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教学设计
第17课《小站》(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
17《小站》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 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 体会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4. 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小站的温馨和舒适,体会小站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周到服务。
难点:理解作者按方位顺序来介绍小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1.PPT呈现:展示PPT “作者介绍”内容,并请学生默读,思考: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2. 学生交流,梳理信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姓名、笔名、所处的年代、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请学生补充信息。
★教师补充:袁鹰是当代著名作家,擅长写散文,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文笔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
“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以及他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社会风貌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过渡:★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小站》就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散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袁鹰笔下那个充满温情的小站。
【设计意图】通过PPT呈现图文并茂的作者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袁鹰的了解,了解他的身份、所处年代、作品风格和特点,并结合“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
教师补充介绍和总结过渡环节,为接下来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字音字形1.PPT呈现:展示PPT “字音字形”内容,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圈出自己认为读不准或容易写错的字词。
2.听音正音,纠正读音:★教师范读词语,学生认真听,注意纠正自己容易读错的读音。
★教师重点强调:3.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引导学生观察容易写错的字的字形,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
4.书写指导,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并进行书写练习。
★例如: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找出自己容易写错的字进行重点练习;教师可针对个别难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7慈母情深》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7慈母情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7慈母情深》是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然支持和鼓励作者进行写作,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和深远。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热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母爱主题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母爱方面,还需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具体情境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难点:课文中的具体情境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2.相关图片: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3.教学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从而引出课题《17慈母情深》。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
随后,教师逐段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母亲关爱作者的事例?这些事例体现了母爱的哪些品质?5.拓展(10分钟)讨论:你们认为母爱还有哪些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母亲是如何关爱你们的。
第17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将凡高的绘画技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特点:通过讲解凡高的生平经历,使学生理解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强调其在后印象派中的地位。
第17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17课画家凡高:
1.凡高的生平简介:荷兰后印象派画家,生平经历及其艺术风格特点。
2.凡高的代表作品:星夜、向日葵、麦田带乌鸦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创作背景。
3.凡高的绘画技法:厚涂、色彩对比、线条勾勒等,了解其在绘画技法上的贡献。
4.凡高与后印象派:探讨凡高在后印象派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凡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而著称。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凡高的代表作品《星夜》和《向日葵》。这些作品展示了凡高如何运用色彩对比、厚涂等技法来表现自然风景,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举例:厚涂技法如何表现画面质感,色彩对比在作品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凡高绘画技法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凡高的绘画技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突破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教师示范和课堂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技法要领。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鉴赏凡高的作品,理解其艺术价值。
5.课堂实践:模仿凡高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作品,体会凡高绘画技法的魅力。
教学设计1: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第17课弱者的悲剧人性的反思——《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
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
(重点)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
(重点)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任务二:默读课文·概括“我家”与猫的故事任务三:细读故事·探究“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任务四:比较命运·再探“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任务五:质疑探究·深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任务六:研读资料·讨论三只猫悲剧命运的隐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动物的爱护意识,提升同学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我校决定开展“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第一站是郑振铎的《猫》,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逗.(dòu)缕.(lǚ)倚.(yǐ)妄.(wànɡ)消耗.(hào)忧郁.(yù)懒惰.(duò)怂恿..(sǒnɡ yǒnɡ)安详.(xiánɡ)乞丐.(ɡài)预警.(jǐnɡ)怅.然(chànɡ)蜷.伏(quán)叮嘱.(zhǔ)惩.戒(chénɡ)悲楚.(chǔ)断.语(duàn)冤.枉(yuān)虐.待(nüè)芙蓉..鸟(fú rónɡ)畏罪潜.逃(qián)绫.(línɡ)污涩.(sè)诅.骂(zǔ)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第17课 《猫》(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猫》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本单元教学中主要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将继续学习默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文章中心。
《猫》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笔质朴自然,感情深沉真挚,其中渗透了人性和人间世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走近作者】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福建长乐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重点生字】逗dòu 缕lǚ倚yǐ妄wàng 消耗xiāo hào 忧郁yōu yù懒惰lǎn duò怂恿sǒng yǒng 安详ān xiáng 乞丐qǐgài预警yùjǐng 怅然chàng rán 蜷伏quán fú叮嘱dīng zhǔ惩戒chéng jiè悲楚beīchǔ断语 duàn yǔ冤枉yuān wang虐待nüèdài 芙蓉鸟 fúróng niǎo 畏惧潜逃wèi jùqián táo【词语解释】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第17课《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污涩”“红绫”“懒惰”“怅然”“蜷伏”“叮嘱”“怂恿”“惩戒”“倚着”“虐待”“屋脊”“妄下断语”“畏罪潜逃”等。
o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等方法,学习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o学习默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思考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o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1.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意识。
