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_湍流流动与换热分析

合集下载

知识点: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对流换热的特点PPT汇总

知识点: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对流换热的特点PPT汇总

热进口段
热充分发展段
αx αx 0 x
图1 层流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知识点: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对流换热的特点
段。流入管内的流体,由于与管壁摩擦的结果,靠近管壁的 流体速度逐渐减小,但因流体的流量一定,所以通过各截面 中心的流体流速逐渐增加,直至流体流动达到稳定流速分布 也就不再改变了,称为发展段。入口段长度仅为10d~45d, 一般取50d。计算中把长度小于50d的管道称短管,长度大于 等于50d的管道称长管。 在流体趋向稳定的一段,即入口段内,由于流体流动状 况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换热情况也要随着发生变化。 在紊流状态下,在入口段中,层流边界层的厚度从零开 始不断增加,直到进入发展段为止。边界层的厚度随Re的增 加而减小。 流体温度沿截面的分布和速度的分布一样,在入口段也
知识点: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对流换热的特点
数曲线。 1.入口段的影响 上述层流和紊流 的流速分布规律只对 流动达到稳定状态才 正确。流体在刚进入 管内时的流速分布是 不断变化着的,流动 状态是不稳定的。只 有在流过一段距离以 后才能达到稳定,通 常称这段距离为入口
δ w
流动进口段 δt
流动充分发展段
知识点: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对流换热的特点
此外,在管内层流对流换热问题中,由于截面上各点温 度不一致,在流体中形成了浮升力,并出现了自然对流,最 后也影响了截面上的流速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图2中曲线2的流动边界层厚于曲线 3 的流动边界层。因此,相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时对流换热 系数要大于液体被冷却时对流换热系数,气体则相反。 3.管道弯曲的影响 当流体在弯管中流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的流 动将向弯管外侧挤压,并在截面上引起附加的二次环流 (见 图3)。曲率半径愈大,离心作用的影响就愈小;流体的断面 平均流速越大产生的二次环流流速就越大。由于弯管中附加 环流的出现,加剧了流体的扰动,结果使弯管的换热系数增

层流湍流对流换热系数的区别

层流湍流对流换热系数的区别

层流湍流对流换热系数的区别
层流和湍流是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对流是指通过流体和固体边界之间的传热方式。

层流和湍流对流的换热系数有以下区别:
1. 层流对流:在层流状态下,流体沿着固体表面的方向顺序流动,流速均匀,流线平行且不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传热过程较为平稳,换热系数较低。

层流对流的换热主要依赖于流体与固体的温度差、流体的导热性质以及流体的运动速度。

2. 湍流对流:在湍流状态下,流体的流速不均匀且产生旋涡和纵横交错的流线。

湍流对流中的流体粗糙程度较高,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传热相对较强,换热系数较高。

湍流对流的换热主要依赖于流体的湍流强度、湍流的紊流特性以及流体与固体表面的热传递方式。

总体来说,湍流对流的换热系数要比层流对流的换热系数高,因为湍流的流动特性能够增强流动层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交换。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层流对流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换热系数,比如在过冷液滴的冷凝过程中,层流对流的传热系数可以远远高于湍流对流。

传热学(第9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9章--对流换热)

— —
横向节距 纵向节距
23
9-3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一、凝结换热
1.特点:
——蒸汽和低于饱和温度的冷壁面相接触时会发 生凝结换热,放出凝结潜热。(如电厂中:凝汽 器和回热加热器内,管外蒸汽与管外壁的换热)
➢两种凝结方式:根据凝结液体依附在壁面上的形
态不同分.
tw ts
1)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润湿壁面,
腾换热设备安全经济的工作区为泡态沸腾区。
34
炉内高热负荷区水冷壁沸腾换热的强化
35
各种对流换热比较
液体对流换热比气体强;
对同一种流体,强制对流换热比自然对流换热强;
紊流换热比层流换热强;横向冲刷比纵向冲刷强;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比无相变换热强。
表9-5 各种对流换热平均换热系数的大致范围
换热系数 α[w/(m2.K)]
二是在蒸汽中混入油类或脂类物质。对紫铜管进行表面改 性处理,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连续的珠状凝结,但在工 业换热器上应用,尚待时日。
26
2.影响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1)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 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如空气)时,即使含量极微,
也会对凝结换热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不凝结气体将会在 液膜外侧聚集而形成一层气膜,使热阻大大增加,从而恶 化传热。
21
(1)管束排列方式的影响
s1
s1
s2
顺排
s2
叉排
叉排:换热系数大,但流动阻力大. 顺排:换热系数小,但流动阻力小.
22
s1
s1
s2
s2
顺排
叉排
(2)流动方向上管排数的影响
后排管受前排管尾流的扰动作用对平均换热系 数的影响直到20排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数值传热学第九章

