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合集下载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变格

【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变格

【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变格
律诗一般要求除首尾联不拘对仗外,其他诸联都要对仗。

凡是中间联运用对仗的属于正格,不符合这个规定的都叫变格,如下几种古人常用的对仗变格: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

【律诗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偷春格:
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偷春比喻首联偷了颌联的对仗,如梅花偷春而先开。

藏春格:
首联、颔联不对仗,颈联、尾联才对仗的称为藏春格。

蜂腰格:
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仗,仅颈联对仗的称为蜂腰格,此格多见于五律。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分五律、七律,每首律诗八句,计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按写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起承转合”,我们可将律诗的首联叫起联:可以因事,因景或者直接破题写来;颔联叫承联,主要是承接第一联;颈联叫转联,可以转入主题情感的抒发,也可以继续由第二联细致描写;尾联叫合联,是结语。

写律诗,要有中间的两对仗联作为支撑,这样,想写好律诗,写好中间的两对仗联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两对仗联(承转联)写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律诗的成败。

毛泽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间这两对仗联写得非常工整漂亮,这就给这首七律增光添彩。

颔联写:在红军脚下,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

颈联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写好承转联是写好律诗的第一步,那么,律诗的承转联该如何写?根据诗的内容来说,诗一般有四种表现方式,分别是:写景、抒情、叙事、议论。

律诗的中间两联(承转联)也多是由这四个部分组成,其实,律诗的中间的两联无外乎两种组合:一种是情景;一种是叙议。

承转联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全是在写景;二是移步换景;三是移思换景。

一、全是在写景。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承转联:从耳中听到的,然后写到眼中看到的景物。

这些景物正好串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1、中间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

例如:送友人李白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

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尾联对仗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交错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例如,“春风吹又生,花开花落,万物绽放满山川。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交替出现,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是七律中另一种常见的对仗形式。

这种对仗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平均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平和的韵律感。

例如,“明月照河山,星光闪烁,夜空中闪耀万颗繁星。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三、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稀疏地排列,呈现出一种跳跃而有节奏感的韵律。

例如,“高山巍峨,青草茵茵,绿树成荫遮盖天空。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间隔较大,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少见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密集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紧凑而有力的韵律感。

例如,“山水相连,云彩飘散,大自然展现出它的神奇。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紧凑排列,给人一种厚重庄重的感觉。

五、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均匀地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流畅的韵律感。

例如,“蓝天白云,碧水蓝天,大自然的美丽无法言表。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舒缓优美的感觉。

总的来说,七律是一种充满韵律美的诗歌形式,通过平仄押韵的对仗形式,使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不同的对仗形式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的平稳安详,有的活泼欢快,有的跳跃轻快,有的厚重庄重,有的舒缓优美。

这些不同的对仗形式,使七律具有了更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抒情,都可以利用七律这一形式表达出更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6.律诗的对仗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诗词的对仗规范与对仗句子歌

诗词的对仗规范与对仗句子歌

诗词的对仗规范与对仗句子歌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

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

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

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

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

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钱塘湖春行律诗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律诗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律诗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1、在押韵方面。

全诗押的是上平八齐韵,首句押韵并且一韵到底。

一二四六八句分别用西、低、泥、蹄、堤五个字作韵脚,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

律诗属于近体诗(格律诗),要求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偶句必须押韵,奇句不押韵。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2、在对仗方面。

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钱塘湖春行》中,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是工整的对仗句。

上下两句的所用的词语,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联之间的变化例析

律诗对仗联之间的变化例析
8 卷第 第 1
199 7年
3期 Jou n r司
o
吉安 师 专 学 报 (哲 学社 会科学 )
f
V
ia
o
l 18 N
n
.
o
.
3
9月
Ji n a T

e a e
he
rs
o C
e ll
ge
(P h j l
o s
ph y
a d S n o
e
l反
ie
n e e s
)
Ju
19
97
律 诗 对 仗 联 之 间 的 变 化 例 析
江 山 故宅 空 文 藻 云 雨 荒 台 岂梦 思 杜甫 《 咏怀 古 迹 》
, , ,
,

