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新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对于医生而言,遵循指南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提升房颤抗凝治疗水平
通过推广和应用本指南,提高全球范围内房颤抗凝治疗水平,造福 更多患者。
05
房颤抗凝治疗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抗凝药物正在研发中,旨在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 治疗选择。
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临床实践建议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 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指南建议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 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VS
长期管理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指南 建议建立患者长期随访机制,定期监测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抗凝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4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对临床医生的影响
01
02
03
提高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 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早期 识别房颤患者。
优化治疗方案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抗凝治 疗的最佳实践方案,有助 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降低医疗风险
通过规范抗凝治疗,降低 因治疗不当导致的医疗事 故和纠纷风险。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 读
目 录
• 房颤抗凝治疗概述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核心内容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 房颤抗凝治疗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房颤抗凝治疗概述
房颤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中的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不规则地收缩 和舒张。

ESC房颤指南解读

ESC房颤指南解读

ESC房颤指南解读什么是房颤?房颤(AF)是指心房肌肉因为某种因素引起搏动节律的紊乱,经常产生出现心脏搏动失常的一种心律失常。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持续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和长期持续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3种类型。

ESC房颤指南概述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房颤的最新诊疗指南。

这份指南对房颤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指导,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房颤。

ESC房颤指南的重要内容1. 防止脑卒中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专家们建议:•对于房颤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是否存在其他脑卒中风险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

•对于不能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机械性心房颤动屏障(让血液在心脏内部流动更为平稳,减少形成血栓的风险)或者直接行左心耳封堵手术(简单来说就是堵住心脏中的一个部分,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控制心率和复流房颤患者常常存在心律失常和心房的电信号异常,从而导致心率失常和心房收缩功能下降。

治疗房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控制心率:即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降低心率,使心脏不会因为过快的心率而过度消耗能量和氧气。

•控制复流:即采用药物或手术等手段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心房节律,避免房颤反复发作,进而减少患者心房的扩大和心室的负荷。

3. 选择适宜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是指可以维持正常心律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福辛普利、胺碘酮等。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病史、肝肾功能和心脏状况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药物的潜在危害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对ESC房颤指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房颤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AHA房颤指南主要内容

AHA房颤指南主要内容

AHA房颤指南主要内容AHA/ACC/HRS 房颤指南是对旧指南和房颤治疗相关声明的补充和更新,新指南融入了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以及全面的回顾性文献、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等,另外,新指南也废弃了一些旧的治疗推荐。

新指南主要从房颤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血栓栓塞预防、心率控制和复律、特定患者房颤治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就血栓栓塞预防、心率控制和复律以及特定患者房颤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

1.血栓栓塞预防2.心率控制:3.复律3.1预防房颤和维持窦律药物3.1.1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推荐I类推荐:1.启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推荐治疗突发或可逆性病因(证据水平:C )2.根据心脏疾病和合并症,选用以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证据水平:A ):胺碘酮、多菲莱德、决奈达龙、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

3.启动抗心律失常药药物之前考虑包括促心律失常作用等用药风险(证据水平:C )4.由于胺碘酮潜在毒副作用,只有在评估风险之后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或存在禁忌时方可使用(证据水平:C )IIa类推荐1.房颤患者可使用节律控制药物治疗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证据水平:C )IIb类推荐1.对于非频发、可耐受的复发房颤,药物在减少复发频率和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证据水平:C)III类推荐:有害1.房颤转为永久性之后不能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证据水平:C )包括决奈达龙(证据水平:B )2.纽约心功能分级III级和IV级房颤患者或4周内有失代偿心力衰竭发作患者不能使用决奈达龙(证据水平:B)3.2房颤经导管消融I类推荐:1.对至少1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有症状阵发性房颤,可以使用经导管消融(证据水平:A )2.行导管消融术之前评估手术风险和临床转归(证据水平:C )IIa类推荐1.对至少1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可以使用经导管消融(证据水平:A )2.对于复发有症壮阵发性房颤患者,权衡利弊及药物和消融治疗临床转归之后,优先考虑经导管消融(证据水平:B)IIb类推荐1.对至少1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有症状且持续时间长(>12个月)的房颤,可以考虑消融(证据水平:B )2.对于有症状持续型房颤,经导管消融可能优于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证据水平:C )III类推荐:有害1.对于术中和术后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可以行经导管消融术(证据水平:C)2.仅仅为了避免服用抗凝药的不可以使用经导管消融维持窦律(证据水平:C )4.特定房颤患者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房颤治疗的最新指导。

