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构建。
四、教学手段:1.口头讲解:对于幼儿,口头讲解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2.图板展示:通过图板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稳定性。
3.幼儿互动: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4.实物展示: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构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幼儿学会了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和稳定性,了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作用,增强了幼儿对于建筑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成为更有创意、有思想和能够创造的人。
《五、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荷载性质、结构形式、材料性能等。
3. 学会分析实际结构稳定性并给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学会分析实际结构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结构稳定性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结构的图片、模型及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观点图、案例分析等。
3.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实际结构稳定性分析。
4. 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或建筑师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结构问题。
5. 准备相关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两课时,底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性。
2. 展示案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结构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结构材料、结构形式、环境因素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案例中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其他因素和应用的看法,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案例实践: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应用。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搭建和调整,观察结构的稳定性变化,从而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的理解。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和应用范围,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8.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生活中常见结构的稳定性,并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中班科学教案设计:桥梁的结构与稳定性实验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具体地讲述桥梁的结构与稳定性实验的教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希望对中班科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目标1.了解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学习桥梁的分类和用途。
2.理解桥梁稳定性的意义,学习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二、教学内容1.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2.桥梁的分类和用途3.桥梁稳定性的意义4.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桥梁这个话题,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桥梁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孩子们思考桥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环节(1)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桥梁的基本结构,如跨度、支撑点、主梁等等。
并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孩子们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桥梁的分类和用途在介绍桥梁的分类和用途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讨论,如:村里有哪些桥梁?大桥和小桥有什么区别?桥梁主要用于什么?(3)桥梁稳定性的意义老师通过讲述桥梁稳定性的意义,让孩子们了解未稳定的桥梁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
并介绍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4)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在介绍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结构的桥梁图并让孩子们分析不同结构的稳定性,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改进桥梁的结构,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3.实验环节让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简单的材料组装悬索桥和拱桥,然后用小车或其他物品来测试桥梁的承重能力。
通过实验,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桥梁的稳定性和结构。
4.总结回顾环节在实验环节结束后,老师让孩子们分析不同桥梁结构的优缺点,并总结今天的实验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能回答初次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对今天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实验成果、讨论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也可以透过自己的评价或请学生相互评价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
结构的稳定性教案设计定稿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二、稳固结构的探析结构与稳定性(第一课时)编写人:马晓莉学校:高密市第五中学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现象四、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五、教法实验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的学习讨论法从日常例子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展开对原理的讨论和理解讲解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由浅入深地解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演示法教师的讲解辅助以简单的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五、学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初步了解结构的稳定性的含义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1)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围绕“搭高塔”进行。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掌握基本的搭建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理解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搭建高塔的技巧。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团队协作,观察分析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搭高塔模型,积木,图片,视频等。
