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054c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e.png)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难点,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
-比兴手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关雎》中的鸟鸣兴起男子求偶之情。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如《蒹葭》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与《蒹葭》的诗意理解:把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两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诗歌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兴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这一手法,我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讲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比兴手法的美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诗歌形式的识别:掌握《诗经》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了解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bab2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c.png)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诗经》两首诗歌:《关雎》和《采采》。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诗经》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
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经》两首诗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供《诗经》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5.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8bde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e.png)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和实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3.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3.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内容4.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历史地位和艺术特点;4.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4.3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4.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4.5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安排5.1 课时:2课时(90分钟);5.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朗读与背诵(15分钟);(3)诗歌内容解析(20分钟);(4)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5)课堂小结(5分钟)。
第二课时:(1)诗歌创作实践(20分钟);(2)分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3)总结与反馈(15分钟)。
六、教学过程6.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背景;6.2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诗经》的音乐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6.3 诗歌朗读与背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注意指导发音和节奏;6.4 诗歌内容解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6.5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6.6 诗歌创作实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是对原诗的改写或自由创作;6.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6b8f2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1.png)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15bd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ec93d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d.png)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文学特点等;(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的文学特点;2. 《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经》的古文理解;2. 对《诗经》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两首的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深入解读《诗经》;(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经》两首;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经》中的文学特点;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诗经》两首a. 学生跟随老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b.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加强记忆。
2. 文本分析:《诗经》两首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2da6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8.png)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8f14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1.png)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2a01d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d.png)
一、教案名称:《诗经两首》教案二、学科领域: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诗歌内容: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分析其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3. 诗歌鉴赏:通过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其文学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写作等表现,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如对诗歌主题、形式、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形式、意象等文学特点。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难点:1. 诗歌的古文理解:由于《诗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2bbc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6.png)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9f97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8.png)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经》,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诗经》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力。
3.3 词语解释与翻译:(1)解释《诗经》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指导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3 词语解释与翻译:评估学生的词语解释和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诗经》文本;5.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6.2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2)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3)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b9c53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d.png)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a5494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d.png)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诗歌手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对比分析和应用拓展等环节,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活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3 教学内容拓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2bb69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a.png)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沟通交流。
-举例: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感受《关雎》与《蒹葭》所描绘的画面,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对诗词内容的深入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的感悟。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与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一、教学内容
《诗经》两首教案
本节课选取《诗经》中的《关雎》与《蒹葭》两首诗歌,深入分析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关雎》与《蒹葭》的诗意解读、艺术特色分析、文化内涵探究等方面。
本节课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在传承文化、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和表达交流等方面取得进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关雎》生深入理解两首诗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举例:《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描绘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
本节课将重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深入剖析《诗经》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对于《关雎》与《蒹葭》这两首诗歌,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汇,通过解读关键词来把握诗意。此外,可以尝试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9d25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2.png)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2)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2)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3.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诗歌的文本、注释、译文和相关的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诗经》文本,提前阅读和了解两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的运用,意象的描绘等。
6. 诗歌背诵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两首诗歌,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分享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练习题目的解答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ef8a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9.png)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能够对《诗经》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诗经》中的民谣和赋的表现手法;(3)结合文化背景,感受《诗经》的历史价值和审美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和发扬《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2.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诗经》中的民谣和赋的表现手法的鉴赏;3. 结合文化背景,对《诗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理解和文化背景;5. 鉴赏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解读两首诗歌;6.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联系现实生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9c942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2.png)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584db4daef5ef7ba0d3cd7.png)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篇一: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课文详解⑴我们先来看课文。
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
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
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
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
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
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
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
“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
“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不是。
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
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
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男:憨厚、痴情。
“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句。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总结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采薇教学目标: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
《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
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
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
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
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
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
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
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
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
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
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
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
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既是写景更是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
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
“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
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翻译并背诵,说说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