数值传热学第九章
数值传热学
第 九章 湍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主讲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流中心 CFD-NHT-EHT CENTER
2010年11月10日, 西安
1/71
第9章 湍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9.1 湍流现象概述 9.2 不可压缩流体对流换热湍流时均方程 9.3 零方程模型与一方程模型 9.4 两方程模型 9.5 壁面函数法 9.6 低Reynolds数k-epsilon 模型 9.7 强制对流湍流模型的近期发展简述 9.8 有浮升力时湍流的数值模拟
LES所需的计算机资源虽仍然较大,但比DNS则 有数量级的下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初步得到 工程应用。
对于上述同样一个问题,采用LES所需网格可 下降到128x80x80=819200。
8/71
3. Reynolds时均方程法
将瞬时量表示成时均值与脉动值之和,对非稳态 N-S方程进行时间平均,通过模型将时均过程中产生 的各种脉动量的时均值表示成时均值的各类函数形式。 9.1.3 Reynolds时均值的定义及其性质
1. 时均值的定义
φ =φ +φ'
∫ φ
=
1
t + Δt
φ (t)dt
Δt t
Δt 为时间步长,相对于湍流脉动周期足够大,相对于
时均量的变化周期则足够小。
9/71










时均值特性如下:
1. φ ' ≡ 0; 2.φ = φ; 3. φ + φ ' = φ; 4. φφ ' = φφ ' = 0
5. φ f = (φ + φ ')( f + f ') = φ f + φ ' f '

传热学知识点概念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概念总结

一、参考书目:传热学A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基本要求1. 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能够对常见的导热、对流、辐射换热及传热过程进行定量的计算,并了解其物理机理和特点,进行定性分析;3. 对典型的传热现象能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4. 能够用差分法建立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并了解其计算机求解过程。

三、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计算公式;热阻;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温度场、温度梯度;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单层及多层平壁的导热;单层及多层圆筒壁的导热;通过肋端绝热的等截面直肋的导热;肋效率;一维变截面导热;有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集总参数法;描述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和定解条件);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用差分法建立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

第五章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分类、牛顿冷却公式和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概念;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的微分方程组;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比拟的概念;相似的概念及相似准则;管槽内强制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绕流单管、管束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特征及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特点;膜状凝结换热计算;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第七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白体、透明体;辐射力与光谱辐射力;定向辐射强度;黑体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兰贝特定律;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黑度;灰体、基尔霍夫定律。

优选第九章湍流流动与换热

优选第九章湍流流动与换热
优选第九章湍流流动与换热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2 湍流结构及时均描述方法
湍流对流换热是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对湍 流传热问题给出了系统的总结。纵观湍流传热的研究历史,一个 世纪以来,始终遵循雷诺、布斯涅斯克和普朗特提出的理论。
由层流到湍流的过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区域的研 究仍是当代学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尚无较准确的描述,因而 以后篇幅所涉及的均是旺盛湍流。
式(9-2-8)称为湍流能量方程。同样,与层流方程相比,增加了与 速度温度脉动有关的附加项,称为雷诺热流,即
qxt cp ut qty cp vt qzt cp wt (9-2-10)
若考虑的是不可压缩湍流,二维稳态的湍流边界层流动方程组进 步化简为
9-2 湍流微分方程
u v 0 x y
u u2 uv vw 1 p v2u
t x
y
z
x
利用时均法则得到
(9-2-2)
u2 uv vw 1 p v2u
x
y
z
x
(9-2-3)
9-2 湍流微分方程
展开上式,并应用时均法则,有
u2 uv vw 1 p v2u u2 uv vw
x y z x
x
y
z (9-2-6)
u w v w w w 1 p v2 w
x y z x
x
wu
wv
y
z
w2 (9-2-7)
9-2 湍流微分方程
同样可以获得时均形式的能量方程:
u t v t w t a2t ut vt wt
x y z
x
v y
w z
t xy

化工原理传热中湍流的转化

化工原理传热中湍流的转化

化工原理传热中湍流的转化
湍流是指在流体中存在的一种无规则、复杂的流动状态。

在传热过程中,湍流的转化是指流体中的动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湍流传热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对流传热和传导传热。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通过湍流流动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

湍流流动的特点是流动速度的突然变化和旋转的涡流结构。

这些涡流结构可以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流体中,并将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从而实现对流传热。

