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要资料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液学相关检测项目考试资料五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液学相关检测项目考试资料五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液学相关检测项目考试资料五1、单选成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手工法)是()A.B.C.0.005~0.05D.0.008~0.02E.0.02~0.05 正确答案:(江南博哥)D2、单选在瑞氏染色的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μm,一条或数条不等,这种物质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该物质为()A.染色质小体B.杜勒体C.空泡变性D.棒状小体E.豪焦小体正确答案:D3、单选某病人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观察时发现血涂片异常蓝染,且布满颗粒出现大量颗粒的原因是()A.细胞中的异常结构B.先弃去染液后再用水冲洗C.缓冲液与染液的比例大于1:1D.血涂片太厚E.冲洗时间长正确答案:B4、单选下列哪一项不会引起全血细胞减少()A.肾性贫血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C.骨髓纤维化D.难治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肾性贫血时HFR上升、LFR下降、Ret正常。

5、单选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A.大面积烧伤B.再生障碍性贫血C.严重腹泻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慢性心肺疾患正确答案:B6、单选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A.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B.血清中无钙离子C.血清中无镁离子D.血清是全血经抗凝后而得E.血清中钠离子水平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7、单选血液保存液CPD-A中的“A”代表的是()A.添加了铵B.A型配方C.添加了肌苷D.添加了腺嘌呤E.添加了次黄嘌呤正确答案:D8、单选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A.新配制的染液可立即使用B.标本染色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据细胞染色方法学评价: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1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1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需要注意的是,标本拒收不但造成 检验费用增高和时间浪费,还可能延误 诊治甚至危害患者。因此,涉及血液标 本采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标本 采集、转运和处理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而 规范的培训。
(四)血液标本保存 血液标本保存应当在规定的时间 内、确保标本特性稳定的条件下,按 要求分为室温保存、冷藏保存、冷冻 保存(表1-3-3)。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的具体要求 实验室应向负责采集标本的人员提供标本采集和 处理的具体要求(表1-4)。
(三)标本信息完整性与接收 血液标本可通过检验申请单溯源到特 定的个体,实验室不应接收或处理缺少标 识的检验申请单和标本(表1-4-1)。
三、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的影 响因素
(一)饮食和生理状态 患者饮食和生理状态对检验结果的 影响见表1-5。
(五)检测后血液标本的处理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要 求: ①将操作、收集、运输及处理废弃物 的危险减至最小。 ②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第二节 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标本采集是检测前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检 测前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患者、医生、护士、运送 人员及检验人员在实验室以外的空间和进入检验 过程前完成的,临床实验室难以监控这一过程中 的每个环节。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
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可靠检验 结果的关键。
在自动化检验仪器应 用普遍的现代临床实验室 中,基础性的血液标本的 采集和处理是检测前质量 保证的主要环节。
一、血液标本类型
二、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按采集部位可分为皮肤采 血法、静脉采血法和动脉采血法。 (一)皮肤采血法 主要用于需要微量血液的检验项目和婴幼儿血 常规检验。皮肤采血法所获得的血液标本是微动脉 血、微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混合的末梢全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血液学检验考试题+参考答案