2.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勇于反思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展示与猫相关的图片,如季羡林与狮猫、钱锺书一家与猫、丰子恺与猫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能说说你们与猫之间的故事吗?(预设答案:学生可能会分享自己与猫的有趣经历,或者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默读课文,完成任务1.默读时间为5分钟。
2.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
3.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人物、事件)?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三)字词学习1.展示生字词:污涩(sè)、红绫(línɡ)、懒惰(duò)、怅然(chànɡ)、蜷伏(quán)、叮嘱(zhǔ)、怂恿(sǒnɡ yǒnɡ)、惩戒(chénɡ)、倚着(yǐ)、虐待(nüè)、屋脊(jǐ)、妄下断语(wànɡ)、畏罪潜逃(qián)。
2.多音字:o(lónɡ)鸟笼(lǒnɡ)笼罩o(chèn)相称(chēnɡ)称号o(tí)提高(dī)提防o(lù)露台(lòu)露马脚(四)内容概括1.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预设答案: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哲理性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观点。
2.通过批注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3.赏析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生命观,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闲话“生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草原送别》(节选),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背,这首诗歌颂的是谁的生命?(学生:小草的生命。
)那么在诗人的眼中,小草的生命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学生:永久的。
)你认为生命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呢?请举例回答。
(学生思考一分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严文井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永久的生命》。
二朗读“生命”播放朗读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静下心来聆听。
1.请同学们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毛遂自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评价。
(重点字音) 3.请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结合自身实际)三探究“生命”1.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内容。
通过前面多形式的朗读,你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考考你的同学,你指名提问,对方作答。
①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小,对生命中的事不能做主。
②第2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③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小组讨论:结合旁批理解课文。
同学们都知道,自读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旁批,相信同学们在自读的时候就有在思考旁批中的问题,你独立解决了吗?你还能不能加上其他的旁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交流学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含总结)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感受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
2.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滋润着大地,孕育着生命。
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昆明的雨)(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以下是文中的生字词及拼音:辟邪(bì xié)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格调(gé diào) 吆喝(yāo he) 暮年(mù nián)情味(qíng wèi) 苔痕(tái hén) 密匝匝(mìzāzā)连绵不断(lián mián bù duàn) 张目结舌(zhāng mù jié shé)2.思考: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答案: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昆明雨季的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等)、昆明雨季的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在酒店小酌的友人等)以及作者在昆明雨季的生活经历(为宁坤作画、与友人小酌等)。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理解“孤独之旅” 的含义。
2.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的主题。
4.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真谛,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孤独之旅” 的含义。
(2)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成长过程。
(3)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内涵。
(2)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孤独是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孤独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每个人对孤独的感受可能不同。
有人觉得孤独是一种痛苦,有人则认为孤独是成长的机会。
2.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曹文轩:曹文轩,江苏盐城人。
1974 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2.强调《草房子》的重要性: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 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三、字词学习1.展示生字词:嬉xī闹、纯粹cuì、觅mì 食、撩liáo 逗、撅juē断、犬吠fèi、眺tiào 望、嗅xiù 觉、旧茬chá、驱qū除、锤chuí 炼、肥硕shuò、树烟yān、茫máng 然、纯粹cuì、兴xìng 致、空旷kuàng、稠chóu 密、永恒héng、掺chān 杂、逃窜càun、给jǐ予、胆怯qiè、陌mò 生、戳chuō破、一缕lǚ、倦juàn 意、乖guāi 巧、伶líng 仃、回应yìng、振zhèn 奋、磨难nàn。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案一、课文题目:《昆明的雨》二、课堂性质,时长:新课,45分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千百年来问人骚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有“潇潇暮雨"的悲情愁苦,也有“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雨又表达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字词。
鲜腴(yú) 鸡土从(zōng) 扳(bān) 尖吆喝(he)绿釉(yòu) 炽(chì) 红密匝匝(zā)2、自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3、这篇散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昆明的思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找出原文并概括)明确:“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 →雨多“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雨季长“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明亮、丰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浓绿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复习雨的特点。
第17课《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7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诵读品析文中所写事物的“滋味”,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由“味”入“情”,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与怀念。
三、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本设计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我研读——生成新知;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等散文阅读策略,让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bā)鸡(zōng)枞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1.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时间为5分钟)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六、教师小结:
没有经过孤独的历程,杜小康就不会成熟和坚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像他那样敢于面对孤独,甚至试着享受孤独,你会发现,原来孤独可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孤独可以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七、课后练笔: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 昆明的雨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原北京京剧团编剧。
其散文求雅洁,少雕饰,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5月,与同年发表的《翠湖心影》《泡茶馆》《跑警报》等文,一道构成了汪曾祺的“昆明忆旧"系列。
这篇文章写作的缘起是“宁坤索画”。
