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实验报告 (2)

合集下载

观察寄生虫实训报告单

观察寄生虫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观察寄生虫,加深对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感染途径及防治措施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寄生虫实验室四、实训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滴管、酒精灯、酒精棉、擦镜纸等。

2. 试剂:生理盐水、碘液、盐酸酒精、盐酸水、苏木素等。

五、实训内容1. 寄生虫标本观察(1)线虫标本观察观察线虫标本,了解线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口器、生殖器官等。

(2)吸虫标本观察观察吸虫标本,了解吸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吸盘、生殖器官等。

(3)绦虫标本观察观察绦虫标本,了解绦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节片、生殖器官等。

2.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了解其繁殖、发育、感染途径等过程。

3. 寄生虫感染途径观察观察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如食源性、水源性、土壤性等。

4. 寄生虫防治措施观察了解寄生虫的防治措施,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六、实训步骤1. 准备工作(1)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熟悉实验室安全规则。

2. 寄生虫标本观察(1)将线虫、吸虫、绦虫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记录观察结果。

3.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生活史。

4. 寄生虫感染途径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5. 寄生虫防治措施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七、实训结果与分析1. 寄生虫标本观察结果通过观察线虫、吸虫、绦虫标本,了解到它们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活史、感染途径等。

2.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结果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结果,了解到寄生虫的生活史、繁殖、发育、感染途径等过程。

实验研究报告——寄生虫实验

实验研究报告——寄生虫实验

实验研究报告——寄生虫实验————————————————————————————————作者:————————————————————————————————日期:寄生虫实验报告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2011/9/26第一幕CASE SUMMARY:罗某,女,42岁。

云南大理洱源县果胜村,白族人。

2010年8月28日,参加婚礼,吃过生皮,2010年8月30日中午到乡卫生院就诊。

自诉,恶心,进食后呕吐,腹痛,腹泻,当日大便3次,大便很稀,无脓血。

查体:T38.5℃,P98次/分,R24次/分,BP110/75mmHg。

急性面容,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听诊发现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 12.5×10的9次方/L,其中中性粒细胞7×10的9次方/L,比率56%;淋巴细胞3×10的9次方/L,比率25%;嗜酸性粒细胞2.25×10的9次方/L,比率18%。

红细胞5.42×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120g/L。

血小板166×10的9次方/L。

2.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虫卵(—)DISCUSSION 1:1.生皮的制作方法及其佐料(卜浩然)生皮,白语又叫“黑格”,即生的猪皮和猪肉。

逢年过节或者日常小聚,白族人总会以凉拌生皮作为自己的招牌菜和特色菜。

一般生皮生肉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生皮和佐料不搁一起,吃时就着佐料一起吃;一种是将佐料与生皮生肉拌匀,直接做成一道凉拌菜。

两种吃法各有各的特色和口感。

上好的生皮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选取地道的梅子老醋、野花椒、糊辣子、大麻籽还有蒜末、生姜、芫荽(香菜)、冷开水、白糖、盐巴、酱油、如果能有山胡椒那更好,蘸水的配制是非常讲究的,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

最地道的生皮是生的,没有经过任何熟化加工。

吃生皮的地区多温泉,猪杀后,一般用松毛烧掉毛,然后用热水洗尽。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首先,我们观察到寄生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命周期有所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寄生虫在小白鼠体内的寿命明显较短,而在大白鼠体内的寿命则相对较长。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依赖程度和对宿主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发现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主的生理和行为方面。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被寄生的小白鼠出现了食欲下降、活动减少等情况,而被寄生的大白鼠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与宿主的体型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被寄生的小白鼠的免疫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被寄生的大白鼠的免疫系统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寄生虫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寄生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命周期和对宿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宿主的体型、生理状态以及免疫系统状态密切相关。

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寄生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对宿主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寄生虫的病理学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一、引言寄生虫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它们通过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

寄生虫的研究对于了解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寄生机制,以及其对寄主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与过程在此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种典型的寄生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寄生虫的培养与分离:从感染阳性的寄主体内提取寄生虫卵或幼虫,并进行分离纯化,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观察:将提取的寄生虫培养物注入到小白鼠体内,观察其对寄主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例如食欲、运动能力和反应速度等。

