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合集下载

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报告

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报告

经典建筑分析------悉尼歌剧院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

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

最终,约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

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

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

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

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

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悉尼歌剧院为例分析

悉尼歌剧院为例分析

“食、住、行、游、购、娱”是一个旅游城市所必备的六大基本要素,那么一个普通的旅游城市,要想发展为优秀旅游城市,它需要具备哪些特点,或者说它的旅游品牌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一、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

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二、旅游机构完善,旅游组织有序高效。

旅游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各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悉尼会议奖励旅游局(BESydney)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其宗旨为致力于营销和推广悉尼成为会议和奖励旅游活动的首选地点。

悉尼会议奖励旅游局携手与州政府和旅游业一起合作,向有意在悉尼举办奖励旅游活动或会议的企业团体和活动规划人提供免费且客观的建议和协助。

三、优美整洁的市容市貌,安定有序的旅游环境,是衡量一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

悉尼(Sydney)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位于杰克逊湾的低丘之上,是用当时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的名字命名的。

2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原,经过两个世纪的艰辛开拓与经营,它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有“南半球纽约”之称。

1788年英国流放罪犯于此,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建立的殖民地点。

全国最大经济中心。

居民大多从事服务业,工业有石油炼制、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飞机、汽车和船舶制造业等。

有铁路和公路网连系广大内地。

港湾水深,设备良好。

主要输出羊毛、小麦、面粉、肉类、纺织品等。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共收到了来自 32个国家的233 件参赛作品 。 约恩·伍重的设 计方案便是其 中之一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 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
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 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
机建筑”理论,认为 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 机融合在一起,仿佛
是自然而然“生长”
出来的一样。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在海滩上设计建造的悉尼歌剧院,远远望去,似万顷碧波中
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开,充满浪漫的诗情画意。
悉尼歌剧院的美学赏析
它体现了建筑与设计水平,美观与实用兼具,建在海上,不惧海
风。
在建筑造型上,反映了建筑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各个角度都很美
均为澳洲木材,忠实
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悉尼歌剧院的音乐厅

—— 金碧辉煌的歌剧厅
悉尼歌剧院的歌剧厅
• 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 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 颖、华丽、考究。墙壁一律用暗 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 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 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舞 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 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 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 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 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 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 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 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 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 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 目了然。
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提出要看所有方案后才被废纸
堆中重新翻出,并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历史

观演空间设计案例解析欣赏

观演空间设计案例解析欣赏

悉尼歌剧院歌剧院规模: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设计师:约恩·乌松(丹麦)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1]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

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

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是自然而然“生长”
出来的一样。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在海滩上设计建造的悉尼歌剧院,远远望去,似万顷碧波中
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开,充满浪漫的诗情画意。
悉尼歌剧院的美学赏析
它体现了建筑与设计水平,美观与实用兼具,建在海上,不惧海
风。
在建筑造型上,反映了建筑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各个角度都很美
观,将设计的美学很好的运用到了实物中,建筑取材等也反映出澳大 利自有的一些风格,符合现代设计与建筑的美学思想。
科文组织评为世界 文化遗产,该剧院
设计者为丹麦设计
师约恩·伍重。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 悉尼港的贝尼朗岬 角 (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 帆造型,加上悉尼
港湾大桥,与周围
景物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
• 1956年,丹麦37岁的
年轻建筑师约恩·伍 重看到了澳大利亚政
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 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 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 的生活积累让他迸发 出灵感并完成了一个 设计方案。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186

,
• •
壳第 第 对第 筋在悉
片 组 成
三 组




西











二 组
在 地 段 东 侧 , 与 第 一 组 大 致 平 行
朝 北
一 组
一 对 朝 南
壳 片 在 地

西

,
四 对 壳 片 成 串
排 列
,

混 凝 土 结 构 的 基 座 上 。
南 北 长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港一侧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雅的设计和卓越的工程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这一大跨度工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悉尼歌剧院背景介绍悉尼歌剧院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兴建,1966年正式竣工并向公众开放。

它的设计方案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以其独特的帆船形状和浮动的白色屋顶而闻名于世。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内设有多个演出厅,可容纳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