血液学检验考试题+参考答案

血液学检验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以往恶性组织细胞病主要根据骨髓检查诊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实际是哪种疾病()A、嗜血细胞综合征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恶性淋巴瘤D、骨髓转移癌E、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正确答案:C2、下列哪项不符合抗碱血红蛋白测定()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HbF减少B、测定HbF的抗碱能力C、用54Onm波长比色D、用半饱和硫酸镂中止反应E、又称碱变性试验正确答案:A3、除哪种疾病外,其他疾病均可引起发热()A、类白血病反应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巨幼细胞贫血D、恶性淋巴瘤E、急性血管内溶血正确答案:C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中,正确的是()A、造血原料缺乏B、细菌感染C、苯及其衍生物D、PNHE、粟粒性结核正确答案:C5、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A、肝、脾及淋巴结不肿大B、造血原料不足C、骨髓造血功能低下D、白细胞减少E、网织红细胞减少正确答案:C6、下列哪项符合粒细胞的动力学()A、增生池--- 骨髓内B、循环粒细胞池一一组织内C、循环中的粒细胞进入组织后可再进入血液D、成熟池、储存池——血液内E、后分裂池一一储存池正确答案:A7、下列哪项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A、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B、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C、有的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下降D、有的有获得性贮存池病E、APTT>PT及TT均延长正确答案:E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有的表现一般不包括()A、皮疹B、不规则发热C、咽峡炎D、黄疸E、淋巴结肿大正确答案:D9、下列哪一项不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血象特征()A、血红蛋白增加(180~240g∕1)B、红细胞比容增高(0.54~0.80)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加D、出现幼红细胞E、出现幼稚粒细胞正确答案:C10、我国AM1分型标准中,M3的标准为()A、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所有有核细胞)B、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细胞)C、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20%(所有有核细胞)D、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E、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10%~20%(非红系细胞)正确答案:BIK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XkXkPK、HMWK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正确答案:C12、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的原因是()A、尿激酶、链激酶的应用B、1PA或u-PA的含量增多C、因子Xn激活,激肽释放酶生成D、PA1增多或活性增高E、1PA或U-PA的含量减低或功能减弱正确答案:C13、下面哪个试验不经凝血酶的作用而使血浆发生凝固()A、TTB、PTC、3PD、APTTE、S TGT正确答案:C14、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的主要依据是()A、临床有贫血、脾大及反复感染B、全血细胞减少C、外周血和(或)骨髓中存在典型的多毛细胞,ACP染色阳性,且不被酒石酸抑制D、骨髓干抽E、免疫表型检查正确答案:C15、下列哪项不符合抗凝血酶生理()A、AT是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B、AT都是由肝细胞合成C、它自己的抗凝作用慢而弱D、它能使凝血酶灭活E、它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加2000倍正确答案:B16、下列哪项试验是判断体内铁贮存量最敏感的方法()A、骨髓铁染色B、总铁结合力(TIBC)C、血清铁(SI)D、血清铁蛋白(SF)E、红细胞游离原叶麻(FEP)正确答案:D17、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下列不正确的是()A、0~4℃时凝集反应最强B、可见红细胞呈缗钱状C、冷热溶血试验阴性D、溶血不需要补体参与E、抗体为IgM正确答案:D18、正常血红蛋白是由()A、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B、一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C、四对珠蛋白肽链和2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D、两对珠蛋白肽链和3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E、一对珠蛋白肽链和3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正确答案:A19、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女性患者,其血红蛋白要求大于()A、180g∕1B、170g∕1C、200g∕1D、190g∕1E、16g∕1正确答案:B20、检测白细胞功能的实验主要有()A、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B、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C、硝基四氮噗蓝还原试验D、白细胞趋化试验E、以上均包括正确答案:E21、除下列哪项外,其余均可引起血管内溶血()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疟疾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PNHE、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正确答案:A22、诊断血友病的简便而敏感的筛选试验应选下列哪项()A、CTB、复钙时间C、APTTD、BTE、PT正确答案:C23、TXB2减少常见于()A、血栓前状态B、糖尿病C、心肌梗死D、脑血栓形成E、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正确答案:E24、“花细胞(f1owerce11)"是下列哪种白血病细胞形态的特征性改变()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11)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11)C、多毛细胞白血病(HC1)D、成人T细胞白血病(AT1)E、浆细胞白血病(PC1)正确答案:D25、下列哪项是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最重要指标()A、PM1-RARA融合基因B、白血病细胞中的AUer小体C、骨髓中其他细胞受抑制D、骨髓增生程度活跃E、M3的免疫学测定正确答案:A26、下列哪项不是溶血的实验诊断依据()A、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B、血清游离血红蛋白C、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D、周围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E、尿胆原增高正确答案:B27、下列哪种疾病凝血酶时向延长()A、XI因子缺乏症B、Vn因子缺乏症C、血友病AD、ITPE、肝素治疗正确答案:E28、下列哪项不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血栓物质()A、PGI2B、NOC、ATD、ETE、TM正确答案:D29、下列哪项说法符合纤溶理论()A、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亢进而引起B、血液完全凝固后,纤溶系统才发挥作用C、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1PA激活P1G是继发性纤溶的基础E、u-PA激活P1G必须有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正确答案:C3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生化检验中下列哪一项显著升高()A、血清乳酸脱氢酶B、溶菌酶C、血清钾D、血清维生素B12E、尿酸正确答案:D31、男,36岁,因时有酱油色尿来就诊。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