3. 寄生虫对寄主器官的影响研究:通过解剖寄生于寄主体内的寄生虫,观察寄生虫如何影响寄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于重要器官如肝脏、肺部和脑部的影响。

4. 寄生虫繁殖与分布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的繁殖和分布情况,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繁殖策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疟原虫寄生于小白鼠体内后,会导致小白鼠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皮肤苍白、活动能力下降等。

这是由于疟原虫在感染过程中会破坏寄主的红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氧气供应不足。

同时,疟原虫还会对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削弱其身体的抵抗力,易受其他疾病感染。

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时,会寄生于肠道或肝脏,导致慢性肝炎等疾病。

血吸虫通过其环状口器依附于寄主的肠壁或肝脏血管,吸取寄主的血液和养分,严重影响寄主的营养吸收和生理机能。

实验结果还显示,血吸虫寄生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疟疾、肥胖和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四、实验意义与应用前景对寄生虫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生物学的认识,还对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将寄生虫的寄主选择机制和寄生机制应用于药物开发和治疗方面,可以为制定更有效的药物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寄生虫的寄生机制和对寄主的影响也可用来探究其他科学领域。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前言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宿主体内的生物体,它们依靠宿主体提供的养分和生存条件进行生活,同时也会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次实验将探究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希望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寄生虫这一生物种类。

实验过程实验一:观察寄生虫繁殖在实验之前,我们将培养出了一批寄生虫,并放置在宿主体内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寄生虫群体并非在全体规模下不断增长,而是只有少部分个体在不断繁殖,而其他个体则在数量上有所减少。

据此推测,寄生虫并非像其他生物一样在不断繁殖,而是受限于宿主体内的生存环境和营养供给才会进行繁殖。

实验二:观察寄生虫传播方式为了了解寄生虫的传播方式,我们将选取多个寄生虫个体进行分析。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寄生虫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包括:1. 直接接触:寄生虫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宿主体进行传播,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传播方式;2. 空气传播:一些寄生虫通过空气传播进行繁殖和传播,例如各种虫卵和虫菌;3. 水传播:水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传播方式,很多寄生虫如包虫、阔棘花虫等都可通过水传播;4. 虫媒传播:如跳蚤等媒介昆虫可以传播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疾病,例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综上所述,寄生虫的传播方式较多且多种方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寄生虫接触的风险较大,需加强防控。

实验三: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为了了解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将选取不同宿主进行研究,包括小白鼠、兔子等动物。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宿主的体质和免疫状态对寄生虫的影响比较大。

在体内免疫力较差的宿主中,寄生虫的数量和繁殖速度会明显提升,且宿主体内的组织结构也会受到较大的损害。

结论通过本次寄生虫实验,我们对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需要加强寄生虫研究,进一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寄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卵和虫体,识别常见寄生虫。

3. 掌握寄生虫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三、实验地点寄生虫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载玻片3. 盖玻片4. 寄生虫卵和虫体标本5. 清洁瓶6. 酒精灯7. 烧杯8. 镜台9. 滴管10. 实验记录表五、实验内容1. 观察寄生虫卵(1)取一载玻片,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2)用滴管吸取少量寄生虫卵标本,滴于载玻片上。

(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

(4)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卵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寄生虫虫体(1)取一载玻片,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2)用镊子夹取寄生虫虫体,放入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

(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

(4)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虫体的形态、大小、颜色、内部结构等特征。

(5)记录观察结果。

3. 比较不同寄生虫卵和虫体的特征(1)根据观察结果,比较不同寄生虫卵和虫体的形态、大小、颜色、内部结构等特征。

(2)分析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寄生虫卵- 蛔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内含受精卵。

- 钩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薄,内含未受精卵。

- 绦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内含虫卵。

2. 观察到的寄生虫虫体- 蛔虫:白色,细长,体表光滑,有口和肛门。

- 钩虫:棕色,细长,体表有钩,有口和肛门。

- 绦虫:白色,扁平,有节片,有口无肛门。

3. 不同寄生虫卵和虫体的比较- 蛔虫卵、钩虫卵和绦虫卵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有所不同。