以下
是一些重要内容:
1. 诊断
- 对于怀疑患有房颤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病史收集和身体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是诊断房颤的主要工具。

- 为了评估房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Holter监测、运动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2. 非药物治疗
- 对于某些患者,非药物治疗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 心房封堵术和心脏起搏器是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心房封堵术可以通过手术或介入方式进行。

3.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主要方法。

- 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房颤,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4. 心脏手术治疗
- 心脏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

- 心脏手术可以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进行。

- 心脏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5. 其他治疗方法
- 除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心脏手术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这些方法包括心脏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心脏起搏器等。

- 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决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请注意,本指南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获取适当的诊断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ESC 2023房颤治疗指南
2. 其他相关学术文章和临床研究。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心房开始不规律地跳动,导致血液流动受到阻碍。

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并最终引发中风。

为了预防中风的发生,房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在解读房颤抗凝治疗指南之前,有几个重要的信息值得了解。

首先,抗凝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少血液的凝血能力,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最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它可以阻断体内凝血反应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新型抗凝药物,比如达哌利班和阿哌沙班,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于华法林。

其次,抗凝治疗需要进行个体化决策。

医生通常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患者是否已患有其他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已经接受过抗凝治疗等因素。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权衡用药带来的潜在风险与益处。

最后,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治疗反应需要进行监测。

华法林治疗时需要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而新型抗凝药物则不需要进行常规监测。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将患者分为高中低风险组。

高风险组通常包括年龄超过7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

中风险组主要指年龄介于65和75岁之间,并且未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低风险组主要指年龄较轻,没有其他明显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

对于高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的患者,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华法林通常是首选的药物,因为它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并且具有可逆性的效果。

新型抗凝药物也可以考虑,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华法林监测的患者。

对于低风险组的患者,抗凝治疗并非是必须的。

这些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来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

此外,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还强调了戒烟、减少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和定期锻炼的重要性。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进一步降低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

总的来说,房颤抗凝治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治疗房颤患者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决策治疗方案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正式发布旨在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并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重新评估了房颤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指南针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导管消融在房颤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该指南的发布,医疗界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房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方针,这将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实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亚洲地区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房颤管理建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1.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可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在社区就诊时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而系统性筛查则是指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详细的房颤筛查。

根据指南的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以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对于年龄≥7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的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

心电模式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

非心电模式则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以及使用具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

通过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结合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房颤的早期检出率。

早期发现房颤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筛查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风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指南的建议。

房颤的抗栓治疗ESC新指南解读—CHA2DS2-VASc_评分解读

房颤的抗栓治疗ESC新指南解读—CHA2DS2-VASc_评分解读

预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能力: CHADS2 CHA2DS2VASc
房颤患者危险因素评分系统CHADS2和CHA2DS2VASc得分预测血栓栓塞的风险能力如何?近期的BMJ杂志上有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价。

此项队列研究的受试者来自于1997~2006年间在丹麦因房颤而入院的患者,均未使用过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

主要观察终点为脑卒中或血栓栓塞。

结果在1212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有73538例(60.6%)患者满足了入组标准。

随访1年, CHADS2评分系统中低危患者(得分为0)每100人中发生血栓栓塞的比例为1.67(95%CI:1.47~1.89),CHA2DS2VASc 评分系统中对应比例为0.78(95%CI:0.58~1.04)。