临床⾎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临床⾎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液学检验1.⾻髓造⾎:⾻髓的造⾎细胞⼤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髓是产⽣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髓也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髓不仅是造⾎器官,同时也是⼀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正常情况下,胎⼉出⽣2个⽉后,⾻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其造⾎功能,称为髓外造⾎。

3.⾎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新的⼦细胞在⽣物学性状上产⽣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象和⾻髓象检验是诊断⾎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段之⼀。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得名的。

颗粒从II 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特异性颗粒(⼜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

7.⾻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上棘(包括髂⾻前、髂⾻后上棘)8.⾻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这种感觉);b.抽出的⾻髓液中有较多的黄⾊⼩粒(多为⾻髓⼩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中可见较多⾻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细胞、破⾻细胞、脂肪细胞、肥⼤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值⼤于外周⾎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值,有核细胞数⼤于外周⾎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髓稀释):如抽吸⾻髓液时混进⾎液,称为⾻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髓液实际上就是⾎液,称为⾻髓完全稀释。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必看题库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必看题库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必看题库知识点1、单选下列哪项关于凝血因子的说法是正确的A.依赖维生素K的是Ⅱ、Ⅶ、Ⅷ、ⅪB.TF、Ⅴ、FⅧ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C.内外凝血途径形(江南博哥)成凝血活酶,均需要因子Ⅷ的参与D.所有的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E.血浆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酶原正确答案:B2、单选不参与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酶是()A.激肽释放酶B.环氧化酶C.血栓素合成酶D.磷脂酶A2E.磷脂酶C正确答案:A3、单选用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诊断的试验是()A.冷热溶血试验B.Coombs试验C.osmotic fragility test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热变性试验正确答案:B4、单选依据ISO15189,关于设施和环境条件,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室必须有保证开展工作的空间B.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确定工作空间是否充分C.实验室资源应足以支持实验室工作的需要,应维持实验室资源有效及可靠D.实验室在固定设施之外进行标本采集,可以不遵循ISO15189中关于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规定E.实验室必须保护患者、员工和来访者,免受已知危险的伤害正确答案:D5、多选AT-Ⅲ可抑制()A.凝血酶活性B.因子Ⅹa活性C.因子Ⅺa活性D.因子ⅫaE.因子Ⅶa正确答案:A, B, C, D6、单选关于球形红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球形红细胞直径小于正常B.球形红细胞厚度稍增加(>2μm)C.球形红细胞中心浅染区大于直径的1/3,形似球形D.球形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E.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正确答案:C7、单选见于急性乙醇中毒的是()A.SpherocytesB.elliptocytesC.target cellD.sickle cellE.stomatocyte正确答案:E8、单选?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分别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

人教版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

人教版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医学资料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大纲