- 蛔虫、钩虫和绦虫在形态、大小、颜色、内部结构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七、实验讨论1. 寄生虫学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寄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 通过观察寄生虫卵和虫体,我们可以识别常见寄生虫,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 寄生虫学实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人体寄生虫实验报告

人体寄生虫实验报告

人体寄生虫实验报告引言在人类的身体内存在着一些寄生虫,它们以人体为寄主,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

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并了解人体寄生虫的种类、感染途径以及病症表现,为人类防治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为了进行此次实验,我们从不同的来源收集了一些寄生虫标本,包括蛔虫、钩虫、血吸虫等。

通过灵敏的实验室技术,在合适的环境中培养这些寄生虫并进行观察,以便研究其生命周期、感染途径和对人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1. 蛔虫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在感染后的早期,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但在寄生虫大量繁殖后,会引起腹痛、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蛔虫在体外的生命周期,了解了它们的繁殖方式和传播途径。

2. 钩虫钩虫主要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到人体内,感染途径多是在行走、裸地行走和无防护的作业中。

钩虫寄生在人体肠道中,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进行生长和繁殖。

受感染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贫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钩虫在人体内的寄生情况,进一步了解了其生命周期和感染途径。

3. 血吸虫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内的吸虫,通过水中的某种螺类为中间宿主,并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感染人体。

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血管内,会引起病人的肝脏和胆囊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膀胱癌。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血吸虫在人体内的发展过程,并观察到其寄生的特点。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次人体寄生虫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内常见的寄生虫种类、感染途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寄生虫感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重要线索。

未来应该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卫生意识,从源头上防止寄生虫的感染。

同时,科学研究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结语人体寄生虫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常见寄生虫感染的了解,同时也为未来防治寄生虫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只有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公众宣传,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寄生虫感染的威胁。

寄生虫学实习报告

寄生虫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寄生虫学实验室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在XX寄生虫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参与了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和一些科研项目。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主要实习内容和工作经历。

首先,我学习了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感染途径和危害等方面。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加实验室的讲座,我对寄生虫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参加了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样本的采集、处理和观察。

在实验室里,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染色剂和其他实验仪器,并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寄生虫形态结构的方法。

我还参与了对寄生虫感染实验动物的操作,学习了动物实验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协助进行了寄生虫感染实验,观察了感染后的寄生虫生长、繁殖和致病情况。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了解了寄生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还参与了实验室的一些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实验室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其他实习生和实验室成员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寄生虫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在导师的鼓励下,我还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并作了壁报展示,锻炼了自己的学术报告和沟通能力。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实验仪器,并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寄生虫形态结构的方法。

我还了解了寄生虫感染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了寄生虫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参与了实验室的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寄生虫实验报告 (2)

寄生虫实验报告 (2)

寄生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蛔虫受精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微丝蚴、绦虫卵、间日疟原虫、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体、卫氏并殖虫虫卵、布氏姜片虫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的形态、结构、特征实验内容常规操作:各种虫卵、蚴虫及成虫形态特征1、蛔虫受精卵(1)虫卵的形态观察:a受精蛔虫卵: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μm X(35~50)μm,卵壳厚,无色透明,自外向内分为3层:受精膜、壳质层、蛔苷层。

卵壳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空隙。

卵壳外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B未受精的蛔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88~94)μm X (39~44)μm,蛋白质膜及卵壳均较受精卵薄,无蛔苷层,卵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外附着的蛋白质膜有时可脱落,称脱蛋白质膜。

(1)钩虫卵椭圆形,大小约(56~76)μm X (36~40)μm,卵壳较薄,无色透明。

(2)成虫虫体细长,约1cm左右,略弯曲,活时肉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

(1)蛲虫卵无色透明,光镜下常见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较凸,大小为(50~60)μm X (20~30)μm,卵壳厚,刚产生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2)成虫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虫体前端角皮层膨大形成头翼。

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片唇瓣。

(1)虫卵呈纺锤形,黄褐色,大小为(50~54)μm X (22~23)μm,卵壳较厚,虫卵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突起,称盖塞。

