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
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
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科学成
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
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着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所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以坚守而成为了榜样。
怎么看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各种争论喧嚣尘上。其主要集中在,中医西医问题、获得诺奖却没评上院士、个人获奖与集体贡献的关系等等,但这些争论都并未触及获得诺奖的本质意义。
实际上,获得诺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位作家写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精彩故事,一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做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重大发现。诺奖奖励的领域,总体来说,一是对自然真理的探究,比如物理、化学、医学;一是对存在真理的追问,比如文学。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类自身,都是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事关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的根本性、终极性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代表着人类精神。有没有诺奖,人类对自然真理和存在真理的执着求索,永远都不会停止或消失。
屠呦呦获奖,我们要向这位科学工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探索致敬。探索自然的真理,并不总能成功。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哪怕最终仍是失败,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的科学探索本身依然值得尊敬,这正是科学精神。屠呦呦获奖,表明了中国和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一个国家做出各种体系和制度的改善,并不是为了瞄准诺贝尔奖,也不是寻求在各种荣誉锦标上刻上本国或本国人的名字,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国民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普通人有尊严地生活,从而最终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青蒿素的发现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下的各种争论。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他们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了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的抑制率,并在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了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并以身试药
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
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此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
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后来,我就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先在自己身上试用,
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还导致了肝中毒。老伴儿李廷钊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用260页的著作“说话”
受到葛洪典籍的启发而获得成功后,1972年3月,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全国掀起了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在多年的研究生涯里,屠呦呦一贯保持低调。曾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