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十种关系-模板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新理念与思想对我们的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处理以下几种关系,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学生只是乖乖地坐在座位认真地记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这是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堂”,这与现代教育理论相违背。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搞清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要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就需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机会,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摒弃课堂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与权威者的角色,要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

教师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学生走上讲台,以主体地位参与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思维得以激活,创造力得以培养,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为学而教,课堂真正成了学堂。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备课,这也是预设的过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课前对教材、对学生进行精心研究,提前制定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多个关系,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和核心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尊重。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双方,彼此应该相互尊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情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而高高在上。

而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权威和经验,不应该对教师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

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开展。

2.互动合作。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师还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关心关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关爱。

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长情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树立自信和自尊。

通过以上几点师生关系的处理,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

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更好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新推荐】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word范文模板 (5页)

【最新推荐】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

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

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

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

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

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

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

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1.活与实的关系。

课堂气氛浓厚,师生情绪高涨,学生能够言之有物,达之有序,书之规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评之有度,改之到位。

活是条件,实是根本。

2.静与动的关系。

静为独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体味,形成主见,动为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合作共赢,或先静,或后动,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鸣共振。

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主导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心猿意马时,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是生活经验的反映与总结,是生活实践的一个范例,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到生活实践中涉猎、体验、感受,课堂即生活,教材是纲要,生活实践是素材,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力求做中学。

5.举一与反三的关系。

“一”是基础,“三”是升华,没有“一”便谈不上“三”,学习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知识分析透,注意拓展与延伸,达到纵横左右,东西南北中,上接下联,左顾右盼,在“一”上狠下功夫,把握要核实质,使学生心胸开阔,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夯实根基,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反“三”,反“五”。

“三”“五”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瓜熟蒂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学知识,长智慧。

知识是一个基础,是形成智慧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目的。

智慧、能力、技巧、方法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追求。

知识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可是人的技能是不会轻易丢掉的,课堂上看似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实质上是通过学习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7.保底与提升的关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不让一名掉队。

课堂上要分层次教学,使同学们都能找到支点,感受成功,享受快乐。

尽可能多地给予薄弱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个关系需要处理,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于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几个关系的处理进行具体分析。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师德修养,平等尊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感受,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建立互信关系。

教师还应该避免严苛的批评和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意识,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紧张和矛盾,避免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在教学现场,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和信任,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处理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把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工具和学习的重要来源,认真对待教材,认真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地处理教材的使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同时,教师也应该保持专业性,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2. 同学关系: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同学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并及时处理和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家校关系: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 教研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活动,与社区各方面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关系的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优秀范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优秀范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近日,集中听了不少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师的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广大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已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着新课程。

但是,在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很多学校和教师都以为,新课程是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描绘的一幅美丽蓝图,确实很好。

在进行新课程培训时,特别是拿到实验教材以后,老师们往往先是感到热血沸腾,尔后却又会感到困难重重、困惑重重。

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实施新课程理解为就是要搞很多花哨的东西,要开展很多活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势必会使教学质量下降,而教学质量下降了,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无法交差,因此,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应付上。

上公开课的时候,精心设计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让大家观摩,又是让学生探究,又是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学科整合,师生互动,好不惬意。

之后,“外甥打灯笼,照旧”。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

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说,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也就是说,认真实施新课程只会使教学质量提高,而不是下降。

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的得到转变,教师的着眼点是否真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

是的,很多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的容量1都比原来加大了,特别是识字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这是为了让学生提前进行独立阅读,教师要做的事是摈弃大量烦琐的分析与机械重复的训练,节约出时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不仅学完规定的教材,而且能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合理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着重处理好小学语文新课标下的十大关系

着重处理好小学语文新课标下的十大关系

着重处理好小学语文新课标下的十大关系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大语文观念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和偏差。

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各领域、各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但现在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刘国正先生说:“语言文字的磨炼是无可代替的。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因此,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语文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绝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片面强调其工具性,忽视对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教育,会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危害社会;只搞人文熏陶,忽视语文习得,学生很可能说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却捉襟见肘,同样危害社会。

二、学的主体与教的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两者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教学”。

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教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

这样做,学生表面上是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

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

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一、坚持群众观点,防止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应事事、时时做表率,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

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不做群众尾巴,无原则地迎合一些落后观点。

对上对下要一致,正职要宽容、包容,胸怀大度,处理问题放的出去,收的回来。

对一些事情有的举重若轻,对有的问题要举轻若重。

作为副职,应尽职不贪功,尽责不揽权,到位不越位。

二、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防止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应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个人狭小经验或固有观点出发。