学具:积木,纸张,胶水,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高塔,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塔的结构特点,分析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搭建一个简单的塔,讲解搭建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稳定性。
4.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搭高塔》2. 内容:塔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因素搭建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搭建一个具有创意的高塔,并记录搭建过程。
2. 答案:学生需提交搭建成果及搭建过程的照片或视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更多关于塔的知识,如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动手操作环节的指导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本节课中,难点在于理解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观察分析问题。
补充说明:1. 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讲解塔的结构特点时,要强调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优于矩形结构。
2. 动手操作:学生在搭建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操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塔的稳定性。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 绉渤 疆 鳍碴》教学设计
◇ 广 东 深 圳 市 南 山 外 国 语 学 校 程 国 华
【 教材分析 】
一
步的技 术试 验能 力 ” :情 感 、态度 、价 值观 目标要 求 “ 体
验 技 术 问 题 解 决 过 程 的 艰 辛 与 曲 折 ,具 有 克 服 困 难 的 勇 气 和 决 心 , 培 养 不 怕 困 难 、不 屈 不 挠 的 意 志 ,感 受 解 决 技 术 难 题 和 获 得 劳 动 成 果 所 带 来 的 喜 悦 ” 。
章节小结 。
【] 平, 1李 赵学 妮. 谈如 何做 好初 、 中数 学 衔接 问题f1 中 浅 高 J. 高 数理化 ( 高一 版) 0 6(5. , 0, ) 2 0 [】 2黄鹭 芳. 积极 应对, 好初高 中数学 教学 的衔接 工作[】 建 搞 J福 . 教育学 院学报,0 6f3. 20 , ) 0 【] 3郑玲 薇. 课程 背景下 初高 中数学 衔接 的实 践 反思【J 新 J. 数学
中 ,从 各 方 面 了解关 心 他 们 ,帮助 他 们解 决 思想 、学 习 及 生 活上 存 在 的 问题 。从 学生 实 际 出发 ,多 给学 生 创设
成 功 的 机 会 ,激 发 学 习 热 情 。 ( ) 重 视 知 识 的 反 馈 和 落 实 。 通 过 建 立 多 渠 道 的 反 2 馈 途 径 ,及 时 收 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掌 握 情 况 以及 学 生 对 课
()知 识与技 能 目标 : 理解结 构稳定 性的含义 。② 1 ①
理 解 影 响结 构稳 定 性 的 因素 有哪 些 。③ 具有 进 行结 构 与
稳 定 性 技 术 试 验 的 操 作 技 能 ,能 进 行 结 构 稳 定 性 的 技 术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一、教学内容《搭高塔》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不同的搭建材料及特性,了解结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操作,运用不同材料搭建高塔,探索使结构稳定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见搭建材料的特性,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 能运用不同材料搭建高塔,并探索使结构稳定的方法。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搭建高塔,探索使结构稳定的方法。
难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不同材料搭建稳定的高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积木、塑料杯、吸管、回形针、橡皮泥等搭建材料。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塑料杯、吸管、回形针、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讲解搭建材料及特性(5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积木、塑料杯、吸管、回形针、橡皮泥等搭建材料的特性,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搭建高塔。
3. 讲解结构稳定性原理(5分钟)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结构稳定性的原理,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底部宽大有利于稳定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搭建一个简单的高塔为例,边讲解边示范,引导幼儿注意搭建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度。
5.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搭建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每组展示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搭高塔》2. 内容:搭建材料:积木、塑料杯、吸管、回形针、橡皮泥结构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底部宽大有利于稳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搭建一个高度超过30厘米的高塔,并使其稳定。
2.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运用不同材料搭建高塔,注意结构的稳定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仍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指导。
《结构与稳定性》课件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1
2 3
? ?
?
分组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一:相同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 一个装少量水正放在桌面上,用一根木 棒给其施予相同的力,观察哪个先倒。
影响的因素
实验二:两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一个 正立一个倒立放在桌面上,用一根木棒 给其施予相同的力,观察哪个先倒。
实验三:用牙签和萝卜块自制四边形, 怎样才能不摇晃?
01
探究实验一
相同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 另一个装少量水正放在桌面上, 用一根木棒给其施予相同的力, 观察哪个先倒。 得出结论:重心影响结构的稳 定性。
想一想:通过降低重心增强结构稳定性
02
探究实验二
两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一个 正立一个倒立放在桌面上,用 一根木棒给其施予相同的力, 观察哪个先倒。
技术与设计二
第一章 结构与设计
第二节 结构与稳定性
安顺市民族中学
刘丽萍
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
结构与稳定性
生活中容易倒的物体
生活中容易倒的物体
结构的稳定性
概念: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 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探究影响结构稳 定性的因素
搭建牙签结构
(1)活动小组 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结构并解说探讨结果。 (2)作品要求 、材料:牙签、萝卜(可切块) 、工具:小刀 、搭建一个结构,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接触面等于支撑面吗?