卵内含有未分裂的卵细胞。

(2)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细后粗。

虫体前3/5较细,后2/5较粗。

口腔极小,咽管细长,外包有一串较大的杆状细胞,排列形成杆状体。

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形。

成虫两种丝虫成虫的形态结构相似,虫体细长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1)虫卵近圆球形,直径31~43μm。

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

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专科)姓名:学号:班级: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与寄生虫教研室编写第一次实验显微镜使用蛔虫【实验内容】实验一显微镜使用1、光学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2、光线调节的方法实验二蛔虫1、蛔虫成虫的形态观察(肉眼观察)2、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的形态鉴别(低倍镜观察)3、熟悉蛔虫卵的检查法--粪便直接涂片法【作业】1、绘图区别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注明结构。

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2、粪便直接涂片法优点:缺点:注意事项: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实验鞭虫钩虫蛲虫【实验内容】实验一鞭虫鞭虫虫卵(低倍镜观察)、鞭虫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实验二钩虫1、钩虫虫卵的形态观察(低倍镜观察)2、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的形态鉴别(肉眼观察)3、熟悉钩虫卵的检查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实验三蛲虫1、蛲虫虫卵(低倍镜观察)、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2、熟悉蛲虫卵的检查法—肛周虫卵检查法(首选透明胶纸法)【作业】1、绘图:鞭虫虫卵和钩虫虫卵、蛲虫卵,注明结构。

鞭虫卵蛲虫卵钩虫卵2、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1)原理:(2)漂浮静置的时间: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实验姜片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实验内容】实验一姜片虫1、姜片虫虫卵(低倍镜观察)、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2、姜片虫中间宿主扁卷螺和媒介植物茭白、荸荠的观察(肉眼观察)实验二绦虫1、带绦虫虫卵的形态观察(低倍镜观察)2、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头节(低倍镜观察)、孕节的形态鉴别(肉眼观察)3、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囊尾蚴寄生肌肉的病理标本观察(肉眼观察)【作业】1、绘图:姜片虫虫卵和带绦虫虫卵,注明结构。

姜片虫虫卵带绦虫卵2、绘图: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的一个孕节内子宫分支形态图猪肉绦虫孕节牛肉绦虫孕节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第四次实验肠道原虫包囊观察【实验内容】实验一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与结肠内阿米巴原虫两种包囊的形态观察(高倍镜观察)实验二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的形态观察(高倍镜观察)【作业】1、绘图: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与结肠内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形态。

蛔虫感染实验报告结果(3篇)

蛔虫感染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由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引起。

蛔虫感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儿童和孕妇。

为了了解蛔虫感染的病理过程及防治措施,本实验选取了蛔虫感染模型,通过观察蛔虫在人体肠道内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为蛔虫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蛔虫卵、生理盐水、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蛔虫卵的制备:收集新鲜蛔虫卵,置于生理盐水中,用离心法去除卵壳,获得纯净的蛔虫卵。

2. 蛔虫感染: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通过口服途径感染蛔虫卵,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 实验观察:定期观察小鼠的体重、精神状态、粪便情况等,并记录数据。

4. 肠道寄生虫检查:在实验结束时,解剖小鼠,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寄生虫检查。

5. 免疫组化检测:取小鼠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四、实验结果1.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在感染蛔虫后,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蛔虫感染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

2. 精神状态:实验组小鼠感染蛔虫后,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明显。

3. 粪便情况:实验组小鼠感染蛔虫后,粪便中蛔虫卵数量较多,且粪便性状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4. 肠道寄生虫检查:实验组小鼠肠道内存在大量蛔虫,对照组小鼠肠道内未发现蛔虫。

5. 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小鼠肠道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五、实验结论1. 蛔虫感染会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蛔虫感染会导致小鼠粪便性状改变,粪便中蛔虫卵数量较多。

3. 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较弱,可能导致蛔虫在人体肠道内大量繁殖。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寄生虫实验报告寄生虫,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体,一直以来都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和好奇。

为了进一步了解寄生虫的生态行为和对宿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寄生虫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对于寄生虫的一些思考。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寄生虫对宿主的寄生行为,探究其对宿主的影响以及宿主对寄生虫的适应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寄生虫的生态特征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吸虫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我们从自然环境中收集了一批感染了吸虫的蜗牛作为宿主。