重而 有 变 化 这 充 分 体 现 了 艺术 的 辩证 法
,

如 果 细 心 考 察 历 代 的律诗 佳作 其 对 仗 联 极
少 有 合掌 之 病

,



宋代 诗 评家 葛 立 方 指 出
, ,
:
以上 两 例 月
,

化于 整 齐


,
前 代 诗 评 家 曾 明 确提 出


。 ,
诗 重 在对 偶 妙 在 虚 实
,


对 偶 能 体 现整 齐
凝重 之 美 而 虚 实 则 能 体 现 灵 动 变 化 之 美

间 如
1
:
整 齐 易 说 变化 则 全 靠 心 灵 的妙 运
, ,
,



因此

九 月 寒 砧 催 木 叶 十年 征 戍 忆辽 阳 白 狼 河 北音 书 断 丹 凤城南秋夜 长

格律诗对仗的34种方式

格律诗对仗的34种方式

格律诗对仗的34种方式转:登书山的博客格律诗对仗的34种方式对仗能增加诗词的品味,提升档次。

对仗要尽量追求工整,让诗词作品的档次更高,但是不工整的对仗也是对仗,只是降低了自己作品的品位。

所以,要研究对仗,追求工整。

自己尽量追求工整,提升自己作品品位。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是十分上档次的对仗。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作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十分上档次。

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就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很棒!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很棒!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尚佐文对仗作为汉语所独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在诗联创作中备受青睐,成为近体律诗、骈文、对联等体裁的标志性要素。

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形式非常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同时具有一套有“常”有“变”的比较完善的规则体系。

所谓“常”,是指对仗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简洁而明确,易懂易学,可施于童蒙教育;所谓“变”,是指对基本规则的补充和调整,包括对仗的种种讲究和避忌,这些补充和调整使对仗规则体系保持了适当的弹性,给创作者留出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力。

本文通过考察诗联作品中运用对仗的情况,拟就对仗规则中的几组“常”与“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仗的单元:词类划分的确定性与灵活性词类相对是对仗最本质的特点。

很多书讲对仗,都用现代语法的概念来解释:“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

”这个说法的好处是与现行语文教学接轨,便于读者理解;其弊是与古代诗联对仗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古人讲对仗的词类,没有名、动、形等名称,而是分虚实、死活。

明代屠隆订正的《缥缃对类》里说:以‚虚、实、死、活‛字教之。

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

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

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

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

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

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对应到现在的说法,实字指“有形体”的,包括今天所说的名词和代词,如“天、地、日、月、人、树、鸟”,“君、臣、我、汝”等。

虚字分活虚字、死虚字和助字。

活虚字相当于动词,如“飞、潜、变、化”等;死虚字相当于形容词和副词,如“高、下、洪、纤”等;助字又称语助,相当于连词和助词,例如,与、及、而、唯、者、然、则、乃、于、焉、哉、乎、也等。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律诗对仗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大致有词性不同、平仄未相反、对仗出现偏枯等几种。

中文名律诗对仗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律诗对仗听语音(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38]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指在律诗中,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的句子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工整。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1. 字数相等:对仗的句子字数要相等,一般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句子都是七言或五言。

2. 结构相同: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同,即语法结构和词类要相对应。

3. 意义相关:对仗的句子意义要相关,即表达的意思要有一定的关联或对比。

4. 平仄相对:对仗的句子平仄要相对,即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等。

其中,工对是指对仗的句子结构、词类、意义、平仄等都完全相对应,是对仗的最高境界。

宽对是指对仗的句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放宽要求,如词类可以不同,但意义要相关。

流水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连,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正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似,反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反或相对。

