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建立社交关系和学习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欺负现象。
幼儿欺负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施暴者和旁观者的发展造成影响。
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综述,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干预措施,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及特征1. 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种以侵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言语辱骂以及社交排斥等形式。
这种行为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且受害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
2. 幼儿欺负行为的特征幼儿欺负行为具有以下特征:施暴者通常是对受害者有意识地进行攻击,而受害者则常常为弱势群体,如性别、学习能力、体貌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幼儿;幼儿欺负行为通常是在社交情境中发生的,如幼儿园、游乐场等地方;幼儿欺负行为具有隐蔽性,很多时候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不会主动向成年人反映,需要大人的敏锐观察才能及时发现。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
家庭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学校因素则包括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同龄群体的社会互动等。
家庭环境中的家暴、单亲家庭以及缺少父母陪伴等都可能会使幼儿对他人产生攻击性,学校中的欺负现象则可能是因为学校管理不善、师生关系不和谐等。
2. 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健康、自尊心、攻击性倾向等方面。
心理压力、自卑感、攻击性倾向较强的幼儿更容易对他人实施攻击,特别是在需要竞争资源、控制权等社会情境中。
3. 发展心理学因素发展心理学因素主要指幼儿的社交认知、道德认知、情绪发展等方面。
在幼儿期,他们正处于社交认知和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对于社交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理解尚不够成熟,因此在行为上的表现可能会偏离社会期望。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受害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社交问题,甚至身体损伤。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文献综述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文献综述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回顾当前文献中关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和规避策略的相关研究。
成因方面,研究表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欺凌者常常有攻击性行为、自卑、情绪不稳定等特点,而受害者则可能表现出内向、敏感、易受伤害等特点。
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氛围、家庭背景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学校氛围的不良、家庭背景的不稳定和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规避策略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
首先,教师和学校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交技能。
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合适的规避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当前的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哎呀,现在的小朋友们真是不老实啊!他们总是喜欢欺负别人,让别人哭鼻子。
这可怎么办呢?我们得想个办法来干预一下他们的行为。
我们得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们会欺负别人。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所以就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有的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弱小,所以就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还有的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很好玩,所以就忍不住去欺负别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干预这些行为呢?其实,方法还是挺多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差异,不要因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就去欺负他们。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懂得尊重别人,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2.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失败,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更有自信,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3. 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人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身边有这样的人在做好事,这样他们就会受到启发,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家中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还要加强社会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在多方面的教育下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干预幼儿欺负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欺负行为在幼儿园期间尤为常见,这可能会给孩子和其家庭带来潜在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以下是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分析。
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
1.身体欺负:打、推、摔、扭、咬,或者大力地推或拖拉其他孩子。
2.口头欺负:骂人、嘲笑、恶意固执、孤立某个孩子、发布尖酸刻薄的评论和涂鸦,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交往和学习。
3.情绪欺负:取笑、挑衅、威胁和欺诈等行为。
干预策略
1.建立健康沟通: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进行正面的沟通,虽然孩子不一定有能力完全表达出的想法,但必须试图建立可以促进交流的良好关系。
2.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给他们多放一些可控的决策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及时的干预:老师应该在欺负行为发生后尽快介入,并为孩子提供
一些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该提供合适的处罚措施以惩罚那些不良行为。
4.增强孩子的自尊: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像是摆脱孩子身上的负预期指标,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不公正的事情。
结论
幼儿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若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关注并解决幼儿欺负行为这一问题,就能够建立一种健康的发展环境,使孩子早早地发展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以上干预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些,将幼儿欺负行为视为重大事件,并进行及时、合适的干预,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矫正2篇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矫正2篇幼儿欺负行为及其矫正第一篇: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交化的起点。
然而,在幼儿园和家庭等环境中,我们时常会目睹一些幼儿之间的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不仅对受欺负的幼儿造成伤害,同时也对施暴者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篇将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