湍流流动越强,对流传热越高效。

传导传热是指通过物质内部的微观振动和碰撞来传递热量。

湍流流动时,流体中的颗粒会因为涡流的作用而发生剧烈的碰撞和混合,加快了物质内部的传热速度。

同时,湍流流动还会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从而实现热量的平衡分布。

总的来说,湍流传热通过湍流流动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并加速了物质内部的传热速度。

这种转化过程在化工原理中经常出现,对于提高传热效率和优化化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湍流流动

湍流流动

1
ri2
0
ri u2 (ri y)d(ri y)
0
2u (1
干扰
F
F τ
y
τ
F
F
显然,这种横向压力将促使流层的波动幅度更加增大。
最终在横向压力和剪应力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漩涡的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促成漩涡的形成:一是边界层的分离;另一 个原因是当流体流过某些尖缘处时,也促成漩涡的形成。
现在再来分析漩涡形成以后脱离原流层的问题。由于漩涡的存在,漩涡 附近各流层的速度分布将有所改变。当流动方向由左向右而漩涡顺时针 旋转时,漩涡就会产生上升的倾向。
1/ n
1/ n
y
r
u

umax

ri


umax
1
ri

4×104<Re<1.1×105时,n=6; 式中,指数 n 随Re数的变化而变化。 1×105<Re<3.2×106时,n=7;
Re>3.2×106时,n=10 。
流体输送中较常遇到的Re值范围在~105左右,故1/7次方定律应用的较 为普遍。但它只是近似的,特别是不能表达壁面处的情况。因为在壁 面处其速度梯度→∞ ,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p p p
上述时均值的定义,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以x方向为例ux 可以表
达为
ux

1 t
t
0 uxdt
式中的 t 是能使 ux 不随时间而变的一段时间,由于湍流中速度脉动 的频率很高,故一般只需数秒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从微观上讲,所有湍流流动应属非稳态过程,因为流场中各物理量均
随时间而变。通常所说的稳态湍流,是指这些物理量的时均值不随时间变 化而言。另一方面,由于湍流流动的质点沿各个方向的脉动是随机的,故 微观上任何湍流流动都应该是三维的。因此,即使是一维湍流,其他两个 方向的脉动仍然存在。例如,沿x方向的一维湍流速度的定义为

矩形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湍流对流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

矩形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湍流对流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
关键词 : 矩 形微 通道 ; 数 值研 究 ; 流体 流动 ; 传 热
中图分 类号 : T H一 3 9: T Q 0 2 1 .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4 8 3 7 ( 2 0 1 3 ) 0 5- 0 0 0 7—0 6
d o i : l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4 8 3 7 . 2 0 1 3 . 0 5 . 0 0 2
s a me, r e s i s t a n c e c o e ic f i e n t s a r e i n c r e a s i n g a s t h e h y d r a u l i c d i a me t e r i nc r e a s e d; W hi l e Nu a n d p r e s s u r e d r o p a r e g r a d u a l l y r e d u c i n g whe n t h e h y d r a ul i c d i a me t e r i n c r e a s e d.Al o n g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l f o wi n g, t h e t e mp e r a t ur e o f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i s ra g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i n g .Th e r e s u l t s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d e s i g n o f mi c r o—c h a nn e l s a n d mi c r o s c a l e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s . Ke y wo r d s: r e c t a n ul g a r mi c r o c h a n n e l ; n u me ic r a l a n a l y s i s ; lu f i d l f o w;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第五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

第五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

5-2 稳态导热的数值分析
把能量守恒关系应用于每个元体,在稳态导热的情况下,从所有 相邻的元体导入的热量和该元体本身的发热量之代数和应为零。 这样,对于图5-3 所示的内部元体,有以下的关系:
QE QW QN QS qV xy 0
( 5-2-13 )
在根据傅里叶定律计算相邻两个元体的导热量时,假设两个节点
间的温度是线性分布的。这实际上也是采用了以一阶差商近似偏
导数的概念。例如:
QE
ti1, j ti, j
x
y
,QW
ti1, j ti, j
x
y
代入式(5-2-13)并整理,得内部元体的节点方程为
ti1, j
2ti, j ti1, j (x)2
ti,
j 1
2ti, j (y)2
ti,
2ti, j ti1, j (x)2
ti, j1
2ti, j (y)2
ti,
j 1
qV ,i,
j
0
(5-2-4)
5-2 稳态导热的数值分析
如果采用正方形的网格,即△x=△y 式(5-2-4 ) 简化为
,且无内热源(qV=0)
,则
1
ti, j 4 ti1, j ti1, j ti, j1 ti, j1
5-1 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表达式
有限差分的数学基础是用差商代替微商,即用有限差分代替导数。 若f(x)是连续函数,则它的导数定义为
dt
f (x x) f (x) f
lim
lim
dx x0
x
x0 x
(5-1-1)
在这里,df /dx称为微商(导数),△f/△x 称为有限差商。微商是有 限差商当△x趋于零时的极限。在△x没有达到零以前,△f/△x只 是df/dx的近似,而两者的差值就是用差商代替微商的偏差。

