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教育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学生B. 教师C. 教育环境D. 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答案:D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层次?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归属和爱的需求D. 知识需求答案:D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答案:学习风格5.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________,它涉及到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答案:学习动机三、简答题6.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来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布鲁纳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7. 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及时反馈和奖励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 运用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结束语:通过本题库的学习和练习,考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库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库

1.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4、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情感目标;③动作技能目标;5、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

答:①强度律;②活动律;③差异律;④组合律。

6、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答: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7. 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具有以下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8. 简述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措施。

答: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

9. 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0. 简述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点。

答: 1.1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特点:服从权威;对行为的判断主要看结果,而不考虑动机。

2.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特点:服从规则;对行为的判断注重动机。

11. 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 自我控制法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1.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5.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6.自我同一性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内容(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7.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8.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取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9.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10.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的学习11.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12.桑代克的学习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3.普雷马克原理(祖母规则)14.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强化与消退15.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16.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17.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18.发现学习的特点(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部动机(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知存储19.学习动机的种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0.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人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21.行为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5.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的全球化(7)教育的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6. 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最后追求教育的自由化;7.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8.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5)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9.白板说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10.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教育的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技术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11.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校园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1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3.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平衡的(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

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简述题: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

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3。

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

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描述)(2)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解释)(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第二章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体现连续性,质的飞跃体现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个体不同,水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4)差异性(个体发展基本一致,但发展的速度、水平千差万别)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5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杂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反思思维④对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与片面性⑤随意性增强,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14-18①心理特征接近成熟②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理论型,出现辩证思维③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导地位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分裂⑤意志水平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特点(1)感知运算阶段(0-2感觉和动作分化,看镜子中的自己,出现了客体永恒)(2)前运算阶段(2-7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大家看到世界和自己一样“三山实验”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具有抽象逻辑思维)5、最近发展区定义及教育意义维果斯基提出:指儿童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现有解决问题水平之间差距。

对教学启发是:教学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潜在的水平,把潜在水平变成现实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6、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准确性不断提高(3)概括性明显发展(4)方法不断提高7、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增强(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婴儿期,任务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幼儿期,任务自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童晚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未来目标的感觉)(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成人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期(65以上)10、如何建构健康人格?(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1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程序教学)13、性格特征差异有哪些: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1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1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3)人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16、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核心成分)、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17、联结学习论在学习中的运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与强化)(3)程序教学1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及条件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建立非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育过程B. 学习过程C. 教学方法D. 学生心理答案:B解析: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至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7至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仅限于具体情境。

3. 以下哪项不属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素?A. 学习是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信息的过程B. 学习者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C. 教师应直接传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发现D. 学习者应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答案:C解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探索和发现来构建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而非直接传授。

二、简答题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描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系统)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应考虑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利用“最近发展区”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论述题1.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关于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认知过程的深刻见解,有助于个性化教学。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涉及到评估和干预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识别和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心理学在理解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教育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教师认识如何合适地教学?一.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二.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些什么?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也要遵循学习和人的身心发展所揭示的特点和规律并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习的主题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2)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4)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5.简述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

(2)教学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即对学习与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6.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2)个体差异,包括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差异等。

在学习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7.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具体的:(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学生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的。

(2)定向性与顺序性:人的心理发展会有个别差异,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展,表现为发展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人的心理发展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成熟程度等都有不同的进程和速率,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表现为差异性的特征。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量力性原则;抓关键期,及时而教,适时而教。

(2)教育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可以延缓和加速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简述学生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掌握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过程。

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学习过程C. 教师行为D. 学生心理答案:B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个是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A. 自我效能理论B.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C. 社会文化理论D. 行为主义理论答案:C二、填空题1. 教育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学习2.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简答题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描述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个体认为自己是谁、有什么特质、以及如何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论述题1.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其次,应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再次,运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通过本套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三、简答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

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

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表达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

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

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

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

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

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

教育心理学主要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主要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主要考试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学习、教学、评估以及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份教育心理学主要考试题及答案的示例。

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师的教学方法B. 学生的学习过程C. 教育政策的制定D. 学校管理的效率答案:B2. 以下哪项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 社会学习B. 认知结构C. 行为主义D. 情感教育答案:B3.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A. 记忆B. 理解C. 重复D. 练习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案: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可以通过两个水平来衡量: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但独立操作时尚未达到的水平。

这个概念强调了社会互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 描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解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和个人成长。