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欺负行为是由于幼儿对自己无力感、挫败感的压力引发出来的。
此时,幼儿可能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控制感。
另一些欺负行为可能与幼儿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发展不健全有关,他们通过欺负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感。
还有一些幼儿可能由于家庭环境不良或受到模仿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产生欺负行为。
总之,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针对幼儿欺负行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矫正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根源上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幼儿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帮助他们找到健康的发泄方式,而不是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欺负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欺负行为的后果,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为了有效矫正幼儿欺负行为,我们还需要重视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加强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幼儿家庭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交技巧,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亲子互动,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幼儿欺负行为的矫正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除了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我们还应该着重改善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并积极引导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减少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幼儿欺负行为的矫正策略幼儿欺负行为的矫正是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的欺负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矫正策略。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导言幼儿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它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
这种行为可能对受害者的心理和情绪健康造成长期影响,也可能对幼儿园整体的学习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研究,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对于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欺负行为是指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手段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或身体上的侵害。
幼儿欺负行为通常表现为言语挑衅、打闹、排斥等形式。
根据受害者和施虐者的关系,可以将幼儿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
直接欺负是指幼儿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侮辱、威胁或打架等行为;间接欺负是指幼儿通过传言、排斥、羞辱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攻击。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2. 同伴关系:幼儿园是幼儿结交朋友、学会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所,同伴关系的好坏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3. 个体因素:幼儿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管理能力、自尊心等都会影响其在同伴中的行为。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对受害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受害者的心理、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感到自卑、无助、沮丧,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对施虐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也会对施虐者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形成依赖、自私、暴力等不良性格特点。
3. 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会破坏幼儿园的和谐氛围,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1. 家庭干预:家长应该注意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支持。
2. 教师干预:教师在观察到幼儿欺负行为时,需要及时介入并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幼儿理解欺负行为的危害,并进行相关的教育。
3. 同伴关系干预:促进幼儿之间的积极交往,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五、结语幼儿欺负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干预策略。
通过针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社会能力,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促进健康的社交关系。
一、绪论幼儿期是人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欺负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干预策略。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身体上的欺负,如打、踢、推搡等;言语上的欺负,如嘲笑、辱骂、恶意的取笑等;以及心理上的欺负,如排斥、孤立、恶意传言等。
幼儿欺负行为之所以多样化,主要原因是幼儿在认知、语言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表现欺负行为时选择不同的方式。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从个体因素角度来看,幼儿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其欺负行为的发生。
从环境因素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家庭冲突、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同伴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针对幼儿欺负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以减少其发生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首先,幼儿园和学校需要提供一个和谐、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通过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以及推广友善行为,来预防欺负行为的发生。
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监护和引导,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另外,通过开展幼儿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情绪管理课程以及家长培训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五、结论幼儿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分析

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分析一、研究背景孟令雪家庭条件非常好,妈妈每天都把她打扮的像小公主一样漂亮地来幼儿园,她现在就已经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了。
在学习方面,她也是比其他小朋友都要聪明的多,给老师的感觉就像全能的孩子。
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动快;而且能力很强,非常讨老师喜欢。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孟令雪知道在大人面前和小朋友面前应该怎么表现。