医学资料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大纲

(1)铁的代谢
(2)铁代谢检测指标
1)血清铁测定
①原理,参考值
②临床意义
七、贫血及其细胞学
2)血清铁蛋白测定
检验
①原理,参考值 2.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②临床意义
3)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①原理,参考值
②临床意义
4)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
①原理,参考值
②临床意义
掌握 1,2 掌握 2,3 掌握 1,3 掌握 3,4 掌握 1,2 掌握 2,3 掌握 1,3 掌握 3,4 掌握 1,2 掌握 2,3 掌握 1,3 掌握 3,4
临床意义 ②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原理,参考值
临床意义 ③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原理,参考值
临床意义 ④蔗糖溶血试验 原理,参考值
临床意义 ⑤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原理,参考值
临床意义 3) 红细胞膜缺陷检验的应用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3)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 1)红细胞酶代谢与功能 2)红细胞酶的功能改变与酶缺陷 3)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原理,参考值
掌握 1
5.溶血性贫血概述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熟练 3,4
掌握
(1)显示溶血的检验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①原理,参考值
了解 1,2
②临床意义
熟练 3,4
掌握
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①原理,参考值
了解 1,2
②临床意义
6.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 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本方法及应用 ①原理,参考值
①原理
掌握 1,2
②结果判断
掌握 2,3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五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五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五1、单选下列哪项是纤溶酶的生理作用()A.裂解纤维蛋白原B.裂解纤维蛋白C.水解多种凝血因子D.分解血浆蛋白和补体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2、单选叶酸缺乏时(江南博哥),检验结果正确的是()A.血清叶酸<13μg/LB.叶酸吸收试验,尿排出>26%,粪排出<60%C.组织胶负荷试验,测尿亚胺甲基谷氨酸<1g/24hD.红细胞叶酸>50μg/LE.外周血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叶过多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叶酸缺乏症血象中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叶过多,5叶者大于5%或6叶者大于1%。

3、单选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

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

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

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A.第二肿瘤转移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C.细菌性脑膜炎D.化疗药物损害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确答案:E4、单选下列哪项说法符合凝血因子的病理生理()A.凝血过程中的全部因子均来源于血浆B.因子Ⅰ、Ⅴ、Ⅷ、Ⅻ均为凝血酶作用的底物C.在肝脏合成过程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为Ⅱ、Ⅴ、Ⅸ、ⅩD.因子Ⅴ、Ⅶ主要含于正常人新鲜血清中E.接触因子(Ⅻ、Ⅺ、PK、HMWK)缺乏,临床上均有明显出血症状正确答案:B5、单选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大于多少可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25%B.20%C.15%D.10%E.7%正确答案:E6、单选正常情况下,早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的是()A.过氧化物酶染色B.过碘酸-雪夫反应C.碱性磷酸酶染色D.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早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选项A、B、C、E幼红细胞均为阴性。

7、单选下列哪项不符合贫血时机体代偿现象()A.心率增加B.血液循环时间缩短C.心排血量增加D.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E.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高正确答案:D8、单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检试验最常用的是()A.APTT、PTTB.BT、PLT(BPC)C.D-D、FDPD.ELT、TTE.BT、CT正确答案:C9、单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A.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原始细胞>0.15B.周围血有较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C.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骨髓呈现"干抽"D.周围血中出现较多异形淋巴细胞E.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细胞、小球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正确答案:A10、单选男,20岁,持续高热10天,近一周出现皮肤出血点和黄染,明显消瘦。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要资料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要资料

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有时在核凹陷处可见淡染或无色区域称初浆。

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分布不均。

14.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和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染淡红偏淡蓝色,浆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分布密集的特异性颗粒,呈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特异性颗粒和非特异性颗粒可同时存在。

15.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微米,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现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排列更紧密,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16.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微米,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横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3以上,形态弯曲呈带状、粗细均匀,也可见核呈“S”、”U”、”E”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17.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微米,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原始粒细胞者虽未断开,但有明显的切迹,核常分2-5个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量较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8.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4/5,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胞浆量少,绕于核周,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19.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深,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20.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微米,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或团块状,核染色质呈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样感,核仁消失。

核质量多,胞浆内血红蛋白生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由于血红蛋白量的不同,胞浆呈嗜多色性。

21.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以下,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紫黑色团块或凝缩成炭块。

胞浆量多,呈浅灰色或浅红色。

22..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向成熟红细胞过渡的中间分化阶段,仍属未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油蓝做活体染色时,可在细胞内看到网状、线状、颗粒状网织结构23.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2微米,呈双凹圆盘状,无核24.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微米,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伪足,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纤细疏松,交织呈丝网状,结构不清晰,有起伏不平感、薄而无厚实感,瑞氏染色呈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核仁1-3个(多为一个),较大、清楚。