低速流体流动中的湍流模型

低速流体流动中的湍流模型

低速流体流动中的湍流模型引言湍流是流体力学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现象,它经常在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出现。

湍流现象给流体的流动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流动过程变得复杂且难以预测。

在高速流动中,湍流现象更加明显,但同样在低速流动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湍流出现。

因此,研究低速流动中的湍流模型对于理解与控制流体流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低速流体流动的特点低速流体流动是指流场中的流速较慢,流动过程中的湍流现象相对较弱。

在低速流动中,流体的速度梯度较小,粘性作用在流动量级上起主导作用。

流体粘性具有剪切阻力效应,当流体在壁面附近流动时,流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速度剖面的变化。

此外,低速流动通常具有较高的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所以流动在全过程中都保持在层流状态。

低速流体流动的湍流模型及评估方法湍流模型是用来描述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

在低速流体流动中,湍流模型主要有两种:1) 统计湍流模型,2) 湍流可压缩性模型。

统计湍流模型统计湍流模型是在统计学的框架下,通过描述湍流统计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和预测湍流流动。

最常见的统计湍流模型是基于雷诺平均(Reynolds-averaged)的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对流场的统计平均值进行建模。

这种模型适用于各类低速流动和多种流动与换热过程。

统计湍流模型根据湍流运动的不同时间尺度,又可分为:1) Eddy-Viscosity模型,2) Reynolds Stress模型。

1.Eddy-Viscosity模型是一种基于湍流粘性模型的统计湍流模型。

这种模型假设湍流运动中存在一定的等效的湍流粘性,通过引入湍流粘性系数来描述湍流现象。

Eddy-Viscosity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因为它相对简单和高效。

2.Reynolds Stress模型是将湍流动量传输建模为湍流应力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这种模型通过对流场的湍流应力进行求解,得到湍流的分布情况。

传热学概念整理

传热学概念整理

传热学第一章、绪论1.导热: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2.热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给定面积的热量称为热流量。

3.热流密度: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密度。

4.热对流: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5.对流传热: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流体与物体表面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6.热辐射:因热的原因而发出的辐射的想象称为热辐射。

7.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树枝上等于冷热流体见温差℃1=∆t ,传热面积21m A =时的热流量值,是表征传热过程强度的标尺。

8.传热过程:我们将热量由壁面一侧流体通过壁面传递到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1.温度场:各个时刻物体中各点温度所组成的集合,又称为温度分布。

2.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温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面。

3.傅里叶定律的文字表达:在导热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积的导热量,正比于垂直该界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而热量的传递方向则与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

4.热流线:热流线是一组与等温面处处垂直的的曲线,通过平面上人一点的热流线与改点热流密度矢量相切。

5.内热源:内热源值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产生或消耗的热量。

6.第一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点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ft 7.热扩散率a :ca ρλ=,a 越大,表示物体内部温度扯平的能力越大;a 越大,表示材料中温度变化传播的越迅速。

8.肋片:肋片是依附于基础表面上的扩展表面。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为非稳态导热。

2.非正规状况阶段:温度分布主要受出事温度分布的控制,称为非稳态导热。

第八章 槽道内层流流动与换热

第八章  槽道内层流流动与换热

积分上式得
假设边界层内充分发展流速度分布为二次方多项式

u y y 2 ( )2 Uc
(8-l-5)
求解式(8-1-3)和式(8-1-4) 得到
D(1

3 2
U ) Uc
(8-l-6)
( x)