应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文过饰非,掩盖问题只能越积越多。

应从过程出发。

事物发展都应分清阶段,分清轻重缓急,渐进式的解决问题。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工作,不断适应环境要求。

三、坚持辩证思维,防止片面性、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要绝对化。

任务重时就忽视了动力,好像天要塌下来了;看社会,要么无比和美,要么一塌糊涂;看人,要么好的没毛病,要么一无是处。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是相互转化的,要防止绝对化、主观性和表面性。

四、坚持全局观点,防止从局部出发,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对全局看不清楚的,对局部和地方也看不清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局部的地位和作用,服从全局,立足全局。

五、坚持长远观点,防止短期、短视行为,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任何事物都要放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考量,若仅从某一个剖面,可能会想不通,继而心理产生压力,最终影响心理健康。

每个过程必有若干阶段,每个人必须把所处的若干阶段做好。

首先从长远出发,来考虑目标、方向、重点和方式,否则会迷失方向,发展长远的大事必须努力去做、去推动,逐步加以解决。

要做好当前的工作,走好当前的每一步,才能有长远发展,把当前工作做好才能立足长远,这是任何事情必须遵循的规律。

六、坚持原则性,防止随意性,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关系之一、教师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同事关系:在学校里,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展工作。

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互相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教师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3.家校关系: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之一、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

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班级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积极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尊重。

5.教师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受到所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支持。

教师要与教育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或机构的教研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教育机构也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支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与学生、同事、家长、学生之间以及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

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

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有很多,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正确处理好以下十对关系。

1、老师与学生:高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作用,当然就要求给学生一个安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民主平等,老师在课堂的舞台上不再是权威,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伙伴,这样学生在求知的路上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这一点其实不难,只要老师心态转变了,放下架子,敢于和学生做朋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老师自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决不是说这一点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点是整个课堂关系的基础,没有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2、老师与教材:老师是活的,教材是死的,看似没有关系,但在一定的情况下死和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理不好,老师是死的,教材也是死的。

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老师是活的,教材也是活的,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克服惰性和惯性,同时克服教材的霸权主义,实现呈现内容和方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这一点很难,不是老师一日之功,但我们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比方说统一使用学案等等,使教材活起来。

3、老师与老师:老师与老师的关系是个问题吗?难道我们老师整天不是一团和气吗,但一团和气并不能说老师与老师之间没有问题,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没有刻意的统一下是千差万别的,不说有的背道而驰,但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观念和实施策略有矛盾是不为过的,而这种矛盾足以抵消高效课堂的高效,可见有老师与老师教育观念和策略上的矛盾,高效就无从谈起。

4、课堂的动与课堂的静:一味的动,必然使课堂浮躁,失去应有的深度,一味的静,也必然使课堂如同一潭死水,失去生命和活力。

动与静和谐统一,方可实现课堂的高效,什么时候动,需要学生交流,需要展示时;什么时候静,全班需要一个声音时;需要安静要保持绝对的安静,需要交流就要人人都迸发出讲解和倾诉的热情。

这一点没有什么难的,规则,只需要规则,但规则引领,以至形成习惯就很难。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前一阶段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整理成十种关系,即:个人与他人、形式与内容、目标与过程、知识与能力、薄与厚、集中和渗透、讲与练、新授与复习、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实践。

如果正确把握这十种关系在教学中就会少出或不出问题。

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每位教师的知识底蕴、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又不尽相同,所以个人要向他人学习,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备课组中同头教师之间要加强集体备课,做到进度、重难点的处理大体一致的同时,又要结合学生、教师的特点形成不同的风格。

2、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不同性质的内容决定采取不同的形式。

比如容易使学生产生分歧的内容可采取讨论、辩论等形式,纯记忆的内容可采取顺口溜等形式。

教学中究竟要采用什么形式要由教学内容来决定,反对不分内容而采用一个形式的做法。

3、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目标是过程的方向,目标通过过程来实现,过程的完成不能脱离目标。

目标应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应为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另外两个目标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4、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提高能力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专题化、系统化;培养学生能力要以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及中考要求的能力为目标。

5、薄与厚的关系。

这一关系主要指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是目的。

过去说“教书”是错误的,准确地说是“用书教”而不是“教书”。

在使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是要做到薄——厚——薄,“薄——厚”指的是对教材的知识点要拓宽、加深,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一次飞跃。

“厚——薄”指的是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分析整理的过程,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第二次飞跃。

二期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

二期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

二期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二期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小学语文二期课改全面实施,我们隐约感到老师们思想上出现了彷徨:二期课改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课堂也因为错误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律。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