在老师面前,应该做个好学生;在小朋友面前,她就是核心人物——例如:如果她哪天突然不喜欢那个小朋友,就会叫班上的其它小朋友都不要和她玩,排挤她,而且这种事情很容易就实践了。
被排挤的小朋友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玩了。
还有在玩过家家时,她一定要扮演妈妈,然后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得听她的话才行;和她一起玩的其他小朋友的角色也是由她定的,包括坐位置的时候,只有跟她关系好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她的允许坐在她身边的位置,否那么都不能坐。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祖辈的无原那么溺爱2.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3.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4.心理因素的影响5.自我控制能力差三、采取的措施1.选择适宜的间歇强化法针对小雪的情况,我采用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
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是间歇强化法中的一种类型,含义是:如果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者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个不良行为减少,这种强化方法即为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
2.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根据小雪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考虑到他已有的兴趣、爱好,我选定了与同伴友好地在一起绘画、识字、计算、建构、做游戏作为不相容行为。
3. 将训练方案告诉幼儿通过谈话的形式我将训练方案告诉小雪:〔1〕让他知道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打人、不骂人的孩子,如果他想让老师、小朋友喜欢他,就不应该打人、骂人。
〔2〕了解他的喜好。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已经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幼儿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和成因,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现状1.研究内容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欺负行为是幼儿园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欺负的类型、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系统综述、实验等。
其中,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欺负的类型、频次和成因等信息。
实地观察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幼儿园中的幼儿欺负行为,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心理学测试等,具体采用方法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进行选择。
3.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分类、成因、危害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同时,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幼儿欺负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因素,为幼儿欺负行为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研究发现1.幼儿欺负的类型幼儿欺负的类型主要包括身体/物品欺负、言语欺负、社会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等。
身体/物品欺负是指幼儿在肢体接触或者掌控物品上进行欺负,言语欺负则是指幼儿在语言上进行威胁和侮辱对方等欺负行为。
社会关系欺负是指幼儿通过排斥、孤立等方式进行欺负。
网络欺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欺负行为,指儿童使用网络进行网络欺负。
2.幼儿欺负的成因幼儿欺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家庭因素主要指幼儿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亲密度等;社会因素则是指幼儿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社会文化等方面;个体因素则包括个体的心理、生理、认知、性别、年龄等因素。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交行为的重要阶段。
然而,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和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本综述旨在总结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表现形式、原因和防治策略。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个儿童有意识地使用言语、身体接触、智力手段等方式对另一个儿童实施伤害,以控制、压制或贬低对方的行为。
根据发生的场所可以将幼儿欺负行为分为学校内欺凌和家庭内欺凌两种。
根据性质可分为身体上的欺凌和言语上的欺凌两种,其中身体上的欺凌包括殴打、踢打、推搡等肢体攻击;言语上的欺凌包括嘲讽、讽刺、干扰、辱骂等。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幼儿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家长长期以来虐待、忽视或疏离孩子,不细心关注孩子,不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或害怕抵抗的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发展和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的压力,如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导致孩子进入攻击和欺凌的行为。
3.心理因素心理上的因素也是幼儿欺凌行为的原因之一。
这些因素包括自尊心的缺失、攻击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
这些状态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家庭是幼儿初期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首先应该尝试沟通与孩子,学习如何倾听孩子,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能够建立互相的信赖。
另外,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表现出攻击性和害怕抵抗的孩子。
2.学校防治学校的重点是推广和安排社会认同的活动,力张自己的社会能力,推广孩子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挑战,去学习如何与孩子们沟通,提供关于社交技巧的指导,开展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等课程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强互相合作的感觉。
心理防治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识别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孩子们常常有一些心理问题,例如不自信、焦虑、孤独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攻击性和害怕抵抗的行为。
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

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通常意义上,它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另一方重复施加的攻击行为。
它与一般攻击行为的不同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攻击者的未受激惹性和重复发生性。
欺负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后果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使有关欺负的研究从一般的攻击行为中分化出来,成为特殊的教育和心理课题,而欺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始终是欺负研究的核心问题。
欺负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现象。
Olweus等人研究指出,欺负行为与受欺负都可以在同一个体身上相对持久地存在,因而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都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应,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待世界的基本行为方式。