然后,将这些蜗牛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的蜗牛被隔离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以确保只有寄生虫能够感染到它们。

对照组的蜗牛则被放置在一个与实验组相同的环境中,但没有寄生虫的存在。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每天观察蜗牛的行为和体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蜗牛体内寄生虫的数量和大小数据,以及对照组蜗牛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实验组蜗牛受到了明显的寄生虫感染,体内寄生虫数量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蜗牛的体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包括体重减轻、活动力下降等。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寄生行为会对宿主的生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2. 宿主对寄生虫的适应能力:尽管实验组蜗牛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但它们并没有完全被寄生虫消耗殆尽。

相反,它们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包括抵抗寄生虫感染、修复受损组织等。

这表明宿主在与寄生虫的长期共存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和适应机制。

四、对寄生虫的思考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寄生虫产生了一些思考:1.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寄生虫依赖于宿主提供的营养和生存环境,而宿主则通过适应和免疫机制来减轻寄生虫对自身的影响。

2. 寄生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寄生虫作为一种生物群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寄生虫实验报告

人体寄生虫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人体寄生虫观察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和基本形态结构。

2. 掌握寄生虫病的基本传播途径和危害。

3. 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实验材料:1. 实验显微镜2. 人体寄生虫样本(钩虫卵、蛔虫卵、血吸虫卵等)3. 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4. 镜镜油、擦镜纸5. 实验记录本实验原理:人体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或体表的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可以鉴定寄生虫的种类,了解其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镜镜油等实验器材准备好,并确保显微镜清洁。

2. 观察钩虫卵:- 取一干净载玻片,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 用镊子取少量钩虫卵,置于生理盐水中。

- 轻轻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 在显微镜下观察钩虫卵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蛔虫卵:- 取一干净载玻片,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 用镊子取少量蛔虫卵,置于生理盐水中。

- 轻轻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 在显微镜下观察蛔虫卵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血吸虫卵:- 取一干净载玻片,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 用镊子取少量血吸虫卵,置于生理盐水中。

- 轻轻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吸虫卵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5. 实验总结:整理实验记录,分析观察结果,总结实验心得。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钩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内含两个卵黄球。

卵壳表面有辐射状的条纹,卵黄球大小不一。

2. 蛔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内含一个卵黄球。

卵壳表面有凹槽,卵黄球较小。

3. 血吸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内含一个毛蚴。

卵壳表面有卵盖,卵盖下有卵黄球。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判断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寄生虫种类分别为钩虫、蛔虫和血吸虫。

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和基本形态结构。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3. 了解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医学寄生虫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及附件2. 各类寄生虫标本: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肝吸虫卵、肺吸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绦虫卵等3. 标本封片4. 实验指导书五、实验方法1. 观察各类寄生虫标本的形态结构,包括卵、幼虫、成虫等各个阶段。

2. 比较不同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如卵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注意观察细节,如卵壳、卵内结构等。

六、实验结果1. 蛔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受精卵细胞。

2. 钩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薄,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3. 鞭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4. 蛲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5. 肝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6. 肺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7. 日本血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8. 绦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七、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奠定了基础。

2.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寄生虫的卵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这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寄生虫。

3. 针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避免寄生虫的传播。

八、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使我们掌握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提供了依据。

2.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3. 我们认识到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九、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避免损坏仪器。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研究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通过观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和对宿主健康的影响,探讨寄生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特性。

实验选用小白鼠作为宿主,注入一定数量的寄生虫,然后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

在实验开始后的第一周,我们观察到寄生虫在小白鼠体内开始生长和繁殖。

小白鼠出现了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同时在粪便中发现了寄生虫的卵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寄生虫数量不断增加,小白鼠的症状也逐渐加重,出现了贫血、消瘦等严重症状。

在实验的第二周,我们观察到寄生虫已经对小白鼠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小白鼠的体重持续下降,毛发变得稀疏,眼神呆滞,行动迟缓。

在解剖小白鼠时,我们发现了大量寄生虫在其体内寄生,严重损害了小白鼠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肠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是持续而严重的。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不仅直接损害宿主的器官组织,还会导致宿主的免疫系统受损,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其次,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是逐渐加重的。

