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1.1最新《人口的空间变化》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三、课后作业及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板书的主要内容将包括关键词、概念定义、图表和数据等。风格上,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配合图表和关键词的突出显示,使板书既清晰又易于学生抓取重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板书,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人口迁移的动机与类型;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5.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2)分析人口迁移的动机与类型,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本节课在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介绍了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现象,以及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前置知识,如对人口基本概念的了解,对地图和统计数据的初步认识。然而,他们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对于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人口迁移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可能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如何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来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可能缺乏实践能力。此外,由于本节课内容涉及较多数据和图表,学生可能在数据分析上存在困难。
(3)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案例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5.多元化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与他人积极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提问:“你们认为人口空间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总结:人口空间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规律,如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沿海向内陆递减等。
2.分析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3.举例说明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认识到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 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 2 “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具、课时] :教学挂图、地图 1 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以读图、分析为主[教学方式] :没有多媒体的黑板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身边例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大家(随便一看外面)都知道三亚(海南)的房地产突飞猛进,近几年三亚建起了很多的楼房,大家说说,这些楼盘大都有哪些人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板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过渡]:回忆上节课内容: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是什么?(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它取决于人口迁移量的大小。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4.学生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争议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形成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全面认识。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学生回顾新知并齐声回答,填写学案
强化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效率
过渡
把知识点过渡到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图片展示《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三部电视剧海报并介绍相关知识背景
学生仔细读图
利用丰富的相关电视剧图片激发学生思维,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授新课
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
学生合作学习,结合动画展示、地图等思考、讨论并问答问题
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小结
比对并识记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填写表格:对比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原因和特点
学生回顾新知并齐声回答,填写学案
课堂检测及家庭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
典型例题讲练
自主探究学习,并回答问题
节约板书、绘图、重复讲解时间,打造高效课堂;用生活化的图文资料使枯燥课堂趣味化
课 题
1.2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课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概述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重难讲解】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自然灾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西非的环境难民(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3)政治因素【同步练习】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岁~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岁~2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在0岁~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课方案一、课标解读:新课标:(1)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2)举例说明地区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此中第一条是本节的中心(第二条则贯串整个第1、2章各节,本小节主假如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在不一样宗教、文化的地区,人口迁徙的拉力和斥力是不一样的,地区文化在此中起的什么作用等)。

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掌握本条标准的要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当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研究当地人口的迁徙特色。

假如不过由老师叙述几条原由,是没法使学生真实理解这些原由的。

更没法达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感情目标。

假如学生能举出适合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示学生是真实理解了。

b5E2RGbCAP二、教材剖析:本节是第一节《人口的数目变化》的姊妹篇。

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像之处——即用事例剖析的方法,经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剖析实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徙的“事实”,并剖析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依照高中地理新课标对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课中不单要重视知识教课,更要侧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育与熏陶。

让学生经过学习获取正确的人地观,渐渐形成从感情、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办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课中可试试经过检查、采集身旁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采集、办理和剖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p1EanqFDPw三、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认识人口的看法、主要种类,以及人口迁徙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详细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徙特色剖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期间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3、感情目标:运用辨证唯心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看法,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知识构造:看法、意义人口迁移种类国际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影响因素五、要点难点:要点: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国内不一样期间人口迁徙的特色和流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7.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人口政策的发展动态。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长远影响,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我国现在有多少人口吗?”等问题,引发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历史演变:介绍我国及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现状及趋势,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演变过程。
3.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并举例说明。
4.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人口数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具备不同能力层次,以便相互学习、互补优势。
1.知识点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等。
2.能力提升: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培养的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
3.情感态度:强调关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选择题:设计一些涉及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选择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分析题: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人口空间变化知识进行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知识。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为例,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表,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作用。
4.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提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人口问题,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省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要求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是高中学生较系统的认识“人口变化”的重要一课。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图1.8分析并总结国际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迁移特点,读图1.9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一课非常重要,要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引起学生灵魂的震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悉,身边的事关注度最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班里学生迁移为情境,探究和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围内迁移的区别。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通过阅读“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历史上的入口迁移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探究其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分别以“有迁移新疆背景同学分享每次迁移给家庭和迁人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利弊影响。

5.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辩证地、全面地认识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2.通过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乡土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

2.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3.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

以班级学生家庭中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做介绍,也可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以及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并能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以班里同学中祖籍不在新疆,后来迁入新疆的学生家庭为例,从迁入的时间、原因、迁移的影响从身边的例子入手。

