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衣( ) 雾凇( ) ( )( ) 打更( ) 铺(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译读1、教师范读2、指导学生自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3、疏通文意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④学生齐读课文(二)、疑读4、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5、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6、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三)、研读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教师相机点拔、指导7、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8、“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9、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四)、品读10、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11、用文中的一个字括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一下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1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1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五)、背读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湖心亭看雪》导学设计
1、选取2个小组推荐的学生上黑板演板,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
2、同桌互改、纠错。
3、齐读一遍,强化记忆。
过渡:能读准字音还只是学习的一小步,要读懂课文还要能读准句子的节奏。
操作流程:
1、同桌为一组准确、清晰地诵读全文。
2、互相听、读,能指出对方同学在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3、完成第2小题。
3、小组代表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回答,完成板书。
【导学四】拓展延伸(10分钟)
过渡:课文描绘了西湖雪景的美,你也有类似作者这样的喜爱自然美景的体验吗?请把它写下来。
操作流程: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2、学生展示。
3、其他学生点评。
【板书设计】
痴
雪趣雅故国情
【教后反思】
3、熟读成诵,能流利地背诵课文【导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导学难点】
准确背诵课文
【导学过程】
【导学一】导入示标,积累常识(5分钟)
1、导入新课
导入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江雪》把我们带进了一种清奇的意境之中,忍不住要为那“寒江独钓”的孤高情怀叫绝。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也在“人鸟声俱绝”时“独往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登上他的小舟,借他那双慧眼,去看看西湖的雪景。
2、作者在描写西湖时用的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看似随意挥洒,却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其中“痕”“点”“芥”“粒”几个量词用得巧妙至极,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探究活动三】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学法指导:看雪的时间、人物等方面思考。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任务】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一、独学:自主学习,正音识词1、填空:张岱,字,号,(朝代)文学家,主要著作有《》《》。
2、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崇祯()()拏()毳()衣雾凇()沆()砀()铺毡()更()定更()有此人强()饮3、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余拏一小舟()(3)雾凇沆砀()(4)焉得更有此人()(5)客此()(6)及下船()4、翻译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对学:合作学习,初识文本(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的句子:(二)再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说明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群学:合作探究,深研细品品读课文,识“痴”人赏奇景1、找痴行,识“痴”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2、谈痴遇,议“痴”人作者在亭中巧遇知音,离别时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电教平台【课时安排】1.5课时。
(前半个课时朗读课文,利用注解口译课文,并在同桌及小组内互相纠正,做到字词落实,然后小测检查翻译程度,最后将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后一课时实录):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般的杭州,有美丽的西子湖。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已学过不少,还能记住吗?学生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见过西湖的人,很多人为它的美景所陶醉。
下面让我们在《雪之梦》的音乐中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
(多媒体出示配乐西湖图景,学生欣赏。
)西湖的景美吗?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在上节课熟悉课文、翻译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3、介绍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官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反复诵读,感知文章1、听录音并思考:要知道作者笔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样,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先听录音,并思考两个问题。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一、预习1.先行背诵,自行翻译。
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文句障碍就记下来,交给老师,然后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
自行翻译,先行背诵,秉承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为课堂的深度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即使学生暂时还不了解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先“吃”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迟。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中各自遇到的问题,相互解答。
把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二、探究1.遴选整合,生成话题。
老师事先遴选各组汇总上来的问题,整合几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第一组: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第二组:①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第三组:①张岱看雪,大异于常人。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②假设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第四组: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第五组: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第六组:古人的文章本是没有标点的。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前预习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强(qiáng)饮(2)解释加点的字余住西湖:余,我。
人鸟声俱绝:俱,全部;绝,消失。
是日:是,这。
上下一白:一,全部。
惟长堤一痕:惟,只有。
余强饮三大白:强,尽力;白,指酒杯。
问其姓氏:其,他们。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及下船:及,等到。
三、课堂学习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2课时视频导入。