D2
3(1
U ) Uc
(8-1-7)
8-l 进口段和充分发展流


d dU c (U u )udy 0 c dx dx


0
u (U c u )dy ( ) y D 2 (8-l -3) y
D 2
(8-l-4)
由质量守恒得到


0
udy
D2

U c dy U
8-l 进口段和充分发展流

(8-1-18)
速度分布是抛物线型。
8-l 进口段和充分发展流
一般式(8-1-16)可以表示为

dp 2u 常数 dx
(8-l-19)
2u 式中, 0 2 x
对于圆管内充分发展流动,壁面处速度u=0时,得到速度分布为

r 2 u 2U 1 ( ) r0 r0 2 dp U ( ) 8 dx
u u 1 p 2u 2u u v ( 2 2 ) x y x x y
(8-l-12)

v v 1 p 2v 2v u v ( 2 2 ) x y y x y
(8-l-13)
假定充分发展流区域距离进口足够远,在流道截面上只有沿流动
前已说明,边界层理论是讨论在有限细长区域内的粘性流动,因

ch9 紊流流动与换热

ch9 紊流流动与换热

图9-5 管内紊流充分发展区的通用速度分布
图9-6 管内紊流充分发展区的速度分布
9 .2 .2 万· 德里斯特模型
不少学者就上述模型中的不足之处纷纷 提出了各自的修正公式。万· 德里斯特指 出,上述模型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人为地 把紊流边界层分成层流底层、缓冲层和 主紊流层,以及在层流底层中令 ε m = 0 而引起的。他认为层流底层中流体微团 的脉动并非全部等于零,只有在壁面上 脉动才严格为零。
图9-2 紊流剪应力的推导
考虑边界层简化假设的二维稳定紊流边界层的连续方程式和动 量方程式是 (9-2) ∂( ρ u ) ∂( ρ v )
∂x ∂y ∂u ∂u ∂p ∂ ∂u ρu + ρv = − + η ∂y − ρ u′v′ ∂x ∂y ∂x ∂y
+
=0
(9-3)
冯· 德里斯特在1956年提出了一个连续的模型,即用一个 统一的公式计算紊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他在普朗特混合长公 式中加了一个用指数函数表示的衰减系数,再改写成量纲为 1 的量后得 (9-16) l = ky[ 1 − exp − y + A+ ]
(
)
式中A 是一个常数,称为层流底层的有效厚度。 9 .2 .3 壁面阻力系数 尼古拉德西对光滑圆管中的壁面阻力和速度分布进行研究, 实验中雷诺数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 4 ×103 ≤ Re ≤ 3.2 ×106 得出能精确反映阻力系数的下列经验公式:
紊流时总的剪应力由分子动量传递的层流剪应力τ1 和分子微 团脉动引起的动量传递的紊流剪应力τt 组成: (9-4) τ = τ + τ = η∂u ∂y + − ρ u′v′
1 t
(
)

冶金传输原理知识点

冶金传输原理知识点

1.流体的概念:物质不能抵抗切向力,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可以无限地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流动,这类物质称为流体,其变形的速度即流动速度与切向力的大小有关,气体和液体都属于流体。

2.什么是连续介质,在流体力学中为什么要建立连续介质这一理论模型?答:(1)连续介质是指质点毫无空隙的聚集在一起,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介质。

(2)引入连续介质模型的必要性:把流体视为连续介质后,流体运动中的物理量均可以看为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连续函数分析方法来研究流体运动,实践表明采用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解决一般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比容(比体积);相对密度;重度(会换算)4.流体的粘性在作相对运动的两流体层的接触面上,存在一对等值而反向的作用力来阻碍两相邻流体层作相对运动,流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流体的粘性,由粘性产生的作用力叫做粘性力或内摩擦力。

1) 由于分子作不规则运动时,各流体层之间互有分子迁移掺混,快层分子进入慢层时给慢层以向前的碰撞,交换能量,使慢层加速,慢层分子迁移到快层时,给快层以向后碰撞,形成阻力而使快层减速。

这就是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动量交换形成的粘性阻力。

2) 当相邻流体层有相对运动时,快层分子的引力拖动慢层,而慢层分子的引力阻滞快层,这就是两层流体之间吸引力所形成的阻力。

5.牛顿粘性定律在稳定状态下,单位面积上的粘性力(粘性切应力、内摩擦应力)为τyx说明动量传输的方向(y 向)和所讨论的速度分量(x向)。

符号表示动量是从流体的高速流层传向低速流层。

动力粘度μ,单位Pa·s运动粘度η,单位m2/s6.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凡是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服从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均称为牛顿流体。