二、工程设计与建设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

乌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悉尼港的壮丽天际线,以及天鹅翱翔于悉尼港上空的景象。

为了实现这一独特的设计,工程师们面临着众多挑战。

1.大跨度结构设计悉尼歌剧院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实现大跨度结构。

主要大厅屋顶由一系列巨大的混凝土壳体组成,覆盖在数个支撑柱之上。

这些混凝土壳体形状复杂、曲线丰富,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极高。

工程师们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方法,如引入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弹性力学原理,确保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2.材料选择与施工技术悉尼歌剧院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

为了实现屋顶的流线型外观,使用了大量的白色陶瓷砖作为外表面。

这些陶瓷砖既美观又耐久,可以有效抵御大气污染和海浪侵蚀。

此外,建筑师还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加速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程效率。

三、工程成就与影响悉尼歌剧院的建成标志着澳大利亚在建筑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并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艺术与建筑的结合悉尼歌剧院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艺术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的设计创新和艺术价值深受赞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2.城市地标与旅游景点悉尼歌剧院成为悉尼的标志性地标之一,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每年有数百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各种优秀的表演,并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对悉尼歌剧院的分析

对悉尼歌剧院的分析

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 三、建筑风格 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2.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
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 象征主义风格的建筑 像在风浪中鼓帆前 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 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海面上 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 的洁白贝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外观。这 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 栋建筑物的形状实际上参照了一个被拨开的 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 球体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剧院是多数人能从 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 3.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 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 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5.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 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 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 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 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 观赏夜景。
6.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 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 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 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 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
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
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象一弯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
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


大小厅室900多间
悉尼歌剧院图片赏析
色彩缤纷——给人以视觉上的
强烈震撼和冲击
悉尼歌剧院图片赏析
夜晚的灯光效果——炫美
且富有感染力
悉尼歌剧院图片欣赏
• 俯瞰图
局部
谢 谢!
悉尼歌剧院内部装饰
——内部结构图
悉尼歌剧院内部装饰
•内 •部 •设 •计 •图
悉尼歌剧院的音乐厅
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
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
方,由澳洲艺术家 Ronald Sharp所设计 建造的大管风琴 (Grand Organ),号称 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
木连杆风琴
(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 10,500个风管组成, 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
均为澳洲木材,忠实
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悉尼歌剧院的音乐厅

—— 金碧辉煌的歌剧厅
悉尼歌剧院的歌剧厅
• 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 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 颖、华丽、考究。墙壁一律用暗 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 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 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舞 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 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 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 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 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 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 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 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 计台下情况一 目了然。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 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
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 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拱构造的完美之作摘要:从建立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绍了设计师情况、建造过程,并分析了歌剧院的建筑构造,以及整体构造特点,总结归纳了对悉尼歌剧院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构造;拱肋构造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悉尼歌剧院建造背景1.2 建立歌剧院的起因上世纪195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和乐团总监——尤金•古森斯( Eugene Goossens),他注意到悉尼这座迅速繁荣和开展的城市缺少演出高雅音乐的场所,因而提议在悉尼建造一个专供交响乐团使用的音乐厅。

而工党的领袖、当时的首相J.卡希尔〔J.Cahill〕想藉此时机改变工党的面貌,借助一座漂亮的音乐中心使悉尼超过它的对手墨尔本。

最后两人达成一致。

1954年9月,卡西尔总理召集会议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帮助政府建立一个歌剧院, 并最终选定在悉尼市的贝尼郎岬岛角( Bennelong Point ) 作为歌剧院建立用地。

1.2 悉尼歌剧院工程概况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开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

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

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88258平方米,坐落在距海平面19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

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2 建筑设计师情况乔恩•伍重( Jorn Utzon)1918年生于丹麦,他的父亲是一个拥有造船厂的很有才华的船舶建筑〔naval architect〕。

成就标志性建筑之路 ——悉尼歌剧院的现代启示录2

成就标志性建筑之路 ——悉尼歌剧院的现代启示录2

2、缺乏统筹规划。

首先是数量上泛滥成灾,在争当“标志性建筑”的目标驱使下,新建大楼纷纷沿用“高、奇、新”的设计理念,根本不考虑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以至于建筑的高度被频频刷新,众建筑你方唱罢我登台,却没有一个真正使人印象深刻的。

其次,新标志性建筑的布局缺乏规划。

也许每一栋标志性建筑都各有特色,但若集中在一片区域内,不仅影响附近采光,也会让人觉得处在奇形怪状的建筑林中,产生审美疲劳和不和谐感,使每一栋建筑的美感都打折扣。

3、洋建筑盛行,缺乏中国特色。

我国许多重大的建设项目都是由外国人操刀设计的,如水立方、鸟巢、国家大剧院等。

这些标志性建筑里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毕竟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像央视新大楼、东方之门等,虽然也是由国外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但却很难得到中国老百姓的赞赏。