以“走西口”、“闯关东”、“雁南飞“、“黑奴贸易”、下南洋”、“海归族”“知青插队和返城”“下海”“农民工”、“建设兵团”、“老漂族”、“留洋”等有历史意义的名词为素材。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班级寒假回家和班级学生家庭中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做介绍,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做一个比较。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过渡】: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具体形式。

(以班里同学举例)2. 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过渡】该图显示的主要为国际人口迁移,在新大陆发现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在新大陆发现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活动,这种国际人口迁移又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大阶段。

(板书)【提问】二战前,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

(提示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并由学生派代表上教坛指图回答。

展示图片: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图、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学生小组合作:以四人为一小组,从“19世紀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四张图中选一张,先读出该图人口迁移的流向,然后分析该图人口迁移的特点。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锻炼学生阅读流程图和区域图的方法:通过析图增强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图文转换的技能: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语言描述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展示上面的表格教师承转:同学们,你们比较一下这五个时期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区域,有什么疑感吗?学生尝试回答,示例学生1:欧洲19世纪前是迁出区,二战后为迁入区。

学生2:南美洲19世纪前是迁入区,二战后为迁出区。

学生3北美和大洋洲都是迁入区。

教师追问,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开始议论;略教师承转过渡:教师指着板板上的板书边说边写:迁出区有推力,迁入区有吸引力,即拉力,这就是下面,我们要探究的话题一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考虑,每个大足分配一个时期按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探究活动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带来的影响(迁入区、迁出区)。

点拨: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有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入,适量人口的迁入会迎来人口红利,以及人才红利,加快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交通、住房、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总体上对于迁入地和迁出地来说,利大于弊,不但顺应了国家政策,还加快了我国发展目标的实现。

承转过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目前,在美国人口中,白人占82%、黑人占12%,华人有100多万,印第安人有100多万。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近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美国的历史就是白人、华人、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下面请旁听模拟法庭开庭审判“黑人状告白人”一案。

课堂活动---模拟法庭开庭人物:法庭庭长黑白混血,原告黑人,被告白人,证人华人、印第安人物:法随庭长黑白血,原告黑人人物:法庭庭长白混血,原告人,被告白人,证人华人、印第安人。

幻灯片15:罪状1,黑数貿易路线围和被囚禁的黑人照片。

控诉:奴隶贩子从洲出发,运出廉价的工业品到非洲,到达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得俘获奴隶后,他们把黑奴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罪状2:每运一个奴隶到美洲,大约要有五个奴隶死在俘获和运输的过程中,这样,即使把运抵美洲的奴隶低估为一千万人,也至少使非洲损失了六千万的人ロ,六千万人,大都是身体健壮的六千万人,属于非洲生产力精华的六千万人,被强行运离了非洲的土地,可想而知,这会给非洲带来多么严重的损失。

控诉: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贩卖黑人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美国从殖民地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再成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黑人们的血泪和汗水,也一样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一些人自诩欧美为“先进国家”,而视非洲为黑暗地带和落后国家,但是,如翻出了几百年前的历史,这些”先进国家”和“先进人民”,对于非洲人民和美国黑人所欠的债务,真是太大太多了。

最后,黑人、华人、印第安人悲痛欲绝,伤心退下。

白人作出一副无奈状,哭丧着说“我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教师过渡:回顾历史,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的行径真是让人深恶痛绝,但是我们静下心来客观地想一想,欧洲在进行殖民主义扩张的过程中,引发了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没有意义呢?探究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归纳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

②传播了工业文明。

③改变了人种的分布。

④促进了文化交流。

⑤改善了劳动力的资源状况。

设计意图:由近及远,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创设情境,辩证地认识到人口迁移对迁入区、迁出区的利;通过表演的方式,回顾历史,客观的评价人口迁移对世界经济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和迁移的影响。

要求同学们能辩证地、客观的对待事实,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到本质。

课堂作业:以“走西口”、“闯关东”、“雁南飞“、“黑奴贸易”、下南洋”、“海归族”“知青插队和返城”“下海”“农民工”、“建设兵团”、“老漂族”、“留洋”等有历史意义的名词填入相应的位置。

作业布置:请每位同学填写一份预测。

全班汇总,就现住地、将来上大学的城市、将来工作的城市是否有变化做一个统计,并谈谈产生的原因。

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概念、类型、特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迁出地(有利、不利)备课资料(班级调查)以高一二班为例,全班共有20人是父辈或祖父辈迁入新疆新疆,其中河南6人,陕西3人,甘肃3人,江苏四川各2人,宁夏湖南共3人,哈萨克斯坦1人。

其中马晓超老家在甘肃古浪县,2013年由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们家通过生态移民迁至新疆,政府分给住房与果园,通过种植葡萄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