常见的牛顿流体有水、空气等,非牛顿流体有泥浆、纸浆、油漆、沥青等。

对于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之为非牛顿流体。

1.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拉格朗日(Lagrange)法及欧拉法。

第九章湍流流动与换热

第九章湍流流动与换热

若 uu vv ww,则称为各向同性湍流。
9-2 湍流微分方程
对于常物性的不可压缩流体,其连续性方程为
u v w 0 x y z
湍流流动中,u、v、w均为瞬时值,按雷诺时均法则,它们可以 表示为时均值与脉动值之和,即
u u u
v v v
w w w
将以上各式代入连续性方程,并作时均运算得
u u2 uv vw 1 p v2u
t x
y
z
x
利用时均法则得到
(9-2-2)
u2 uv vw 1 p v2u
x
y
z
x
(9-2-3)
9-2 湍流微分方程
展开上式,并应用时均法则,有
u2 uv vw 1 p v2u u2 uv vw
y
z
(9-2-8)
式(9-2-5)~(9-2-7)称为雷诺时均方程。与层流的N-S方程相比,湍 流的雷诺方程增加了由速度脉动值构成的附加项。由这些脉动引 起的附加应力称为雷诺应力或湍流应力:
t xx
uu
t yy
vv
t zz
ww
t xy
t yx
uv
t xz
zx
uw
t yz
t zy
vw(9-2-9)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1 层流到湍流的过渡 1883年,雷诺通过对管内流动状态的观察和研究,首先发现了流 态分为本质上的不同的层流和湍流。由层流过渡到湍流的原因十 分复杂,一般可以理解为是微小的扰动在一定条件下被放大,使 层流失去稳定性,成为湍流。引起扰动的因素主要有来流的不均 匀性、流体中杂质引起的物性的突变、来流温度的不均匀。影响 层流过渡到湍流的因素还包括自由流的压力梯度、表面粗糙度、 传热量等以及湍流强度。层流过渡到湍流是在一个区域内逐渐完 成的,该区域称为过渡区。过渡开始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 R=度e2很c3r,0低0不~,同1表0的4面,流很外动光掠方滑物式,体有则时不临取同界R的e雷cr临=诺界6数×雷可1诺0以4~数提:5高×一几1般0个6管。数内如量流果级动湍。取流一R强些ecr 研究者用激光对直管进行研究,发现临界雷诺数可达几十万。 层流向湍流的过渡有几个特征:边界层厚度迅速增加(如图9-1所 示);速度分布由层流时的布劳修斯分布变得较平坦,最终趋于 1/7次方指数分布;边界层的位移厚度与动量厚度之比急剧下降。 粘性流体稳定性理论认为,层流向湍流的过渡是发生在局部地点 的现象,因而不少研究者采用边界层动量厚度作为临界雷诺数的 定型尺寸。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的湍流流动的湍流湍流效应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的湍流流动的湍流湍流效应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流动的湍流流动的湍流湍流效应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流动的湍流湍流效应流体力学是研究流动流体行为的科学领域。

其中,湍流流动是一种复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于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湍流流动的湍流效应则是指湍流流动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和影响。

一、湍流流动的定义和特征湍流流动是指在流体中发生的无规则、混乱的运动。

相对于层流流动而言,湍流流动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 随机性:湍流流动是不规则的,其速度和压力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随机性。

2. 高度非线性:湍流流动是强烈的非线性运动,其中涡旋结构的产生和演化是它的主要特点。

3. 级联结构:湍流流动中存在着各种尺度的湍动结构,这些结构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形成级联关系。

4. 强耗散性:湍流流动具有很强的能量耗散特性,能量在局部区域内迅速转化为内能,并以热的形式散失。

二、湍流流动的起因和机制湍流流动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流体的惯性力和粘性力之间的竞争。

当惯性力占优势时,流体会发生湍流流动。

湍流流动的机制包括雷诺应力、涡旋产生和级联耗散等过程。

1. 雷诺应力:湍流流动中的雷诺应力是湍流起因的基本力量。

它是由于流体的速度和压力的非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2. 涡旋产生:湍流流动中的涡旋是湍动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它是由惯性力和粘性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扰动。

3. 级联耗散:湍流流动中的能量转化和耗散过程与涡旋的演化密切相关。

能量通过级联传递的方式,从大尺度的湍动结构向小尺度的结构转化,并最终以热的形式耗散。

三、湍流流动的湍流效应湍流流动所带来的湍流效应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影响。

下面介绍一些典型的湍流效应:1. 阻力增加:相比于层流流动,湍流流动的阻力要大得多。

这是由于湍流流动的不规则性和涡旋结构所造成的。

2. 能量耗散:湍流流动具有很强的能量耗散特性,能量会在湍动结构中迅速转化,并以热的形式散失。

3. 热量传递增强:湍流流动的湍动结构可以增加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换热和混合过程中的传质速率。