CHADS2评分中危患者(得分为1)为4.75(95%CI:4.45~5.07),而CHA2DS2VASc为2.01(95%CI:1.70~2.36)。

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赖于个体危险因素构成的得分情况,而两种方案都低估了与血栓栓塞事件病史相关的风险。

将患者分入CHADS2和CHA2DS2VASc 评分系统中的低、中和高危组,随访10年后两种评分方案对应的C统计值分别为0.812(95%CI:0.796~0.827)和0.888(95%CI:0.875~0.900)。

研究结果提示,与特异性风险分层得分相关的危险情况有赖于由危险因素构成的得分情况。

在高危患者中,CHA2DS2VASc比CHADS2能更好地预测高危血栓风险,而根据CHA2DS2VASc得分归入低危的患者确实为血栓栓塞的低危患者。

2024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修订解读课件PPT

2024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修订解读课件PPT

修订内容解读
(25)动态评估:定期重新评估治疗,关注可减缓/逆转房颤进展的新的可改变风险 因素,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预防不良后果。
谢 谢!
修订内容解读
(22)导管消融术:如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控制房颤,可考虑将其作为二线治疗 方案;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23)内窥镜或混合消融:导管消融失败时可考虑、 或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 有持续房颤的患者中作为导管消融的替代方案。
(24)心脏手术期间的房颤消融:在拥有经验丰富团队的中心进行,尤其是对接受 二尖瓣手术的患者。
更新亮点
C: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management (心血管风险因素管理) 管理房颤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AF-CARE鼓 励医生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积极管理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 等风险因素。研究表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 预后。 A: Aggressive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 房颤的管理不仅仅依靠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FCARE特别强调了体重管理、饮食控制、增加身体活动和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减重和 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房颤复发风险,改善心血管健康。因此,指南建议房颤患者采取健 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优化长期治疗效果。
修订内容解读
修订内容解读
(1)一般管理:2024 ESC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了AF-CARE路径,根据房颤治疗路 径进行最佳治疗,包括: C-Co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 management:共病和风险因素管理; A-Avoid stroke and thromboembolism:避免中风和血栓栓塞; R-Reduce symptoms by rate and rhythm control:通过控制心率和节律来减轻症 状; E-Evaluation and dynamic reassessment:评估和动态再评估。

解读房颤治疗指南课件

解读房颤治疗指南课件
• 目标: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房颤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药物治疗的原则和 目标
• 药物治疗的原则和目标
• 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控制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
• 目标: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房颤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药物治疗的原则和 目标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房颤 问题。
房颤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心理支持的方法: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教育内容:普及房颤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方式:通过讲座、培训、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提高患者参 与度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 膜病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房颤病史的人更容易 患病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房颤风险增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家族史:家族中有房颤病史的人更容易患 病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糖尿病和肥胖:增加房颤风险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06
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房颤患者的自我监测和管理
监测频率:定期监测房颤频率,如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 监测方法:使用心电图机、手机APP等工具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关注心率、心律、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自我管理:合理安排饮食、运动等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房颤治疗新指南解读共36页文档