一、传统与创新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丢弃了自己先前一些很好的教学经验,急于求成,一堂公开课就成了一种样板,一味的生搬硬套,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课堂变得浮躁无序;也有的老师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存在这两种弊端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应立足于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批判与背叛,而是对传统的扬弃与秉承。

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一期课改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不能一说创新就抛弃传统走极端。

其实,无论是拼音教学还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一期教材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统的成功的教学经验。

如“基本笔划、写字笔顺,构字规律,写字姿势、运笔方法,指导使用田字格和注意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这些都是传统识字教学的精髓。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语言的积累”、“重点词句的理解”也功不可没,又如“熟读精思、多读多练、知行结合”这些经验都先于“二期课改”,又完全符合“二期课改”,教师要不忘传统,立足传统,继承传统,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老调重唱”以拼音教学为例。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辅助工具。

但有的老师错误的认为新教材强调大量识字,淡化拼音教学,教学重点落在识字上,对拼音教学的重难点忽略不记,课上只挤出短短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机械的跟读几遍拼音,教学点到为止,敷衍了事,学生自然学得莫名其妙,前学后忘。

语文教学的十大关系

语文教学的十大关系

我们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平时耳闻目睹的教改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番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十大关系,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行共勉。

一、关于人文精神与工具论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为各领域、各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人片面强调其工具性,忽视了对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倒退,任其下去,必然危害于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在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关于传统教育与改革教育的关系传统教育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可是有的人不能理智地看待传统教育理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把传统的东西批得一文不值,仿佛要打进十八层地狱。

在这些人眼里不骂倒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没有立足之地。

其实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离开了旧的基床,新的东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然旧东西客观上阻碍着改革进程,妨碍着新的东西的发展,不破不立。

那要看怎么破法,怎么立法。

改革中,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的东西,不要像马克思批判的那样,为了泼洗澡水,不惜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泼掉。

我们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再去泼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三、关于教材与教法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小学语文新教法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

这种法那种法纷至沓来,铺天盖地,使人看了应接不暇,莫衷一是。

对此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拿来主义,认为这种教法好,拿来就用,不加比较和区别,结果是邯郸学步,别人的没学到手,连自己的都丢了。

另一种是冷静态度,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不为其冠冕堂皇的名词所动,而是脚踏实地抓自己的教学。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3.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凝聚力和友谊,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4.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要与同事合作,互相支持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教师要与教育管理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

6. 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要与社会各界保持联系,了解社会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7.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熟悉教材,善于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8. 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9. 教师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有效的反馈。

10. 教师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摘要:如果把语文教学设定为一道哲学命题,就必须辩证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继承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粗放与精细”“听说与读写”“得法与得益”“深度和广度”“预设和生成”“普遍要求与个别情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几个方面的关系。

只有在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能实现预定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哲学命题如果把语文教学设定为一道哲学命题,就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已经纠缠了人们太长时间了,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据说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

说是不必太在意背诵“僵死的教条”,要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否则就掉进了高分低能的泥潭。

果真如此吗?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有可能具备卓然超群的能力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易走极端。

比如说,现在中学语文教学都不太重视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了,说是重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需要死记硬背相关语法知识的教条。

可笔者总觉得不能顾此失彼,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很有好处的。

一个人还不明是非,就要他做得纯熟圆满,笔者认为,这不算是痴人说梦,也是一厢情愿的。

二、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是对传统的维系,应该强调继承。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臂上。

”爱因斯坦也说:“如果没有包括劳伦斯等人的发现在内的前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就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继承中外历史上由前人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科学文化成果。

唯其继承,才有进一步创造的基础。

同时教育又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必须面向未来。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学者先要会疑” [2]。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要积极地提倡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更要坚决地反对盲从、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不断创新。

【精品文档】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实用word文档 (6页)

【精品文档】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实用word文档 (6页)

【精品文档】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

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

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

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

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

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

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十种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或出现了模糊的认识,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一些关系,这对我们的教改而言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学习语文知识和育人的关系“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重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把它当作附加任务。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

但是,语文课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力、道德情操等方面影响和感染,应该在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

语文课不是文学课,我们无需过多地进行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分析,去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授。

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感染人和熏陶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获得教益。

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穿靴戴帽”的做法。

二、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包含着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知识的学科。

但语文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语文就是语文,它绝不是各科知识的“大拼盘”,也不是其它学科的“保姆”。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教《司马光》,就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办法,且美其名曰让学生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太阳》一课,就以延伸课外的名义,用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探讨太阳的种种知识。