随着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宿主的健康状况会逐渐恶化,直至出现严重的生命危险。

最后,寄生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特性对其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寄生虫实验结果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本科寄生虫实验二

本科寄生虫实验二

子囊 [Daughter cyst]
寄生内脏的棘球蚴
棘球蚴病人
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
成虫
-头节: 细小,指状,背、腹面各有一 条纵行的吸槽.
-颈节: -链体: 1000 节片,宽度大于长度; --幼节: --成节: --孕节: 成节与孕节结构相似,孕节不脱落。
中间宿主:主要是猪、野猪等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形态结构
棘球蚴的形态结构
Laminated layer (角皮层)
(子囊) (原头蚴) (生发囊) (棘球蚴液) (生发层)
‘Hydatid sand’ (棘球蚴砂)
母囊 [Mother cyst]
-孕节
T. saginatus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 约为7-13 支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 约为15-30 支
孕节脱落
囊尾蚴 Cysticercus
T. solium T. saginata
--头节具顶突和小钩; --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
--头节无顶突和小钩; --不寄生人体.
囊尾蚴 Cysticercus
Taenia solium (pork tapeworm)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无钩绦虫、牛肉绦虫
Taenia saginata
注意查找刚驱出的绦虫头节
刚驱出的活绦虫成虫
猪带和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鉴别
-长度和节片数
猪带绦虫成虫
牛带绦虫成虫
猪带和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鉴别
-头节
T. solium
受 消 化 液 作 用

最新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

最新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

最新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和识别大专生中的寄生虫种类,了解其生命周期及对宿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实验材料:
1. 采集的大专生粪便样本
2. 显微镜
3. 载玻片和盖玻片
4. 生物染色剂
5. 寄生虫鉴定手册
6. 个人防护装备(手套、口罩等)
实验方法:
1. 样本准备:从参与研究的大专生中收集粪便样本,并确保样本的新鲜度。

2. 显微镜检查: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进行初步观察,记录下可见的寄生虫卵或成虫形态。

3. 染色处理:使用生物染色剂对样本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寄生虫的结构。

4. 寄生虫鉴定: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结合寄生虫鉴定手册,对寄生虫种类进行鉴定。

5.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种寄生虫的出现频率、形态特征及生命周期信息。

6. 分析讨论:分析寄生虫在大专生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可能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实验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共鉴定出X种寄生虫,其中Y种为最常见的类型。

Z种寄生虫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对宿主的健康状况构成较大威胁。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寄生虫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结论:
本实验报告总结了大专生中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及影响,为进一步的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加强大专生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改善生活环境,以降低寄生虫感染率。

同时,建议定期进行寄生虫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

观察寄生虫实验报告

观察寄生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寄生虫标本,了解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2. 熟悉寄生虫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3. 提高显微镜使用技巧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的生物。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绦虫卵、微丝蚴、间日疟原虫、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滋养体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解剖针、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蛔虫卵观察a. 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蛔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蛔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2. 钩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钩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3. 蛲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蛲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蛲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4. 鞭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鞭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鞭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5. 绦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绦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绦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6. 微丝蚴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微丝蚴,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如细胞核、细胞质等。

7. 间日疟原虫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蛔虫受精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微丝蚴、绦虫卵、间日疟原虫、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体、卫氏并殖虫虫卵、布氏姜片虫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的形态、结构、特征
实验内容
常规操作:各种虫卵、蚴虫及成虫形态特征
1、蛔虫受精卵
(1)虫卵的形态观察:a受精蛔虫卵: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μm X(35~50)μm,卵壳厚,无色透明,自外向内分为3层:受精膜、壳质层、蛔苷层。

卵壳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空隙。

卵壳外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B未受精的蛔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88~94)μm X (39~44)μm,蛋白质膜及卵壳均较受精卵薄,无蛔苷层,卵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外附着的蛋白质膜有时可脱落,称脱蛋白质膜。

(1)钩虫卵椭圆形,大小约(56~76)μm X (36~40)μm,卵壳较薄,无色透明。

(2)成虫虫体细长,约1cm左右,略弯曲,活时肉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

(1)蛲虫卵无色透明,光镜下常见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较凸,大
小为(50~60)μm X (20~30)μm,卵壳厚,刚产生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2)成虫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虫体前端角皮层膨大形成头翼。