因此,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至关重要。

三、论述题1. 论述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不同应用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答案:认知主义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等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它倾向于使用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行为主义则侧重于可观察的行为和外部刺激,强调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主义可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而行为主义可能更侧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规范。

结束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答:连续性与阶段性、顺序性与定向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学生学习的特点答:1、以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不是最终的答案,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具有差异性,启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具有动态性,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4、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升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动机水平应随任务难易程度变化,任务较容易时,动机水平较高时,效果较好。

其他为中等水平强度5、学习动机的激发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3、表达明确期望,提供及时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学习策略的训练答:1、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生成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2、注重对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的训练,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答:1、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和相似性,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式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征,6、学习策略的水平8、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答:1、注重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程度,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情境,2、定式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10、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11、创造力的培养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一.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1、道德素养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根蒂根基;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3)职业品德素养:是肯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需遵循的品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品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XXX共同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品德标准》(2008年订正)中规定,教师职业品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生研究。

2、知识素养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根蒂根基性常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常识;③了解学科的开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本领素养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2)职业本领素养:教学本领素养(教学设计本领、课堂管理本领、课堂施教本领)、育人本领素养(心理沟通本领、行为辅导本领、班级管理本领)、教育科研本领素养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三.德育原则有哪些?德育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七)长善救失原则八)灵活施教原则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四.教学原则有哪些?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1)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集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和。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4、 学习动机的种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集锦(考场专用)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集锦(考场专用)
18.简述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的责任)3
答: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上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本身水平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19.简述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3
答: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ABCD结构模式:(1)应明确教学对象(A,即Audience);(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即Behaviour);(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即Conditions);(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即Degree)。
2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4
答: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②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③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27.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其理论。4
答: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①信任对不信任,0—1岁。②自主对羞怯、怀疑,2—3岁。③主动对内疚,4—5岁。④勤奋对自卑,6—11岁。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⑥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⑦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⑧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20.简述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3
答:(1)对象与行为的表述。(2)条件的表述;(3)标准的表述。21.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3、5
答:布鲁姆认为,为协助教师教学和进行评价,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他采用科学分类的方法,分析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教学目标后将其分为认知、情意和心因动作三大类。(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审。(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接受、反应、组织、评估、组织、价值的性格化。(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言语交流、言语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

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

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

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

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

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

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

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

第一,动机差异。

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

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

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

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包含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⑶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⑷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⑸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⑴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书本中的间接经验为主。

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体现在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学习容和学习手段,教师检查和督促、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上。

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8、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他们不再认为学习的过程只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认知因素,而且人类的行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二者间有质的差别。

9、简述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⑴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

⑵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⑶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益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10、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⑴概念学习的例-规法与规-例法也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

⑵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

当问题不太复杂,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规则时,可使用例-规法。

⑶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当学生已掌握了上位规则,既可采用规-例法学习与之相关的下位规则。

11、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⑴提供概念例。

包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

⑵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

⑶消除错误概念。

⑷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2、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原理学习的条件来自于学习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⑴学习者的部条件。

首先,是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其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制约其能否掌握原理;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部条件。

⑵原理学习的外部条件。

主要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导中。

13、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程序性知识的活的过程是从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为述性阶段;第二阶段为程序化阶段;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

1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⑴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

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

⑵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动作步骤首先以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而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15、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⑴费茨研究了动作技能将其分成4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联系定位阶段④自动化阶段。

⑵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分5个阶段。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⑤部言语活动阶段。

16、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⑴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⑵元认知发展特点包括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②从他控到自控③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④从局部到整体。

17、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⑴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⑵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1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⑴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⑵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⑶认知结构。

⑷认知技能与策略。

⑸心理定势。

⑹学习态度与方法。

⑺智力与年龄。

⑻教师的指导方法。

19、简述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解的不同之处。

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

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负巩固这种联结,直到最终问题解决。

⑵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

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对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

20、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

⑵因素包括①问题情境②问题表征③知识经验④认知策略⑤心理定势⑥功能固着⑦酝酿效应⑧原型启发⑨情绪和动机状态21、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

教师要利用好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也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

22、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维纳指出人们经常把成就行为归因于下述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包括: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

在上述的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4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第一,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

第二,归因还会使人们出现情感反应。

23、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⑴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⑵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包括①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

②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③培养意识,增强免疫力。

24、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⑴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

⑶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

⑷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教师要通过示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

2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四种因素构成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品德的整体。

⑴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⑵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