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n

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n

对流换热物理机制
总结词
对流换热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流体流动产生的切向应力、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以及流 体与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流体流动产生的切向应力是导致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使流体与壁面产生相对运 动,从而将热量从壁面传递给流体;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也是对流换热的重要机制之 一,它使热量在流体内部传递;流体与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粘性力、表面张力等,
04
管内流动对流换热强化技术
流体动力学方法
流体动力学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来 强化对流换热。具体包括
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如采用各种流道形状或流 动控制装置;
增加流体的湍流度,如使用各种湍流促进器或扰 流装置;
引入振动或脉冲,如使用振动管或脉冲发生器。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湍流度,增 加流体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和碰撞频率,从而增强 对流换热效果。
详细描述
当流体在管道或其他容器内流动时,由于流体的温度与壁面 的温度不同,流体会从高温侧向低温侧传递热量,同时壁面 也会向流体传递热量,这种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分类
总结词
根据流动状态和流体物性,对流换热可以分为层流换热、湍流换热、凝结换热、沸腾换热等。
详细描述
层流换热是指流体在层流状态下进行的对流换热过程,湍流换热是指流体在湍流状态下进行的对流换热过程;凝 结换热是指水蒸气在冷壁上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沸腾换热是指液体在沸腾状态下汽化时吸收的 热量传递给壁面的过程。
这些力会对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产生影响。
02
管内流动对流换热原理
牛顿冷却定律
01
02
03
牛顿冷却定律
物体表面与流体的温差与 物体表面与流体间的传热 速率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1 层流到湍流的过渡 1883年,雷诺通过对管内流动状态的观察和研究,首先发现了流
态分为本质上的不同的层流和湍流。由层流过渡到湍流的原因十 分复杂,一般可以理解为是微小的扰动在一定条件下被放大,使 层流失去稳定性,成为湍流。引起扰动的因素主要有来流的不均 匀性、流体中杂质引起的物性的突变、来流温度的不均匀。影响 层流过渡到湍流的因素还包括自由流的压力梯度、表面粗糙度、 传热量等以及湍流强度。层流过渡到湍流是在一个区域内逐渐完 成的,该区域称为过渡区。过渡开始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 Recr,不同的流动方式有不同的临界雷诺数:一般管内流动取Recr = 2300~104,外掠物体时取Recr=6×104~ 5×106。如果湍流强 度很低,表面很光滑,则临界雷诺数可以提高几个数量级。一些 研究者用激光对直管进行研究,发现临界雷诺数可达几十万。 层流向湍流的过渡有几个特征:边界层厚度迅速增加(如图9-1所 示);速度分布由层流时的布劳修斯分布变得较平坦,最终趋于 1/7次方指数分布;边界层的位移厚度与动量厚度之比急剧下降。 粘性流体稳定性理论认为,层流向湍流的过渡是发生在局部地点 的现象,因而不少研究者采用边界层动量厚度作为临界雷诺数的 定型尺寸。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根据雷诺提出的时均化法则,描述湍流流动与换热的物理量的瞬
时值ф时可以用时均值即

与脉动值 之和表示。如图9-2所示。
(9-1-1)
其中时均值定义为
1
(9-1-2) 时均值随时间变化的湍流称非稳态湍流,不随时间变化的湍流称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9-3-2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 根据1925年普朗特提出的动量混合长度理论,可以讨论湍流运动
粘度νt的数量级。如图9-3所示, 假设位于y层的流体微团的x方向的时均速度为 u y 。由于横向脉 动,微团移向壁面到达
y l 位置,此处微团的时均速度
将式(9-2-1)代入上式,得
u
(9-2-4)
类似地可以得到y、z方向的时均形式的动量方程:
u u u 1 p v w v2 u u2 uv vw x y z x x y z


(9-2-5)
t t t vw u w yz zy uv xz zx (9-2-9)
速度温度脉动有关的附加项,称为雷诺热流,即
t qx c p ut
(9-2-10) 若考虑的是不可压缩湍流,二维稳态的湍流边界层流动方程组进
(9-1-5)
9-2 湍流微分方程
对于常物性的不可压缩流体,其连续性方程为
湍流流动中,u、v、w均为瞬时值,按雷诺时均法则,它们可以
u v w 0 x y z
表示为时均值与脉动值之和,即
u u u
v v v
w w w
将以上各式代入连续性方程,并作时均运算得 u u v v w w 0 x y z
(9-2-1)
利用时均法则得到
u 2 1 p u uv vw v 2u t x y z x
(9-2-2)
2 1 p u uv vw v2 u x y z x
qty c p vt
t qz c p wt
步化简为
9-2 湍流微分方程


u v 0 x y
u
u u d p u v uv y dx y y x
(9-2-11) (9-2-12) (9-2-13)

u
v v v 1 p v w v2 v uv v2 vw x y z x x y z (9-2-6)




u
w w w 1 p v w v2 w wu wv w2 (9-2-7) x y z x x y z
t yy
ww 2t
t zz
w 2 u v w t z 3 x y z

t xy uv t
u y

v x
(9-3-1)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u w u w t z x
t y
t y
(9-3-2)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t qz c p wt c p at
t z
考虑上一节结出的湍流边界层时均方程,湍流应力和湍流热流可
以表示为

tot
u u uv t y y
(9-3-3)