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提高教学综合效益。

但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为依据。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依托课文内容,不凭借语言文字,不引导学生潜心领悟,纵然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可学生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以及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都统统只是美丽的流星雨。

像《太阳》这类常识性的课文,我们应把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以及怎样用语言来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和资源引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都意识到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源,仅凭一本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逐渐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

恰当地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改变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一教师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这些送别诗的内容及内在感情的差异,让学生领悟诗的意蕴和情愫,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深切感悟淳朴高雅的友情。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一篇带一串,使得语文课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封闭走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但是,对资源引进,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适可而止,不为资源所困。

我们不能连课文都还没有认真研读、感悟,就把课本扔在一边,过早、过多、过滥地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不着边际地去阅读。

四、探究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一提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许多老师马上就会想到“自主、合作、探究”,并常常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致使语文教学中许多无法或无须探究的问题也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仅教学速度慢,而且效果差。

“探究式”和“接受式”两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等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

事实上,简单的模仿、重复训练、机械的记忆并非“接受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式学习也并非都是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选择。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要把“探究式”和“接受式”以及其它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只有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适合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五、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淡化,那么教学方向就难以把握,教学节奏就难以调控,教学效果也难以评价。

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例如,一位教师在教《麻雀》时,有学生说“老麻雀自不量力,明知自已不是猎狗的对手,还是同猎狗搏斗,不是白找死吗?”还有的说“老麻雀很傻,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麻雀,也没有使小麻雀真正获得安全,还不如待在树上,日后再孵出一窝小麻雀来。

”对于学生的如此独特体验,教师却面带窘色,欲“讲”又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诚然,(《麻雀》)教例中的教师,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但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

学生年龄小,他们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看法多有局限,甚至是错误的。

如果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就不能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不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况且对文章的理解总得有一个基本的方向。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主导和主体相辅相成。

教学中,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正确评价、准确纠偏、及时引导等等许多工作,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因此,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应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出来的教学方案,有较强的预设性,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预设性而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生成”,就会缺失目标,放得过度。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预设”和“生成”。

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有价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和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

七、活动与体验的关系现在的公开课,离开了活动,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味的课。

在时尚活动的背后,往往又忽视了学生的体验。

如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时,先媒体演示桂林美景,接着让学生用唱歌、画画、跳舞、作解说等形式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教室里热闹无比,但真正投入的学生却很少,一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可下课后,有许多学生还不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

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无可厚非,但课堂教学毕竟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绝不是老师任意摆布的木偶,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让你唱、让你画、让你跳、让你表演、让你海阔天空的说,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什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关键还是大脑要动起来。

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关注的应当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强调的应当是学生情感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的形式。

下面仍以《桂林山水》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活动和体验的关系。

《桂林山水》的教学应以“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与景物的优美”这一目标展开,而不是借助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来赞美桂林山水如何的美。

如果教师能够确实引领学生赏读、品味课文,让思维在文字中淌徉,让情感在景物中神游,那么学生就能够充分而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对它的赞美之情也就相应而生了。

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悟到课文遣词用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并为桂林的青峰秀岭、碧波绿水深深陶醉,有太多感情需要表达的时候,可相机安排五六分钟的时间(不宜太长),让学生用自己认可的方式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就贴切自然了。

这样的活动,既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对课文语言、对桂林山水的内化吸收有了外化表达的机会,不是“一箭多雕”。

八、合作与价值的关系“合作学习”目前被不少教师视为最有效的方式,风靡小学语文课堂。

我们常常在课上听到“下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接下来请前后四个同学合作”等等,而实际上很多的小组合作成了“小组合坐”,相互交流成了“独白”。

过多过急地采取合作学习,只有形式而没有价值。

主要表现在:其一,合作没有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未经独立思考就交流,得不到思维的碰撞;其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是放任、随意和低效。

因此,合作学习,要消除弊端,讲求价值。

九、媒体与实效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广泛引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但电教手段再先进,它也只能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决不能让它成为学科教学的绊脚石,更不能让它喧宾夺主。

它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语文与多媒体是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两种不同形式。

语文是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读出形象,读出意义;而多媒体既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往住一目了然,不大需要个人的想象的介入。

因此,在很多时候,多媒体会阻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独特体验和美妙想象,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要以实用性、有效性为原则,要慎用多媒体。

我们切不能为了搞花样、图热闹,以牺牲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代价而滥用一些现代教育手段。

十、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但是我们的评价一定要中肯,不能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

“课堂中: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的这种现象是很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