房颤治疗新指南解读共36页文档
Dan Atar (Norway), Paolo Colonna (Italy), Raffaele De Caterina (Italy), Johan De Sutter (Belgium), Andreas Goette (Germany), Bulent Gorenek (Turkey), Magnus Heldal (Norway), Stefan H. Hohloser (Germany), Philippe Kolh (Belgium),
4.AF类型
初诊的AF
持续性AF (>7天或要求复律)
长持续AF (持续1年以上)
持久AF (公认放弃复律)
二.房颤复律和维持窦律
是 电转复
1.AF复律选择
新发AF<48hr
房颤治疗新指南解读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 2011年9月
2011上海心律失常论坛
一.前言
1.AF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中重要问题
2010年ESC和2011年ACCF/AHA/HRS各自修订了 AF治疗指南
ESC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11 Writing Group Members, L. Samuel Wann, Anne B. Curtis, Craig T. January, Kenneth A. Ellenbogen, James E. Lowe, N.A. Mark Estes, III, Richard L. Page, Michael D. Ezekowitz, David J. Slotwiner, Warren M. Jackman, William G. Stevenson, Cynthia M. Tracy and Alice K. Jacobs Circulation 2011;123;104-123;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Dec 20, 2010; DOI: 10.1161/CIR.0b013e3181fa3cf4 Circulation is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 T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导管消融维持窦律 (ESC 2010推荐级别)
(1)AFL或AFL伴AF (2)阵发性AF,有症状,AAD治疗无效 (3)持续性AF,有症状,耐药物 (4)持续性AF,有症状、持续已久、耐药物 (5)心衰伴AF,已接受包括胺碘酮在内治疗
不能缓解症状 C
(6)阵发性AF,有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 未经药物治疗,就接受消融
Ⅰ、C
(5)持久性AF心率不能控制,可考虑AVN消融或适用CRT治疗
(NYHA Ⅲ-Ⅳ,EF≦35%、QRS≧130ms)
Ⅱa、C
(6)HF患者EF保持,可用非二氢吡啶类CCBs
Ⅱb、C
(7)HF患者EF保持,可用BBs替代非吡啶CCBs Ⅱb、C
(8)收缩期HF不能应用非二氢吡啶CCBs
Ⅲ、 C
4.节律、室率控制评价
房颤治疗新指南解读
苏州大学附属一院 蒋文平 2011年9月
2011上海心律失常论坛
一.前言
1.AF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中重要问题
2010年ESC和2011年ACCF/AHA/HRS各自 修订了AF治疗指南
ESC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Association (EHRA)†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Authors/Task Force Members: A. John Camm (Chairperson) (UK)*, Paulus Kirchhof (Germany), Gregory Y.H. Lip (UK), Ulrich Schotten (The Netherlands), Irene Savelieva (UK), Sabine Ernst (UK), Isabelle C. Van Gelder (The Netherlands),
3.远期维持窦律药物 (ESC 2010 AF指南推荐)
无或轻微心脏病
?ACEI/ARB/他汀预 防重构 适当情况下可
用β受体阻滞剂
严重潜在心脏疾病
治疗基础疾病 ?ACEI/ARB/他汀预防重构 适当情况下可用β受体阻滞剂
HT
无LVH
LVH
CAD
CHF
稳定 NYHAI/II
NYHA III/IV 或不稳定
(1)AF无论是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目的都是缓解症状 (2)AF无症状者,室率不快,但有血栓危险因素,其实只需
抗栓治疗 (3)不论何种AAD都只能减少AF复发,不能长久地维持窦律,
就是RFCA也免不了复发,并各有不良反应,不必强求之 (4)室率控制是AF的基本治疗,无论严格控制或宽松控制心率,
都以缓解症状为准 (5)AF治疗无论AAD、RFCA都以安全性放在首位,宽松低对待
(1)所有AF者,只要没有抗栓禁忌症,或年龄>65岁, 都应接受抗栓治疗 Ⅰ、A
(2)欧洲新指南推荐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 评估AF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权衡治疗得失,选择抗栓 治疗
2. CHA2DS2-VASc血栓风险评分与校正卒中率(%年)
CHA2DS2—VASc血栓风险评分 据CHA2DS2—VASc评分,校正年卒中率%年
①胺碘酮 5mg/kg 静注1hr,随后50mg/h维持,窦律恢复 多比较慢,但可减慢AF心室率
②普罗帕酮 2mg/kg静注10min或口服450-600mg,不适 用于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AFL可转成1:1房室传导加 快心率。
③氟卡尼 2mg/kg静注10min或口服200-300mg,也不能 用于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也能增加AFL的房室传导比例。
标记 血栓风险因素
评分 CHA2DS2-VASc计分 分析例数 校正
Nawwar Al-Attar (France), Gerhard Hindricks (Germany), Bernard Prendergast (UK), Hein Heidbuchel (Belgium), Ottavio Alfieri (Italy), Annalisa Angelini (Italy), Dan Atar (Norway), Paolo Colonna (Italy), Raffaele De Caterina (Italy), Johan De Sutter (Belgium), Andreas Goette (Germany), Bulent Gorenek (Turkey), Magnus Heldal (Norway), Stefan H. Hohloser (Germany), Philippe Kolh (Belgium),
(5)无心血管病应用ACEI、ARB、他汀作AF的一级预防 Ⅲ、C
2.AF上游治疗(二级治疗)
(1)已接受AAD治疗,为减少复发,加用ACEIs/ARBs
Ⅱb、
B
(2)无应用ACEIs/ARBs理由(如高血压等),仅为减少AF
复发而加用ACEIs/ARBs
Ⅱb、
C
五.AF抗栓治疗
1. 抗栓治疗
症状轻或无症状
1.HR控制选择
HR控制
症状重
宽松地控制HR 静息HR<110BPM
HR<110BPM