03
探究实验二
得出结论:支撑面影响结构的 稳定性并且支撑面越大,物体 就越稳定。
想一想:增大支撑面增强结构稳定性
03
探究实验三
用牙签和萝卜块自制四边形, 怎样才能不摇晃? 得出结论:形状影响结构的稳 定性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通过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繁昌县二中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二中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2、了解结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通过金属塑料组合体、人字梯、桌子等探究活动,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金属塑料组合体、人字梯、桌子等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设想、搭建、测试等简单的技术实践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
2、通过观察并提出假设,构建验证假设的方案,煅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使学生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严谨、负责、进取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中“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探究试验、图片导入、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通过技术试验,能理解重心位置与结构的稳定性的关系。
⑵、通过技术试验,能理解结构与地面所形成的支撑面大小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2、教学难点:⑴、理解接触面与支撑面的区别。
《探析结构稳定性导学案》
《探析结构稳定性》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结构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评定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评判不同结构的稳定性。
二、进修内容1. 结构稳定性的观点2. 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 结构稳定性的评定方法4. 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稳定性比较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结构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是本课的重点。
2. 结构稳定性的评定方法可能是学生们的难点,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引入结构稳定性的观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结构稳定性是设计中的重要思量因素。
2. 进修:介绍结构稳定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包括结构形式、材料性能、外部荷载等。
讲解结构稳定性的评定方法,如静力方法、动力方法等。
3. 实践:设计几个简单的结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判结构的稳定性。
4. 拓展:比照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稳定性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优缺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结构稳定性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结构稳定性的内容。
2. 设计一个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其稳定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思考不同结构类型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进修、实践、拓展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了结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在设计教室实践环节时,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结构稳定性的相关问题,以提升他们的进修效果和能力。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课时。
本节安排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同时本节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既是第二课时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也为后续结构设计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设计的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学情分析4、重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这些因素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图片、举例等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灵感,促进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与合作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探究、尝试、质疑和讨论的机会。
做中学,学中做,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整体认识。
学法:根据新课标的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要求,教学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和分析,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灵感。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用吹风机对矿泉水瓶吹风,瓶倒,引发学生对稳定性的关注和思考。
进而提问:如何保持在有风力的情况下矿泉水瓶的稳定性?环节二:结构的稳定性提问: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知道: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翻到在地的物体。
观看幻灯片,思考出现了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并填写好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高中技术粤科版:结构稳定性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3. 结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4. 实际工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判断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结构稳定性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结构稳定性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引发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4. 知识讲解:讲解结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所学的结构稳定性知识。
7.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结构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对结构稳定性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结构稳定性概念和影响因素。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为“搭高塔”。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各种结构的特点,掌握搭建稳定高塔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认识到稳定性在搭建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搭建稳定高塔的方法。
教学重点:塔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范例高塔模型、积木、牙签、棉花球等。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牙签、棉花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范例高塔,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塔的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塔的结构特点,分析稳定性在搭建过程中的作用。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成功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塔的结构特点2.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 搭建高塔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搭建一座具有创意的高塔。
答案:学生需提交搭建过程的照片和作品介绍。
2. 作业题目:分析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案:学生需以文字形式描述问题及解决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搭建过程中仍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学生搭建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高塔建筑,如电视塔、摩天轮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搭建稳定高塔的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 动手实践: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搭高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搭高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为“搭高塔”。
通过该活动,学生将探索各种搭建高塔的方法,了解塔的稳定性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搭建技巧,能独立完成搭高塔的活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能分析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搭建技巧和团队协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示范用的高塔模型、积木、拼插玩具、磁性建筑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的积木、拼插玩具、磁性建筑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示范讲解(10分钟)教师边示范搭建高塔边讲解搭建技巧,强调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挑选一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针对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搭建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搭高塔2. 内容:搭建技巧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团队协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尝试用家中的物品搭建一个高塔,并记录搭建过程。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搭建高塔的图片和搭建过程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搭建活动顺利进行。
但部分学生对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建筑结构,了解不同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高塔,实地感受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二、教学重点:搭建技巧和团队协作三、作业设计中的答案提交要求一、塔的稳定性与高度的关系1. 基础:塔的基础需要坚实且面积较大,以确保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
现。
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
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
通过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关结构及稳定性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建立起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用的实物、模型。
学生试验用的纸板屏风。
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素材引课—演示试验—学生总结—互动试验—学生探究—学生自主试验——总结拓展
一、引
让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结构图片,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这些物体以不同状态摆放存在着,让学生去总结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稳定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稳定性的概念的解释,特别是对荷载和平衡状态的理解,这是本课的重点。
演示试验一:相同水瓶,满瓶和半瓶的推倒试验。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重心位置的高低。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
演示试验二:相同水瓶,两满瓶水,一正立,一倒立的
推倒试验。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二——支撑面的大小。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静止停放的自行车和摩托车稳定的条件、再有就是比萨斜塔的案例,这两个案例解决两个关键:
接触点和支撑面的关系。
结构重心的垂线与支撑面的关系。
互动试验:你站的稳吗?请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三——结构的形状。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引导学生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结构的稳定性。
,培养他们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生小组自主探究试验:纸板屏风探究试验。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探究各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一般因素。
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拓展探究。
创设研究问题的延续性和研究问题的深度广度,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能力。
作业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
定义
影响因素:
教学效果:
通过演示试验,典型案例的分析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互动试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自主试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高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思维和身体的统一协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