另外一种洋建筑则是国人仿造外国的建筑,如中国多处山寨美国白宫的建筑,虽然也是外观华丽但是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却一味的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

三、悉尼歌剧院的成败得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建筑”的悉尼歌剧院堪称现代标志性建筑的典范,其流畅优美的外部造型和突破性的建造技术完美诠释了标志性建筑的的特质,而它高昂的造价和曲折的建造过程又暴露了其在造价估算和工程控制方面的缺陷。

总之其成败得失对21世纪新标志性建筑的建造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湾的半岛上,三面环海,周围平坦开阔,是整个港湾的视觉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它反传统的外形新颖独特,却又与周围的蓝天碧海完美的融合,塑造出一幅流畅优美、富有诗意的海洋景致。

游客从不同角度观观赏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有人说它像扬帆起航的船队,象征着悉尼人锐意进取的精神;也有人说它是立于河边白色贝壳,像极了“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

为了将设计者约恩·乌松的华丽设想转化成现实,悉尼歌剧院在建造技术上取得了许多突破。

在结构承重问题上,设计者最终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

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有如一个拱门一样,既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的弯曲度。

赏析

赏析

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的灵魂建筑解读摘要: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拱结构理念的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关系辩证看待,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对其设计的特色进行浅层次的分析。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形式与结构功能。

1. 悉尼歌剧院概况和项目背景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

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 258 m ,坐落在距海平面19 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 ,宽118 m,高67 m。

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2. 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所欣赏并采用。

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

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

建筑师简介:约翰·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

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

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

大跨度钢结构典型工程案例

大跨度钢结构典型工程案例

大跨度钢结构典型工程案例一、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这鸟巢可真是个超酷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

你想啊,它的造型就像个巨大的鸟巢,那些错综复杂的钢结构杆件就像是编织鸟巢的树枝一样。

从远处看,那独特的外形就特别吸引人眼球。

它的大跨度结构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么大的空间要能容纳那么多观众看比赛啥的。

在建造的时候,那些钢结构的搭建就像搭巨型积木一样,但难度可大多了。

每一根杆件的位置、角度都得精确无比,就好比要让一群调皮的小朋友乖乖站好队,而且不能有丝毫差错。

这个建筑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得能承受各种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呢。

二、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这会展中心啊,也是大跨度钢结构的厉害角色。

它的大跨度就像是为了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游客。

走进里面,那宽敞的空间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广场,但是又有屋顶遮着,多亏了钢结构的大跨度,才能让这么大的空间没有一根大柱子在中间捣乱。

在建造的时候,就像是给一个超级巨人定制衣服,要把钢结构这个“衣服”做得恰到好处。

这个建筑对于广州的意义可大了,各种大型的展览、贸易活动都在这儿举行,就因为它有这么大的空间,全靠大跨度钢结构撑着呢。

三、埃菲尔铁塔(也算广义的大跨度钢结构啦)虽然埃菲尔铁塔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跨度建筑,但它的钢结构也非常值得一说。

这个铁塔就像一个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巴黎。

它刚建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它奇奇怪怪的,但是现在它可是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它的钢结构就像一个精密的骨架一样,支撑着整个铁塔的重量。

从下往上看,那些钢铁结构一层一层的,像是给天空搭了一个通往云端的梯子。

这么高的铁塔,在一百多年前能建成,靠的就是当时先进的钢结构技术。

而且它能经受住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可见钢结构的质量那是杠杠的。

四、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那独特的白色“风帆”造型,可是闻名世界的。

这些像风帆一样的屋顶就是大跨度钢结构的杰作。

想象一下,要把这些巨大的“风帆”架起来,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案例分析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案例分析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案例分析指导老师 陈建国学 生 谭武 042093朱疆铭 050001何轶中 050007吴辰尧 052580项目概况悉尼歌剧院现在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真正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地标。

但同时,也有人评论它表里不一,结构不合理,功能被掩盖在无关的结构之下,违背了现代建筑的原则。

它的诞生,一波三折,充满坎坷。

1950年,一群慈善事业的市民提议,在悉尼建设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歌剧院,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得到当时州政府的采纳。