儿童的人格及认知、情感倾向在欺负行为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欺负事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儿童,包括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及一般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际关系特点等方面。
文章就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欺负者的人格特征在中小学生中,欺负者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或频繁地欺负他人的儿童。
Olweus、Rutter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欺负者通常长期内适应不良,欺负行为也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其成人后犯罪的概率也远远高于一般儿童。
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欺负发生的稳定性是其较强的攻击倾向的反映,而这种较强的攻击倾向又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除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性"特点外,他们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社会认知倾向也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这进一步影响了其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模式。
Olweus等人指出,欺负者应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才能使欺负行为得以"现实化"。
事实上,虽然那些经常欺负别人的儿童智商通常低于一般儿童,但却更可能有一种盲目的"智力优越感"。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欺负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受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欺负行为涉及到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干预措施。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幼儿欺负行为是指幼儿对其他幼儿进行侵害或者伤害的行为,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幼儿欺负行为不仅局限于肢体上的侵害,还包括言语上的羞辱和欺凌。
幼儿欺负行为常常伴随着攻击性和凌虐性的行为,给受害幼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家庭中存在着家暴、亲子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些幼儿的同伴关系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同伴排斥、孤立等现象,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
3. 个体特点幼儿个体的特点也会对欺负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情绪不稳定等都是幼儿欺负行为出现的原因。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受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受害幼儿来说,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2. 社会关系幼儿欺负行为还会对幼儿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受害幼儿可能因为被欺负而与同伴关系疏远,甚至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3. 教育和成长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受害幼儿的教育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业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教育对于家庭环境存在问题的幼儿,需要引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注重家庭氛围的调节,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2. 同伴关系辅导对于同伴关系出现问题的幼儿,可以通过同伴关系辅导来促进其与同伴的正常互动,减少排斥和孤立现象的发生。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引言: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威胁、排挤或伤害等行为。
这种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给教师、家长和社会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不足,冷漠甚至有暴力倾向,幼儿很可能通过欺负他人来寻求支配和控制的感觉。
1.2 同伴关系问题:幼儿欺负行为也与同伴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孤立、排挤、被拒绝等不良同伴关系会增加幼儿欺负他人的可能性,通过欺负来减轻自身的焦虑和不满。
1.3 个体因素:某些幼儿在性格和社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先天差异,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欺负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控制困难等。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2.1 受害者影响:受欺负的幼儿由于长期经受虐待和恐惧,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可能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学习困难等。
2.2 欺负者影响:研究表明,涉及欺负行为的幼儿更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学业不良、人际关系困难、行为问题等。
并且他们也更容易在成年后参与犯罪活动。
2.3 观察者影响:旁观欺负行为的幼儿可能对这种行为模仿并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方式,导致欺负行为的蔓延。
三、干预策略:3.1 家庭干预:家庭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至关重要,父母应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支持性和自尊激发的环境。
同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他人感受的重要性。
3.2 教师干预:教师在幼儿园和学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可以通过教授社交技能、培养同理心和鼓励积极合作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此外,监督幼儿间的互动、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处罚措施也是有效的手段。
3.3 同伴干预:同伴在幼儿欺负行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组织同伴合作项目、培养友谊和互助关系、鼓励幼儿参与积极的游戏和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
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欺负行为时有发生,这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欺负现象1.1 幼儿欺负的概念幼儿欺负是指幼儿在行为上对其他同龄幼儿或者幼儿保育员体制造成伤害或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对被欺负者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幼儿欺负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的行为具有多样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身体攻击,如推搡、打、踢等。
(2)言语攻击,如辱骂、恐吓、威胁等。
(3)打砸抢等物品攻击。
(4)排挤孤立、谣言攻击等。
二、幼儿欺负的危害2.1 对被欺负者的不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对被欺负者的行为、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伤害:如擦伤、皮外伤、内伤等,这些伤害会影响幼儿的生理功能,影响健康。
(2)心理伤害:经历长时间的欺负,被欺负者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这些情绪可以伴随着被欺负者成长的全过程。
(3)沉默不语:受到欺负后,有些被欺负者会认为不说话是最好的方法,这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发展,也可能在长期内积攒情绪,引起更大的问题。
2.2 对幼儿园的不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还会对幼儿园的正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比如:(1)幼儿感到不安全:幼儿欺负行为使得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情绪不稳定。
(2)队员团结性下降:幼儿欺负行为会降低幼儿队伍的团结性,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幼儿离开幼儿园而不愿再次回到幼儿园。