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片唇瓣。

(1)虫卵呈纺锤形,黄褐色,大小为(50~54)μm X (22~23)μm,卵壳较厚,虫卵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突起,称盖塞。

卵内含有未分裂的卵细胞。

(2)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细后粗。

虫体前3/5较细,后2/5较粗。

口腔极小,咽管细长,外包有一串较大的杆状细胞,排列形成杆状体。

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形。

成虫两种丝虫成虫的形态结构相似,虫体细长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
(1)虫卵近圆球形,直径31~43μm。

卵壳薄,容易破裂,在脱离子宫是卵壳常脱落。

胚膜较厚,棕黄色,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

(2)成虫乳白色呈带状,长2~4m,由700~1000个较薄,略透明的节片组成。

头节呈球形,直径约0.6~1mm,颈部为虫体最细的部分,直径约为头节的一半。

颈部之后为链体,由幼节、成节及孕节组成。

7,、间日疟原虫
(1)环体状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一个。

大滋养体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出,空泡明显。

核一个;疟色素棕黄色,分散在胞质中。

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胞质逐渐呈圆形,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

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12~24个,排列不集中;疟色素集中,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

配子体圆形,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雌配体体核致密,较小,深红色,偏一侧;雄配子体核疏松,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8、阿米巴包囊
虫体圆球形,直径10~20μm,囊壁厚,内含1~4个细胞核,核的构造同滋养体。

碘液染色后,包囊呈淡黄色,可见到核及核仁,在未成熟包囊内可见染成棕色的糖原泡及无色棒状的拟染色体,拟染色体及糖原泡随包囊的成熟而消失。

9、结肠阿
米巴滋养

生理盐水
涂片:大小
20~50μm,活
动力缓慢,细
胞质内、外质
不分明,细胞
核一个易见
到,吞噬物细
菌碎屑物;铁
苏木素染色:
细胞核偏位,
核周染色质粒粗,不均匀
10、日本血吸虫
(1)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大小约(74~106)μm X (55~80)μm,壳薄,无卵盖,卵的一侧有一个小棘,壳外附有坏死的组织残渣而不光滑,内含毛蚴。

(2)成虫雌雄异体,有口、腹吸盘。

雄虫:粗短乳白色或灰白色,背腹扁平,大小约(10~22)mm X (0.5~0,55)mm,口、腹吸盘均较发达,自腹吸盘后,虫体的两侧向腹面卷折形成抱雌沟,雌虫栖息于此沟并在此交配,由于抱雌沟的形成,致虫体外观似为圆柱形。

雌虫:细长,前细后粗,圆柱形,肠管内含有残存的半消化的黑褐色血液,使虫体后半部呈灰褐色或黑色。

大小约(12~26)mm X 0.3mm,口腹吸盘较小。

11、卫氏并殖虫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平。

活体呈红褐色,并透明。

固定标本呈椭圆形,体长7.5-12mm,宽4-6mm,厚3.5-5.0mm,宽长之比约1:2。

除口吸盘、腹吸盘、生殖孔、排泄孔及其附近的体壁外,全身满布体棘。

口、腹吸盘大小略同,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之前。

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分5-6叶,形如指状。

睾丸分支,左右并列约在虫体后端1/3处。

卵黄腺为许多密集的卵黄滤泡所组成,分布于虫体两侧。

肠管分支,弯曲;排泄孔位于虫体后端腹面。

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80-118μm×48-60μm,最宽处多近卵盖一端。

卵盖大,常略倾斜,但也有缺盖者。

卵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

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从虫体排出时,卵细胞尚未分裂。

12、布氏姜片吸虫
1
姜片虫成虫虫体肥厚,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活虫为肉红色,死虫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长20-75mm,宽8-20mm;口吸盘小,位于虫体亚前端;腹吸盘大,肌肉发达,呈漏斗状,位于口吸盘之后,肉眼可见;消化道有口、咽、食道和两肠支;两个睾丸高度分支,呈珊瑚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1个卵巢位于睾丸之前,呈佛手状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

虫卵为长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

13、华枝睾吸虫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

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

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