1956年,政府向世界征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

1957年1月29日,评委会宣布:来自丹麦的年轻设计师伍重的设计击败30多个国家和230多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

伍重的设计理念非常明确:“在悉尼歌剧院中,屋顶是头等重要的。

该建筑物建造在完全暴露的位置上,基地所在半岛伸入非常美丽的海湾,且位于城市的中央,街道在海峡的两侧,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它。

所以在设计这座成为视觉交点的建筑物时,不能不格外注意其屋顶。

屋顶是与该建筑四个立面同等重要的第五个立面,因此我绝不搞四角方方的盒子,而是创造一座雕塑,包括着所有必需功能的雕塑。

歌剧院闪闪发光的壳体,根据不同的视角方向而改变着性格,其表情将从垂直方向朝水平方向变化,我从具有几何学定义的形体中来截取屋面的形状,最后终于从球面中取得了它的外形。

”伍重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为澳大利亚政府选中的方案,是在图纸上通过几笔素描勾画出的一连串姿态各异、向上悬臂斜挑的双曲壳体,他设想壳顶厚度为100mm,壳底厚度为500mm。

不为世人所知的是,该方案既未按正规方法制图,更未深究其实现的可能性。

这为后来曲折的实施工作埋下了伏笔。

伍重接受澳政府委托主持建设班子。

但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富于想像力的设计方案,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伍重心中着实无数。

他深感此方案的实现全有赖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因为它超过了当时工程学所能容纳的范围,当时的建筑技术不能跟上其全新的设计概念,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这样一个造型独特的巨大建筑,又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这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

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

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

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一、悉尼歌剧院项目背景和概况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

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258 m,坐落在距海平面19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 ,宽118m,高67m。

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二、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所欣赏并采用。

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

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

三、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70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

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

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m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

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型,由钛金属板覆 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 似三角形的渐开式玻璃 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从满足功能(防水、保温、 声学、消防排烟等)及美观效果 方面出发,壳体的不同层次构 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共分 六层材料(从外向内的顺序): 钛板(外装饰)、锤纹铝镁合金 板(防水)、16kg/m3长玻璃纤 维棉(保温)、2mm钢板(衬板)、 100kg/m3K13粉末(吸音)和红 木吊顶(内装饰)。主要构造为 主钢梁上的调节牛腿固定檩条 及次檩一条,在次檩条上固定 2mm钢衬板及T型码,在2mm衬板 上粘贴固定长玻璃纤维保温层, 其上为固定在T型码上防水板的, T型码上再固定三次檩条,最外 层的钛板固定在三次檩条上, 2mm衬板内层喷K13的吸音材料, 在主钢梁内侧固定钢龙骨安装 红木吊顶。
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 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 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一个 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 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 的结构不同,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 造价高昂。
❖ 壳体的工程建造遇到十分巨大的困难
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师
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 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 来支撑不同的屋顶。
条形结构为壳体下面的预制肋骨(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 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 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 与约恩·乌松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 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 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 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 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 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 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由于约翰·伍重的设计在技术层面上完全不 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结构上的问题,所以 整个设计在后期是完全重新设计,而设计时 间更达至12年之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屋顶 的结构。 原来的设计不单没有规律,各扇 型结构都有不同的弯曲度,完全没有逻辑可 言,而且不同的弯曲面是互相接触的,但在 无规律弯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难确保施工的 品质管理。 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 扇型的单元便归一至类似的弯曲度,各部件 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因此便可以用预制件 的方式来制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现 场做模,品质管制方面便容易处理。至于结 构承重则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在1960年时还 未有任何工程师设计过这样的扇型的蛋型结 构,而且由于室内是剧院的关系,是不可以 在柱和梁来承担屋顶的重量。
——中国国家大剧院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LOGO
·建筑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
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 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 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 亿人民币。