胞浆丰富,呈淡蓝或灰蓝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边缘轮廓不大清楚25.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比原始单核细胞偏大,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呈折叠扭曲状,有凹陷或切迹,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呈粗丝条状,排列成疏松网状,有凹凸起伏不平感,瑞氏染色呈紫红色,核膜不清,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丰富,呈淡蓝或灰蓝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边缘轮廓不大清楚,浆内可见粉尘样细小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26.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但常可见钝伪足,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核染色质较幼稚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或索条状,核染色质由内向外浓缩,瑞氏染色呈紫红色,核浆界限不清,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边缘轮廓不大清楚,浆内可见更多细小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有时偶见空泡27.总结该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单核细胞:胞浆灰蓝色,有核仁,大而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纤细网状;2、幼稚单核细胞: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消失,胞浆出现粉尘样细小颗粒;3、单核细胞:核染色质呈索条状,紫红色,胞浆呈毛玻璃样,布满较多粉尘样颗粒。

28.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颗粒状,但比原始粒细胞稍粗,排列紧密分布较均匀,有明显厚实感,核膜浓厚,界限清楚。

核仁多为1-2个,染淡蓝色,由于其周围的染色质浓染呈围堤状而常清晰易见。

胞浆极少,呈淡蓝色透明,环核周围着色较淡有一亮带。

29.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偶有小的凹陷,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淋巴细胞更浓密,核膜浓厚,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较少,呈天蓝色清晰透明,偶见少许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30.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呈深紫红色,正副染色质结构不清,核仁消失,胞浆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有环核带,核浆界限清楚31.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微米,圆形,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正副染色质不清,核仁消失,胞浆量极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透明天蓝色,一般无颗粒。

32.淋巴细胞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呈淡紫红色,均匀一致,有两个小而规则的核仁,胞浆亮蓝、透明;2、幼稚淋巴细胞:核仁消失,核染色质呈不均匀的紫红色,较原始淋巴细胞粗糙;3、大淋巴细胞: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浓集呈深紫色,正副染色质不清,胞浆较多呈清澈淡蓝色,直径约为12-15微米;4、小淋巴细胞:核染色质聚集紧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量少颇似裸核,一般无颗粒,直径约6-9微米。

33.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5-2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不明显,有时很大。

胞浆量多,从整个细胞大小来比较,比其它原始血细胞的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较任何原始血细胞为深,边缘更深,近核处色淡,胞浆常呈泡沫状,多无颗粒。

34.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成点块状,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但尚无车轮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基本消失,有时隐约可见1-2个核仁残迹,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通常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5.浆细胞:胞体直径8-1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体大小不一,小者与小淋巴细胞相仿,胞核明显缩小,圆形,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龟背样,有时看不清结构,核仁消失,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紫蓝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6.浆细胞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浆细胞:胞浆深蓝不透明,有核仁,核染色质呈均匀浓密的颗粒状2、幼稚浆细胞:核染色质有浓集,呈不均匀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3、浆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呈车轮状,核小偏于一侧,胞浆量多,有明显淡染区及空泡,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紫蓝色,有少数天青胺蓝颗粒37.原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15-30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其它原始血细胞大,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着色较深,呈深紫褐色或浓紫红色,染色质较粗呈条索状,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可见核仁2-3个,大小不等,染淡蓝色且不清晰。

胞浆量少,不均匀,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染深蓝色无颗粒,有的原始巨核细胞有明显的内外浆,内浆少,深蓝色,外浆呈伪足状,灰蓝色38.幼稚巨核细胞:胞体直径30-50微米,明显增大,外形常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有重叠或扭曲,呈肾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染紫红色,核仁可有可无。

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粉红色,核附近或有时在胞浆外缘出现紫红色的小颗粒,但仍有一部分无颗粒的蓝色胞浆。

39.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40-70微米,胞体甚大,有时可达100微米,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常层层叠叠,多叶扭曲或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染紫红色,无核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