记住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
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知识链接认识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答案】B【解析】B.“《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有误,古时,一夜分为五更: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湖心亭看雪学生导学案(上交).doc
二大口 上下十氽里二穴白 是金陵人纟聲獻多生湖中焉得丈有此丈有痴似相公(1) 白:上下一 F (2) 余:氽住西湖 (3) 大:木喜 (4) 是:是日更定(5) 绝:人鸟声俱络 (更:时日更《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
2、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 熟读成诵。
【学习过程】 2、看谁译得精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B 层的学生完成)(2, 3' 5')(1)人鸟声俱络 (7)上下[白(2)是日 (8)帯得更有此人(3)更定 (9)殛饮三木口(4)余学一小舟 (10)莫说相公痢(5)拥霹理炉火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穹此(6)雾7松沆砺3、看谁辨得明一解释一词多义:(A 层的学生完成)(2, 3' 5')4、古今异义词(B 层回答)(2‘ 3' 5')(1)余强饮三大白.(殛:(2)更定(定: )5、 词类活用(B 层回答)(2‘ 3' 5')(1) 大雪二丨丨(雪: )(2) 客此(客: )6、 通假字(C 层回答)(3')余拏一小舟( )7、看谁记得多——积累关于西湖的诗词佳句或者佳作。
(各组竞赛,多者取胜)(5') 四、走进作者【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1、看谁读得准 ——给加点字注音: (C 层的学生完成)(2' 3' 5,)更定( )宰.( )務衣( )雾碓匹够(). 一酉 ) 铺誓( )更有此人( )哺喃(长堤( ) 强饮( )一、理解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了,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嫖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建议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评价_________【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2.解释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甲】《湖心亭看雪》【乙】《西湖寻梦》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①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李供奉:李白,曾经是翰林供奉。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限划3处)(3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及.至断桥一望()余但.向蝶庵岑寂()因.作梦寻七十二则()是金陵人,客.此()7.翻译下列句子(6分)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部编版九上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1. 搜集写“西湖”诗句:2. 张岱:【理解文意】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更.定( ) 毳.衣( ) 沆砀..( ) 雾凇.( ) 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 余拏.一小舟( )4. 解释加点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③雾凇沆砀..( )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⑥上下一白..( )⑦与余舟一芥.( ) ⑧客.此(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堂探究】6. 朗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尝试使用小标题来概括。
7. 找出文章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参考答案: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张岱(1597—168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3. ɡēnɡcuìhànɡdànɡsōnɡjiâ zhān ná4. ①这;晚上八时左右。
②撑船;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哪能;还。
⑤尽力;酒杯。
⑥全白。
⑦小草。
⑧客居。
5. 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③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
④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6.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7.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赏析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二、发布学习任务最美是杭州,最忆是西湖。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数不胜数。
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是让西湖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文人雅士寻梦、忆梦的精神家园。
为打造“西湖文化”,杭州西湖区举办了“西湖寻梦·张岱的梦”系列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三个单元:1、描绘一幅雪景2、演绎一段偶遇3、寻找张岱的梦三、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让此次活动更高效,我们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程度,通过预习检测的同学即可获得活动门票。
1、预习检测第一关——字词读音关崇祯()更定()拏()毳()雾淞沆砀()芥()铺毡()更有()强饮()喃喃()2、预习检查第二关——字词解释关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及下船:()莫说相公痴:()3、预习检查第三关——句子翻译关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预习检查第四关——句子断句关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预习检查第四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课堂学习任务(一)《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描绘堪称一绝。
本单元活动是“描绘一幅雪景”。
1、张岱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请你找出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
2、对于如何描绘张岱眼中的雪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A: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太啰嗦,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更好。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景点介绍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其中,湖心亭是黄山风景区内的一处著名景点,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野餐地之一”。
湖心亭位于黑虎冈下,东临黄山西海,独立在湖心,四面环水。
亭子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是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地方。
二、雪景欣赏1. 雪花飘飘冬日的湖心亭,银装素裹,雪花飘飘。
当您踏入这片雪的世界时,仿佛走进了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
雪花落在湖心亭的琉璃瓦上,铺盖在青石台阶上,让人心生宁静之感。
2. 水墨画意远望湖心亭,雪山与湖水相映成趣,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清新脱俗。
雪山倒映在湖中,湖水泛起涟漪,如梦似幻。
这幅画面,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3. 静谧时光置身湖心亭,静听雪落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雪花飘飘,宛如梦幻仙境,让人心境平静,忘却喧嚣。
在这片雪的世界里,体验静谧时光,享受片刻宁静。
三、导学任务1. 观赏力培养观看湖心亭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和飘落的方式,感受自然之美。
2. 诗意情怀借景湖心亭雪景,启迪学生的诗意情怀,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