严格控制HR 静息HR<80BPM 中等度体力
动态ECG评估安全
2.按基本疾病和体力活动量选择药物
体力活动 量小 洋地黄
AF
体力活动量多
相伴疾病
无或有高血压 HF
COPO
β阻滞剂 地尔硫卓 维拉帕米 地高辛
④依布利特 1mg/10min 静注,必要时相隔10min,再可静 注1mg/10min,转复AFL比较AF有效,如发生多形性室速, 常需电复律。
⑤Vernakalant 3mg/kg静注10min,相隔15min后第二剂, 静脉2mg/kg 10min,最近批准应用。根据AVRO-STUDY 试验,与胺碘酮1:1对比应用,90 min内胺碘酮转复率 5.2%(6/116例),Vernakalant转复率51.7%(60/116例), 复律快(11min),且无TdP、VF或多形性VT、持续性VT 发生。
/cgi/content/full/123/1/104
2.AF临床评估
(1)是否有相伴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糖尿病、 卒中、COPD、外周血管病等
(2)是否有诱发因素,如体力活动、精神刺激、酗酒等 (3)AF症状是轻还是重(严重性按HERA评分),是否有血流
AF
四. AF上游治疗
1.AF上游治疗(一级治疗)
(1)心衰、EF降低者应用ACEI和ARB预防新发AF
Ⅱa、
A
(2)高血压特别伴LVH者应用ACEI和ARB预防新发AF
Ⅱa、
B
(3)CABG、瓣膜介入者应用他汀类预防新发AF
Ⅱa、B
(4)器质性心脏病特别伴HF者应用他汀类预防新发AF Ⅱb、B
fibrill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FRCA决达龙 氟卡尼 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
胺碘酮
胺碘酮 多菲利特
RFCA RFCA
5.远期维持窦律药物(ACCF 2011)
(1)推荐Dronedarone用于阵发性AF或持续性AF复律后,
降低住院次数
(Ⅱa、B)
(2) Ⅳ级心功能、或过去四周有过HF,尤其LVEF≦35%,
不能应用此药
(Ⅲ、B)
Practice Guidelines 2011 Writing Group Members, L. Samuel Wann, Anne B. Curtis, Craig T. January, Kenneth A. Ellenbogen, James E. Lowe, N.A. Mark Estes, III, Richard L. Page, Michael D. Ezekowitz, David J. Slotwiner, Warren M. Jackman, William G. Stevenson, Cynthia M. Tracy and Alice K. Jacobs Circulation 2011;123;104-123;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Dec 20, 2010; DOI: 10.1161/CIR.0b013e3181fa3cf4 Circulation is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 TX
2011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pdating the 2006 Guidelin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72514 Copyright © 201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 ISSN: 0009-7322. Online
ISSN: 1524-4539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long with updated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is located on the World Wide Web 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