结构
在最初的设计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为结构外墙,但这样并不能够使这样的外型成为独立 的安全结构,之后工程师不断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钢结构框架,并屋顶 建造成厚厚的结构墙。不过,最终的方法是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情况就好像 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有如一个拱 门一样,这样便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的弯曲度。由于这样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结 构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师都未必知道折合式的结构是否适合,所以便利用了电脑作结构 分析,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电脑作结构计算的工程,创了建筑工程的先河。
壳体的工程建造遇到十分巨大的困难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 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 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物 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在 “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电脑 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工 作之一。 在1961年中期,设计队伍找 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所有的“壳” 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该办法可以使 用那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 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似长 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 的剖面。究竟谁是这个解决办法的 发明者成了一些争论的主题。
伍重与他的结构工程设计师阿鲁普从1957年研究到1961年也未能 找到壳体的完善的解决方案。 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伍重终究找到了圆满的不可移易的答案:在 一个半径为75米的球面上截取全部的十个三角形来悉尼歌剧院的壳 体群。 这使得全部壳体曲率统一,计算简单化,施工标准化。统一的曲率 成为了造型的公分母,仿佛使得自由随意的形体有了潜在的韵律而 变得和谐。这座“雕塑”总算“建筑化 ”了,成为了建筑师的作品 。
结构的本质:1:曲面型板
2:结构厚度远小于结构跨度 3:以薄膜应力为主要的力学形状
壳的选型有:筒壳、球壳、双曲扁壳、扭壳· · · · ·
壳体建筑案例:悉尼歌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 清华大学大礼堂、 广州新体育馆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 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 利亚新南威尔士州 的首府悉尼市贝尼 朗岬角。这座综合 性的艺术中心,在 现代建筑史上被认 为是巨型雕塑式的 典型作品,也是澳 大利亚的象征性标 志----悉尼歌剧院。
第一组壳片(大 音乐厅)
第三组壳片(餐厅)


由于混凝土壳体 的颜色不好看,且 处于保护结构的原 因,壳体外表覆盖 上了105万块白色 或奶油色的瓷砖
这些壳体的表层 后来还加上了更多 的功能,可以在夜 间绽放出不同的色 彩和图案
大跨度结构
——壳体
一:壳体的认识
二:案例的分析 三:学习与总结
傅丹枫 王建河 刘福镇 陈勇琪 谭羽翱 高子淇
壳体结构
shell structure
壳体结构
壳体结构(shell structure)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梁、拱 或桁架)组成的空间结构。壳体结构具有很好的空间传力性能, 能以较小的构件厚度形成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能 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中间支柱,能兼承重结构和围 护结构的双重作用,从而节约结构材料。(会堂、飞机库、体 育馆)
悉尼歌剧院远景

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Eugene Goossens 游说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 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尔士州 总理的支持,他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也是Goossens坚持将歌剧 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
·建筑概况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
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 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 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 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 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 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 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 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 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 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 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 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 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 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 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 3.32米。
大剧院的进入口.
·建筑构成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 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 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 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 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 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 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 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 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 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 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 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 到4000平方米。

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 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 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一个 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 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 的结构不同,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 造价高昂。
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型,由钛金属板覆 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 似三角形的渐开式玻璃 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从满足功能(防水、保温、 声学、消防排烟等)及美观效果 方面出发,壳体的不同层次构 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共分 六层材料(从外向内的顺序): 钛板(外装饰)、锤纹铝镁合金 板(防水)、16kg/m3长玻璃纤 维棉(保温)、2mm钢板(衬板)、 100kg/m3K13粉末(吸音)和红 木吊顶(内装饰)。主要构造为 主钢梁上的调节牛腿固定檩条 及次檩一条,在次檩条上固定 2mm钢衬板及T型码,在2mm衬板 上粘贴固定长玻璃纤维保温层, 其上为固定在T型码上防水板的, T型码上再固定三次檩条,最外 层的钛板固定在三次檩条上, 2mm衬板内层喷K13的吸音材料, 在主钢梁内侧固定钢龙骨安装 红木吊顶。
顺台阶下到地下5米进入大剧院,当然 两则也有无障碍车道人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 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 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 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 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 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 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 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 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 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 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 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 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 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 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 结合。

历史沿革
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 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 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 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又译为“杰 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约恩·乌 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橙子皮,该项目共耗 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 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 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 与约恩·乌松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 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 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 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 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 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 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主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 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 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 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 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 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m2。 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 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 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 构成骨架,148榀(其中102榀不 露明,46榀露明)弧形钢架呈放 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 撑连接,壳体钢架从外观看似是 落在水中,实际上下部是支撑在 3m宽>2m高的巨大混凝土圈梁上。 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 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 化,并易于装配。

壳体生成过程
浇筑
拼接
拼接
共同的剧院屋顶壳体
“壳”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 Hornibrook在工厂中
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 屋顶面板,这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 制混凝土构建从而避免了建造昂 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让屋顶面 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预先建造组合 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 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