(3)家长信任度下降:如果园方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幼儿欺负问题,那么家长的对于幼儿园的信任度将会大幅下降,甚至直接导致家长删除孩子的名字,更换幼儿园。
三、干预策略3.1 家长干预家长要从多方面重视幼儿欺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和不安全,火爆的孩子和大力推搡的孩子并不是模范学习的好榜样。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幼儿们会开始接触到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同伴,他们的交往和互动行为开始显现。
有一些幼儿会表现出欺负行为,这种行为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综述,旨在深入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对于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但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
直接欺负行为包括体罚、言语攻击、威胁、伤害等,而间接欺负行为则包括排斥、传播恶意消息、社交排斥等。
研究表明,直接欺负行为在幼儿园开始时就开始显现,而间接欺负行为则在幼儿园中逐渐增多。
还有研究指出幼儿欺负行为还可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交三个层面,不同类型的欺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二、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因素1. 个体因素幼儿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欺负行为。
研究发现,男孩更容易表现出直接的身体攻击行为,而女孩更倾向于间接的社交排斥行为。
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更容易成为欺负者或受害者。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亲子关系等都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家庭内暴力、家长对幼儿的过度溺爱或惩罚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欺负行为。
3. 同伴互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的同伴互动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欺负行为的产生与同伴互动的方式和质量有很大关联,同伴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程度都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
4.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欺负行为。
对幼儿欺负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可能引发幼儿的欺负行为。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方法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欺负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学校或家庭观察以及视频录制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让人揪心的话题——幼儿欺负行为。
说到这个,大家是不是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操场上嬉戏的孩子,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却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这就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的世界,既单纯又复杂。
小朋友们有时候就像小狼崽,调皮捣蛋的同时,难免也会有点小霸凌。
这种行为在他们心中产生的影响可不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小家伙们的欺负行为,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干预策略。
2. 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2.1 欺负的形式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幼儿的欺负行为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知道吗,小朋友的欺负行为可不只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揪头发、打嘴巴”。
其实,欺负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的孩子会用言语攻击,比如说一些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话;还有的则是通过排挤来实现,比如不让某个小朋友参与游戏。
更有甚者,直接用肢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像推搡、打闹。
这种种行为,看似简单,但对受害者来说,心里受的伤可比外表更深。
2.2 产生的原因那为什么小朋友会欺负别人呢?哎,这可有不少原因。
有的孩子可能是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之间的争吵,觉得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很正常;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自卑,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还有的孩子呢,可能就是觉得这样很酷,想在同伴面前博得一笑。
总之,这些小家伙们的内心世界可复杂了,咱们得好好理解。
3. 干预策略3.1 家庭教育好,话说回来,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情况呢?首先,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作为家长,咱们得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比如,日常生活中,多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避免用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孩子表现出欺负行为时,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友善,什么是尊重。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比直接说教有效多了。
3.2 幼儿园的角色除了家庭,幼儿园也是个重要的角色。
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互动中学会沟通与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哎呀,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幼儿欺负行为,简直就是个“小恶魔”,总是在不经意间捣乱。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些“小恶魔”呢?别着急,我这儿有一肚子的“绝招”,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们要明白,幼儿欺负行为并不是孩子们故意要惹事生非,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
所以,我们的干预策略首先要从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入手。
怎么培养呢?咱们可以教他们一些“江湖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
比如说,当别人在哭的时候,咱们可以安慰他们:“别难过了,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来帮你解决。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学会关心别人,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尊重”这个词的重要性。
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咱们可以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而不是嘲笑别人。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也会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当然啦,光靠说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们。
比如说,当看到有孩子在欺负别人时,咱们可以站出来制止:“别这样!这样做是不好的!”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知道,我们作为大人,是会保护他们的。
我们也要表扬那些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你真棒!你知道怎样尊重别人,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有时候,孩子们欺负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