宁坤即巫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1957年,汪曾祺和巫宁坤都被划分为右派,“我俩同时落难,从此天各一方"(巫宁坤《花开正满枝——汪曾祺辞世十周年祭》),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两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
1984年,巫宁坤写信请汪曾祺画一幅画,强调“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
可见,汪曾祺是在为劫后余生的巫宁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画一幅不重技之巧拙而只求写其精神的画作。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乍"辟邪”“鲜腴"篱笆”“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等。
(2)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及代表作,理解他与昆明的关系。
(3)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品味文中描写雨季景、物、人、事的语句,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昆明的雨来表达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昆明的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对雨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雨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可以是清新的、浪漫的,也可以是忧愁的、寒冷的,每个人对雨的感受都可能不同。
(二)作者简介1.投影出示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信息。
籍贯:江苏高邮。
身份: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与昆明的关系:第二故乡。
2.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对汪曾祺有了怎样的了解?明确:汪曾祺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历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第17课《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任务导学、研读文本 任务一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尝试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圈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他的心 路历程。 时间地点心理活动 (出发)油麻地无助,孤独 前行途中茫然、恐惧 初到芦苇荡害怕、胆怯、恐慌 日子继续害怕孤独(敌人)一一接受孤独 芦苇荡遇雨长大了,坚强了 到站惊喜 小结:小康在这一次孤独的旅程中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抗拒现实到接受接受再到享受现实,这里面的每 一步都体现了他的成长。 任务二研读鉴赏,探究手法
(2)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我不去……”“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
,,鸭下蛋了!”
小结:不管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有助于展现杜小康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体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 物的形象。文中还有很多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同学们可以课下再去找找并尝试进行分析。
任务三交流讨论,理解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具有什么样的含义?(探讨总结答案,选取代表 进行小组展示)
小结:(1)孤独:
情感世界的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家道中落,随父辍学放鸭,承担家庭的重担。
(2)旅:“旅”表面上是放鸭之旅,实则是心灵之旅、成长之旅。
小结: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 了,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之旅。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今天所有同学和老师一起见证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那么同学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经历了哪些“孤独”的故事 ,说说你的孤独体验。
第17课《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6
第17课《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3年秋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自信:关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2.研读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
着重点是成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积累文中的词语,正音正字。
通过阅读,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初步感知作品主题。
【了解作者】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小说背景】我的空间里到处流淌着水,《草房子》以及我的其他作品皆因水而生,作家曹文轩如是说。
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
这是他最喜欢的情景,他竟然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过这个迷人的句子。
那时,我就进入了水的世界。
一条大河,一条烟雨蒙蒙的大河,在飘动着。
流水汩汩,他的笔下也在流水汩汩。
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我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白女人的来意,毫不犹疑地剪下莲叶,很痛快地剪莲叶,挑最好的莲叶给孩子治病用。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习题设 计
作业:
1、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独立阅读:《语文百花园五》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自读文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 计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齐读课题。
小组内,试着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刚才画的句子。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
4.学生汇报:
(1)当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
(2)当种下挑好的种藕时,祖母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
(3)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1)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为人善良的老人,富有同情心。
看插图,祖母像往常一样,热情地与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打招呼。
祖母想到的是孩子的病痛。这句话怎样读?
指导朗读。“丝丝地”语速慢,替孩子忍受痛苦。
(2)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4)当小荷叶长出来时,祖母欣喜得像看到了新生的孙子。
(5)当莲叶长大,有人夸奖荷叶时,祖母会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
小组内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感受祖母对莲叶的特殊喜爱,为下文理解课文作铺垫。
学发指导:老师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开始自学,寻找掌握新知识,找出自己不会的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展示自学,寻求帮助。如果没有解决在汇报时提出。
在汇报时重点内容和含义深刻的内容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时教师以启发为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次修改
一、出示荷叶的画面。这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学习生字
读课题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chuānɡ疮zhǒu肘
4.结合生活实际、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3.祖母下了什么功夫“让人吃惊”?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4.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5.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6、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7.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你看到荷叶,你会想起什么?有什么感受?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学文探究: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对母的回忆,为什么会感动?
2.一年又一年,“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学具准 备
教学挂图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指导)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文探究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之情。→总结升华。
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四年级备课人:张旭芳
课 题
17、莲叶青青
计划课时
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 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之情。
三质疑解难
一、创设情境:
二、学文探究:
三、总结升华:
第一课时
资料:荷花:又名莲花、水芝、水芙蓉、莲。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教学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玄、雇、肘、蔫、疮”5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萧”等9个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