律诗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工整。

精华律诗对仗的3大种类、7条规则

精华律诗对仗的3大种类、7条规则

精华律诗对仗的3大种类、7条规则诗作之美,特别是律诗工稳、典雅、精练之美学特点,极大程度通过“对仗”形式呈现,律诗离不开对仗。

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

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

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赵子昂所谓两联宜实是也。

”古人论对仗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例举对仗四型:“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释曰:“言对者,双比空词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赋】云‘锺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征人之学,事对所以为难也。

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同心,正对所以为劣也。

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以求,万条自昭然矣。

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曰:【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

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踸踔而行也。

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

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推崇工妙天然,少饰雕琢,力避斧痕。

唐人李淑【诗苑类格】就“词语对偶”之法,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徬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就“诗对技巧”云:“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指的是七言律诗中对仗的形式和规定。

其规则如下:
1. 全韵:七言律诗各句用韵相同的字,且以平声为主。

2. 交韵:上下句韵交错组合,也称双调。

即上句最后一个字和下句第二个字押韵。

3. 迭起:连续两个句子的末韵(最后一个字)相同,但与前面的句子不押韵。

4. 递增:每句的韵母按音系顺序前推。

5. 对仗:上下句中,意义相对、结构相同的部分一般用相似的词、词组等组成。

6. 押韵:七言律诗各句数字、句调相同,但声调不必完全一致,只要韵部相同即可押韵。

总之,七言律诗对仗规则非常严格,需要作者精心构思、娴熟运用。

对于每个诗句的选择和安排都需要考虑整齐、协调和优美,一旦配合得当,就能产生对仗而生动的效果。

律诗对仗和技巧

律诗对仗和技巧

律诗对仗和技巧从律诗对仗的修辞方法上讲,主要有以下十种:1.工对也称严对。

指工整的对仗。

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大类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2,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3.反对诗中词反而义同的对偶句。

4.宽对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为“宽对”。

5.半对是指句子一半对仗一半不对仗。

例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借对又称接对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大概是从古文通假字引申而来的。

借对有两种借法。

一是借词义,一是借语音。

7.自对即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

8.流水对出句与对句相关,而且顺序如同流水,不能颠倒。

9.错综对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同的字词本来应该相对应的,却有意放在不对应的位置上。

10.合掌对合掌就是指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者接近。

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出句对句说的是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就是合掌。

第二种是:句中使用同义词相对也被认为是合掌,11.义对1.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2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

格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格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格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星园诗话】格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

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

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11种方法。

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陆游《晚晴闻角有感》)“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王维《山居秋暝》中二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李商隐《隋宫》中二联: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

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杜审言《送崔融》)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

两句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王维《山居秋暝》中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柳宗元《岭南江行》中二联: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

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

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②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陆游《晚晴闻角有感》)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维《山居秋暝》)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

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①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杜审言《送崔融》)②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柳宗元《岭南江行》)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

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①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刘昚虚《阙题》)②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杜甫《春宿左省》)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龙池柳色雨中深”。

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对仗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①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

(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

(许浑《朝台送客》)④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在同一联的的对仗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

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①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沈佺期《铜雀台》)②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崔曙《奉试明堂火珠》)③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

(《题灵祐和尚故居》)④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⑤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双月满”与“一星孤”,“六时”与“几日”、“一身”与“万死”、“六千里”与“十二年”、“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

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

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

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

如: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①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上官婉儿《彩书怨》)②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张乔《书边事》)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④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此四联中①④颔联写实,颈联写虚;②③颔联写虚,颈联写实。

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即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

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

”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

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杜甫《峡口》)②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③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

(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④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

(聂绀弩《代答周婆》)⑤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

(聂绀弩《寄高旅》)10.色彩鲜艳: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①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

(韦庄《延兴门前作》)②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④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白居易《西湖留别》)11、叠字连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

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如: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③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杜牧《早雁》)④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

(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以上所述的只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经常遇到的几种形式和方法,但文无定法,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多出新鲜活泼,与时俱进的佳作。

继承传统,汲取精粹,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