( )d
为稳态湍流。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时均法则的基本出发点是一段时间内脉动量的时均值为零,即

1


1 d


1 d


d 0

(9-1-3)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由连续性力程可知,横向脉动速度 v 与 u 有相同的数量级:
O v l
显然有
u y
2
(9-3-6)
2 u u v l y
(9-3-7)
根据湍流应力定义,有
t l2
式中l为普朗特混合长度。
第九章 湍流流动与换热
前面两章讨论的是外掠物体和管内流动的层流对流换
热,然而不可能在所有Re数下都能得到层流。 由流体力学可知,当Re数超过一定数值后,流体中会 出现脉动,层流可发展成为或诱导出更加复杂的流 动——湍流。 湍流传热问题包括湍流的流动行为、工程传热中的主 要应用以及湍流如何进行热量与动量传递。 本章将扼要介绍湍流的基本概念、湍流传热的基本处 理方法和一些经验关系式。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 湍流的基本概念
9-1-2 湍流结构及时均描述方法
湍流对流换热是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对湍 流传热问题给出了系统的总结。纵观湍流传热的研究历史,一个 世纪以来,始终遵循雷诺、布斯涅斯克和普朗特提出的理论。 由层流到湍流的过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区域的研 究仍是当代学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尚无较准确的描述,因而 以后篇幅所涉及的均是旺盛湍流。 湍流是一种随机、非定常的、三维有旋流动,由各种尺寸的涡 组成。涡是三维的,其大小、强度及其产生的地点、周期均不规 则。Bejan认为湍流具有大尺度上的相同结构。一般解决湍流传热 问题的基本方式与过去讨论的层流问题一样、是基于时间平均法 则的描述。实验研究表明.湍流中涡团的尺度远大于分子平均自 由行程,连续介质假设仍然成立。
t t 1 t v c v t p x y c p y y 边界层外伯努利方程仍然适用,即 u
dU dp U dx dx 式(9-2-13)、(9-2-14)称为湍流边界层时均方程组。
(9-2-14)
u y
(9-3-8)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不同的流动有不同的混合长度,不存在确定混合长度的通用准则,



流的雷诺方程增加了由速度脉动值构成的附加项。由这些脉动引 起的附加应力称为雷诺应力或湍流应力: t t t v v yy zz w w uu
xx
t xy t yx
式(9-2-8)称为湍流能量方程。同样,与层流方程相比,增加了与




9-2 湍流微分方程
展开为
u v w u v w 0 x y z x y z
根据时均法则,脉动项的时均值为零,得
上式与层流具有同样的形式,只是速度采用时均值。 x方向的动量方程(6-2-8)很容易改写为
u v w 0 x y z
t xz
v w vw t z y
t yz
其中ηt称为湍流动力粘度,
t t 称为湍流运动粘度或湍流动
t x
量扩散率。类似地,湍流热流可表示为
q c p ut c p at
t x

q c p vt c p at
是 u y l ,l 是微团保持仍被识别的混合长度。假设流体微团 从y到 y l 仍保持x方向动量不变,x方向的速度脉动 u 的数量 级显然是 u y u y l ,即

O u l
u y
(9-3-5)
9-3 湍流半经验理论与湍流模型简介
qtot
t t c p vt c p a at y y
(9-3-4) 显然,类比的概念与形式较容易接受,但物理本质上湍流应力与
湍流热流同粘性应力与分子扩散有根本的区别。对于湍流,ηt的大 小不仅同脉动有关,还与时均速度有关,已不是流体物性;同样, at也不是流体的特性,布斯涅斯克理论只是进一步简化时均方程以 使之便于封闭。


9-2 湍流微分方程
同样可以获得时均形式的能量方程:
(9-2-8) 式(9-2-5)~(9-2-7)称为雷诺时均方程。与层流的N-S方程相比,湍
u
t t t v w a2 t ut vt wt x y z x y z


(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