这时候,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说,当发现一个孩子总是闷闷不乐时,咱们可以耐心地询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烦恼?”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我们是在关心他们,也会更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心事。
我们要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毕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咱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们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向家长们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
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侵犯行为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大多数孩子表现良好,但一些孩子因各种原因会表现出侵犯行为。
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明确这些行为的起因、发展、特征和预防方法。
这些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儿童侵犯行为相关的因素,如家庭环境、儿童的个性特征,如冲动控制不良,社交能力不足等等。
此外,社会环境,如同伴关系、儿童所接受的性教育,以及现代科技的使用也被证明与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还将这种行为按照儿童年龄分为不同的阶段。
虽然这些分期模型不是所有儿童的通用模型,但它们是帮助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识别和处理儿童的侵犯行为的好方法。
青春期犯罪理论重点探讨了儿童侵犯行为的特征,其中提到了青少年的不成熟和他们处理冲突所需的技能缺失,也是导致儿童侵犯行为的原因之一。
治疗方案层面,这个领域的研究镜头涉及了治疗儿童侵犯行为的有效性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通过各种形式的治疗,学生可以管理他们的冲突和情绪问题,并学会与人建立更有效的关系。
尽管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发现,但研究人员认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继续研究,以推动我们对儿童侵犯行为的了解。
下一步,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旦儿童表现出侵犯行为,后续的行为是否受到其生活经历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侵犯行为的转移和干预的成功?这些问题的解答可能会进一步探索影响儿童侵犯行为的因素和治疗儿童
侵犯行为的有效方法。
总之,儿童侵犯行为是一个重要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了解和预防。
当前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些行为的更深入的了解,并帮助我们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以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综述摘要:为了减小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消影响及日后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隐患,加深人们对欺负行为这一特殊类型攻击行为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分类、普遍性及其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及儿童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对策。
结果表明,欺负行为会对个人及他人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更甚者会影响其终生,合理妥善地处理好这一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对正在开展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欺负行为;干预欺负行为是发生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欺负的现象。
研究表明,欺负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经常受欺负者消极、抑郁、自尊心和自信心低下,欺负他人则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恶化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样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
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弄清其发生的频率、类型、方式等,对于我们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可以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这也是目前配合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儿童发展中某些新情况的出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欺负行为的界定、分类、普遍性及其特点、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及如何干预儿童欺负行为几个方面,对近来有关儿童欺负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分类的研究(一)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Olweus在瑞士和挪威中小学开展的校园欺负行为问卷调查。
在Olweus研究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者一般采用Simth对于欺负行为所做的界定,即认为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并将欺负行为视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
欺负行为区别于一般攻击行为的三个特征是:(1)未受激惹性;(2)重复发生性;(3)双方生理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1]。
也有学者认为,欺负的本质不在于欺负行为是否重复发生,即使偶尔的欺负也是欺负行为,并不能因为只发生一次而改变性质。
因此,不能将欺负的重复发生性作为一个本质对欺负行为进行界定,如果将偶然发生的欺负行为排除在外,势必会在统计数据时漏掉一部分数据,从而降低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2]。
(二)儿童欺负行为的分类根据儿童欺负方式的不同,Rivers和Smith把欺负行为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其中直接欺负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和直接的言语欺负[3]。
前者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踢人、损坏或抢夺他人财物等;后者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行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某种手段或第三方对受欺者实施的攻击,如背后说坏话、造谣离间、社会诽谤等;相对于直接欺负,间接欺负比较隐蔽并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实际上它依然会对受欺者造成严重甚至持久的心理伤害,造成痛苦。
二、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的普遍性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各国研究者根据自国国情对 Olweus 欺负问卷进行修订后展开问卷调查。
在英国,小学生和中学生受欺负者比例分别为27%和10%,欺负者比例分别为12%和6%;在对挪威中小学进行的调查发现,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比例分别为9%和7%;在中国,14.9%儿童是受欺负者,2.5%属于欺负者,1.6%属于欺负/受欺负者。
其他一些国家,如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学校欺负问题也非常普遍。
由此可见,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学校欺负行为具有很高的发生率。
尽管不同文化中欺负/受欺负的具体发生率不尽相同,但是欺负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学校中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张文新等研究者发现,总体上小学、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但欺负他人在初中阶段具有稳定性;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与其在欺负/受欺负问题中的身份有联系,欺负他人的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比未参与者和受欺负儿童消极。
