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谭宏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类型,它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从语义、

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汉语惯用语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进行研究。关键词:惯用语;语义;语法;语用;第二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H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09)01-0068-02

收稿日期:2008—09—15

2009年第1期(总第107期)

No.1,2009

General.No.107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简介:谭宏(1983———),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

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类型,它指人们口头上

习惯使用的比较形象的固定短语,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最高达80%,这种现象沉淀于常用语言中,通常不为本族人所察觉,但却使习得目的语的外族人望而却步。因此,惯用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语言习

得的中心”,“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1]

本文试从语义语法,语用层面分析汉语惯用语并对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进行研究。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惯用语,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汉语惯用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惯用语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下文即以惯用语称之。

一、汉语惯用语特征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1.语义的双层性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对不

起”、“陪不是”、“风和日丽”等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它们就不属于惯用语。“交白卷”字面的意思是“上交问题完全未经回答的空白卷子”,而深层意义是“完全没有完成任

务”。又如“露马脚”从字面意义概括“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它的深层次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还有“敲竹杠”“走后门”等,它们被称为惯用语。

2.语义的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惯用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是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是不等值的。“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

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2]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往往是借助比喻或引申的方式来实现的。如“阳关道”、“背黑锅”“、开空头支票”、“分水岭”等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的,而“炒冷饭”、“抢手货”、“小儿科”等是通过引申的修辞手段完成的。此外,惯用语语义还可通过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不等值的特点。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对语义理解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性、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3]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词的一部分单词时,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但实际上每一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可以说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最重要的还是熟悉与否,这里的熟悉既包含了惯用语字面意义,也包含了惯用语比喻意义。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熟悉惯用

语,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

“惯用语词典”。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担心学生听不懂而避开

68——

使用惯用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实际上惯用语的教学并不是要等到中高级阶段再开始,因为从构成惯用语的词汇来看,并不一定都是生僻的,如“半边天”、“走后门”、“白开水”、“丢面子”、“出洋相”、“吹牛皮”等都是由最常用的汉字与词汇构成的,在教学中无须回避。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惯用语,来活跃课堂气愤,充实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惯用语词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惯用语,最后才算真正掌握了地道的汉语。

二、惯用语的语法结构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惯用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1.固定性。马国凡、高歌东在《惯用语》中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惯用语是一种固定词组,一般来说,惯用语大多是三字格,我们从内部构造和语法结构来看。从内部构造,以“一二式”为基本方式,如“开夜车”、“背黑锅”、“打折扣”等是A/BC式。“分水岭”、“擦边球”、“开场白”等是AB/C式.从语法结构来看以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为基本形式,如“穿小鞋”、“敲竹杠“、”装门面“等是动宾结构,从语法功能看这类惯用语一般为谓词性成分。“半边天”、“马大哈”、“阳关道”是偏正结构,这类惯用语一般为名词性成分。

2.惯用语的结构还具有灵活性。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也就是可以进行内嵌或扩展,语序可以移动。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以动宾关系为组合方式的惯用语上。

(1)惯用语中间可以插入成分。如“考试前他开了一个月的夜车”中的“开夜车”,“哥哥为他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中的“背黑锅”,“他一来就摆出理论家的架子”中的“摆架子”。(2)惯用语语序可以改变的。如“夜车不要开得太晚”中的“开夜车”。(3)惯用词中有的动宾式可以换。如“拖后腿”中的“拖”可以说“拉、拖”;“泼冷水”中的“冷”可以说“凉”;“脚踩两只船”中的“踩”可以说“踏”。

(二)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语法上来说,偏正结构的惯用语一般可以按一个词,主要是名词来处理,在句中常常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其搭配也是固定的,如可以说:小王是个马大哈。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不算复杂。但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因其具有灵活性,难以掌握和运用.如“开夜车——

—开了一个月的夜车”,“钻空子——

——

—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等等,不管形式怎么变,从语法功能上来说,语和词有相同的一面,都可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作主语,作谓语,或作宾语,或作定语,或做状语,或作补语,它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惯用语本身作为词的等价物的根本属性,它们依然保持者“宾不离动,动不离宾”的语法和语义的既定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让他们明白其语法特点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熟练度”,熟练之后也就可以“生巧”了。

三、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征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启示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点

1.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是口语语体的一种分支,因而清新形象,通俗易懂是它表达风格的主要特征,如“卖狗皮膏药”,它的同义说法是“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骗人的行径”,我们在日常生活表达这个意义时往往用前者,是因为惯用语表达生动贴切。又如“三七

二十一”是由乘法口诀引申转化来的,其同义说法是“任何情况”,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实际上表达的是“管他发生什么情况,先吃饱饭再说”。前者的语感既含蓄又活泼。

2.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汉民族是具有古老文化渊源的民族,丰厚、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汉语惯用语的取材提供了不尽的活水源头。从惯用语的来源看,包括(1)来自古代文献,如“东道主”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空城计”、“走麦城”、“群英会”来自《三国演义》。(2)来自各地方言,“吃豆腐”来自吴方言,“搞名堂”来自西南官话。(3)来自各行各业,“开场白”、“跑龙套”来自戏剧界,“小儿科”、“红眼病”来源于医学界。(4)来自其他民族或国家,如“三八线”、“替罪羊”等。

3.惯用语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惯用语中蕴涵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趋向,因此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62%,如“耳边风”、“喝西北风”、“红眼病”、“拉下水”、“笑面虎”、“马屁精”等,中性的较少“打开话匣子”,褒义的惯用语更少,如“传家宝”、“打抱不平”。

(二)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教学中,必须强调惯用语感情色彩与语用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样式.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惯用语的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讲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得多,更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跳龙门”取自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的传说,以前用来比喻科举及第,现在多比喻大大改变了原先比较低的地位或身份。如果老师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中对“龙”的重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另外,惯用语属于熟语,很多惯用语都来自日常生活,因此口语性强是它最大的特点。陈光磊先生曾说过:“如果要考察惯用语的语源,大多属于俗语源性质。”[4]正是基于这一点,惯用语的交际语境一般都是非正式场合。比如,在一次非常正式的新年招待会上,老师称赞一个女留学生的男友很绅士,这位留学生居然当着男友的面骄傲地说:“他得了气管炎。”不难想象,在这种正式的场合,被女友当众称为“气管炎”这位男人有多么难看!老师又会有多么尴尬!

讲解惯用语,我们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学会恰当使用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在以意义为先导的前提下设置语境,进行交际训练。如:讲“半瓶醋”要讲清说别人时含贬义,用在自己表谦虚;讲“炒鱿鱼”时,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只限于对工作人员使用,不对学生使用,并以此设置语境,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正光.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1(1).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佘贤君,宋歌,张必隐.预测性、语义倾向性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2).

[4]陈光磊.中国惯用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编辑/张港

6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