组织学生进行写景、写雪的创作活动,让他们在清寒的冬日里绽放诗意。
3. 美育体验通过湖心亭雪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等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四、导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一次难得的美育体验。
在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希望通过这次导学,学生能够在欣赏雪景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启迪和感悟,让美好的记忆永存心间。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安排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制作雪花、雪人等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诗作文,表达他们对湖心亭雪景的感慨和情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知识链接】: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拥cuì()衣炉火余舟一jiè()铺zhān()对坐雾凇沆()砀()喃喃()更()定更( )有此人【学习过程】:导入: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我发现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3、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导学案:湖心亭看雪【课前准备】1. 完成课前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准备相应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材料。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湖心亭看雪”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 教师将《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讨论(15分钟)1. 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湖心亭看雪?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四、巩固(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小组互评。
五、拓展(15分钟)1.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了解其他有关湖心亭的知识。
2. 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与同学分享。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心亭的风景和雪景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册中与本课相关的习题。
2. 每天给自己的家人讲述一件令你开心的事,并写下来。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湖心亭的知识。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湖心亭雪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湖心亭看雪”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 教师将《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的感受、描写湖心亭雪景的词语和句子等。
2. 解释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讨论(15分钟)1. 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湖心亭看雪?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本文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怀恋故国往事所做的山水小品文。
文章起笔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及天气状况,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趣;随后具体描述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光图画,叙述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进一步突出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傲自赏之情调,透露出人生知己难再逢的惆怅之意;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再次自我欣赏,化解心中淡淡的愁绪。
全文语言精练,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较好的表达了主题。
2、注音:更定(gēng)拥毳衣炉火(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喃喃(nán)莫说相公痴(chī)3、解词:余住西湖(第一人称代词“我”)是日更定(这)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上下一白(全)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能。
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二)学法导引1、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使用白描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淡淡的哀愁。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更好地把握主题。
3、与《观潮》作比较阅读,体会白描与工笔勾勒(细描)的区别。
(三)审美欣赏奇景与雅趣和谐统一的意境美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为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
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解释加点的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是日,更定矣________惟长堤一痕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及下船_______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前延伸】
一、自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张岱(1597-1679)字__________,又字石公,号_________ ,____________(朝代)
山阴人,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
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 ___》《夜航船》等。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
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二、正音
岱.()崇祯
..( ) 更.定()毳.衣()雾凇.( )
沆砀
..( )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强.饮( ) 三、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把握文意
◆自主学习一:翻译字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 ( )
挐.一小舟( )拥毳衣
..炉火( )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
焉得
..三大白.( ) ( ) ..更.有此人( ) ( )余强饮
◆自主学习二:翻译重点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1.赏景:想象一些,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2.品人: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3.悟情
想一想: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
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三、拓展延伸
动动脑,对对联:苍茫天地独品孤寂
....,孤独世界。
四、反馈练习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保守势力与
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
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他在任所
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
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
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
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的描写手法是: ,表达的感情是: 五、课堂小结。