小学和初中毕业班的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出现明显消极化;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欺负他人,同时在初中阶段比女生更容易成为受欺负者,而小学生是否受欺负与性别无关;女生总体上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比男生积极;小学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比例高于女生,受言语欺负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初中男生受三类欺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在欺负行为中,直接言语欺负最为普遍,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相对较低[4]。
三、关于儿童在欺负行为中欺负角色研究(一)欺负角色的评定方法对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儿童欺负角色的评定。
目前,教师评定、自我评估、同伴提名、同伴评定、自我报告以及匿名问卷等是研究者对卷入欺负行为的儿童进行角色评定常用的方法。
虽然这些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被予以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儿童欺负自身的敏感性和特殊性,现有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
以单一匿名问卷为例,虽然可以借助其获取儿童欺负与受欺负的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信息,但这些信息都不够精细,难以具体到个体水平,更无法揭露欺负行为的内在机制。
儿童自身对欺负行为具有一定的道德评判,出于对违犯道德标准的顾虑和自身的防御心理,欺负者倾向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并把自己扮演为无辜者,对问卷调查的欺负行为"少报"或"漏报";而受欺负者则因渴望得到他人同情或希望借此摆脱受欺负的状况从而出现"夸大现实"和"多报"的情况。
其他评定方法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这都会造成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研究结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则是准确有效的评定方法,因此,研究者们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综合、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以平衡和弥补单一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二)欺负角色的分类研究者对儿童欺负角色通常有两大类划分方法,一类是简单划分,即将参与欺负行为的儿童简单地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和非卷入类儿童。
而 Wolke 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根据欺负和受欺负儿童在个体特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还可以将其细分为纯欺负者,纯受欺负者和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5]。
在该领域,两类划分法均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因此研究者可依据实际研究中具体的研究特点进行选择。
(三)不同欺负角色的特点欺负现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除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性"的特点外,他们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社会认知倾向也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6]。
Olweus等人指出,欺负者往往对自身有较高的评价而对他人带有一定怀疑或歧视,这会促使他们通过欺负的手段来维持自我认同。
Bjorkqvist等人对儿童的自身研究发现,欺负者可能缺乏某种基本的自控能力,而使自身行为缺乏"理智性"表现出"动作化"人格,通过动作直接表达内心的意愿、纾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
Smith对英国儿童进行有关的研究后指出,欺负者多脾气暴躁,易被激怒,对一般性的外界反应强烈。
欺负者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一般对欺负他人的行为持肯定和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需求。
研究发现,与欺负者一样,受欺者也具有某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是其显著特征[6]。
受欺者通常身体柔弱,存在一定的身体或生理缺陷,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
有研究表明,受欺者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严重的安全感。
受欺者通常比较内向,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因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感受和反应强烈,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败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
大量研究发现,受欺者的社会悦纳性和同伴地位通常较低,缺乏人际吸引力,因而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一杯、退缩。
受欺者对欺负行为持强烈的否定、反对和抵制态度,而对受欺者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心[7]。
四、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家庭因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缺乏温暖的家庭、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欺负行为。
欺负他人的儿童不仅成人后仍可能成为欺负者,而且有可能"培养"出欺负他人的孩子[8]。
还有国外学者报告欺负现象与生活在社会下层有关,苛刻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和情感控制造成一定困难。
国内研究者马琅等人认为,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家庭中的儿童易被其他孩子看不起,可能会遭到取笑等言语欺负。
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对儿童产生影响等,和谐的父母关系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反,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不合则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的自我概念通常较低,更容易卷入欺负事件中。
父母对于学校校园生活的参与对儿童欺负行为也可能造成影响,由于父母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儿童欺负行为不被注意,当儿童欺负没造成严重的后果时,父母常常不知情,尤其是间接欺负行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二)学校因素在不同的学校,欺负现象的发生率有着显著不同。
学校风气、学校文化以及学校准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行为的发生。
而当欺负现象出现后,学校的惩戒手段、处理措施的恰当与否,对之后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也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研究者陈世平研究发现,重点校和普通校之间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有着显著不同,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校的学习气氛也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Olweus 的研究发现,课余时间监督的教师越多,欺负的发生率就越低。
在欺负环境中,教师对欺负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着欺负行为的产生。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在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中,同伴群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Olweus 认为,欺负行为作为一种群体现象,产生时一定有某种群体机制在起作用。
他总结了欺负发生的四种群体机制:(1)社会感染机制,即儿童的欺负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的;(2)对攻击倾向控制力的减弱机制。
在欺负情景中,当一般的或非攻击的儿童会因欺负行为受到奖赏或得到较少的否定评价而减弱自己对此行为的控制;(3)责任分散机制。
当儿童发现很多人都参与欺负行为时,自己的责任感就会降低或分散,由此导致自己对整个事件的负罪感也会相应减弱;(4)追随欺负者的儿童对受伤害的儿童感知的变化。
由于被欺负者经常会受到他人的攻击和消极的评价,他们将会被大家认为是无用的人,理所应该受到攻击。
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作用,才导致了群体欺负的产生[9]。
令人欣慰的是,Hodges,Malone 和Perry 研究发现:积极的友谊能够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保护他们不受或少受欺负,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宣泄消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